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尊地卑①,乾坤定矣。卑高以陳,貴賤位矣。動靜有常,剛柔斷矣。方以類聚,物以群分②,吉兇生矣。在天成象,在地成形,變化見矣③。是故剛柔相摩,八卦相蕩④,鼓之以雷霆,潤之以風雨;日月運行,一寒一暑。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乾知大始⑤,坤作成物。乾以易知⑥,坤以簡能;易則易知,簡則易從;易知則有親,易從則有功;有親則可久,有功則可大;可久則賢人之德,可大則賢人之業(yè)。易簡而天下之理得矣。天下之理得,而成位乎其中矣。(《周易·系
辭上》)
注釋:
① “天尊”并不是說它尊貴,“地卑”也不是說它低賤。天在上所以說“尊”,地在下所以說“卑”。這是要君子居于高位則能效法天,居于下位則能效法地。
② 此句指人或物按其性質分門別類各自聚集。方,種、類。
③ 見:通“現”,顯現,出現。
④ 八卦:指乾、坤、震、巽(xùn)、坎、離、艮(gèn)、兌八個卦象。
⑤ 知:這里用作“為”,成為,構成。 大始:原始,初始。
⑥ 知:通“智”,智慧。
大意:
天在上,地在下,乾卦象征天,坤卦象征地,這樣,乾坤的位置就確定了。天地間萬事萬物卑下和高貴上下相列,這樣,貴賤也就有了各自的位置。天地之間一動一靜都遵循一定的規(guī)律,陽剛與陰柔也因此得以分辨清楚。天下的事物各以其類別而聚集,各種動物、生靈也以其不同的群體而區(qū)分,吉與兇就在事物的同異中產生。它們在天空中形成天體與日月星辰之象,在大地上形成山川、動植物等景象,事物的變化就是通過它們得以顯現。所以,陽剛與陰柔互相碰撞產生了八卦,八卦又相互激蕩,用雷霆來鼓動萬物,用風雨來潤澤萬物,日月往來運行之間,形成了寒暑的交替。對于人類而言,乾道象征著男性,坤道象征著女性。乾道主宰萬物的創(chuàng)始,坤道承載萬物的成長。乾道以其平易而充滿智慧,坤道以其簡易而大有作為;事物平易就容易被理解,事物簡易就容易被遵循;容易理解就使人親近,容易遵循就會取得功效;使人親近則可以保持長久,取得功效則可以發(fā)揚光大;持久是賢人的美德,光大是賢人的功業(yè)。若能明白乾坤的平易與簡約,就會通曉天下的道理。通曉了天下的道理,就能參合天地之宜,在天地間找到合適的位置立足。
【解讀】
《周易》是我國一部古老的文化典籍,自古就有“伏羲畫卦,文王演易,孔門作傳”之說。作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代表著作,它不僅僅是一部占卜之書,更濃縮著古代先民的智慧,蘊含著宇宙自然和人類社會的變化規(guī)律和發(fā)展道理,被譽為群經之首、大道之源。
現在的《周易》包括《易經》和《易傳》兩部分。《易經》包含自“乾”至“未濟”的六十四卦。每卦有卦畫、卦辭、爻辭:卦畫以陽爻“—”和陰爻“- -”為基本符號,先組成乾、坤、震、巽、坎、離、艮、兌八卦,再兩兩相重,形成六十四卦;每卦有一條卦辭,用來解釋整卦的意義;每卦由六爻組成,每爻有一條爻辭,用來解釋一爻的意義。至于《易傳》,共有十篇,稱為“十翼”,都是解釋《易經》的篇章,相傳為孔子所作,包括《彖傳》兩篇、《象傳》兩篇、《系辭》兩篇、《文言傳》《序卦傳》《說卦傳》《雜卦傳》。
這段文字選自《易傳》中的《系辭》,文章通過對天高地低,上下相分,有動有靜,有剛有柔,乾坤運行,陰陽相推,萬物以類相聚,百姓以群相分的描述,闡明了無論是自然界還是人類社會都處在發(fā)展變化之中,且存在一個“理”,這個“理”就是事物本身的規(guī)律。一個人只有“理得”,即通曉和掌握規(guī)律,并有意識地適應自然和社會的發(fā)展變化,才能取得偉大的功業(yè),建立持久的德行。西漢名臣公孫弘所說的“此道素行”也在于“天下之急者”的“理得”,因為“理得”才能“罰當罪”“賞當賢”,進而“民不犯”“天下治”。(高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