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艷 翎付雪
哈姆雷特性格特點淺析
□楊艷翎付雪
摘要:哈姆雷特一直以來被認為是莎士比亞筆下性格最為豐富、復雜的“圓形人物”的典型。 在主人公哈姆雷特身上,人們可以看到其懦弱、堅強、善良、驕傲以及猶豫等多種性格。本文詳細分析了《哈姆雷特》的主人公哈姆雷特的性格特點及其悲劇命運。
關(guān)鍵詞:哈姆雷特;悲?。恍愿?;人文主義
莎士比亞是英國乃至全世界赫赫有名的文學創(chuàng)作者,被稱為“英國戲劇之父”。本·瓊斯說他是“時代的靈魂”。莎士比亞的作品不僅彰顯了西方人獨特的文學思路,而且細致的文字描述與語言敘寫把作品人物的性格形象逼真地展現(xiàn)出來?!豆防滋亍肥巧勘葋喌拇碜鳎ㄟ^對這部作品的詳細分析可以領(lǐng)悟到莎士比亞在人物性格塑造方面的深厚功底。
莎士比亞曾說過: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這不僅是莎士比亞自己對此作品的認可,也是對廣大讀者的一種引薦,讓更多的人從不同的角度認識《哈姆雷特》的藝術(shù)特色。從《哈姆雷特》問世至今,其主人公哈姆雷特的性格一直受到人們的關(guān)注,許多專家、學者至今仍對其性格進行研究、分析,這也使得哈姆雷特這一人物產(chǎn)生了不同的爭議。為了更好地品味小說的創(chuàng)作色彩,領(lǐng)悟莎士比亞筆下的哈姆雷特,就需要讀者在閱讀的過程中能夠全面地對哈姆雷特進行評價分析,同時要結(jié)合當時的社會背景,以便清晰、準確地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
作為莎士比亞筆下的悲劇人物,哈姆雷特的悲劇不僅是個人的悲劇,也是當時整個社會的悲劇,時代的悲劇。透過當時黑暗的社會背景及其特殊的生長環(huán)境,可以找到到哈姆雷特悲慘命運的根源。“父親慘死,母親改嫁,皇位被占”,這種起起伏伏的人生經(jīng)歷造就了哈姆雷特的非凡性格,也給讀者留下了無限的遐想空間。
(一)堅強睿智
哈姆雷特有著顯耀的身份——丹麥王子,未來丹麥的國王。在一切順利的狀況下,他將會與自己的戀人索菲亞結(jié)婚,然后繼承王位。表面上看哈姆雷特的生活是無憂無慮的,但經(jīng)過一系列的事件發(fā)生后他的性格開始發(fā)生了巨大的波動。在經(jīng)過一系列斗爭后,哈姆雷特終于選擇了復仇之路。對于一直無憂無慮天真善良的他來說,這無疑是一個艱難的決定。但是,他還是作出了最成熟的選擇,也足以體現(xiàn)出他的睿智。
然而,哈姆雷特的堅強卻不是與生俱來的,或者說不是心甘情愿的。在他還沒有做好當一名君主、一個國家的管理者的時候,發(fā)生了一系列政變,父親去世,母親改嫁,而當他回家奔喪的時候,又有鬼魂告訴他父親是被叔叔謀殺的,這重重的打擊,讓他不得不承擔起為父報仇的責任。“這是一個顛倒混亂的時代,唉,倒霉的我卻要負起重整乾坤的責任!”一個“倒霉”飽含了哈姆雷特的心酸和無奈。但是,除了堅強地面對,他別無選擇。
(二)愛憎分明
在研究哈姆雷特性格的復雜性時,很多學者將其復雜性歸咎于他的“戀母情節(jié)”。即弗洛伊德所謂的“俄狄浦斯情結(jié)”。對于這么熱愛父親的哈姆雷特來說,硬將他扯上“戀母情結(jié)”可能過于牽強。無論是誰,面對母親在父親死后的數(shù)月內(nèi)迅速改嫁都會有強烈抵觸的情緒——哈姆雷特也不例外。我們只能說,哈姆雷特和常人一樣,熱愛父母,任何“第三者”都是他敵視和無法接受的對象,更何況這個對象是自己的殺父仇人。但是和常人不一樣的是,哈姆雷特是一位王子,是王位的繼承人。他不能直接而魯莽從事,他只能藏頭縮腳。對于自己的親生父親,哈姆雷特有著像神靈一樣的崇拜與熱愛,對于自己的親生母親,在父親去世后短短數(shù)月里改嫁,他有的是強烈的譴責。由此可以看出在哈姆雷特身上有的只是愛憎分明,并不是俄狄浦斯的“戀母”。
(三)人文主義者
哈姆雷特是文藝復興時期人文主義的經(jīng)典形象。他認為人是“多么了不起的杰作!多么高貴的理性!多么偉大的力量!多么優(yōu)美的儀表!宇宙的精華!萬物的靈長”。但是他的這些人文主義觀點是并不為當時的封建大眾所接受,這也是和他復仇的悲劇相呼應的。他生在有一個開明君主的宮廷,從小到大受到人文主義的教育,心里抱有遠大理想,是有先進思想的新青年,是新時代的代表。但經(jīng)過巨大的打擊后,一時間找不到重整乾坤的辦法,哈姆雷特一度抱怨命運不公,稱命運是“娼妓”。哈姆雷特的悲劇不僅在于他自己為復仇而喪失生命,而在于揭示整個人文主義與封建主義斗爭的悲劇。
哈姆雷特是一位心懷壯志的悲劇英雄,他堅持真理,堅強睿智,但優(yōu)柔寡斷。最后在敵人罪惡昭彰時,直至確知自己快要死時,他奮勇地懲治元兇,除掉叔父,與敵人同歸于盡。處于青春年華的哈姆雷特為了正義而犧牲。他的死讓人感到遺憾、悲哀、心痛,但又感到偉大,因為他是為正義和真理而犧牲。他的死不僅喚醒了一個時代,或許也帶來了光明。
哈姆雷特作為莎士比亞筆下的悲劇人物,在展示人性弱點的同時,也將當時的社會背景描寫得淋漓盡致。通過《哈姆雷特》可以看出,主人公哈姆雷特懷著對“人”的美好理想,對父母無盡的愛以及對戀人真摯的愛,當結(jié)局到來時,哈姆雷特帶著這些永遠離開了人世。讀者在閱讀的過程中,不僅為他的悲劇惋惜,也能夠充分地感受到哈姆雷特為我們帶來的美好,也許還能夠在哈姆雷特身上找到自己的影子。
參考文獻:
1.弗洛伊德.日常生活的心理分析 (Psychopathology 0f Everyday Life)[M].杭州:浙江文藝出版社,2004
2.藍仁哲.從語境與語篇談哈姆雷特獨白“To be.or not to be…”的理解[J].四川外語學院學報,2001(06)
作者單位:(長春理工大學文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