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新文化戰(zhàn)略中的“80后美術”
鄧旭
(四川文理學院美術學院,四川達州635000)
摘要:通過對中國近年來文化藝術戰(zhàn)略的縱向分析,結(jié)合80后一代藝術家在“中國美術觀”這一文化戰(zhàn)略中的參與情況,從美術批評的角度對80后藝術該持有的一種怎樣的“中國美術觀”做了剖析,批評了一種人云亦云的衛(wèi)道者似的藝術創(chuàng)作思路,并指出80后一代藝術家應該積極結(jié)合自身成長的時代背景及文化背景進行藝術創(chuàng)作,在中國新文化戰(zhàn)略中扮演好開拓者的身份.
關鍵詞:80后美術;中國美術觀;文化戰(zhàn)略
收稿日期:2015-03-09
作者簡介:鄧旭(1985—),男,四川自貢人。助教,碩士,主要從事美術理論研究。
中圖分類號:G623.75文獻標志碼:A
一
回顧近年來中國在藝術領域的政策及方向,會清晰看到一條試圖重塑“中國美術觀”的主路線.從十一屆全國美展開始,可以看到“熔鑄‘中國氣派’”、“重塑‘國家形象’”的文化戰(zhàn)略不再是幾句空洞的口號,已經(jīng)成為全國上下美術工作者創(chuàng)作的主要思路.一部分“80后”畫家也開始用“笨拙的”筆法與前輩藝術家們一起描繪宏大歷史敘事為題材的作品.當然,其中也不乏有出色的作品誕生.80后美術家們有權(quán)利也有義務這樣去做,但是作為80后批評界卻不能為之喝彩.因為,當我們將“熔鑄‘中國氣派’”、“重塑‘國家形象’”這一文化戰(zhàn)略看成一種“中國美術觀”的塑造工程去看待的時候,我們“80后”批評界就必須去冷靜思考一個問題:“80后美術”是否僅僅只是這場文化運動的參與者?
當“80后美術”遭遇這一個“中國美術觀”建構(gòu)的問題時,會出現(xiàn)兩種不同的命題方式:一是“‘80后’的中國美術觀”,二是“中國美術觀下的‘80后’”.主語的改變代表了兩種不同的立場,前者強調(diào)的是“80后”這一個時代群體所擁有或者所需要的一種“美術觀”,重視的是“80后”這一個群體的主體性建構(gòu);后者的重心則在“中國美術觀”,潛在的含義是重視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復興,強調(diào)的是這一個預設的立場下“80后”的角色與態(tài)度問題,“80后”在這里是一種客體身份.而這兩者的區(qū)別正好各自代表了“80后”作為“開創(chuàng)者”或者是“衛(wèi)道者”的兩種不同的角色.[1]
二
中國語言的奇妙就在這里,這不僅僅是句式改變帶來的結(jié)果,單看“中國美術觀”這一命題本身就極易成為一個思維的陷阱.當我們將“中國”這一個詞匯擺在前面出現(xiàn)的時候,我相信伴隨出現(xiàn)的就是這個黃皮膚、黑頭發(fā)民族所特有的一種復雜而沉重的情緒,這情緒中充斥了太多“文明的自豪與衰落”、“民族的光榮與恥辱”.華夏文明用了5000年時間為今天的我們留下了“中國”這一個復雜而深沉的名詞.所以當這個冠以“中國”為前綴的美術觀問題出現(xiàn)時,也會不自覺的將我們拉進了這種民族情緒中.于是,就極易使得參與討論的人將這個命題的中心論點從關于“美術觀的討論”轉(zhuǎn)變?yōu)殛P于“中國的討論”,從而將命題從“探索某種道路”變成“捍衛(wèi)某種立場”.于是失去了這個命題本身的多樣性,被預設了一個“文化尋根”的情緒立場.
那么,為什么當“美術觀”遭遇“中國”的時候就極易引起上述的這種誤讀?這種“抵御外敵”的情緒為什么會出現(xiàn)在美術觀問題的討論上?道理很簡單:當我們在拼命強調(diào)一些事物的時候就說明了我們所強調(diào)的那種東西正在被忽略,而這里我們“感覺被忽略”所以“急需被強調(diào)”的東西正是“中國”,即:一種“中國的美術觀”.很大一批“文化后殖民理論體系”下的專家、學者都一直反復強調(diào)與重申中國當下需要一種“中國價值”評審體系下的“美術觀”.而這一種看似充滿愛國情懷與民族責任感的聲音背后,其實會讓我們掉進另一個思維的陷阱.陷阱的名字就叫做“復興”!這其實是一種正常的思維,當我們很遙遠的曾經(jīng)輝煌過,不太遙遠的曾經(jīng)又不那么輝煌了,但現(xiàn)在看來又有了那么點將要輝煌的影子時,中國人本能就會想到“復興”這一詞匯.這是中國人所特有的一種情緒,“歷史的縱向比較”從來是中國人骨子里的東西,而且一比較我們又容易陷入一種“倒退發(fā)展”的思維模式中去.這是自古就有的一種情緒,當一個時代人們生活的安居樂業(yè)時,夸的是“堪比堯舜”;當感覺生活的不舒服時也總是回憶“前朝”的風光.中國人老是習慣于將“古”與“好”畫上等號,所以孔子認為時代不好的一個重要標志就是“民風不古”,于是在這種思維的慣性下我們就很容易將一種“崛起”等同于一種“復興”.民族文化復興的核心在于一個民族的自信,而這種自信我們可以借助“復興”這一手段來實現(xiàn),但是卻決不能將“復興”本身作為一種目的.16、17世紀的西方文藝復興也只是借助“復興”古希臘、羅馬理性精神的手段,實現(xiàn)“人文主義”、“人本主義”這一目的.同樣,今天我討論“中國美術觀”問題時的重點也不是“復興”而是“建構(gòu)”.
那么聚焦當下,三種不容質(zhì)疑與改變的力量正在共同作用于今天的中國:我們有著5000年歷史的古代文明,管它是“根”也好,“包袱”也好,這就是一個事實擺在眼前,我們無法繞過,所以這是第一個存在于當下中國的文化因素;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從萌芽到今天也近百年,而且共產(chǎn)黨作為今天中國唯一的執(zhí)政黨,在其推動和影響下,中國又產(chǎn)生了另一種文化形態(tài);而從“5.4運動”到“改革開放”中國對于西方思想以及生產(chǎn)模式的學習又形成了第三種文化形態(tài).在這三種力量的相互角逐與滲透下,中國被帶臨了一個絕對不同于任何一段歷史的新狀態(tài).也同時造成了當下中國從思想、政治、經(jīng)濟、文化全方位的迷茫感,這種如同三股“真氣”在體內(nèi)竄動的不適感,可以將其比喻為一場臨產(chǎn)前的陣痛.于是,文化尋根,政治改革,經(jīng)濟轉(zhuǎn)型都成為去緩解這種陣痛的一種方法,而“文化尋根”的思潮也就很自然的成為當下解決文化陣痛的一劑所謂“良藥”,但是我們必須明確一點:“鎮(zhèn)痛”本身并不是目的,鎮(zhèn)痛的目的是為了順利的“生產(chǎn)”.所以當我們?nèi)ニ伎肌爸袊佬g觀”這樣的文化性問題是時,就不能為了卻緩解痛感去單純提倡“文化尋根”、“文化復興”,而忽視或者敵視其它兩者因素的存在.更不能忘記“尋根”與“復興”的目的是去建構(gòu)一種新的“美術觀”與“文化觀”.我們希望伴隨陣痛降生的那個新生兒沒有“留著辮子”,也沒有拿著“鐮刀斧頭”,也沒有“金發(fā)碧眼”,而是一個“赤條條,光溜溜”但是卻可以包容與接納這一切的新生命.
“80后一代”恰恰就是這樣三股真氣孕育的新生兒.這一個群體誕生于這三種力量之下,但是卻不代表任何一種力量.他們沒有太大的歷史責任感這一沉重的包袱;也沒有太強烈的政治意識與階級信仰;也沒有過分狂熱的敵視或者崇拜西方的情緒.[2]他們就降生于這三種不太協(xié)調(diào)的力量中,所以在具有了任何一方素質(zhì)的同時,也具有了免疫這種不協(xié)調(diào)感所帶來的劇痛的能力.全球化,網(wǎng)絡化這大大開拓了這一代人的視野,使得他們具有先輩們所沒有的“多元信息的儲備與處理能力”,而且今天的“80后”已經(jīng)告別了那一個懵懂無知的孩童身份,逐漸具有了一定的社會擔當力.“80后美術”所呈現(xiàn)出的多元性,開放性,包容性等特征也為一種新美術觀的建構(gòu)提供了可能.[3]所以80后美術批評界必須警惕并提醒每一個“80后”畫家在參與這一場極易做成單純“文化復興”的運動時,不能忘記與丟掉自己本身鮮明的藝術風格與文化立場.“80后”作為中國多元文化下誕生的特殊一代,如何利用自己得天獨厚的優(yōu)勢,去建構(gòu)一個屬于“未來中國”的美術觀與價值觀才是擺在“80后”面前最主要的時代任務.而“80后”美術批評界更是責無旁貸,因為80后的文化立場本來就處于一種不斷“自我尋找、自我認知、自我修訂”的發(fā)展過程中,所以擁有一個具備“縝密自省、積極反思”能力的“自我批評機制”就顯得尤為重要.[4]
三
希望更多的“80后藝術家”當遭遇“‘80后’的中國美術觀”、“中國美術觀下的‘80后’”這樣的選擇題時會選擇前者.文化從來是在“對抗”與“融合”中發(fā)展的,所以作為“80后”,我們不反對前輩們?nèi)ズ葱l(wèi)一種傳統(tǒng),我們也應該“有計劃的”、“清醒的”參與其中.但是“80后”作為一群年輕的接班人,則更應該著眼于未來.時代賦予“80后”的責任不是去做“任何一種固有中國美術觀”的“衛(wèi)道者”,而是去建構(gòu)一種“屬于未來的中國美術觀”的“開創(chuàng)者”![5]
參考文獻:
[1] 周志煌.80后:生存現(xiàn)狀及我們的三十而立[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10:82-86.
[2] 沐童.80后的抑郁癥:寂寞是青春的墓志銘[M].南寧: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126-129.
[3] 鄧旭.80后“外化而內(nèi)不化”的心理狀況[N].美術報,2007-08-30(18).
[4] 鄧旭.80后美術“自我化”藝術特征的社會心理動因探究[D].重慶:西南大學,2011:1-24.
[5] 趙楨. 80后藝術家的發(fā)展狀態(tài)[D].北京:中央美術學院,2008:1-16.
[責任編輯范藻]
Post-80 Art in Chinese New Culture Strategy
DENG Xu
(Fine Art Department of Ningde Normal University, Ningde Fujian 352100, China)
Abstract:The paper analyzes the Chinese culture strategy diachronically in recent years and sums up the anticipation of the post-80 arts in the direction of the "China Art Concept". From the art critic itself, the paper criticizes the parrot cry and argues that the post-80 arts should combine the history of their grown-ups and the background of the time and culture into the art creation and then play a pioneer role in Chinese new culture strategy.
Key words:post-80 art; China Art Concept; culture strateg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