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秋紅
新聞法課堂上案例教學的誤區(qū)及其規(guī)避
□何秋紅
案例教學法常為新聞法課堂教學所采用,但目前新聞法的案例教學在案例選擇、案例組織安排、案例點評等方面存在著不少誤區(qū),解決之道在于要理清三組關系:新聞學與法學的關系、抽象規(guī)則與具體案例的關系、理論講述與實際操作的關系。
新聞法教學;案例法;抽象規(guī)則;教學誤區(qū)
學者黃瑚曾對美國高校新聞傳播學專業(yè)新聞法課程的設置情況進行過考察,早在90年代初,新聞法就已經是所有美國高校新聞傳播學專業(yè)的必須課程。90年代上半葉,我國高校新聞傳播專業(yè)也正式將新聞法相關課程納入專業(yè)課程體系:1994年,復旦大學率先在本科生和碩士研究生兩個層次開設“新聞法規(guī)與職業(yè)道德”課程,并列為本科生指定選修課程和二年級碩士研究生的專業(yè)選修課程。1998年7月,教育部頒布并實施新修訂的《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yè)目錄》以及與之配套的“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yè)介紹”,將“新聞法規(guī)與新聞職業(yè)道德”列入新聞學專業(yè)的主干課程。之后,國內幾乎所有高校新聞傳播專業(yè)都相繼開始有關新聞傳播法的課程①。
國內新聞法教學過程中大多會采用案例教學法。大量案例的引入,既可以活躍新聞法教學課堂氣氛,避免單調枯燥的法律條文的解讀;又可以借助具體的案例,讓學生對新聞傳播活動中的違法現象留下深刻印象,讓其在未來的從業(yè)過程中自覺規(guī)避違法行為。但,案例教學在新聞法教學中也存在著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具體來說,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一)案例選擇的誤區(qū)
案例的選擇對于案例教學至為重要,新聞法課堂上案例教學亦是如此。網絡化的今天,新聞法案例不可謂不豐富。一方面,新的新聞法案例每天都在產生;另一方面,案例的獲取也極為便捷。面對海量的新聞案例,選擇哪些案例應用到新聞法課堂教學當中就顯得比較重要。在新聞法課堂上,案例選擇方面可能存在以下三個誤區(qū):一是案例情節(jié)冗長,影響新聞法課堂教學的效率。由于事物的發(fā)展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任何案例,都有一個時間上的醞釀和發(fā)酵,如果在案例選擇階段,教師對案例缺乏整體性的把握,便可能陷入放任案例自然發(fā)展的節(jié)奏、在作為教學材料呈現時,陷入情節(jié)冗長、脈絡含混、平淡乏味的誤區(qū)。因此,在挑選案例時,必須以適應教學環(huán)節(jié)需要為旨歸,挑選要有針對性與典型性,并在案例準備時,便把事件發(fā)生的背景、反映的問題、矛盾和沖突提示清楚;二是案例不間斷地發(fā)生和更新,在新聞傳播學這門尤其講求時效的學科中,教學用案例更要不斷更新,確保時效,否則,落后于時代的案例,既不可避免地降低學生參與積極性,也是對于學科本身的所奉行的宗旨的違背;三是案例選擇偏難或過易。新聞專業(yè)需要學習新聞法,但畢竟不是法學專業(yè)。對新聞專業(yè)的學生來說,案例太難或過易,都會影響他們對新聞法知識的掌握。新聞法教師如果缺乏對案例難易程度的掌握,就會容易陷入脫離教學進度,達不到學生學習預期效果的誤區(qū)。
(二)案例組織安排的誤區(qū)
在新聞法的課堂上,一個案例的好壞不完全在于其本身,也在于其被通過什么樣的方式組織和安排。如果教師僅將各色案例采取簡單而機械的課堂陳述方式,忽略了對學生主動性的激發(fā),那么,充其量,這樣的教學只是具備了案例教學的皮毛,陷入了只具其形,不備其神的誤區(qū)。通過案例教學讓學生回到案例發(fā)生時的復雜環(huán)境,讓學生在給定的研究框架內分析現實問題,才是案例教學組織安排、發(fā)揮最大價值的正確途徑,只有不斷輔以探索性的問題和啟發(fā)性的暗示,才能點燃學生的思想火花。
目前,新聞法課堂教學往往會選擇通過多媒體播放的視聽型案例。有關心理學的實驗已經證明,在信息接受方式中,視覺、聽覺、觸覺三種所占的比例通常為,85%、11%和4%。多媒體教學的應用,符合了學生主要是通過視、聽來接受的信息認知習慣,很大程度上能夠保證信息傳輸的有效性。但是,多媒體的演示和播放,偏重于信息傳輸,如果教師不能夠清晰地有意識地把握多媒體演示的節(jié)奏和目的,很有可能使課堂陷入一種單向的信息流動,學生只是觀看,而缺乏思考和腦力激蕩的誤區(qū)。
(三)案例點評的誤區(qū)
有學者指出“案例教學不重對錯,重在分析與決策能力,不重經驗,重在知識框架的應用;不重傳授,重在教師與學生的互動?!雹谠诎咐虒W過程中,學生的參與至關重要。從習慣思維出發(fā),教師有可能把更多的注意力和精力集中在對學生觀點意見對錯的判斷上,由于教師的主觀隨意性和及其本身對案例理解分析存在的局限性,在案例點評上,要避免以對錯是非為主體的判斷標準的誤區(qū)。學生的案例分析、討論的表現,其重點并不在于觀點對錯,法律知識完備與否,而是應以構建思維狀況的完整性和嚴密性為目的,教師于此不宜作優(yōu)劣評價,而應以鼓勵表揚為主。評判時,應著重考量學生分析的步驟、思路、思維要點、思維方法、以及看問題的角度、抓問題實質和關鍵的能力。
新聞法教學目標既不是簡單的“普法課”,也不是培養(yǎng)專門的法學人才。目前,我國新聞法教師大體上分為兩種:一種是法學專業(yè)畢業(yè)的,另一種是新聞專業(yè)畢業(yè)的。學法學的教師可能只懂法律,而學新聞的教師又可能對法律知識知之甚少。處理不好,在新聞法案例教學中可能就出現以上誤區(qū)。本文認為,要規(guī)避以上誤區(qū),應該厘清以下三組關系。
(一)理清新聞學與法學的關系
新聞法課程的開設,其主要目標不是讓新聞傳播專業(yè)學生成為法學理論的行家里手,而是要培養(yǎng)他們的法學思維。通過對基本法學理論的講解,使學生將法律知識和新聞知識融會貫通,培養(yǎng)他們運用法律理論指導新聞實踐的能力。新聞法的課堂既不能成為法學課堂的照搬,也不能僅是新聞法制報道課程的再現。也就是說,在新聞法教學過程中,既要注意法學知識的滲透,同時又要突出新聞的特征。
(二)抽象規(guī)則與具體案例的關系
新聞法的課堂教學,既要注重法律知識的滲透,又不能完全是法律條文的逐一解讀,;既要有鮮活的新聞法案例的滲透,又不能只講成新聞案例評析課。新聞法課堂既要有法律條文的具體剖析,又要有法理法哲學的滲透。既要有具體新聞法案例的個案評析,又要有法律理念的整體把握。比如在講到新聞法發(fā)展歷史的時候,目前的教材材料都不少,但是如果只看材料,學生很難把握這些法律變化的脈絡。如果引入“新聞自由度”的變化這一抽象原則,就能讓學生將這些一堆看似零散的歷史材料串起來,形成整體印象:各國新聞法制史的演變即使新聞自由度的變化史。
新聞法的案例教學應該注意通過從具體案例分析中升華和領悟到的法學相對抽象的規(guī)則,學生在理解法律的目的、價值和功能,對法律做出分析、比較、評價和判斷,了解整個法律體系的宗旨、細化的關聯、代表的價值、發(fā)展的方向以及其與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等因素的關系上,會有真正的提升。
(三)理論講述與實際操作的關系
案例教學法不應當是一個解釋、一個例證、一個輔助工具,而應當是一個起點、一個對照、一個理論與實踐之間的媒介。
案例教學法,重在選取社會或身邊發(fā)生的事例,在課堂中通過此類具有貼近性和實用性的事例,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說明道理,給學生的行為以啟發(fā)。常規(guī)流程是,教師先講透原理,然后示范性地對個案進行剖析。布置學生在課后繼續(xù)搜集案例并討論,之后再安排課時由學生對案例進行分析評判。
案例教學的實施,即需要老師精選典型案例,同時也可引導學生自選案例。更是要運用小組學習法,比如全班學生分成若干小組,由小組成員共同完成新聞法案例分析的選題、分析、總結。在小組的課堂口頭報告和文字版的案例報告不可偏廢,除了文字版報告外,口頭報告過程中,應注意交流環(huán)節(jié),以對話、提問、討論的方式針對報告提出問題與質疑,由案例報告小組現場回答,盡可能地將對話和討論引向深入?;蛘卟捎冒咐厮菽M的方式,將學生帶入情境之中,請學生根據案例發(fā)展的時間點或轉折點,作出回應。
總之,激發(fā)出學生的參與熱情,調動他們的參與愿望、活躍案例討論的活躍度是加強案例教學中實際操作的關鍵所在。學生在案例教學中的表現無對錯之分,他們的行為應該得到充分的肯定。注意對學生作業(yè)案例的選題應該保持開放性,使學生充分發(fā)揮主觀能動性。
案例教學最終使學生獲得通過了其理解的、能被其駕馭的知識,這樣的知識有著真實的學習情境、為他們所感知,故而是內化了的知識。與傳統(tǒng)教學下獲得的抽象的、概括的、過時的知識相比,這樣的知識有助于學生在現實工作加以運用。
注釋:
①黃瑚等.新聞法規(guī)與職業(yè)道德教程[M].復旦大學出版社,2006
②龐京生.在教學互動中實現學以致用、教學相長——“全程互動式案例教學”模式的探索與實踐[J].北京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6(01)
(作者單位:南通大學文學院新聞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