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6點,我準時起床給3歲的女兒悠悠準備便當。今天的便當,粗略統(tǒng)計了一下,從食材種類上,大約用了15種,葷素搭配,營養(yǎng)齊全。在日本,這種花樣便當并不罕見。畢竟,日本是最先倡導“食育”的國家。而日本主婦們經(jīng)過多年的實踐,早已將便當研究得深入、透徹,除了將此當成一項家政基本功,更將其上升到“文化”與“藝術”的層面。便當種類也是包羅萬象,愛妻便當、愛子便當、賞櫻便當、運動會便當應有盡有……一年365天,會隨著春夏秋冬的更替變換當季的味道,另外,不同的節(jié)日里,不論是商家還是媽媽都要給寶貝準備相應的美食。
日本的幼稚園、學校都非常重視“食育”,這或許和早在2005年日本就頒布了“食育基本法”有關。
大概內容是:
1 享受吃飯的時間,注重親子間的交流,著意美味的品嘗,為孩子制造快樂的體驗、對食物感恩的心;注重季節(jié)性食品:通過食用,記憶當季的蔬菜果實,了解自然生息。
2 認識物質從眼、鼻、口開始:香噴噴的飯菜是孩子們的第一任老師。
3 媽媽的味道:無論手藝如何,沒有任何食品能敵過媽媽親手給孩子制造的愛。
4 料理的魔法:讓孩子們透過簡單的參與,了解烹飪前后食品的變化。
每個月,悠悠都會從幼稚園拿回一張“食育”備忘錄。一面是當月的食譜,以表格的形式列出很多項內容,詳細記錄當月某日吃什么:第一列是菜名;第二列是材料名,這里又細分成三項,包括熱飯熱菜有哪些、用到什么食材,肉類食品包括哪些(甚至吃的是雞或豬的哪部分肉都寫上),該食物對孩子身體發(fā)育分別能起到什么作用;第三列是當日食譜中的營養(yǎng)含量(鹽分、蛋白質、脂肪、能量等)。另一面,是幼稚園制作的食育標準或指導。強調要營養(yǎng)均衡,每一餐主食、主菜、副菜都要有,要讓孩子從小就養(yǎng)成不偏食的習慣。并介紹一些食物的營養(yǎng)成分,說明幼稚園每天不提供牛奶,所以請家長在家里給孩子補充;早飯時盡量吃一盒納豆、一個雞蛋,以及其他或煎或煮的營養(yǎng)豐富的食物,最好加上魚或其他富含維生素、鐵的東西(比如干果等),達到一天的營養(yǎng)均衡。隨后,為了減輕媽媽們在做飯時還要考慮、計算各種成分均衡的辛苦,幼稚園進行了具體食材的舉例說明,簡直是細致入微。最后還標明,該園食堂所選的全部食材都來自本國的、經(jīng)過食品行業(yè)國家認定的生產廠家,在化學肥料、農藥的使用上嚴格把關,請家長放心。
通過每天在幼稚園用餐,最多兩三個月時間就養(yǎng)成了良好的習慣?,F(xiàn)在,悠悠每天要做,并且能夠做到的是:飯前飯后洗手;吃飯前,自己擺放餐具、餐墊;用餐前先雙手合十,唱感恩的歌,謝謝親愛的媽媽為我們準備可口的便當,感謝每一餐的美味;飯畢,也雙手合十地頌唱“我吃飽了,謝謝”;吃飯時努力地吃光每一粒米每一片菜葉;飯后自己收拾垃圾,不在幼稚園留下任何殘渣。
這是日本幼稚園里小小班,全是兩三歲的孩子們能夠完成的事情。如果是大點的孩子,還會輪流給大家派發(fā)午飯,每個人自覺地將垃圾分類放到不同的箱子里,紙片、塑料瓶、牛奶盒等分門別類……在這些日常行為中,日復一日,環(huán)保的理念和感恩的心開始在幼小的心靈里生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