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寧波市鎮(zhèn)海區(qū)駱駝中學 劉 紅
透過現(xiàn)象看本質(zhì)抽絲剝繭現(xiàn)原形
☉浙江省寧波市鎮(zhèn)海區(qū)駱駝中學 劉 紅
從近幾年的中考題和模擬考試題來看,某些有一定難度的數(shù)學題經(jīng)過變化引申、層層“偽裝”,看似與圓無關,如果我們能深入挖掘題目中的隱含條件,或整體觀察,或抽絲剝繭,或分解轉(zhuǎn)化,善于聯(lián)想所學定理,巧妙地讓其現(xiàn)出符合題意特征的“原”形,往往能促使問題轉(zhuǎn)化,使問題中原來隱晦不清的關系和性質(zhì)在圓中清晰地展現(xiàn)出來,從而起到化隱為顯、化難為易的解題效果.
圖1
解析:首先利用三角函數(shù)即可求得∠BAC=30°,當點D由點B位置向右運動至點C位置時,相應的點B′所經(jīng)過的路徑是以A為圓心,以AB為半徑,圓心角是60°的弧,利用弧長公式即可解得相應的點B′所經(jīng)過的路程是
評注:本題是一道單動點和折疊問題,主要考查特殊角的三角函數(shù)值、三角形邊角關系以及弧長的計算、軸對稱的性質(zhì),此題抓住軸對稱圖形的性質(zhì)(如果兩個圖形關于某直線對稱,那么對稱軸是任何一對對應點所連線段的垂直平分線),推知點B′所經(jīng)過的路徑是以A為圓心,以AB為半徑,圓心角是60°的弧是關鍵.
例2如圖2,正方形ABCD,已知AB=8,動點P、Q在正方形ABCD的邊上運動,且PQ=8.若點P從點A出發(fā),沿A→B→C→D的線路,向點D運動,求點P從點A到點D的運動過程中,PQ的中點O所經(jīng)過的路徑的長.
圖2
解析:當點P從點A出發(fā),沿A→B→C→D的線路,向點D運動時,不妨設點Q在DA邊上,若點P在點A,點Q在點D,此時PQ的中點O即為DA邊的中點;若點Q在DA邊上,且不在點D,則點P在AB上,且不在點A.此時,在Rt△APQ中,O為PQ的中點,所以AO=PQ=4.所以點O在以A為圓心,半徑為4,圓心角為90°的圓弧上.PQ的中點O所經(jīng)過的路徑是三段半徑為4,圓心角為90°的圓弧,如圖3所示.所以PQ的中點O所經(jīng)過的路徑的長為3×2π=6π.
圖3
評注:本題涉及點的運動軌跡,解題難點在于分析動點的運動軌跡,需要很好的空間想象能力和作圖分析能力,此題抓住直角三角形的性質(zhì)(直角三角形斜邊上的中線等于斜邊的一半)推知PQ的中點O所經(jīng)過的路徑是三段半徑為4,圓心角為90°的圓弧是關鍵.
例3如圖4,在邊長為2的菱形ABCD中,∠A=60°,M是AD邊的中點,N是AB邊上一動點,將△AMN沿MN所在的直線翻折得到△A′MN,連接A′C,則A′C長度的最小值是_________.
圖4
解析:因為M是AD邊的中點,A′M=AM=1,所以點A′在以M為圓心,1為半徑的圓上,因此連接CM,當點A′落在CM上時,A′C長度的最小.過M點作MH⊥CD交CD的延長線于點H,則由已知可得,在Rt△DHM中,DM=1,∠HDM=60°,所以
圖5
評注:本題主要考查菱形的性質(zhì)及銳角三角函數(shù)等知識,本解法簡單,思路清晰,但對學生數(shù)形分析與轉(zhuǎn)化能力的要求較高,需要充分利用軸對稱性進行研究和分析.此題抓住A′M=AM=1推知點A′在以M為圓心,1為半徑的圓上,要使A′C長度的最小即要∠CMA′最小,此時點A′落在NC上是關鍵,并將“兩點之間線段最短”這一原理滲透在具體問題的解決過程中.
例4如圖6,B是線段AC的中點,過點C的直線l與AC成60°的角,在直線l上取一點P,使得∠APB=30°,則滿足條件的點P的個數(shù)是().
A.3個B.2個
C.1個D.不存在
圖6
解析:要在直線l上找點P使∠APB=30°,可以構造以AB為邊的等邊三角形ABO,則∠AOB= 60°,然后以O為圓心,AB為半徑,作⊙O,如圖7,因為△ABO為等邊三角形,所以OB∥l,所以點O到l的距離d<r,所以⊙O與直線l有兩個交點,P1、P2.因為∠AOB=60°,所以∠AP1B=30°,∠AP2B=30°,所以滿足條件的點P的個數(shù)是兩個,分別為P1、P2,所以選B.
圖7
評注:本題主要考查了圖形的運動和三角形有關知識,是一個融探究、推理、計算于一體的綜合性試題.在動點的變化過程中探究直線l上滿足∠APB=30°的點P,由圓周角定理“一條弧所對的圓周角等于它所對的圓心角的一半”或其推論“同弧所對的圓周角都相等”把問題轉(zhuǎn)化構造圓及直線與圓的位置關系問題.本題體現(xiàn)了數(shù)形結(jié)合、轉(zhuǎn)化化歸的數(shù)學思想,構造輔助圓,交點立顯現(xiàn),很好地考查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圖8
例5如圖8,在正方形ABCD中,動點E、F分別從D、C兩點同時出發(fā),以相同的速度在邊DC,CB上移動.連接AE和DF交于點P,由于點E,F(xiàn)的移動,使得點P也隨之運動,若AD=2,試求出線段CP的最小值.
解析:由于點E、F的移動速度相同,可得△EAD≌△FDC,所以∠EAD=∠FDC;因為∠FDC+∠FDA=90°,所以∠EAD+∠PDA=90°,因此點P在運動中保持∠APD=90°,所以點P的路徑是一段以AD為直徑的弧,如圖9所示.設AD的中點為O,連接OC交弧于點P,此時CP的長度最小,再由勾股定理可得OC=,再求CP=-1.
評注:本題以正方形為背景,借助動點問題計算線段的最小值,主要考查全等三角形、勾股定理的應用及線段的和差運算,將“直徑所對的圓周角是直角和兩點之間線段最短”這一原理滲透在具體問題的解決過程中,本題中隱含的輔助圓,能在一定程度上考查學生構圖的能力(添加輔助線).
例6如圖10,直線y=-x+3與x軸、y軸分別交于點A、B,與反比例函數(shù)的圖像交于點P(2,1).
(1)求該反比例函數(shù)的關系式.
(2)設PC⊥y軸于點C,點A關于y軸的對稱點為A′.
圖10
①求△A′BC的周長和sin∠BA′C的值;
圖11
因為點M在x軸上,所以點M是⊙E與x軸的交點.
因為EG⊥BC,所以BG=GC=1,所以OG=2.
因為∠EHO=∠GOH=∠OGE=90°,
所以四邊形OGEH是矩形,所以EH=OG=2,EG=OH.
因為1<m<2,所以EH>EC,所以⊙E與x軸相離.
當m=2時,EH=EC,所以⊙E與x軸相切.
a.當切點在x軸的正半軸上時,如圖12所示,所以點M與點H重合.
圖12
當m>2時,EH<EC,所以⊙E與x軸相交.
c.當交點在x軸的正半軸上時,設交點為M、M′,連接EM,如圖13所示.
圖13
綜上所述:當1<m<2時,滿足要求的點M不存在;
評注:本題考查知識點多,代數(shù)與幾何等知識相互滲透,綜合性非常強,難度較大,涉及分類、轉(zhuǎn)化、數(shù)形結(jié)合、數(shù)學建模等常用的數(shù)學思想,考查了學生創(chuàng)造性思維及操作、探究、分析問題等能力,可謂知識與能力齊驅(qū),基本數(shù)學思想和基本活動經(jīng)驗聯(lián)動.而第(2)問的②中由條件
幾何動點問題的題型較多,綜合性較強,圖形具有不確定性,尋找解題的突破口是關鍵,這就需要學生能夠仔細分析,抓住問題的本質(zhì),挖掘隱含條件和潛在信息,理性分析動點過程中所維系的不變條件,通過幾何構建進行轉(zhuǎn)化.綜上所述,涉及“定點定長”問題和“定線定角”問題,可通過構造輔助圓讓其現(xiàn)出“原”形,化動為靜,對滿足條件的動點準確地定位再解答,這也是解決此類題的切入點與通法.
1.汪宗興.巧用輔助圓妙解中考題[J].中學數(shù)學(下),2010(11).
2.沈岳夫.善歸類細分析悟通法促提高[J].中國數(shù)學教育(初中版),2014(12).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