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勝昌 石曉慧
我們的祖先,早在八千多年前的黃河邊,用泥土和火做出了人類最早的陶器,夏商時期做出了原始瓷器,直到現(xiàn)在瓷窯上空的煙火一直未斷,周而復始……淄博是古代齊國的都城,是中國馳名的瓷都之一,這里的陶瓷藝人代代輩出,張漢青就是其中的一位。
——題記
初夏,記者一行來到慕名已久的淄博福聚號藝術瓷有限公司,大門邊翠柳隨風搖曳,各種花色瓷盤裝飾的藝術墻婉轉呈現(xiàn),一臺陳舊的磨盤面向正門,外圓內方中間鏤空,象一個古代銅錢呈示著古老的歷史,頗具藝術風范的董事長張漢青正在查驗新樣品……成型、修坯、燒成等生產工序濃縮在這幾百平米的空間里,別致有序,各個空間穿插布置著書畫、池塘、花卉,充滿詩書文氣與花園情趣。相信在這樣的廠房里工作心情一定是非常愉快,這種風格在北方極為少見。二樓偌大的展廳內產品琳瑯滿目,一種濃郁的文化氣息、一種鮮明的民族風格、一種自然的情景藝術突然映入眼簾,有滄桑的古舊陶瓷、精致的現(xiàn)代酒店瓷、日用瓷……一個博物館式的展廳不禁讓我們猜想:這個場景是什么思想在指導?有多長時間?是怎樣形成的?是什么讓這個年輕的企業(yè)家在事業(yè)與藝術中找到了平衡?
河東河西各十年,傳祖業(yè)歸陶瓷
到2014年近期為止,“漢青”品牌在國內酒店業(yè)有2000多個用戶,是酒店用品行業(yè)內著名品牌。
開創(chuàng)北方儒彩風格并確立相應的行業(yè)首領地位,成為地標式潮流風向標。
開創(chuàng)四種含義的復合性商標,定貨快捷準確,為行業(yè)標準統(tǒng)一做出標桿。
開創(chuàng)酒店瓷行業(yè)的召回制度,使客戶有了質量保障,給本行業(yè)做了新類別標準。
薄胎強化瓷釉中彩創(chuàng)始者,直到鼎盛的幾年期間,全國曾掀起了青花熱、釉中彩潮流,現(xiàn)在還是淄博陶瓷代表特產之一。
張漢青把藝術瓷專用的魯青瓷窯變釉轉化到酒店瓷上來的,使其薄胎化、標準化、日?;菍ψ筒﹤鹘y(tǒng)陶瓷進行的的挽救性、發(fā)展性的二次革命,是提升日用瓷檔次的波瀾式運動。
張漢青曾在自己的文章中陳述:“我的祖先在博山、那個制陶的福聚號,做著陶甕和瓷壇,它們是否存在沒有人在意,也可能隨著我爺爺塵封在家譜中了,可幸運的是,爺爺當年結婚時祈求多子多孫的愿望實現(xiàn)了——就有了我,又開始做瓷盤和瓷碗,這不僅是遺傳,還是一種循環(huán)”。
張漢青年輕時急功好利,放棄了陶瓷專業(yè)和繼承家傳的機會,南泊北飄二十年,金木水火土的五行各種行業(yè)幾乎都干過了,酸甜苦辣咸的各種滋味幾乎都體驗了。
曾在建筑工地做和泥小工、獨木板上推著獨輪車飛跑;
曾經在農村發(fā)保健品小報、夏日炎炎倆小時等不到車;
曾在上海沒有信號的地下二層、睡11元爬滿蟑螂的床;
曾去酒店推銷瓷器卻被客戶推出門外;
曾發(fā)著燒時送樣品閃了腰、癱在路邊虛汗往外流苦淚往里咽;最終帶著寶貴的滄桑又回到家鄉(xiāng),沒有第二選擇的想法,就是回到神魂所在的陶泥中、窯爐邊。
2007年張漢青建立淄博漢青陶瓷有限公司,開始生產釉中彩工藝的薄胎強化瓷,并申請“漢青”商標,“漢”是指以漢族為代表的大多數(shù)國人,“青”是指以青瓷代表的陶瓷裝飾藝術,漢青的寓意是深受廣大國人喜愛的藝術陶瓷。用他自己的話說,這不是轉圈,這是輪回。
2008年,張漢青研發(fā)的“藍蓮花”青花瓷風靡北京并向全國蔓延,奧運會后引起全國的青花瓷熱,曾一度被模仿到爛漫地無處不在。
2009年可以根據(jù)市場的需求設計產品,從圖案到造型,堅持原創(chuàng),從一個點到一個層面,在客戶供不應求的追捧中不斷創(chuàng)新,鞏固了儒彩的結構理論與創(chuàng)新宗旨。
2010年10月,老字號民窯“福聚號”在張店區(qū)馬尚鎮(zhèn)小套工業(yè)園一個僻靜的角落里悄然復建,福聚號第三代掌門人、混搭藝術家張漢青傳承陶瓷世家衣缽“繼位”了,以日用瓷和藝術瓷為主。
用金屬挖土,加水,塑形后用木去燃火燒,陶瓷的制作過程也是一種中國文化的概括循環(huán)。如果是一般的瓷器,張漢青想還不如不干,家傳和經歷注定了他不俗的思路和產品。從商周時期到元明清的歷史穿越,到四海八方各地域民族的濃郁特點,把博大深厚的中國文化從時空到空間的三維中、如彎彎溪水般娓娓道來,無不淋漓盡致的表現(xiàn)在張漢青的產品中,更貼切的應該說是作品中。
商周青銅文、銅錢唯吾知足、漢風、竹節(jié)等古今結合的十幾套造型,敦煌、孔府盛宴、朱雀鳴、銅雀臺、空山凝響等二百種花色,在獨具一格中表達著中式共性的大愛之美,以跳躍的思維、發(fā)散的角度,多層次的探索出新,但卻又都圍繞一個不可或缺的文化主題,這就是張漢青的特點,也是他的法寶,層出不窮的新產品和無法模仿的思想,致使仿冒者望而卻步,最終如“風清揚”一樣獨步江湖。
張漢青出身于陶瓷世家,族譜中說張家于1900年左右在淄博市博山區(qū)五龍村發(fā)展窯業(yè)、開始生產陶瓷,1939年張永寬在當?shù)爻闪ⅰ案>厶枴?,是當時較有名望的字號,1956年在公私合營中被收為國有。
第二代傳人張躍昌、牛愛英夫婦在原淄博瓷廠從事陶瓷生產近40余年。
第三代傳人張漢青是完完全全從泥巴里爬出來的孩子,對陶瓷的熱愛與鐘情是一種無法割舍的情結,不使老字號傳統(tǒng)工藝失傳的責任,是他無論如何也逃不掉的事業(yè)注定就是陶瓷。
古典引領時尚,原創(chuàng)主宰潮流
2013年8月30日,第39屆山東省陶瓷藝術設計創(chuàng)新評比在淄博中國陶瓷館揭曉,福聚號在此次活動中,猶如一匹黑馬橫空出世,首次參賽就榮獲金銀銅四個獎項,向世人證明了實力與先鋒地位。
福聚號自1939年創(chuàng)立至今已有75年的家族陶瓷文化的積淀,第三代掌門張漢青一直致力于老字號傳統(tǒng)工藝與新文化藝術的完美結合。如何把陶與瓷兩種材質的自然結合,形成藝術瓷?如何把淄博的傳統(tǒng)琉璃與陶瓷密切結合在一起?將景德鎮(zhèn)、宜興的藝術瓷轉化到淄博的日用瓷產品上,實現(xiàn)藝術生活化是否可行?如何把雕塑作品變成家庭通用的藝術擺設、裝飾品?這樣的問題時常在張總的腦海里縈繞,也激發(fā)了他的創(chuàng)新思維。
“古典引領時尚、原創(chuàng)主宰潮流” 是他一直奉行的思想,堅持原創(chuàng)彰顯個性是區(qū)別其他企業(yè)的主要特征。將深厚的中國文化、濃郁的民族特點、唯美的藝術修飾融入產品設計當中使他在陶瓷江湖中獨創(chuàng)了儒彩門派,第一次亮劍就確認了一方霸主的地位。
采訪中記者被一款“?;丶铱纯础钡拇善魑?,“常回家看看”餐具以大多數(shù)成年人熟悉的農村環(huán)境為背景,一個年邁的老媽站在老家大門口老樹下、深情盼望孩子回家的樣子,古詩“慈母手中線,游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躍然盤中,誰看了不會動容?瓷器雖小,卻在無聲地提醒人們關注老年人孤獨、留守的社會問題,倡導著中華民族百事孝為先的傳統(tǒng)美德。
還有一款“世界一家”,是用中國書法題寫的英文“家庭”,東西方的人看后都會覺得比較熟悉親切,旁邊散落著黑白黃棕四個顏色的英文字母,代表世界上的四大人種是一家人,倡導和諧社會,天下一家的儒家理念。
還有天津的楊柳青年畫——五子爭科,馬王堆的漢墓織錦——朱雀鳴,唐朝的御馬圖——盛唐,北京的京劇——國粹,民間工藝景泰藍,孟子文化的孟子千秋,為黃山設計的夢里水鄉(xiāng),為水泊梁山設計的蝶戀等等,這只是福聚號陶瓷二百種產品中的幾個,每個產品都有文化典故,先有思想再出設計,最后出產品,所以福聚號的產品都是有根有葉、有情有肉的鮮活產品。
魯青瓷始于宋代,溫潤如玉,青翠淡雅,是淄博的傳統(tǒng)瓷種,也是國內重點青瓷之一,因為成品較少,在近期十幾年中被淄博人神話后推上了陶瓷圣壇,一個產品動輒成千上萬,名人大師作品價格更是高的離譜,成了一種可遇不可求的奢侈品,在行內有價無市,許多人為其傾倒,甚至達到迷信的程度。張漢青通過豐富的經歷清晰地看出,浙江龍泉的青瓷比淄博的質量好卻價格低,正在大量普及推廣。張漢青感到淄博陶瓷人就像閉關鎖國的清朝一樣,夜郎自大,卻在喪失一次次發(fā)展的良機,于是他開始研發(fā)魯青瓷,將其薄胎化、轉化到家具日用瓷,將其標準化,大大提高成品率,將其規(guī)模化,使其能迅速普及,發(fā)揚光大淄博陶瓷。這次壯舉將是繼七年前薄胎強化瓷釉中彩之后對淄博陶瓷的挽救性、發(fā)展性的二次革命。
商海誠信為本,方顯男兒本色
從年輕時,張漢青每次給關系單位匯款時,為了便于識別、往往在整數(shù)匯款額度后面多匯上1元,財務人員提醒說:“您每次匯款都多匯1元,多年下來多花了很多錢”。他解釋說:“我們吃小虧卻得到更大方便,因為銀行匯款一般不顯示匯款方名字,而我們的每次多一元,都能使收款方及時知道我們的匯款并及時發(fā)貨,節(jié)約時間而提高的效率遠遠超過這1元錢的價值,所以我們要堅持多匯這1元錢。”1元錢的尾巴就像張漢青的長發(fā),已經成為一種象征,它是關系單位在收款中立刻識別漢青的一種無聲的企業(yè)標識,它告訴朋友們張漢青一直就比別人付出的多。
眼前的張漢青,幽默睿智、成熟熱情,一米七五的個頭,大波浪微曲的長發(fā),儼然一個文藝青年做派,倒真不像是企業(yè)家。他則笑著說:“年輕時留長頭發(fā)是為了時髦,等成熟一點是為了體現(xiàn)個性,再上一些年紀就明白了只是自己心里喜歡,并不是給別人看的。”張總平易近人,他經常調侃說自己只是陶瓷界的一塊咸菜,可以為大家提提口味。他有一段日志是這樣寫自己的:沒有牡丹不叫百花齊放,沒有鳳凰不叫百鳥爭鳴,沒有妖精的西游記不好看,沒有屎殼郎不叫動物總動員,沒有希特勒不叫二戰(zhàn),沒有臭豆腐不叫國宴,沒有美國全世界不亂,沒有張漢青的飯就像少了蒜。
我問張漢青最大的幸福是什么?他說:“貧窮的人認為有錢就是幸福,生病的人認為健康是幸福,高尚博愛的人把愛別人作為幸福,孤兒認為被愛是幸福,有個植物人蘇醒后認為存在就是幸福,我的幸福是不管走到哪里,看到人們吃飯用的餐具是福聚號生產的”。
面對爺爺留下的“福聚號”這三個沉甸甸的大字,張總說他誠惶誠恐、如履薄冰。相信他有足夠的勇氣和責任讓重生后的福聚號在陶瓷行業(yè)的舞臺上聲威顯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