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德軍,盧世英,袁傳軍
(江蘇省水文地質海洋地質勘查院,江蘇 南京 211102)
目前,高強度硬質巖地區(qū)嵌巖樁作為常用的樁型被大多數(shù)工程采用(唐祖寧,2012)。從嵌巖樁承載性狀來看,樁頂荷載由樁端阻力承擔,樁側阻力小到可忽略不計(張雁等,2009),通常要求樁端在持力層中有一定的入巖深度作為終孔條件,然而基巖在空間上風化程度的差異往往變化較大,對于不同風化程度的入巖判定尚無統(tǒng)一的固定標準,因地因人而異的現(xiàn)象較為普遍,使得樁基施工難度加大,嚴重滯后了施工進度,因此急需一種合理可靠、簡單易行的嵌巖深度的確定方法。結合安徽省馬鞍山市某高層建筑嵌巖樁入巖深度判定實例,對高強度硬質巖中樁基入巖深度的判定標準進行分析研究。
工程建筑設計樓高203.80 m,上部結構采用框架-剪力墻,地下室埋深14.6 m,基礎型式采用鉆孔灌注樁(嵌巖樁),設計樁徑1 000 mm,要求樁端嵌入⑤層中風化花崗巖0.60 m,樁身混凝土強度等級C40,縱向主筋為12φ18,HRB 335級鋼筋。
場區(qū)地貌屬長江下游丘陵平原區(qū),地勢東高西低,地面高程在10.0~13.0 m(1956黃海高程)。場地地層概況見圖1,各巖土層樁基設計參數(shù)見表1(張德軍等,2012)。
圖1 場地地層概況Fig.1 Overview of strata in the site
表1 各巖土層樁基設計參數(shù)Table 1 Designed parameters of pile foundation for different strata
根據(jù)工程場地地質條件可知,樁端持力層頂板埋深起伏較大,勘察時勘探間距結合柱網(wǎng)已加密,但該工程豎向抗壓樁總量達507根之多,如果逐樁布置勘探孔,無論從工期上還是經(jīng)濟上建設方都難以承受。
從設計角度,當嵌巖達到一定深度后,繼續(xù)增加嵌巖深度,對樁的承載力的提高已不明顯(陳斌等,2002)。從施工角度,⑤層中風化花崗巖飽和單軸抗壓強度最高可達146 MPa,施工投入人力、物力均非常大,而且對工期影響明顯。嵌入深度不夠則影響成樁質量,嵌入深度過多則無助于單樁承載力的提高,且施工困難拖延工期。因此,強風化與中風化巖面的判定是影響嵌巖樁嵌巖深度的主要因素。
制定樁基施工過程中統(tǒng)一的、合理可靠的、簡單易行的嵌巖深度的確定方法,成為嵌巖樁施工的一大難題。
為了解不同風化程度巖石中的成樁情況,為后續(xù)樁基施工積累經(jīng)驗,樁基施工前特地挑選代表性的4 處(Z16、Z22、B16、B33)位置進行試樁(ZH1—ZH4),對應基樁位置均有勘探孔控制,并據(jù)勘探資料詳細劃分了土、巖界限深度和巖石不同風化程度界限深度。
施工機械采用CZ-30型反循環(huán)沖擊鉆機,沖擊鉆重3 t,沖擊行程1 m,沖擊頻率40次/min。計算各時段巖石貫入度(m/h),通過對施工過程中貫入度沿工程勘察剖面深度方向的變化(圖2)分析,巖石風化程度界限深度處貫入度變化明顯。通過貫入度-深度曲線圖(圖3)分析,貫入度平均值達0.30 m/h時可以認為已經(jīng)進入強風化巖,貫入度平均值達0.08 m/h時則可以認為已經(jīng)進入中風化巖,以此作為樁基入巖深度的判定標準。
圖2 工程勘察剖面圖與施工過程貫入度變化對比圖Fig.2 Engineering survey profiles and variation of penetration during construction
圖3 貫入度-深度曲線圖Fig.3 Diagram showing relationship between penetration and depth
3.2.1 強風化巖層碴樣 強風化碴樣顏色灰白不一,顏色暗淡,無光澤,表面多見黏土質渲染現(xiàn)象,粒徑較大,不均勻,沖擊成孔過程中無被沖碎現(xiàn)象,由于強風化巖中裂隙發(fā)育,在沖擊鉆進過程中各種礦物沿節(jié)理面充分解離,無連生體,斷面多陳舊,有磨損、侵蝕痕跡,斷口呈鈍狀,局部有鐵錳質浸染現(xiàn)象,石英及少量長石顆粒得以保留原巖中(圖4)。
3.2.2 中風化巖層碴樣 中風化碴樣顏色發(fā)青,粒徑較小,均勻。由于中風化巖石強度較強風化巖高,裂隙稍發(fā)育,故碴樣中石英、長石被沖擊破碎的現(xiàn)象明顯,斷面多較為新鮮,有油脂光澤,部分帶有明顯的鉆頭沖擊留下的痕跡,斷口較為鋒利(圖5)。
圖4 強風化碴樣Strongly weathered slag specimen
圖5 中風化碴樣oderately weathered slag specimen
按照上述樁基貫入度的入巖深度判定標準,對4根樁(ZH1—ZH4)進行試成樁,并按室內試驗結果進行單樁承載力驗算,通過現(xiàn)場靜載試驗來驗證單樁承載力是否滿足設計要求。
按照《建筑樁基技術規(guī)范》(JGJ 94—2008)式5.3.9-1—5.3.9-3進行估算。
式(1)中:Quk為單樁豎向極限承載力標準值;qsik為樁周第i層土的極限側阻力(表2);li為各土層的厚度;u為樁身周長;frk為巖石飽和單軸抗壓強度標準值;Ap為樁端面積;ζr為樁嵌巖段側阻和端阻綜合系數(shù),取0.68。
表2 單樁豎向極限承載力Quk估算Table 2 Estimation of vertical ultimate bearing capacity for single pile
單樁承載力估算值(表2)未考慮樁身材料強度、成樁工藝等因素,應進行樁身承載力驗算,按照《建筑樁基技術規(guī)范》(JGJ 94—2008)式5.8.2-1進行驗算(表3)。
式(2)中:N為基樁軸向壓力設計值;ψc為基樁成樁工藝系數(shù),取0.7;fc為混凝土軸心抗壓強度設計值,取19.1 N/mm2;Aps為樁身截面面積;f'y為縱向主筋抗壓強度設計值,取300 N/mm2;A's為縱向主筋截面面積。
表3 樁身承載力驗算值NTable 3 Checking value of the pile bearing capacity
從表2與表3計算結果來看,在保證樁身強度滿足設計承載要求的前提下,單樁豎向極限承載力取二者之間的較小值Qu=22 650 kN。
現(xiàn)場試驗采用慢速維持荷載法,采用電動油泵逐級加載,共分10級加載和5級卸載,卸載量為加載量的2倍。
荷載值通過壓力傳感器測量,沉降值通過對稱正向布置于樁頭的百分表測量,所有位移傳感器均用磁性表座固定于基準梁上,基準梁安裝在獨立的基準樁上(常士驃等,2007)。
加載達到預期最大試驗荷載22 650 kN時即終止(表4),樁頂累計沉降量均小于40 mm,而且QS曲線平緩,無明顯陡降段,S-lgt曲線呈平緩規(guī)則排列,由此可判斷ZH1—ZH4樁的單樁豎向抗壓極限承載力Qu≥22 650 kN。
表4 現(xiàn)場靜載試驗結果匯總表Table 4 Results of site static load tests
從現(xiàn)場成樁過程和靜載試驗檢驗結果看,將貫入度0.30 m/h作為進入強風化巖、貫入度0.08 m/h作為進入中風化巖的入巖判定標準指導現(xiàn)場樁基施工可行,樁基工程質量能滿足設計承載力要求。
(1)嵌巖樁成樁施工過程中應及時采取碴樣,并根據(jù)觀察、分析碴樣礦物成分、粒度、粒徑大小、顏色、斷面情況等,結合已有的勘察資料初步判別巖石的風化程度。
(2)入巖后及時、詳細記錄鉆進過程中的異常情況,及時檢查鉆頭磨損情況,排除因鉆頭磨損等原因導致進尺緩慢或不進尺等情況,并計算各時段不同貫入深度范圍內巖石的貫入度。
(3)結合鄰近已有勘探資料,分析總結不同風化程度巖石的貫入度隨深度的變化規(guī)律,制定統(tǒng)一的入巖判定標準。
(4)通過分析和研究,在高強度硬質巖地區(qū),貫入度0.30 m/h可作為強風化巖的入巖標準,貫入度0.08 m/h可作為中風化巖的入巖標準,以此作為嵌巖樁施工入巖深度的判定標準可以同時滿足現(xiàn)場施工要求和設計承載力要求。該工程所采用的反循環(huán)沖擊鉆成樁工藝(周曙春等,2011)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可以作為施工區(qū)類似樁基工程施工指導。
(5)由于貫入度與巖石性質、強度、設備類型和樁基施工操作流程等多種因素有關,受條件限制,工程未進行單樁的破壞性試驗,但為類似工程提供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施工控制方法,即首先針對特定位置試樁,分析總結貫入度隨深度的變化規(guī)律,制定入巖深度控制的統(tǒng)一判定標準,進而按此標準進行試成樁,通過理論驗算和現(xiàn)場靜載試驗檢驗單樁承載力,滿足設計承載力要求后再加以推廣。
陳斌,卓家壽,吳天壽.2002.嵌巖樁承載性狀的有限元分析[J].巖土工程學報,24(1):51-55.
常士驃,張?zhí)K民.2007.工程地質手冊[M].4版.北京:中國建筑工業(yè)出版社.
GB 50010—2010,混凝土結構設計規(guī)范[S].
JGJ 106—2003,建筑基樁檢測技術規(guī)范[S].
JGJ 94—2008,建筑樁基技術規(guī)范[S].
唐祖寧.2012.高強度基巖上橋梁嵌巖樁嵌巖深度的確定方法[J].中國市政工程,(4):22-24.
張雁,劉金波.2009.樁基手冊[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yè)出版社.
周曙春,杜坤乾,謝軍.2011.正循環(huán)鉆進、氣舉反循環(huán)清孔工藝施工應用[J].巖土工程學報,33(增刊2):166-169.
張德軍,盧世英.2012.馬鞍山金鷹項目[R].江蘇南京.江蘇省水文地質海洋地質勘查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