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點鼠標,挑選好自己中意的物品,然后坐等快遞員將貨物送上門,這已經(jīng)成了現(xiàn)代人普遍的生活方式。滿大街都可以看見不同公司的快遞車和快遞員,那么在中國古代,是不是也有快遞呢?
其實“快遞”早在我國周代時就已經(jīng)出現(xiàn)了,據(jù)《周禮·秋官》記載,在當時周王朝的官職中就有主管郵驛、物流的官員——“行夫”。到了秦漢時期,更是有相對成熟的“快遞網(wǎng)絡”,那時的“快遞員”被稱為“健步”“郵人”“驛足”“遞夫”等。跟現(xiàn)在統(tǒng)一稱呼為快遞公司不一樣的是,中國古代的每朝每代對“快遞公司”的叫法都不一樣,有叫“遽”“驛”的,也有叫“館”“置”的,叫法雖不一樣,但都是郵傳、速遞機構。
在中國古代,“快遞”主要用于政令、軍情的傳遞,普通老百姓幾乎用不上,而傳遞政令、軍情最常見的方法就是“步傳”(即靠人工步行投遞)和“傳遽”(即用郵車投遞)。
現(xiàn)在,如果快遞包裹被晚送到或被泄密或被丟失,快遞公司都要承擔一定的責任,在中國古代也是一樣。由于古代“快遞”多用于傳遞政令和軍情,所以一旦“快遞”變成“慢遞”,或遇到郵件遞錯、泄密、丟失等情況,“快遞員”輕則會挨板子,重則會被判入獄,甚至被處死。
政令和軍情多重要啊,所以嚴格保密就成了古代“快遞業(yè)”最重視的問題。為了防止郵件中途被人拆看或偽造,除了嚴格的交接和驗收制度,古人還想了很多方法,“密封”就是其中最重要的一種。在秦代,文書都是寫在竹簡上,郵件被傳遞之前,會有專人將文書捆扎妥當,然后在結繩處使用封泥,并蓋上相關的印璽以防私拆。到了漢代,封裝方式就更多了,人們會根據(jù)郵件的形狀、大小而使用不同的包裝工具和封裝手段。唐代時,重要公文會封泥好幾次,封泥次數(shù)越多,表明郵件越重要。
那么,中國古代的“快遞”到底有多快呢?“快遞員”走路的話,1小時大約能走2.5千米,所以在送短途的普通郵件時,他們都能當天完成送達任務。如果遇到路途偏遠的,“快遞員”就需要使用馬車,駕駛馬車一天最多能走100多千米。如果遇到相當緊急的文件要送,“快遞員”就要騎馬了,而騎馬一天最快可以跑200多千米。如果馬兒累了跑不快,“快遞員”就需要在驛站更換馬匹。
說了半天古代的快遞,說的都是官家的事,難道老百姓真的就不需要寄送點什么嗎?唉,古代的老百姓真的很難享受這項“高大上”的服務,好在隨著經(jīng)濟的發(fā)展,各地區(qū)之間的商品交易日趨頻繁,所以在明代時,一些頭腦靈活的商人就自創(chuàng)了“民信局”。民信局是由私人經(jīng)營的贏利機構,業(yè)務包括寄遞信件、物品、經(jīng)辦匯兌等。到了清代,全國大大小小的民信局已達數(shù)千家了。后來,隨著中國金融業(yè)的興起,鏢局也應運而生。鏢局運送的多是貴重物品,而且必須要有會功夫的人護送才能確保安全,因此選擇鏢局運送貨物的大多是有錢人。1896年,清光緒皇帝批準開辦了大清郵政官局,中國近代郵政由此誕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