何娟
(焦作師范高等??茖W校,河南焦作 454000)
二股弦的形成與發(fā)展初探
何娟
(焦作師范高等專科學校,河南焦作 454000)
二股弦起源于地處中原的河南省焦作市武陟縣大司馬村,是我國最古老的地方戲劇之一,以用二股弦胡琴為主要伴奏樂器而得名。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名錄。2007年,被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名錄。
二股弦;地方戲曲;地理環(huán)境;形成;發(fā)展
事物的發(fā)展、變革總有其特有的歷史原因和必然結果。因此,要全面地了解二股弦,就必須先準確地了解其歷史軌跡及文化背景。對二股弦歷史軌跡及文化背景進行考察,不但可以讓我們更加了解其歷史進程及流變,而且為進一步剖析二股弦戲的本質及音樂特征提供必要的歷史背景。
1.1 地理特征
在太行山與黃河之間的牛角川上,有一片神奇的土地,叫覃懷;在黃河與沁水之間的清風嶺上,有一個古老的部落,叫陶唐;在河南省焦作市武陟縣大司馬村有一種獨特的地方戲種,它就是二股弦。
武陟縣地處中原,位于河南西北部,東與原陽、獲嘉接壤;西與溫縣、博愛比鄰;南依黃河,與鄭州、滎陽隔河相望;北靠太行,與焦作相連。沁河于境內匯入黃河,系黃沁淤積平原,土地肥沃,水源充足,氣候濕潤,四季分明,是農耕文化發(fā)祥地之一。
二股弦起源于大司馬,流傳于古懷慶府一帶。古懷慶府夏為覃懷之域,商、周為畿內地,漢初屬殷國,后改置河內郡,東漢隸司隸,三國屬魏,唐初置懷州,明、清曰懷慶府,領八縣①。漢、回、滿、壯、苗、朝鮮、侗、土等族混居此地,以漢族居多;少數(shù)民族中以回族居多。古懷慶府位于太行山南麓,晉、陜、豫三省交界之處。境內多平原兼有山地、丘陵;河流屬黃河水系,主要有沁河、丹河、濟河等。其獨特的歷史地位和地理位置,使其政治、經(jīng)濟較發(fā)達,同時也帶來了文化藝術的繁榮,為二股弦的產(chǎn)生奠定了物質和文化基礎,提供了有利的文化環(huán)境和豐沛的藝術滋養(yǎng)。
武陟縣文化底蘊豐厚,是殷商舊地、戲劇之鄉(xiāng)?!吨袊鴳蚯ㄊ贰贩Q商代歌舞已成為國家祭奠儀式中的重要組成部分。“1952年在武陟小董出土了漢磚百戲圖,1974年在武陟縣寧郭后莊出土了一組舞傭,1981年在武陟老城出土了樂傭,這些都證明了漢、晉時期武陟即有百戲”②。《金史·地理志》記載武陟有“雜劇”。清代《武陟縣志》追述了祭祀歌舞的形式,并說“演戲雖非古禮,然亦古樂之遺也”。參照文藝、小說的描寫,宋金到元代,武陟有勾欄里唱的文人雜劇。武陟在明代洪武、嘉靖、永樂年間先后修建了十座戲樓,都是廟產(chǎn)。
二股弦起源于河南省焦作市武陟縣大司馬村。大司馬村古人類文化遺址,是最大的原始部落群居地,是一代圣君堯的發(fā)祥地,面積達80萬平方米。傳說為帝嚳之子放勛治理陶唐的治所,放勛治理陶唐成功,成為堯帝。相傳西周武將休父官居大司馬,平徐有功,周宣王賜姓“司馬”。大司馬村是司馬姓氏的起源地,是晉帝王司馬家族的祖居地。
正是因為大司馬是當時的政治經(jīng)濟繁華地區(qū),繁榮的文化和獨特的地理位置催生了二股弦的形成。
1.2 歷史背景
大司馬是武陟最大的村莊,是繁華古鎮(zhèn)。明朝嘉靖年間的古碑碑文說:大司馬,古鎮(zhèn)也,是東至燕趙、西通關洛的交通要道。古代運糧河北通京津、南達蘇杭,是水陸交通樞紐,四通八達,十分便利。河邊碼頭貨棧林立,街上錢莊店鋪比鄰,車船相連,呼號之聲不絕于耳,村里建有山西會館。人多財旺,求財祈福者眾。鼎盛之時,大司馬一村所建廟宇多達十三座:祖師廟、玉皇廟、元帝廟、藥王廟、三官廟、關帝廟、火神廟、老君廟(因老子騎青牛,民間俗稱牛王廟)、文昌廟和魁星樓、白衣堂、大興寺、三清觀、貞節(jié)女廟,座座雕梁畫棟,家家香火旺盛,廟會、社火常年不斷。各種民間藝術匯集于此競技媲美,互相學習,滲透融合。旱船、高蹺、小車、經(jīng)擔唱的缸調、經(jīng)調,說書唱的墜子、嘮子,叫花子唱的蓮花落及山西會館帶來的迷糊、剛調等地方小調與南方來的花鼓、采茶調融合生成對戲、地攤戲?!段溱炜h志》記載,明洪武年間城隍廟、關帝廟就修建了戲樓。嘉靖年間,大司馬祖師廟、玉皇廟、三官廟、孫真廟四座廟都蓋有戲樓。一個村四個戲樓,說明地攤戲不僅升華成了“高臺教化”的高雅藝術,也使大司馬成了戲劇之鄉(xiāng)。
二股弦的形成與大司馬村特有的廟宇文化氛圍有著直接的關系??梢哉f,佛教、道教音樂與廟里唱經(jīng)、誦經(jīng)歌聲以及師婆神漢們的“下神”“坐堂”“下身”的俚語唱腔架構組成了二股弦的基本音樂結構,輔以各種民間小調、河工硪號加工修飾,就成了當?shù)孛癖娤猜剺芬姷膽騽∷囆g。二股弦具有極其濃厚的地方特色,民俗和民間小調為其提供了豐富的音樂素材,加之貼近生活的選材和純粹的方言俗語,使其逐漸形成了以民間音樂、民間小調為基礎,用懷慶語言演唱的獨特劇種。
2.1 形成時期
形成初期,二股弦主要是為廟宇唱“神戲”。大司馬有祖師廟、玉皇廟、三官廟、孫真廟四座戲樓,他們常常是剛從這個戲樓下來,就被那座戲樓請去,十分紅火。最初的二股弦演唱,沒有一定的劇目,更沒有固定的演出場所,是流行于民間的一種用地方語唱的民間小調哼唱形式,如“劉全砍柴”、“劉全進瓜”、“對繡鞋”等,只有二股弦胡琴和鑼鼓幾樣樂器伴奏。由于它的旋律優(yōu)美、行腔簡便而又動聽,逐漸被廣大勞動人民所接受。村民每逢耕作打曬之際或農忙之余,一邊勞動一邊哼唱,并編出許多優(yōu)美動聽的曲調,隨時加入一些即興創(chuàng)作的簡單的生活故事,使得表演內容和形式更為豐富,唱詞多以順口溜的形式出現(xiàn)。后來,隨著唱腔的不斷完善,許多窮苦藝人便以此謀生,跑旱船、唱地攤為當時主要的求食要錢的謀生手段。
2.2 發(fā)展時期
清朝嘉慶甲子年間(1804年),是二股弦的發(fā)展時期。朝廷在大司馬修建王孝姐貞節(jié)女牌坊、王孝姐廟,村里很榮耀,起了兩個會,請二股弦戲班演出助興并立碑紀念。從此,戲班不斷發(fā)展壯大,演員、樂隊陣容日漸整齊,不僅在廟會演出,逢年過節(jié)還應邀到各地演出,并且形成了風俗和規(guī)矩。1927年,彰德府(安陽)內黃嘮子戲班陳有國得罪官府,逃難來到大司馬,終日在關帝廟賣唱乞討,大司馬二股弦班丁春全、苗國慶見他唱得好,其唱腔、調門與武陟二股弦接近、相似,就把他招進二股弦班。陳有國不僅唱念做打樣樣都會,并且精通樂器。二股弦從陳有國身上吸收了內黃嘮子戲的精華,使唱腔更加完美,很受觀眾歡迎。
2.3 鼎盛時期
20世紀30年代是二股弦發(fā)展的黃金時期。二股弦班推陳出新,日漸興隆壯大,演出范圍也有所擴大,戲班擴建成劇團,增加了許多劇種,成為豫北戲劇舞臺上一顆璀璨的明珠。在大司馬二股弦班的基礎上,西滑封、東草亭、三陽三個村又分別成立了三個二股弦班,演出非常紅火。劇團也根據(jù)各個地方的風俗習慣編排一些反映當?shù)仫L土人情的生活劇。這個時期,二股弦積累了很多優(yōu)秀的劇目。如《鴻雁傳書》《雷公子投親》《訪昆山》《賣廟郎》《孟姜女》《雙開腔》《雙合印》《訪杭州》《呂蒙正》《血衫記》等。
抗日戰(zhàn)爭爆發(fā),日寇占領武陟期間,四個二股弦劇團共同訂下不給日本鬼子唱戲的戲規(guī),二股弦發(fā)展急劇衰落,跌入低谷,幾乎絕跡于舞臺。曾一度興起的戲班、戲樓在此期間大都解散、全部停止演出?!叭栃⊙輪T申戶長是兒童團的團長,被俘后寧死不屈,被鬼子殘忍殺害。日本鬼子聽說大司馬二股弦非常精彩,于是通知劇團演出,演員堅決抵抗,任憑敵人威逼利誘,無一人屈服。”③
抗戰(zhàn)勝利后,二股弦獲得了重生,并有了重大的改進和飛速的發(fā)展,武陟二股弦班全部恢復演出。大司馬二股弦劇團還排練演出了大型革命現(xiàn)代戲《白毛女》,歡迎參軍入伍的新兵,受到了太行支隊政委的表彰。
建國到文革前,二股弦受到了人民政府的保護,每年政府都要撥??钸M行扶持?!?955年10月20日,大司馬舉辦物資交流大會,縣里有意安排四個二股弦劇團同時在四個舞臺演出,檢閱各團實力,大司馬二股弦劇團獲勝?!雹堋?956年,大司馬二股弦劇團在修武縣待王鎮(zhèn)、博愛縣清化鎮(zhèn)兩次與黃戲(京?。?、懷梆、曲劇、花鼓戲班唱對臺戲,均榮獲第一名。”⑤
文革時期,二股弦再度衰落,劇團被迫解散,演員不同程度遭到迫害。在將近十年中,二股弦再度絕跡于舞臺。直到1993年劇團重建。通過老藝人口傳整理了十多部劇本,吸收培養(yǎng)新人,二股弦這一地方劇種才得以流傳保存至今。
“一方水土養(yǎng)一方人”,一個地方劇種的產(chǎn)生與它所處區(qū)域的地理人文環(huán)境以及當時的歷史背景是分不開的。當?shù)氐拿耖g信仰和濃厚的廟宇氛圍催生了二股弦,同時也為其提供了廣闊的舞臺,使其成為當時懷慶府一帶最具特色的地方劇種之一。但隨著歷史的變革,二股弦像其他民間藝術一樣難逃衰落的命運。二股弦的發(fā)展歷經(jīng)坎坷,如今面臨嚴重的生存危機。值得慶幸的是,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關注這一古老劇種。2006年,二股弦作為瀕危劇種被批準為第一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2007年,被批準為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我們期盼在全社會的共同努力下,二股弦能永葆它的藝術青春!
注釋:
①懷慶府于明洪武元年正式命名,清朝因之,于乾隆四十八年,領八縣:河內縣(今屬沁陽市)、濟源縣(今濟源市)、修武縣、武陟縣、溫縣、孟縣(今孟州市)、原武縣、陽武縣(今屬新鄉(xiāng)原陽縣)。參見焦作市地方史志編篡委員會《懷慶府志》(乾隆五十四年)點校本上卷[M],2005年版第86頁。
②王光先主編:《武陟縣戲曲志》,1988年版第2-3頁。
③《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名錄項目申報書·二股弦》第10頁。
④《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名錄項目申報書·二股弦》第11頁。
⑤王光先主編:《武陟縣戲曲志》,1988年版第23頁。
[1]焦作市文化局.焦作市戲曲志[M].1990.
[2]武陟縣文化局.武陟縣戲曲志[M].1988.
[3]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名錄項目申報書——二股弦[Z].2007.
[4]王建設.地方高校開設當?shù)胤俏镔|文化遺產(chǎn)課程研究[J].新鄉(xiāng)學院學報,2009,(4).
[5]丁永祥.瀕于滅絕和期待重生——稀有劇種二股弦田野調查[J].中國戲曲學院學報,2008,(8).
(責任編輯 婁扎根)
J825
A
1008-7257(2015)02-0081-02
2014-11-13
何娟(1980-),女,河南武陟人,焦作師范高等??茖W校公共音樂教研室主任,研究方向:音樂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