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 苗 楊 燕
①中國.皖南醫(yī)學院護理學院(安徽蕪湖) 241002 E-mail:66375776@qq.com ②安慶市立醫(yī)院護理部 246003
心理彈性最早由美國心理學家Anthony 提出,是指個體面對逆境、創(chuàng)傷、悲劇、威脅或其他重大壓力時的良好適應過程,即對困難經(jīng)歷的反彈能力[1]。心理彈性是個體在面臨各種生活事件時,能否成功復原的因素之一[2]。職業(yè)倦怠是人和工作環(huán)境間相互作用下失功能的結果,護士是職業(yè)倦怠的高發(fā)人群,且高職業(yè)倦怠與護士的離職傾向有關[3-5]。離職傾向是個體產(chǎn)生離職行為前的心理狀態(tài),對實際離職行為具有良好的預測性[6]。高離職率是護理行業(yè)普遍存在的問題,它不但會影響到臨床護理服務質量,還會導致護理隊伍不穩(wěn)定,給學科的可持續(xù)性發(fā)展帶來負面影響。如何緩解護士的職業(yè)倦怠,降低其離職傾向是護理管理中的重要課題之一。研究證實[7-9],心理彈性可以協(xié)助個體良好適應護理活動中產(chǎn)生的各種身心損害,心理彈性水平高的個體在面臨生活和工作中的各種挑戰(zhàn)和壓力時,能夠調動各種保護性因素,積極應對,更加樂觀向上。本研究擬在調查護士心理彈性狀況的基礎上,深入探索護士心理彈性與職業(yè)倦怠及離職傾向的關系,從而為護士心理衛(wèi)生干預和護理管理實踐提供實證依據(jù)。本研究假設心理彈性在職業(yè)倦怠和離職傾向間起到中介作用。
2014年3-6月,對某三級甲等醫(yī)院的230名護士進行問卷測試,要求被試為在職在崗的注冊護士,對本研究知情同意;排除其中進修或實習護士。最終回收有效問卷218 份,218名護士平均年齡(28±5.3)歲,女207人,男11人;已婚126人,未婚92人;大專及以下學歷者99人(其中中專1名),本科及以上學歷者119人(其中研究生1名);護士87人,護師87人,主管護師及以上44人(其中副主任護師1人);普通護士204人,護理管理者13人;正式在編護士38人,其他180人;護齡<5年者89人,5~10年80人,>10年49人;收入<3000 元/月82人,3000~5000 元/月121人,>5000 元/月15人。
1.2.1 護士基本信息調查表 由研究者根據(jù)研究目的自行編制,包括被試年齡、性別、婚姻狀況、學歷、職稱、職務、聘用方式、護齡、月薪。
1.2.2 心理彈性量表[10]共25 個條目,每個項目采用0(從不)~4(幾乎總是)5 點計分,包括堅韌、自強、樂觀3 個維度,得分越高,表示被試心理彈性越高。預調查中,該量表的Cronbach's α 系數(shù)為0.823。
1.2.3 職業(yè)倦怠量表[11]共22 個條目,每個項目采用0(極少)~6(每天)7 點計分,包括3 個維度,即情感耗竭維度;去人格化維度;個人成就感低下維度。該問卷在國內(nèi)廣泛使用,具有較好的信度和效度,在研究中預調查顯示,量表的Cronbach's α 系數(shù)為0.812。本研究以國內(nèi)護士職業(yè)倦怠常模的診斷標準為參照[12-13]。
1.2.4 離職傾向量表[14]共6 個條目,采用1~4級反向計分,各項目和即為量表總分,量表得分愈高,表示被試離職傾向愈強。預調查中,該量表的Cronbach's α 系數(shù)為0.768。
數(shù)據(jù)采用Epidate 3.1 軟件錄入,導入至SPSS 13.0 軟件進行統(tǒng)計分析。主要統(tǒng)計方法包括描述性統(tǒng)計分析、相關分析和中介程序檢驗。檢驗水準α=0.05,采用雙側檢驗假設。
護士心理彈性總分為(61.33±14.21),堅韌維度得分為(31.38±7.27),自強維度得分為(20.25±5.70),樂觀維度得分為(9.71±2.59)。218名被試中,154人(70.6%)檢出有職業(yè)倦怠;其中輕度倦怠73人(33.5%);中度倦怠66人(30.3%);高度倦怠15人(6.9%)。護士情感衰竭維度得分為(24.56±8.04),去人格化維度得分為(5.88±4.75),個人成就感低下維度得分為(26.57±8.55)。護士離職傾向得分在7~23 分間,平均為(14.93±3.55)。
護士職業(yè)倦怠程度與離職傾向呈正相關(r =0.310,P <0.01),見表1。
根據(jù)中介變量的檢驗程序[15],探索心理彈性在職業(yè)倦怠和離職傾向間是否存在中介效應。第一步,以離職傾向(Y)為校標變量,職業(yè)倦怠(X)為預測變量進行回歸分析,得回歸方程1(Y =cX +e1);第二步,以心理彈性(M)為校標變量,職業(yè)倦怠為預測變量進行回歸得分,得到回歸方程2(M = aX +e2);第三步,以離職傾向為校標變量,心理彈性、職業(yè)倦怠為預測變量進行回歸分析,得到回歸方程3(Y=c'X+bM+e3)。該中介模型各路徑的標準化回歸系數(shù)見圖1。
結果表明,職業(yè)倦怠對離職傾向有正向預測作用(β=0.289,P <0.01),當心理彈性和職業(yè)倦怠同時進入回歸方程后,職業(yè)倦怠對離職傾向的回歸系數(shù)有所下降,但仍有正向預測作用(β =0.175,P <0.05),說明心理彈性在職業(yè)倦怠對離職傾向的預測中起到部分中介作用,以心理彈性為中介的間接作用為(-0.239)×(-0.476)=0.114,R2=0.12。按照Sobel 檢驗公式進行檢驗,心理彈性在職業(yè)倦怠和離職傾向間所起的中介作用顯著(Z =3.023,P <0.01)。
表1 各變量間相關(r)
圖1 心理彈性的中介效應分析
本研究結果顯示,護士的心理彈性水平不高,這與國內(nèi)外現(xiàn)有研究結果[16-17]一致。護士是高職業(yè)壓力人群之一,在我國突出表現(xiàn)在工作量大、晉升機會少、薪酬及福利待遇低等,且近年來護患糾紛和各種惡性傷醫(yī)事件頻發(fā),這些來自于護士自身或環(huán)境的壓力、創(chuàng)傷事件都對心理彈性具有消極影響。
本研究中護士職業(yè)倦怠的發(fā)生率為70.6%,再次證實了護士是職業(yè)倦怠的高發(fā)人群。研究[18]證實,護士的職業(yè)倦怠程度可以預測其離職傾向,倦怠越重,離職傾向越明顯。心理彈性水平高的員工離職傾向較低[19],Hodges 等[20]研究也證實,提高護士的心理彈性可以降低其離職率。本研究結果表明,護士心理彈性、職業(yè)倦怠和離職傾向三者之間存在顯著的相關性,護士的心理彈性水平越高,其職業(yè)倦怠和離職傾向水平就越低,這與已有的研究結論基本一致。
對三者之間的關系進行深入分析,結果證實心理彈性作為中介變量在職業(yè)倦怠和離職傾向間起著調節(jié)作用。高壓力、高強度的臨床護理工作導致護士產(chǎn)生不同程度的職業(yè)倦怠,倦怠程度高的護士對工作的熱情下降,對服務對象抱著得過且過的態(tài)度,同時由于晉升空間受限、薪酬不高等原因,產(chǎn)生挫折感和失敗感;此外倦怠的存在還可能會導致個體身心健康水平下降,這些都會導致其工作滿意度和組織承諾度下降,最終產(chǎn)生離職傾向[21]。但是,在面對同樣高壓力、高強度的護理工作時,心理彈性高的個體不會一味消極對待甚至逃避,而是將壓力和倦怠看成是個體成長和發(fā)展過程中的機遇和挑戰(zhàn),調動眾多保護性因素與之相互對抗,從而成功應對并適應。研究也表明[22-23],護士的心理彈性與其工作滿意度、健康狀況呈正相關,此外心理彈性還可以有效預防抑郁、創(chuàng)傷后應激障礙等心理疾病的發(fā)生。因此,心理彈性能夠降低職業(yè)倦怠對離職傾向的影響。
我國關于心理彈性的研究,首先,在研究對象上多集中于兒童、大學生,較少關注到類似于護士這樣的高壓力、高強度的特殊職業(yè)人群,而國外關于護士心理彈性的研究已在明確各相關因素的基礎上,采取各種干預措施來提高護士心理彈性,所以應加強關于護士心理彈性的研究。其次,在研究目的上,現(xiàn)有研究主要是探索護士心理彈性的一些相關因素,尚未涉及到干預性研究,未來研究應注重心理彈性的應用研究,從預測因素出發(fā)來構建護士心理彈性的保護性干預措施。最后,在研究方法上已有研究主要采用定量研究方法,但心理彈性是個多維度的變量,很難僅通過量性研究獲得深入細致的理解,今后在繼續(xù)進行定量研究的基礎上,可考慮采用質性研究的方法對護士心理彈性進行微觀的、深入的探究。
[1]American Psychology Association.The Road to Resilience:What is Resilience[EB/OB].[2013-06-23].http://www.apa.org/helpceter/road-resilience.aspx
[2]唐海波,周敏.大學生生活事件、認知情緒調節(jié)和心理彈性的關系[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14,22(3):441-443
[3]蘇宇,邊亞棟.民營醫(yī)院護士職業(yè)倦怠現(xiàn)狀及影響因素[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13,21(4):578-579
[4]金曉晴,孫慧敏,吳正奇,等.綜合性三級醫(yī)院男護士離職意愿及其影響因素[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13,21(4):568-569
[5]鄧科穗,林武,謝秀英,等.南昌市三甲醫(yī)院護士心理健康狀況與職業(yè)倦怠水平調查[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13,21(7):1027-1029
[6]Alfonso S,F(xiàn)red H.Analyzing job mobility with job turnover intention:An international comparative study[J].J Econ Issue,2004,38(1):130-137
[7]Matos P S,Neushotz L A,Griffin M J,et al.An Exploratory Study of Resilience and Job Satisfaction among Psychiatric Nurses Working in Inpatient Units[J].Int J Ment Health Nurs,2010,19(5):307-312
[8]Edward K L.The Phenomenon of Resilience in Crisis Care Mental Health Clinicians[J].Int J Ment Health Nurs,2005,14(2):142-148
[9]關薦,方靜.中學教師心理彈性與離職傾向的關系研究[J].現(xiàn)代中小學教育,2013,29(7):79-80
[10]肖楠,張建新.自我韌性量表與Connor-Davidson 韌性量表的應用比較[J].心理科學,2007,30(5):1169-1171
[11]陳素坤.臨床心理護理指導[M].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0:207-218
[12]葉志弘,駱宏,姜安麗.杭州地區(qū)護士群體職業(yè)倦怠常模與診斷標準的研究[J].中華護理雜志,2008,43(3):207-209
[13]李永鑫.三種人群工作倦怠的比較研究:基于整合的視角[D].上海:華東師范大學,2005
[14]李棟榮.矩陣式組織結構下角色沖突、組織承諾、離職意愿關聯(lián)性研究[D].臺灣:國立交通大學管理科學研究所,2000
[15]溫忠麟,張雷,侯杰泰,等.中介效應檢驗程序及其應用[J].心理學報,2004,36(5):614-620
[16]Cooke G P E,Doust J A,Steele M C.A survey of resilience,burnout and tolerance of uncertainty in Australian general practice registrars[J].BMC medical education,2013,13(1):2-6
[17]任雅欣,周英,黃美凌,等.護士心理彈性及其相關因素的大樣本研究[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13,29(35):7-10
[18]蘇英,彭嘉琳,鄭日昌.北京市福利院護士離職意愿相關因素調查[J].中國心理衛(wèi)生雜志,2009,23(4):251-253
[19]蔚然.中國成人的心理彈性結構初探[D].上海:華東師范大學,2011
[20]Hodges H F,Keeley A C,Treyan P J.Professional resilience in baccalaureate-prepared acute care nurses:First steps[J].Nurs Educ Perspeet,2008,29(2):80-89
[21]馮鶯,駱宏,葉志宏.MBI 量表在護士工作倦怠研究中的測試[J].中國心理衛(wèi)生雜志,2004,18(7):477-479
[22]MeMer M,Jones J,Newman J,et a1.The presence of resilience is associated with a healthier psychological profile in intensive care unit(ICU)nurses:Results of a national survey[J].Int J Nuts Stud,2012,49(3):292-299
[23]Matos P S,Neushotz L A,Griffin M T,et a1.An exploratory study of resilience and job satisfaction among psychiatric nurse working n inpatient units[J].Int J Merit Healtll Nuts,2010,19(5):307-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