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昭通軍事武備地名探析

        2015-04-11 05:11:51傅奠基吳曉艷昭通學院管理學院云南昭通657000
        昭通學院學報 2015年4期

        傅奠基, 吳曉艷, 劉 燕(昭通學院 管理學院, 云南 昭通 657000)

        ?

        ●烏蒙論壇

        昭通軍事武備地名探析

        傅奠基, 吳曉艷, 劉 燕
        (昭通學院 管理學院, 云南 昭通 657000)

        昭通地處溝通中原和西南邊疆的咽喉要道上,是歷代統(tǒng)治者開疆拓土,經(jīng)營西南的必爭之地,在兩千多年的政區(qū)建置歷史中,屬于軍管型的特殊時期就長達1700多年,直至清朝改土歸流后才實現(xiàn)了與中原行政區(qū)劃制度的并軌。歷代統(tǒng)治者在此設置過眾多的軍事管理機構,其種類之繁和數(shù)量之多堪稱中國政治史上的典型。昭通地名對歷史上重大軍事事件的記錄,是久遠而穩(wěn)定的,如戰(zhàn)場、軍屯、營盤、關隘等地名,層層累積,蔚為大觀。

        昭通; 地名; 戰(zhàn)爭; 軍屯; 營盤; 關隘

        “槍桿子里面出政權”,一部中國歷史,軍事斗爭、武力沖突始終占有重要地位。昭通地處溝通中原和西南邊疆的咽喉要道上,是歷代統(tǒng)治者開疆拓土,經(jīng)營西南的必爭之地。其開發(fā)過程中,伴隨著無數(shù)次金戈鐵馬的沖殺,刀光劍影的征服與反抗。

        回顧歷史,昭通這塊滄桑大地,飽經(jīng)血與火的洗禮:秦通五尺道,漢開西南夷;諸葛亮南征過昭通;兩晉南北朝地方大姓武力割據(jù);隋朝史萬歲征討爨玩過石門關;唐朝在石門關同南詔的對峙與聯(lián)盟;宋揮玉斧羈縻西南諸蕃部;元跨革囊,烏蒙屯田;明朝傅友德三十萬大軍平云南,屯兵烏蒙;清云貴總督鄂爾泰烏蒙改土歸流,鎮(zhèn)壓土司;石達開太平軍轉戰(zhàn)西南過昭通;護國軍豆沙關出川;中央紅軍長征過昭通以及二六軍團的烏蒙回旋之戰(zhàn)。還有角魁僰人頭領普法惡聚眾反明;清朝李永和、藍朝鼎起義;陶三春領導的苗民武裝反清等。

        此外,土司叛亂及內斗亦不絕于史。《元史紀事本末》云:“時烏撒、烏蒙、東川、芒部及武定、威楚、普安諸蠻,因蛇節(jié)之亂……攻掠州縣,焚燒寨堡?!薄睹魈鎸嶄洝芬舱f:“東川、芒部諸夷,……無事則互起爭端,有事則相為救援。”《神宗實錄》載:“祿壽、祿哲兄弟相殘”;《明史·四川土司傳》謂:“烏蒙、烏撒土官祿昭、尼祿等爭地仇殺?!绷碛卸嗳缗C谋藱M行、冤家械斗,真是兵連禍結,民無寧日。動蕩不安的社會生活在昭通大地上留下了深刻的烙印,產生了眾多與軍事斗爭和武裝沖突密切相關的地名。

        一、武力威懾 軍事管制

        秦通五尺道,漢開西南夷,在西南地區(qū)推行郡縣制,形成郡縣與封國并存的局面。但兩晉南北朝以降,云南雖設寧州,卻因地方大姓“據(jù)地自雄”,郡縣徒有空名。任乃強說:

        惟此南中一區(qū),建置郡縣四百年中,已由原始社會進入行將成熟之封建社會;乃更由已成熟之封建社會,回落于四百年前的原始混亂中。尤以向為南中先進之朱提、建寧、牂柯、興古四郡,由文物燦爛之朝曦時代,回落為文化絕滅之黑暗時代;閱千四百年之后,乃新浸浴中華文化。[1]

        方國瑜也指出:“從晉咸和八年(333年)封建統(tǒng)治勢力崩潰,直至蒙古憲宗五年(1255年)的九百多年長時期中,東爨區(qū)域(朱提)沒有受到外力的統(tǒng)治了。”[2]直至清朝改土歸流后才實現(xiàn)了與中原行政區(qū)劃制度的并軌。云南地處邊疆要地,歷代統(tǒng)治者在此設置過眾多的軍事管理機構,其種類之繁和數(shù)量之多堪稱全國之最。而在昭通兩千多年的政區(qū)建置歷史中,屬于軍管型的特殊時期就長達1700多年。鎮(zhèn)雄還留有一處叫印交壩的地名,記錄了清雍正年間土官向流官交印的史實。

        從漢武帝開西南夷,置南部都尉、犍為都尉,到三國時期的庲降都督、兩晉南北朝時期的寧州刺史、南夷校尉、以及隋、唐的南寧州總管府、戎州都督府、南詔國的拓東節(jié)度使,宋揮玉斧之后的戎(敘)州羈縻地,元朝時的烏蒙萬戶、烏蒙軍民總管府、烏蒙軍民宣撫司、烏撒烏蒙宣慰司兼軍萬戶府,再到明朝的烏蒙衛(wèi)、芒部衛(wèi)指揮使司、軍民府,清朝的云貴總督、巡撫、提督、烏蒙鎮(zhèn)總兵,以及民國初期的督軍、鎮(zhèn)守使等,無一不以武力威懾為后盾,對當?shù)厝嗣駥嵭熊娛鹿苤苹蛭淞ΡO(jiān)護。其目的正如《昭通志稿》所言:“安鎮(zhèn)設營,棋布星羅,永無內變?!?/p>

        漢朝軍事強盛時曾在昭通境內設郡縣統(tǒng)轄并駐軍屯墾;唐、宋時期昭通處于中原王朝與南詔、大理對峙的地帶,朝廷軍力不足,只能以“羈縻”或“冊封”等方式加以控制;元明清三朝都曾采用“宣尉”、“宣撫”等恩威并重的手段,在昭通實行“以夷制夷”的土司制度。綏江“缺經(jīng)山”這一地名背后就包含一段明朝土司安鰲禍害百姓而被誅滅的故事。該縣地名志云:過去有惡人安熬(鰲)葬于此地,人們因憤恨而毀其墳,斷其經(jīng)脈,故名。綏江民間傳說土官安鰲,招兵買馬,謀反朝廷,土民婚娶,必行初夜權。連親表妹出嫁,他也不放過,致其姑母恨之入骨,帶頭發(fā)難,掘斷曲金山“龍脈”,安鰲從此勢敗衰亡。陳聶恒《邊州見聞錄》說安鰲“民間嫁娶無遠近,必由橫門閱其奩具之美惡,以謁夫人為名,三宿而后遣。不奉命者,殺無赦”[3]?!睹魇贰ち袀鳌芬噍d:

        弘治八年,土知府安鰲有罪,伏誅。鰲性殘忍虐民,計口賦錢,歲入銀萬計。土民有婦女,多淫之。……為橫二十年。巡按御史張鸞請治之,得實,伏誅。

        《蜀中廣記》卷三十說:“馬湖府,國初,安濟歸附,授土知府,五傳至安鰲而叛,改流官?!闭淹ㄖ钡接赫耐翚w流之后才納入正常的行政區(qū)劃體系,實行府—州—縣三級有效管轄。即便如此,清廷仍然在原土司地界,“設屯安堡,分營制汛,防范周密”。《道光云南通志·建置志·關哨汛塘》序曰:

        關、哨、汛、塘之制,法奸宄而戒不虞也?!页O立哨塘,分置兵役,星羅棋布,立法至為周詳,是以蕩平共慶,烽煙潛消,而永絕宵小窺視之萌也。[4]

        即使到了民國時期,國民黨政府依然采用保甲制對人民實行軍事管制,并廣設“團防”維持“治安”。

        二、設屯安堡 分營制汛

        公元225年,諸葛亮南征,分兵三路:以李恢率軍攻益州郡雍闿所部,馬忠擊牂牁郡朱褒,諸葛亮則率部征討越嶲郡夷帥高定元。從昭通留存至今的十余處傳說地名中,還依稀可辨諸葛亮南征的史實。昭陽區(qū)的諸葛營、巧家將軍柱、將軍柱梁子,當?shù)乩习傩站鶄髡f諸葛亮南征時在此駐扎過。鎮(zhèn)雄城墻溝、城墻坡,民間認為是三國時當?shù)厣贁?shù)民族為抵御蜀漢官兵,在此筑城防守而得名的;走馬壩,據(jù)說孔明部下曾在此馴馬;屯上,有11個屯口(要塞),傳說三國時曾屯兵其上,故名。永善檜溪有百仗坡(相傳孔明為征服此地在坡上打了百仗)、八仗地(孔明在此打了八次仗);團結鄉(xiāng)的箭桿溪,民間傳說孔明路過此地時,曾在溪邊插過一支箭作為指路標;佛灘鄉(xiāng)的下馬。是因為諸葛亮部將曾在此地修有上、下兩條馬路,其中的下馬路后來被簡稱下馬。彝良龍安有兩處天落山,因孔明曾在此布下天羅地網(wǎng)的傳說而得名,另有兩處粉壁巖據(jù)說是諸葛亮南征到此,分兵兩路,原名分兵巖,后轉化為粉壁巖等。鎮(zhèn)雄的漢墓(傳說為孔明疑冢)、孔明墳(諸葛亮死后當?shù)卦诖伺e行過悼念活動),更是充分說明了諸葛亮在昭通的影響。有關諸葛亮南征的傳說地名,主要分布在鎮(zhèn)雄、彝良、永善三縣,位于昭通境內東西兩個方向上,確與蜀軍南征路線相吻合。

        中原王朝早在秦漢時期就在昭通境內設置過屯田機構,兩晉南北朝時期“爨氏”據(jù)滇,昭通諸部稱為東爨烏蠻。隋唐時期,烏蒙崛起,至宋時封為烏蒙王。元代建云南行省后,推行土司制,設烏撒烏蒙宣慰司,下轄烏撒、烏蒙、東川、茫部四路,并實行大規(guī)模的屯墾,其中既有軍屯,又有民屯?!对贰け啤ね吞铩吩疲骸盀跞鲂克拒娒裢吞?。世祖至元二十七年,立烏撒路軍屯,以寸白軍一百一十四戶屯田。”仁宗延佑三年立烏蒙軍屯,《元史·仁宗本紀》:“調四川軍二千人、云南軍上千人,烏蒙等處屯田,置總管萬戶府,秩正三品,設官四員,隸云南。”位于昭通境內烏蒙軍屯,“為戶軍五千人,為田一千二百五十頃”,為云南行省規(guī)模較大的軍屯之一。

        明朝初年,朱元璋派傅友德率三十萬大軍遠征云貴,后留下部分將士屯墾戍邊?!睹魇贰ね了緜鳌份d,洪武十五年:“置東川、烏撒、烏蒙、芒部諸衛(wèi)指揮使司”。隨后又將百萬移民發(fā)配云貴屯田。這些移民的居住地被稱為屯堡。當年明軍駐防的地方,被冠以“衛(wèi)”、“所”、“屯”、“關”、“旗”、“哨”一類極富軍事色彩的新地名。明代的屯軍制度,一般是六十里至一百里設一屯。比如鎮(zhèn)雄的張基屯(頭領叫張基)、陳貝屯(首領名陳貝)等均為諸姓軍官帶兵屯戍的地方。當年軍人云集的軍營,就是今日屯堡村寨的最早雛形。鎮(zhèn)雄還有頭屯、中屯、稍屯等軍屯地名。這些叫“屯”和“哨”一類軍事地名的小村寨,總數(shù)將近百個。征南將領們設置眾多屯堡并使之犬牙交錯,互為毗鄰,具有“遠近相望,首尾相應”的意圖,既是農墾的格局,又充滿軍事謀略。哨,又稱戍哨,是明朝中葉專門設在深入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的交通護衛(wèi)機構,明代云南各州縣設哨551個。

        順治元年(1644年)清軍入關以后,清廷為了彌補八旗兵力的不足,在招降明軍的基礎上,擴充漢、回等兵卒,組建新的軍隊,以綠旗為標志,以營為建制單位,故稱綠營兵。其編制原則是:“凡天下要害地方,皆設官兵鎮(zhèn)戍”。

        各省綠營以鎮(zhèn)為最高戰(zhàn)略單位,以營為基本單位,綠營兵通過存城防守與汛塘分守,實現(xiàn)對轄區(qū)范圍內城鄉(xiāng)的控制。汛、塘是綠營兵最基層的機構。有的汛地由于防區(qū)寬廣,在其下又設若干塘、卡、關、哨,一般每塘配備兵丁五人左右。關、汛、塘、哨、卡為司險掌疆之所,是清代實行軍事控制的重要設施。其情形可從《高宗實錄》關于恩安,永善等增添改撥塘汛卡房的記載中窺見一斑:

        滇省戶稠地辟,昔之儉僻處,今成大道。居民行旅,貪趨捷路,舊有官道汛塘,反成虛設,請于宣威、恩安、永善、尋甸并貴州威寧等廳、州、縣扼要處,增添改撥塘汛卡房,共設汛二、塘十二、卡二十二。汛設千、把、外委一員,帶兵二十名。塘卡各置兵五名,每月于交界處,會哨二次。其會澤、宣威閑棄塘汛裁去。至鎮(zhèn)雄、平彝,山徑叢雜,酌令養(yǎng)兵分別巡哨。

        《綏江縣志》載:“乾隆三十六年,太平甸土豪某作亂,號稱咕嚕子,經(jīng)川滇派兵剿平。乃議請增設汛署于太平甸?!盵5]據(jù)《道光云南志·建置志·關哨汛塘》載,當時昭通共設241處汛、塘、關、卡、哨。其分布為,巧家:汛五、塘七;恩安縣:關一、汛四、塘十四、卡二;鎮(zhèn)雄:關八、哨十二、汛七、塘六十九;永善縣:關三、汛五、塘二十;大關廳:關一、汛六、塘四十七;魯?shù)閺d:汛六、塘十六、卡九。至光緒末年,武營奉撤,卡、汛、塘房一概售之于民。

        縱觀昭通軍事地名,其中絕大部分都是改土歸流以后,清朝實行綠營兵制留下的遺跡。雍正五年云貴總督鄂爾泰改土歸流,在烏蒙設鎮(zhèn),建總兵衙門?!抖靼部h志稿》云:“于雍正八年底定,特設鎮(zhèn)營,彈壓邊疆,所以表皇威之震疊?!辨?zhèn)標有中、左、右3營。九年改為昭通雄威鎮(zhèn),增設前營,鎮(zhèn)標4營,共有鎮(zhèn)兵4 400人。如駐扎恩安縣(昭陽區(qū))境內的昭通鎮(zhèn)中營兵丁布防情況為:一關(羅佐關)、二卡(花鹿坪卡、長海子卡)、四汛(諸仙背、龍洞、查挐、鐵鍋寨)、十四塘(特起坡、稗子地、諸仙背、白泥井、??凇⑴f圃、白坡、六鳳嶺、漾子溝、諸仙背頂、查挐汛、龍洞、鐵鍋寨、歸二塘)。因此,昭通許多地名都是由屯、堡、營、汛、塘、關、門、卡、哨、團、碉等軍事建制和據(jù)點演化而來:

        昭陽區(qū)的察拉汛、龍汛、汛上、白坡塘、卡子、卡子埡口、小堡子(駐兵防患之地)、看哨包、看哨梁子,魯?shù)楹谏接?汛)、彝良卡房溝、大關卡上等皆屬此類。巧家也有舊營(改土歸流時,綠營兵在此駐防,原名巧家營,后因巧家營駐地遷往龍格,連名字也帶走,所以該地也只好叫做“舊營”)、巧家營(原名龍格,因巧家營遷駐此地而更名)、山保營、卡房、卡子上、金雞卡、小河塘、干屯等地名。

        鎮(zhèn)雄的營門口、營背后、營盤、營地、營腳、營上、營頭、營灣子、營窩凼、營青、李官營、營松、營盤上、營盤腳、營盤灣、堡子、頭屯、中屯、小屯、屯口(要道經(jīng)過)、大屯口腳、羅漢關、塘房(共計6處)、教習麻塘(清代練兵的校場)、南朝門(此地有個埡口南北通道經(jīng)此,往南開闊故名)、南天門、關口(交通要道,曾設過關卡,全縣共計六個)、關口上、曾家坳口等。

        《民國大關縣志稿》載:大關營為雍正六年(1728)所設置,系昭通鎮(zhèn)左營游擊一營,原設游擊一員駐本城。到后期防務松弛,軍費短缺,各汛兵員削減為原來的一半以下,各汛之下又在主要驛道要沖之處設置柵子門、大關口、雄魁、鐵線溪、大關垴、吉利鋪、豆沙關、黎山頂、老鴉(wá)灘、普洱渡、牛皮寨、落岸(雁)、灘頭、火燒寨(天星)等,共計45塘互相聯(lián)絡,每塘間隔約10里之遙,其職責為游巡會哨、差遣驛遞。

        塘的存在,不僅起軍事上的作用,也與里甲一道兼理民間事務,如處理訴訟等,老百姓也視其為衙門。本來每塘都以原來的地名命名,但當?shù)乩习傩胀喎Q其為塘房,久而久之,時過境遷,塘房就成了一個新地名流傳開來。彝良有七處叫塘房的地名,都是因為清朝在此設塘派兵駐扎而得名的。至今昭通還有五十余處以“塘房”打頭的地名。如:

        塘房、塘房坡腳、塘房上、塘口、塘塆、塘房坡、塘上、塘邊、塘房埡口、塘房寨子等。

        三、官逼民反 揭竿而起

        昭通地名中,還有一些記錄了農民起義、官軍圍剿、百姓暴動等重大歷史事件的史實。咸豐八年(1858年)九月,數(shù)千貧苦百姓,在李永和、藍朝鼎的率領下,聚集大關屯上立營扎寨,打出“誅貪官污吏”、“打富濟貧”等口號。義軍自稱“順天軍”,推李永和為“順天王”。從屯上出發(fā),先后轉戰(zhàn)滇、川、陜、甘、鄂、豫6省,義軍壯大到五十余萬人,震動了大清半壁江山。李、藍首舉義旗的屯上,四周巖壁如刀削,故名屯上。其地盤像軍旗,兩角稍長,又叫大旗山。四周河流環(huán)繞,壁立千仞,易守難攻,發(fā)生過多次戰(zhàn)事。當?shù)厣杏腥f人坑、肝子林、苦寨灣等地名故事相傳至今??嗾癁尺@一地名,反映了清咸豐年間老百姓的悲慘境況。因李永和、藍朝鼎起義后,官府殺人太多,百姓痛苦萬分而得名;旗子堡這一地名也是對李、藍起義的記錄(義軍在此插過旗幟)。此外,咸豐九年李、藍義軍戰(zhàn)勝官軍的史實,在鹽津的長勝坡這一地名中還依稀可見。

        鎮(zhèn)雄的大利口,咸豐初年,威寧苗族首領熊老四不堪官兵欺壓,聚眾反清,建根據(jù)地于滇黔邊境豬拱箐。其后,又一苗族首領陶新春與弟陶三春組織更大規(guī)模的苗民加入,武裝反清。同治五年(1866年),云南布政使岑毓英(后為云貴總督)率軍由曲靖出師昭通,圍攻豬拱箐苗軍大營獲勝。據(jù)說“大利口”就是岑毓英為嘉獎此事而命名的。鎮(zhèn)雄潑機尚有一處叫木城老屋基的地名,也是因為此次清兵鎮(zhèn)壓苗族義軍時,在當?shù)匦拗境遣⒆鳛橹笓]部而得名;此外岑公祠這一地名也是當?shù)毓賳T為吹捧岑毓英的功績建祠于此而得名;這次戰(zhàn)爭的慘烈還有吊水坡這一地名為證,吊水坡是因該次戰(zhàn)爭中被圍困山上的人用長繩往河里吊水吃而得名的。

        昭通另有幾處叫“大子(字)反”的地名也很特別。鹽津大字反,相傳是元末時,當?shù)厝嗽旆?,故稱“韃子反”,后雅化為大字反。威信的兩處大子反,也是說元末時,當?shù)厝嗽谥星锕?jié)送月餅遞紙條相約起義,故名“反韃子”,后錯訛為“大子反”。鎮(zhèn)雄杉樹鄉(xiāng)的大子反,同樣是說元末人民殺“韃子”于此,故名大子反。因嶺上有山王廟,1982年更名為廟埂上。看來,昭通幾處叫“大子(字)反”的地名,都與云南民間廣泛流傳的“殺家韃子”的故事有著較密切的關聯(lián)。據(jù)說元朝統(tǒng)治者為控制云南各民族,便每家(一說十家)派出一個蒙古兵駐守進行監(jiān)視,人們稱蒙古兵為“韃子”,住在各家的就稱為“家韃子”。后來,人們再也忍受不了蒙古兵的壓迫,于是在中秋月餅中包上紙條,約定大年三十同時殺“家韃子”。結果有一家剛剛殺死“家韃子”,就遇到了大隊蒙古兵進村,血跡還未擦凈,慌忙之中只好用松毛掩蓋血跡,之后便留下了過年墊松毛的習俗,一直沿襲至今[6]。

        彝良的打仗坡,傳說當?shù)乩习傩諡榉纯骨逋㈡?zhèn)壓,曾在此與清兵打過仗;打仗坡溝頭,傳說清朝時在此發(fā)生過戰(zhàn)爭。威信的天篷,據(jù)說是有人在此聚集兵馬,號稱天蓬元帥;官莊,傳說曾有草寇在此私設公堂得名。綏江的少敢溪,因清末有十四個少年參與平叛活動,獲勝后,官府嘉獎為“少年勇敢”而得名。鎮(zhèn)雄的躲軍洞,據(jù)《鎮(zhèn)雄縣地名志》載:“傳說一王姓自立為王,被追剿,統(tǒng)軍躲入洞內得名”。而《鎮(zhèn)雄縣志》又云:“咸豐年間,兵荒馬亂,有不少百姓在洞中躲避,故名躲軍洞”,兩相對照,似乎縣志所記更符合情理一些。

        四、兵連禍結 遍地連營

        歷史上的許多軍事沖突都在昭通地名中留下了印記。威信水營頭,當?shù)貍髡f是黃巢曾率領義軍在此與地方武裝交戰(zhàn),將村子四周挖溝注水,使之不能突圍而得名的。鎮(zhèn)雄的將軍坡,則因明朝將領郭朝陽在此陣亡得名。威信羅布鄉(xiāng)郭家村尚存郭朝陽墓。據(jù)《威信縣志》載:

        明萬歷元年(1573年)三月至九月,明軍五路進剿以九絲城(今四川省興文縣建武)為據(jù)點反抗明王朝的僰人(都掌蠻)首領阿大、阿二、方三。明軍督統(tǒng)德郎郭明耀(字朝陽)戰(zhàn)死后,其子郭成(副總兵官)將其葬于郭家墳(郭家墳即由此得名)。墓碑頂上有“御葬”二字,正中書“皇明御封督統(tǒng)德郎郭公字朝陽號昆山老大人德政碑”。另說其頭葬于鎮(zhèn)雄將軍坡。時有詩一首:“剪發(fā)接疆牽戰(zhàn)馬,折袍抽線補旌旗;胸中多少英雄淚,灑上云藍祇不知?!盵7]

        魯?shù)楣耪?,雍正四?1726年)清軍從昭通出發(fā),不到此地天就黑了,后一鼓作氣趕到此地扎寨,故名“鼓寨”,后又演變成了古寨;龍樹鄉(xiāng)坪地營,因彝族土目率眾在此筑營抵抗清軍得名;申家營,并非姓申人家的營盤,而是改土歸流時,彝族在此筑營抵抗清軍,因地勢較高,叫升高營,后來訛誤為申家營。雍正六年,清廷在鎮(zhèn)壓了米貼(彝語為打仗出名的地方)彝民反叛后,即將其改名為永善,意在安撫百姓,使其“棄惡從善,永為良民”。錦屏,傳說清雍軍攻打永善彝人,久戰(zhàn)不下,稱緊打彝坪子,后雅化為錦屏。

        彝良的驗票屋基,傳說早年兩支互不相識的軍隊曾在此屋基相遇,雙方各自出示證件。鎮(zhèn)雄潑機的擺岔溝,因同治年間,兩支清軍夜間在此相遇,撕殺至天明方知誤會,稱為“白殺溝”,后諧音為擺岔溝??磥砣绻畔⒉混`,“驗票”不及時,分不清敵我,真是會產生“白殺”的悲劇,昭通這兩個有趣的地名所反映的情況在戰(zhàn)爭史上并非絕無僅有。在永善的三官(傳說吳三桂的三名將領曾占領此處)這一地名中,吳三桂反清之事,也隱約可見。

        鹽津小扎口、大扎口,地處埡口,曾有軍隊駐扎。永善的趙官營房,是江防大隊的營房,頭領姓趙。綏江銅騾灣,傳說在此丟失過一匹頭戴銅鈴的戰(zhàn)騾。此外,大關白沙礌(堆礌石的地方),彝良的卡防埡口、上(下)、彝瞞洞(打仗時有彝人藏于洞內),昭陽區(qū)的篆壕(在此挖有防御的溝壕)等地名,無一不帶有明顯的軍事武備痕跡。

        中國傳統(tǒng)社會中,保甲制度是國家政權對基層社會實行有效控制和管理的手段,而團練源于保甲。昭通于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設團保局,負責組織、訓練、指揮地方團隊,靖衛(wèi)地方?!督椊h志》云:“光緒末年,盜匪日熾,四鄉(xiāng)牽搶案漸多,官紳協(xié)謀自衛(wèi),乃設局練丁各情詳稟永善縣核辦?!盵5](P.838)民國元年設團防隊負責剿匪,次年設鄉(xiāng)團總局,由保長、牌長對當?shù)貕讯〗y(tǒng)一編練,冬防期間“點團”1至2次,團丁攜武器集中訓練。民國十九年開始設縣保衛(wèi)團,每年都要會團,到指定地方集中編練。民國年間所設“團”、“局”的痕跡至今還保留在巧家的團垴包、預團梁子、南團等地名中。永善扎營盤,民團在此建營駐扎。魯?shù)槔_原為“議團上”,后諧音成利臺上。彝良團桿,因過去練團設有圍桿而得名。鎮(zhèn)雄下馬地,民國初團首在此居住,鄉(xiāng)里百姓過往此地都得下馬,故名;團安埡口,也是民國時期曾在此會團,商定保護鄉(xiāng)村安全的鄉(xiāng)約而得名。該縣另有團包、議團老包、團老包、合莊(民國時期在此會團,稱合莊老包)等地名,也是民國時期地方武裝活動的見證。

        昭通歷史上移民與先住居民,以及移民之間因各種利害關系,常發(fā)生沖突,引起械斗。如永善冤家坪,就因當?shù)鼐用裨诖诵刀?俗稱打冤家)而得名的。據(jù)《威信縣志》記載:

        異姓家庭間發(fā)生矛盾,其宗族常聚眾參與打罵械斗。一些女子在婆家死因可疑,娘家宗族聚眾前往“遭人命”,或打或罵,有的婆家以至于傾家蕩產。大姓首領多系掌握一方鄉(xiāng)村政權并擁有武裝的地霸,附近“雜姓”被迫依附,受其驅使。異姓地霸間為爭權奪利釀出許多戰(zhàn)禍[7](P.596)。

        《昭通志稿》載,乾隆二十三年,魯?shù)榕c恩安(今昭陽區(qū)),兩縣民眾為爭水利發(fā)生沖突,官司持續(xù)59年。[8]再如民國時期巧家大地主陸紹堂迫使農民為其過金沙江“打冤家”,一次就死亡260余人。因此,昭通歷史上大姓人家往往結營自保,或者由大戶承頭組織鄉(xiāng)里筑營防衛(wèi)。曾經(jīng)出現(xiàn)過營盤、碉樓、臺堡、團防、圍墻等遍布全區(qū)的局面:

        雙包營、隔壁營、尖包營、查拉營、大營、上營、中營、后營、水營(挖水壕為障)、老營盤梁子、營盤、營頭、營上、營地、營溝、營腳、偏坡營、溝邊營、四方營、新營盤、營盤山、營盤上、紅崖營、毛坡營、新營盤、冷卡營、海家營。

        碉堡、花碉、白碉、白碉村、碉頭、碉上、碉后頭、碉梁子、碉窩窩、碉樓、碉坪、管家碉、毛家碉、何家碉、向家碉、張家碉、周家碉、方家碉、盧家碉、夏家碉、董家碉、王家碉。

        圍墻、石圍墻、大圍墻、高土墻、高墻院、筑墻坡、圍墻頭、筑墻坡(清同治年間在此筑墻為營)雙窨子(土碉)、徐家圍墻、周家圍墻、土城、木城、磚城、武家圍、朱家圍等。

        昭通全市范圍內,僅昭陽區(qū)帶有“某家營”字樣的地名就有近100處。如:

        安家營、上(下)遲家營、陳家營、曹家營、崔家營、竇家營、鄧家營盤、耿家營、高家營、官家營、韓家營、洪家營、黃家營、柯家營、李家營、劉家營、柳家營、陸家營、羅家營、馬家營、梅家營、雷家營、龍家營、潘家營、秦家營、阮家營、蘇家營、孫家營、文家營、徐家營、薛家營、鎖家營、王家營、楊家營、鄭家營、周家營、朱家營、宗家營、張家營、藏家營、趙家營、孔家營、孟家營、祖家營、賽家營。

        所謂兵連禍結壘營多,全市與此相關的地名約有500百余處。帶姓氏的“某家營”有200處左右。昭通軍事武備地名中不僅營墻林立,而且刀光劍影。如:

        槍桿寨(防衛(wèi)森嚴)、厚防(地方武裝沖突此地防守嚴密)、煙燈山(設過烽煙燈火報警)、煙墩、先鋒營、哨樓上、扎口巖(曾設卡防匪)、老卡等。

        靶事地(比武耍把式的地方地)、校場壩(練兵比武場)、教習麻塘(清代曾作過練兵校場)、楊劍坪(過去楊家練劍的地方)等。

        透過這些地名不難看出昭通過去社會動蕩、民風好斗的歷史。撫今追昔,使人倍感和平安寧生活的彌足珍貴。

        五、雄關依舊 換了人間

        關口是古代交通要道上的重要設施,常設于陸路險要之區(qū)或水運航道的重要渡口處,目的是軍事防御和控制交通。關隘后來也成為征收關稅的主要場所。安介生指出:

        關塞建設,便是歷代政權在充分利用自然地理特征的基礎上,在廣闊的國土上實現(xiàn)政治控御與軍事防衛(wèi)目的的主要途徑之一,因此,關塞建設不僅是中國政治史的重要內容,而且這種政治經(jīng)驗與“智慧”在整個世界政治發(fā)展史上也是值得關注的。[9]

        昭通歷史上最著名的險關隘口是鹽津豆沙關。其關口位于古朱提江(關河)兩岸峭壁對峙之處,遠望如石門,故唐、宋時名為“石門關”;元、明改稱“羅佐關”(羅佐,據(jù)說是守關將領的封號);清朝時叫豆沙關,由守關彝族頭領“豆勺”的名號演變而來。

        豆沙關雄居五尺道上,頭頂絕壁,下臨江流,兩岸崖壁高約600m,最窄處僅100m,當年關口通行之處僅有3m寬,是古代由蜀入滇的要塞。公元597年隋朝名將史萬歲率大軍入滇,鎮(zhèn)壓西爨首領爨震和爨玩的武裝叛亂,曾經(jīng)石門關,驚其雄險,留下了“鎮(zhèn)壓西南天半壁”的詩句。從唐代貞觀四年起,歷代都在此筑堡設關,素有“鎖鑰南滇”、“咽喉西蜀”之譽。唐樊綽《蠻書·卷一》曾有記載:

        石門東崖石壁,直上萬仞;下臨朱提江流,又下入地數(shù)百尺,惟聞水聲,人不可到;西亦是石壁,旁崖亦有閣道。

        經(jīng)過兩千多年的滄桑巨變,千里古道在鹽津縣境內留存至今的只有關口附近一段長約350m的遺跡了。盡管如此,石板鋪就的路面上也還留有39處清晰可見的馬蹄印跡。唐宋時期,南詔、大理國先后稱雄于云南地區(qū),昭通恰好處于中原王朝與南詔、大理國之間的緩沖地帶,豆沙關正是溝通雙方聯(lián)系的要道樞紐。

        大關柵子門是五尺古道又一險關,位于縣城南3km的大關河東岸,該處靈官巖,山高箐深,地勢險峻,向為滇川孔道,是一長2 000余米,高數(shù)百米的深谷,當?shù)胤Q為“柵子”。據(jù)民國年間云南省民政廳有關各縣“更改縣名案卷”載:

        距縣治十里之柵子門地方,峭壁千仞,鳥道崎嶇。騎不得成列,車不得方軌,山高箐密,地形險要。因其關鎖之固,乃定名大關。

        大關舊志載,民國初年,因馬馱運貨,屢有倒跌,乃由商幫集資,將線路改移河邊,化險為夷。[10]清雍正八年(1731年)改土歸流之時,懷遠將軍劉昆征剿烏蒙,進逼柵子門,久攻不下,難于得手,乃以香火竹籠縛于羊角之上,趁黑夜驅趕上山,誘敵將山上滾木礌石投放殆盡,然后搶關而上,破此要塞。今柵子門滮水巖崖壁上,尚存“懷遠將軍劉公諱昆于雍正五年正月十六日夜破此關大關別駕劉鎮(zhèn)?!弊舟E的石刻。

        威信兩合巖。此處因扎西河從一峽谷中奔流而過,兩岸崖壁緊靠,猶如兩山合二為一,故名兩合巖。這里地勢險峻,石壁陡峭,如刀削斧劈,氣勢恢宏。谷深200m,寬20m,長500m,號稱“兩合巖天險”。1935年中央紅軍路過此地,并在威信召開了具有重要歷史意義的扎西會議。陳云在《隨軍西行見聞錄》中回憶道:

        紅軍由土城、太平渡二鎮(zhèn)架浮橋渡過赤水河,向古藺以南前進,北即由貴州而入四川省矣。以后經(jīng)川黔邊沿赤水河上游西走,經(jīng)過許多小路,為紅軍西行以來湘黔兩省從未經(jīng)過之小路,尤以兩合隘最為險要。由兩合隘進威信縣為三十里,兩邊削壁中有水溝,一邊山崖上鑿一人行道通過,只要道路破壞五尺,軍隊即無法通過。歷盡無數(shù)困難而達云南之威信縣(舊名扎西,在滇黔邊)。

        鎮(zhèn)雄曾家坳口,鎮(zhèn)雄與威信兩縣界關,地勢險要,東西兩側山巒聳峙,唯此地凹陷,南北稍緩,坳口僅寬4米,是古代滇、川、黔之間的交通要道。南天門,為古關要隘,是大黑山上的一個埡口,過去通往昭通城的要道。紅二、六軍團長征路過此地時,曾首先搶占隘口,并留下賀龍點兵的故事。

        彝良伐烏關,今彝良縣鐘鳴鄉(xiāng)境內,清朝時討伐烏蒙土司祿萬鐘于此得名。附近洛澤河到鐘鳴的要道,地勢險要之處還有一叫關口的地名。據(jù)《朱批諭旨》載:“三關(豆沙關、大關、伐烏關)均屬天險,懸?guī)r峭壁,箐大林深,失之雖易,得之甚難”?!敖財嗯诮瓌t與東川阻隔,截斷伐烏關則與鎮(zhèn)雄阻隔,截斷豆沙關則與川境阻隔,截斷大關則凡屬烏蒙聯(lián)絡三省之界俱為阻隔”。清朝曾置伐烏關汛,設右哨三司把總,率汛兵22人駐守。清朝在昭通設過的關隘還有:鎮(zhèn)雄八關(虎洞關、阿黑關、沙吶關、撥浪關、懷德關、法窩關、野豬洞關、羅卡關),恩安縣的羅佐關,永善縣的金鎖關、曲龍關、黑鐵關等。

        六、結語

        昭通地名對歷史上重大軍事事件的記錄,是久遠而穩(wěn)定的。歷代軍事地名層層累積,底蘊深厚,蔚為大觀。如:三國時期的諸葛營,唐朝的石門關,烏蒙時期的豆沙關,北宋時的大耆老(在靖安鄉(xiāng)境內,熙寧七年派羅杓平叛封為耆老大將軍),元朝時的衛(wèi)靖司(威信),明朝時期鎮(zhèn)雄的頭屯、中屯,清朝時期大關的柵子門,彝良的伐烏關,威信翼王坪(翼王石達開帶兵經(jīng)過羅羅壩,曾駐兵于此)等?,F(xiàn)代軍事地名則有,昭陽區(qū)民國時期的北兵營、威信長征路、鎮(zhèn)雄軍備鄉(xiāng)(1934年設,以為抗戰(zhàn)前方籌備之意命名)等。

        昭通諸多的軍事地名既見證了滾滾英雄的赫赫武功,也記錄著萬民百姓忍無可忍、揭竿而起的英勇抗爭。散布昭通大地的眾多軍事地名,寄托了歷代王朝費盡移山心力,開疆拓土的成功與失敗,淀積了多少文臣武將金戈鐵馬、成王敗寇的光榮與夢想,交織著無數(shù)凡夫俗子轉瞬即逝的幸福與痛苦,演出過幾多歡樂與悲傷的歷史活劇。

        [1]任乃強. 華陽國志校補圖注[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312.

        [2]方國瑜. 滇東地區(qū)爨氏始末[G]//方國瑜文集第一輯. 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2001:498.

        [3]陳聶恒. 邊州見聞錄[G]//謝本書. 清代云南稿本史料. 上海:上海世紀出版股份有限公司,上海辭書出版社,2011:122.

        [4]王崧. 道光云南通志·建置志·關哨汛塘[G]//方國瑜. 云南史料叢刊(6卷). 昆明:云南大學出版社,2001,701.

        [5]昭通舊志匯編編輯委員會. 昭通舊志匯編(三)[M]. 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6:833.

        [6]郝正治. 漢族移民入滇史話[M]. 昆明:云南大學出版社,2003:28—29.

        [7]云南省威信縣志編纂委員會. 威信縣志[M]. 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9年,538.

        [8]昭通舊志匯編編輯委員會. 昭通舊志匯編(一). 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145頁.

        [9]安介生. “關塞”:中國傳統(tǒng)政治的地理控制[N]. 中國社會科學報,2010-06 -08(14).

        [10]昭通舊志匯編編輯委員會. 昭通舊志匯編(五)[M]. 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6:1401.

        A Probe into the Place Names of the Military Armament in Zhaotong

        FU Dian-ji, WU Xiao-yan, LIU Yan

        (School of Management, Zhaotong University, Zhaotong 657000, China)

        Zhaotong used to be the strategetic passage between the Central Plains and the Southwest Frontier in ancient China. Thus it was a strategic area for all the rulers of the past dynasties to claim new territory and govern the Southwest Frontier. In the history of establishing the administrative region in the past over two thousand years, Zhaotong was under special military control for more than 1,700 years until Qing Dynasty, when the emperors of Qing Dynasty adopted the ruling system of appointing ambulatory governors by the imperial court instead of the system of appointing national minority hereditary headmen, with the same administrative division ruling system as that of the Central Plains. The rulers of the past dynasties had set up numerous military administrative agencies in Zhaotong, which could be typical of various and numerous ruling systems in Chinese political history. The place names of Zhaotong, such as the battlefields, the military stations, the camps and the passes, are far-off and stable, which record the great historical military events. They are recorded one by one in large quantity.

        Zhaotong; the place names; battles; the military stations; the camps; the passes

        2015-03-09

        傅奠基(1966— ),男,云南昭通人,教授,學士,主要從事區(qū)域歷史文化地理研究。

        K297.74

        A

        2095-7408(2015)04-0001-08

        亚洲国产精品一区二区久| 亚洲av无码乱码精品国产| 成年女人黄小视频| 成年丰满熟妇午夜免费视频| 蜜臀av性久久久久蜜臀aⅴ| 欧美在线不卡视频| 成人无码a级毛片免费| 中文字幕久久国产精品| 国产成人久久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 99久久综合九九亚洲| 午夜在线观看有码无码| 中文字幕中乱码一区无线精品| 日本高清一区二区在线播放| 国产三级不卡一区不卡二区在线| 在线精品亚洲一区二区动态图|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中文字幂| 97久久久久人妻精品专区| 中文无码免费在线| 日本97色视频日本熟妇视频| 国产情侣一区二区| 成人片黄网站色大片免费观看cn| 在线精品免费观看| 日本高清中文一区二区三区| 蜜桃噜噜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婷婷色一区二区三区| 欧美性videos高清精品| 老熟妇Av| 国产亚洲午夜高清国产拍精品不卡| 一区二区三区国产内射| 久久精品人妻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欧美色五月| 色老板在线免费观看视频日麻批| 成年美女黄网站色大免费视频| 亚洲国产成人久久综合电影| 免费国产h视频在线观看86| av天堂一区二区三区| 在线观看国产成人自拍视频| 中文无码日韩欧| 久99久热只有精品国产男同| 人妻少妇精品视频中文字幕国语| 91熟女av一区二区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