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寫話是小學語文第一學段的重要教學內容,也是低年級教學中的一個難點。目前在實際寫話教學中,存在著輕創(chuàng)造、重習得等問題。兒童形象思維占優(yōu)勢,寫話建立在口語基礎上,再由口語轉變成書面語,要培養(yǎng)兒童寫話能力,要先與開放閱讀、說話訓練、觀察訓練、實踐活動緊密結合起來,重視培養(yǎng)兒童口述、交流語言的興趣。低年級寫話應放低要求,與生活實際掛鉤,注意方法引導,讓兒童想寫、敢寫,樂寫。
【關鍵詞】學習力;開放閱讀;循環(huán)寫話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5-6009(2015)45-0023-02
【作者簡介】馬紅梅,江蘇省淮安市實驗小學(江蘇淮安,223001),一級教師。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明確指出:“小學低年級要對寫話有興趣,寫自己想說的話,寫想象中的事物,寫出自己對周圍事物的認識和感想。”課標把第一學段的作文稱為“寫話”,目的是為了降低兒童習作的難度。那么,如何在寫話指導和訓練中落實新課標精神,讓兒童產生濃厚而持久的興趣?
我認為,低年級寫話教學是作文教學的起步階段,是提高學生寫作能力的有效途徑之一。在低年段寫話教學實踐中,我們首先要善于把多彩的生活引進兒童的習作視野,激發(fā)兒童寫話的積極性,讓兒童的言語生命盡情綻放。
2011年,我開始嘗試“低年級開放閱讀與循環(huán)寫話”的實踐研究,這項研究囊括了“個性發(fā)展、同伴互助、小組合作、家長參與、教師介入”等諸多要素。它有助更深層次的表達與交流,是有意義人生經驗之內部小循環(huán)與外部環(huán)境大循環(huán)相融通,集“認知、情感、知識技能與技巧”目標于一體,稱為“循環(huán)寫話”。諸多要素的有效介入,讓難的東西變得不難,解決了由“這一難”引發(fā)的“許多難”,為低年級兒童的閱讀與寫話開了一扇新窗。
一、想象的繭子
想象力是兒童思維的翅膀。低年級兒童的想象力正處于非?;钴S的時期,它就像一粒種子,需要教師精心呵護。所以教師在指導兒童寫話的過程中,要根據(jù)兒童的年齡特點采取適合他們的有效方法,鼓勵他們充分發(fā)揮想象,先想、后說、再寫,再讀、再想、再說、再寫,最終還得給兒童的想象結個繭子,讓他們的想象有屋可造、有房可住,這樣,兒童想象的翅膀才會更有力量。想象的繭子,賦予寫話以多彩的表現(xiàn)形式:
1.循環(huán)微日記。
這是一種螺旋生長的日記積累,記錄著個人的生活經驗和體悟。日記在全班進行循環(huán)交流:每個小組每周一次小循環(huán),班級每月一次大循環(huán),平均每人每周寫一篇微日記,家長一周參與互動一次,教師每周集中點評一次,全班齊推進。
2.每日閱讀推薦。
兼顧口語表達與課外閱讀的推薦。每日課前三分鐘,教師先推薦一本課外書,學生再輪流上臺推薦他們喜歡的書,可以講講自己的感受,也可以讀一段書里的精彩段落或者展示自己制作的書簽、插圖……教師要鼓勵學生做好閱讀記錄,并根據(jù)自己的閱讀興趣和經驗,列出一份屬于自己的個性書單,書目多少隨閱讀的愿望而定,可以隨時增補。
3.每周自然筆記。
“春天樹林的律動,勝過一切圣賢的教導”,教師應該為兒童多創(chuàng)造接觸自然的條件與環(huán)境,鼓勵他們貼近自然,為大自然做筆記。將在自然中遇到的新鮮感受隨時記錄下來,可以是一句話,也可以是一幅畫。
4.每周一詩。
“讀詩使人靈秀”,在我們班級開展的“每周一詩”已不單是背詩、默詩。我希望我們班的學生在吟誦中能感受中華傳統(tǒng)文化之美。在班級圖書角和班級網(wǎng)站,我會隨時為學生推薦適合的古詩或者短小且節(jié)奏鮮明的兒童詩。在閱讀課上,我會花一些時間,和學生一起讀一讀、背一背、說一說,然后鼓勵學生當堂即興發(fā)揮,大膽想象,有時補充一小節(jié),有時仿寫幾句話,有時自己創(chuàng)作。我們仿寫的最多是“謝爾大叔”的作品,如《閣樓上的光》《失落的一角》。我們仿過也續(xù)寫過,蘇教版教材中很多的現(xiàn)代詩歌和古詩,如《水鄉(xiāng)歌》《小腳丫》《傘花》《家》《鮮花和星星》,這種形式激發(fā)了學生當詩人的愿望,每個學生寫的詩都不同,每周集體評選“班級小詩人”,成了學生期待的大節(jié)目。
5.畫寫本。
指向課后或課外的閱讀、觀察、繪畫、寫生、記錄,涉及生活、建筑、社會、藝術、實踐等領域,根據(jù)學生的課外閱讀量和觀察視角來決定表達什么、畫什么、寫什么。
只要是適合本班學生的形式,就可與學生達成默契,好的形式要為兒童的寫話服務,不是一成不變。
二、會飛的蛾姑娘
兒童寫話的宗旨是將一切與兒童生命息息相關的事件納入可觀、可寫、可畫、可流通范疇?!把h(huán)微日記、每日閱讀推薦、自然筆記、每周一詩、畫寫本”這些創(chuàng)作,讓“蠶卵里飛出娥姑娘”。
我對所帶班級兩學年四個學期的作品進行了梳理統(tǒng)計,如下表所示:
統(tǒng)計結果表明:全班54個學生,興趣和愛好各不相同,他們就像是一只只破繭而出的飛蛾,留下了自己生命成長的足跡。
經過一年的訓練,我們班的四人合作小組較為成熟,走出“循環(huán)微日記”的模式,誕生了“花朵創(chuàng)作組”。
當需要完成看圖寫話等任務時,我們的“花朵創(chuàng)作組”四人面對面,先一起研究寫話的要求,再開始各自觀察,然后依次發(fā)言,最后靜下心來書寫。學生可以堅持自己最初的看法,也可以吸收、綜合組里其他成員的想法,還可以在聽了他人介紹的基礎上,展開自我想象,創(chuàng)作出新的作品。每項嘗試,都有難度,選擇意味著放棄和堅持,但最終的合作將是愉快的、富有挑戰(zhàn)性的。即使你沒采納別人意見,但是他人的思維方式和表達手段以及生活經驗都被你所熟識,合作成果最終將變成一朵朵美麗的花。
學生的作品逐漸多了,我們決定把學生最滿意的作品保存下來,裝幀成冊,印發(fā)成班級???。童年的寫話,當然還可以是其他多種多樣的形式,如說說寫寫、畫畫寫寫、演演寫寫、做做寫寫、想想寫寫、議議寫寫,這些都是兒童喜聞樂見的,容易在實踐中操作起來。
總之,低年級的說話、寫話要激發(fā)兒童習作的熱情,提供兒童自由習作的空間,讓他們張開習作的翅膀,由想象出發(fā),讓心靈自在飛翔。
注:本文獲2015年江蘇省“教海探航”征文競賽一等獎,有刪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