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祖發(fā)
表達自由作為一項基本人權和重要品質(zhì)一直以來都受到很大的關注。在社會實踐中,表達自由和新聞記者的工作密切相關。
一、表達自由的定義
“表達自由是指公民享有的受法律規(guī)定、認可和保障的,使用各種媒介手段與方式公開發(fā)表、傳遞自己的意見、主張、觀點、情感等內(nèi)容而不受任何他人或組織干涉、限制或侵犯的權利?!倍懦秀懴壬凇墩摫磉_自由》中這樣定義。
有人把新聞記者稱為“好事之徒”,在社會中新聞記者在一定程度上扮演了帶領公眾探求真理、監(jiān)督社會公權力的角色,也可以最大限度的集聚民智、疏導和化解社會矛盾。他們既是信息的傳播者,也是輿論的引導者,表達的完全自由對他們來說是不可想象的,有限制的表達自由才是真正的表達自由——即給表達自由予合理限制。但對新聞記者來說,不管是什么限制原則和衡量標準,追求的唯一目的也是為了更好地保護新記者,更好的他們才能充當好黨和人民的耳目喉舌,引導社會公眾發(fā)揮更多的正能量;才能真正站好社會瞭望塔這班崗,及時發(fā)現(xiàn)社會中存在的問題,糾正社會運行中的偏差行為,促進社會和諧發(fā)展。
二、表達自由需要限制
新聞記者的工作環(huán)境為他們提供了一個更能引起社會和公眾關注的表達平臺,他們通過這一平臺更容易吸引公眾眼球,捕捉社會公眾視線,引起社會共鳴,從而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但我們不能忽視新聞記者在各種媒體平臺上的表達不可能是完全自由的,完全的表達自由存在負面效應,應對其合理限制。新聞記者有時往往會直接介入新聞事件的發(fā)展過程,如說媒“媒介審判”。新聞記者、媒體時常通過揭露一些社會領域或個體存在的違法、違紀或者各種丑惡現(xiàn)象來實施新聞輿論監(jiān)督。但這種自由表達的權力有過度的嫌疑,一些記者為了追求“賣點”及自身的經(jīng)濟利益,在報道時過分夸大地宣傳事件本身的陰暗面,甚至“妖魔化”這些被揭露出來的領域或個人,這樣不僅損害了司法機關的公正形象和法律權威,也對法官如何公正給以這些領域或個人的違法行為公正判決造成不良影響,產(chǎn)生負面效應。新聞記者要站在被采訪者的立場上,全面分析信息本身的傳播效果和社會價值,但新聞記者應切記自己的態(tài)度、言行及行為方式,不能脫離采訪者的角色身份,而不是不自覺地把自己當做了被采訪對象或者其中的一員,這樣容易造成判斷力下降,報道片面,只說某一部分的真實,那就是真實的誤導。
三、表達自由限制的幾點原則
作為新聞記者,表達自由受到限制應遵循幾點原則。一是尊重事實。不管面臨什么狀況,永遠要使心中的那桿秤保持平衡,才能確保整個報道的真實性。二是選對時機。新聞記者發(fā)聲要適時,不能什么時候想說就什么時候說,該說的時候又不說,容易造成被動局面。三是適度渲染,堅持正確輿論引導。
四、表達自由的合理限制
新聞記者的表達自由作為一項人權受法律保護,但法律在保護新聞記者言論自由的同時也對其給予了限制。我國憲法第51條規(guī)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在行使自由和權利的時候,不得損害國家、社會、集體的利益及其他公民合法的自由和權利。”所以說,作為新聞記者,其表達的自由也不能損害到國家、社會或公民、法人及其他組織的合法利益,如果超越了這個度,這種表達的自由必然要承擔相應的責任,受到法律的制裁?!靶侣勛杂傻慕缦薏荒茈S意設定,只有惡劣的界限是隨意的,優(yōu)良的界限必須反映公民的統(tǒng)一意志,并以國家意志的外化形式——法律——規(guī)定下來,因而,法律就是自由的界限?!币虼?,法律作為表達自由限制的重要手段是不容忽視的。
然而,用法律來限制表達自由,對新聞記者的表達自由處處加以監(jiān)管和限制的做法也是不可取的,更何況法律的掌控隨處都可能存在無法顧及的角落,新聞記者對于表達自由的度更多的是掌握在自己的手中,這首先要求他們具備一定的新聞敏感度,能敏銳地發(fā)現(xiàn)事實;具備能忠實報道事實的表達能力及傳播能力。擁有這些作為新聞記者最起碼的基本素質(zhì),他們在新聞報道中表達自由權時,才會有更靈敏的嗅覺、更迅速的行動,才能從更客觀、公正的角度來理性分析新聞事件的本身,才能準確判斷,以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給受眾帶來全面、客觀的視聽信息,從而正確引導輿論。
新聞記者的表達自由有底線。新聞記者在帶領公眾探求真理,監(jiān)督社會公權力,集聚民智,疏導和化解社會矛盾等方面被寄予了表達自由的厚望,但如果沒有限制,就會失去被保護的權利,那么,新聞記者如何還能正確地引導輿論,促進社會正能量的發(fā)揮,必須用法律來對表達的自由加以限制。同時,新聞記者表達自由的限制,更多的是從新聞記者自身出發(fā),從提升自身的業(yè)務素質(zhì)和道德操守來加以限制,才能公正地解剖社會,觸摸到社會發(fā)展過程中的陣痛并治愈,才能讓公眾對未來社會的發(fā)展充滿信心。
【參考文獻】
[1] 杜承銘. 論表達自由[J]. 中國法學,2001(3).
[2] 楊保軍. 新聞自由:責任與精神[J]. 四川理工學院學報,200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