鞏晶騏
(長安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陜西西安 710064)
“消失”的胡適
鞏晶騏
(長安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陜西西安 710064)
在中國現(xiàn)代思想史上,胡適先生作為新文化運動的一面旗幟,占有不可動搖的領袖地位。這樣一位在中國現(xiàn)代思想史、新文化運動中具有舉足輕重地位的人物,他和他的思想卻在中國大陸消失了近30年。文章意在探究胡適“消失”的原因及其在中國現(xiàn)代思想史上的影響。
胡適;胡適思想;中國現(xiàn)代思想史;貢獻
如果翻閱今天的中國現(xiàn)代思想人物書籍,那么有一個人一定會出現(xiàn)在書里,這個人就是胡適先生。但如果在現(xiàn)今的中國大陸去尋問誰是胡適,想必很多人都給不出一個準確的答案,因為對于今天的中國大陸和中國思想史來說,他“消失”得太久了。
胡適(1891—1962),安徽省績溪縣上莊村人,出身于一個傳統(tǒng)的中國官僚地主兼茶商家庭。童年的胡適,在故鄉(xiāng)上莊村接受了重要的九年中國傳統(tǒng)文化教育,奠定了其一生的思想和學問根基。1905年起,少年胡適在上海開始接受新式教育的熏陶,漸漸開始接觸資產階級思想和民主革命思想。
1910年,胡適作為庚款資助的赴美留學生,先后就讀于美國康奈爾大學和哥倫比亞大學。在美國的學習,使胡適更加深入地接觸了西方資產階級文化。胡適深受赫胥黎與杜威的影響,自稱赫胥黎教他怎樣懷疑,杜威教他怎樣思想。這一階段的學習為其日后的民主主義思想和自由主義思想形成打下了堅實的理論基礎。
胡適一生共獲得36個博士學位,他對文學、哲學、史學、考據學、教育學、倫理學、紅學等諸多領域都有深入的研究和重要的理論貢獻,這也就是為什么大家喜愛稱其為“胡博士”的原因所在。
1950年初,中國大陸發(fā)起了對胡適及其思想的批判運動。究其根本原因,就是胡適發(fā)表的反共言論和反共思想。
早年的胡適也是一位愛國人士。他在發(fā)表《讀愛國二童子傳》《愛國》等文章時,通過書評、言論等形式表達了“愛國”主題,宣揚過自己的愛國思想。
隨著俄國十月革命的炮聲響起,李大釗、陳獨秀等早期共產主義者,開始在中國傳播馬克思主義和社會主義思想。與此同時,長期在美國自由民主思想培育下,深受杜威實驗主義影響的胡適開始“攻擊”馬克思主義,并與李大釗展開了中國現(xiàn)代史上著名的“問題與主義”之爭,新文化運動的發(fā)起者開始分化成“左”和“右”兩個陣營。
基于美國杜威的實驗主義,胡適倡導采取美國式的政治自由主義政策,主張以逐步改良的溫和方式為主要手段的救國革命路線。而那時的中國共產黨則主張用暴力的手段進行天翻地覆的革命來拯救中國,這就勢必成為胡適嚴厲批評和攻擊的對象。
1927年以蔣介石為首的國民黨新右派在上海發(fā)動震驚中外的“4.12”反革命政變,大革命從勝利開始走向失敗,中國共產黨受到嚴重摧殘,國共兩黨第一次合作宣告失敗。這時的胡適受國民黨元老吳稚暉、蔡元培等人的影響,“幼稚”地以為國民黨會通過政治改革來整合國內政治力量從而改變中國社會現(xiàn)狀去建立民主的國家,于是選擇站在了國民黨一邊,擁護支持蔣介石的清黨反共暴力政策,從而與中國共產黨所倡導的思想背離。
1930年4月13日,胡適在寫《我們走那條路》時,更加明確地表達了他反對通過暴力革命手段奪取政權建立國家的觀點:
中國今日需要的,不是那用暴力專制而制造革命的革命,也不是那用暴力推翻暴力的革命,也不是那懸空捏造革命對象因而用來鼓吹革命的革命。在這一點上,我們寧可不避“反革命”之名,而不能主張這種種革命。
胡適的一生可以說都致力于在中國推行自由主義路線??谷諔?zhàn)爭結束后,胡適毅然決然地把矛頭對準了中國共產黨,認為是中國共產黨阻礙了建立民主自由的國家。在1949年逃離中國大陸后,胡適在美國、臺灣繼續(xù)鼓吹著自己的自由民主理念,幻想有一天國民黨政權反攻大陸后,依然可以建立美國式的民主共和國家。
當然,我們也要看到,胡適作為一個“文化人”,他不是單單從政治層面去反對共產黨,而是從思想和文化入手,通過“文人”的角色來表達自己的政治觀點。所以,當我們今天再來評價胡適時,不能再簡單地像1950年代那樣稱其為“美帝國主義的走狗”,這樣對胡適也是不公正的,更是不公平的。
而從今天的歷史結果來看,在當時處于半殖民半封建社會、受帝國主義列強和封建地主階級雙重壓迫的中國,如果單純采用西方資產階級改良的方法,是萬萬行不通的。這也就是為什么胡適所倡導的自由主義路線失敗的根本原因。
所謂萬事開頭難,胡適一生最偉大的成就莫過于提倡白話文,倡導新文化。胡適幾乎用一己之力改變了整個中國當時的文化生態(tài),使中國開始從古老的文化走向現(xiàn)代文化。
1915年9月,陳獨秀在上海創(chuàng)辦《新青年》雜志,倡導科學與民主,反對舊封建文化,舉起了新文化運動的旗幟。胡適在1917年1月1日《新青年》第二卷第5號發(fā)表的《文學改良芻議》中提出“八不主義”和“以白話文學為正宗”,正式拉開了白話文運動的序幕。在推廣使用白話文交流上,胡適曾簡單概括為四大要點:(1)要有話說,方才說話;(2)有什么話,說什么話。話怎么說,就怎么說;(3)要說我自己的話,別說別的人的話;(4)是什么時代的人,說什么時代的話。我們知道,胡適是杜威實驗主義的積極擁護者,主張任何事都從客觀實際出發(fā),通過親身體驗來發(fā)表觀點。所以,胡適也是最早用白話文進行詩歌創(chuàng)作的人,他出版的《嘗試集》就是中國第一部新詩集。
轟轟烈烈的文學革命使胡適本人因此“爆得大名”,成為新文化運動的重要領袖之一,正式登上了中國現(xiàn)代歷史舞臺,舉起了引領當代中國文化思潮的旗幟。
20世紀初,為了推翻封建專制統(tǒng)治,受西方文化影響的中國資產階級革命派開始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進行尖銳的批判。新文化運動的發(fā)起者們認為,中國之所以危亡,其根本原因就是封建傳統(tǒng)倫理在中國根深蒂固。如果不徹底清掃這種有害的思想,民主與科學的思想就永遠無法在中國廣泛傳播。封建統(tǒng)治者所推崇的儒家學說,則成為批判的主要對象。“打倒孔家店”成為那一時期的主要斗爭口號。長期在美國受教育、并積極推崇西方民主自由思想的胡適,勢必成為了批判派的主要領袖。從胡適那一時期發(fā)表的《論貞操問題》《我對于喪禮的改革》等文都可以間接地看出胡適對傳統(tǒng)中國文化和舊儒學思想的批評。而1921年6月胡適在為《吳虞文錄》作序時,明確直接地表明了“打倒孔家店”的立場。從胡適一生的言行來看,他批判封建文化思想、提倡新科學自由思想的立場從沒有動搖過。
在美留學期間,通過接受西方大學先進的民主科學教育,胡適認識到教育對于一個國家發(fā)展的重要性。胡適認為,只有通過高等教育改變國人的思想,才能改變腐朽的舊中國。于是,胡適立下志愿,希望回國后可以從事教育事業(yè),為國家培育更多尖端人才,以求通過教育來救國興國。無論是在出任北大校長制定《爭取學術獨立的十年計劃》還是在臺灣管理中央研究院起草《五年計劃的綱領草案》,都體現(xiàn)出胡適渴望在中國建立起一流大學的良苦用心。
抗日戰(zhàn)爭時期,胡適出任駐美大使,他肩負著向美國政府進行宣傳,爭取其理解、同情與支持重大使命。在美期間,胡適利用自己的威望積極游走于社會各階層,進行抗日演講宣傳,以求得到國際社會的支持。從客觀角度來看,正是由于胡適不辭艱辛的抗日宣傳,加之日本偷襲轟炸美國珍珠港,改變了美國消極抗日的綏靖政策,打破了中立立場,投入到了一線戰(zhàn)爭中,加快了世界反法西斯戰(zhàn)爭的勝利,為抗日戰(zhàn)爭取得勝利做出了自己的貢獻。
在今天的中國大陸,每當談起胡適時,人們還是會有許多聞所未聞、見所未見的新鮮感。但胡適先生所倡導的一系列文化和思想主張,歷經百年的風雨沖刷、毀譽榮辱,至今依然具有劃時代的歷史意義。在胡適逝世后,蔣介石親自題寫挽聯(lián)評價胡適為“新文化中舊道德的楷模,舊倫理中新思想的師表”。我們有理由相信,在日漸開放的中國大陸,胡適先生對于中國社會所給予的貢獻將永遠存在。我們也要用開放的胸懷去學習接受胡適思想,為中國思想進步做貢獻。
[1]周質平.胡適思想與現(xiàn)代中國[M].北京:九州出版社,2012.
[2]杜蒸民.胡適與郭沫若思想比較研究[M].北京:中共黨史出版社,2010.
[3]胡適.胡適四十自述[M].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2013.
[4]程巢父.思想時代[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3.
[5]莊森.胡適的文學思想[M].北京:中國書籍出版社,2013.
[6]胡適.胡適文存[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3.
(責任編輯 婁扎根)
K825
A
1008-7257(2015)02-0013-02
2014-12-16
鞏晶騏(1990-),男,陜西西安人,長安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