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勝華
記得某一年大年初一,我的朋友從武漢打來電話,第一句話不是拜年,卻問起羅田的吊鍋節(jié)辦完沒有。上一年臘月吃過一次吊鍋后,他竟念念不忘,正月還想來吃。
那日情景我記憶猶新。一扇木門,四面土墻,窗戶都沒一個。柴火正旺,火苗竄得老高,樹蔸子燒得噼噼啪啪響,大家興高采烈地圍坐起來,好似參加篝火晚會。噴香的吊鍋掛起來了,竹筍、薇菜打底,臘魚、臘肉、野羊、野雞一溜排開,農家的青菜,自做的豆腐,一股混著臘味又有土菜清新的香氣撲鼻而來。未等我開口,大家就狼吞虎咽地開戰(zhàn)了。大碗的老米酒斟滿了,大塊的臘肉吃起來,爐火映著通紅的臉,云吞霧繞里,幾碗酒就下了肚,個個豪言壯語,把酒言歡。
第二天,朋友問我,該怎樣向武漢的朋友介紹這美味的吊鍋。我笑著說:“吊鍋嘛,就是水煮羅田。”
的確,吊鍋集粹了羅田的精華,是山野美味的濃縮。羅豬曾是朝廷的貢品,至今九資河鎮(zhèn)的山民大多每年養(yǎng)一至兩頭土豬,臘月宰殺,茯苓皮熏制,作為自家吊鍋的主料。家養(yǎng)土雞、天堂湖魚、河鋪蘿卜、鳳山粉絲、白蓮蓮藕、板橋肉糕、勝利米酒、黃澄澄的板栗、黑黢黢的石耳、山間竹筍、田間野菜都是羅田吊鍋的上品配料。一個吊鍋,就是一個和諧共生的自然生態(tài),一個純凈綠色的羅田。
吊鍋是山里人在交通不便、物質匱乏的時代獨創(chuàng)的飲食方式,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千年的沉淀,使吊鍋不僅表現(xiàn)為一種烹飪方式,更成為一種文化的傳承。從這個意義上講,吊鍋烹出的不僅是美味的菜肴,更有濃郁的鄂東特色和鮮明的羅田文化。
我在九資河鎮(zhèn)生活過近一年,在好客的九資河人家里,品嘗過各種不同風味的吊鍋。有的喜葷,肉必大塊,魚必整條,大鍋盛之,豐盛至極;有的素淡,打底的山野菜七八種,肉糕魚丸自做,魚肉只取特定部位,精致至極;有的喜辣,火紅的燈籠椒滿鍋,舉杯投箸,大汗淋漓,酣暢至極;有的隨性,各類原料備好,客人各取所需放入鍋中,大雜而燴,別有風味。
時代在變遷,羅田人沒有拋棄自己的傳統(tǒng)。辭舊迎新的時刻,一家人圍坐在吊鍋旁,聆聽長輩的教誨,規(guī)劃來年的生計,互相祝福鼓勵,血脈相連的一家人被溫暖明亮的火團結在一起,為來年更好的生活拼搏奮斗。
水煮羅田,煮出的是山珍美味;水煮羅田,煮出的是羅田人不畏艱難,團結一心,追求幸福生活的堅定執(zhí)著。
朋友們,到大別山來吧,到羅田來吧,品嘗山里人的吊鍋,品嘗山里人淳樸而又熾熱的情懷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