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彬,黃 濱
論體育強國的文化自覺
劉 彬1,2,黃 濱2
建設體育強國不僅能夠提高我國體育發(fā)展的國際認同度、有效抵制“中國威脅論”,而且是我國和平發(fā)展與構建和諧社會的必然要求。體育若缺乏文化,則前途沒落、強國無望。國家體育文化建設若滯后,不僅會削弱國家體育的軟實力,降低其內外部的凝聚力,還會抑制社會體育組織的發(fā)育,導致群眾體育與競技體育發(fā)展持續(xù)失衡,以及體育異化現(xiàn)象增多等問題。建設體育強國是一個系統(tǒng)的工程,體育文化的自覺則是這一工程的設計前提。建設體育強國的文化自覺,首先,要創(chuàng)建以人為本的體育思想、原理、方式和內容。其次,要構建由學校體育、群眾體育和競技體育協(xié)調發(fā)展的目標體系,由此,促進國家體育行政管理由政府一枝獨秀的“管理”,逐步轉向國家、市場和社會的三元“治理”。
體育強國;文化自覺; 目標系統(tǒng);競技體育水平;體育思想;學校體育改革;群眾體育發(fā)展
“體育大國”指一個國家的體育運動發(fā)展規(guī)模龐大,我國雖然在競技體育方面成績突出,但是學校體育和群眾體育等與之發(fā)展不平衡?!绑w育強國”則是指一個國家的體育綜合實力處于國際領先地位,不僅競技體育水平高,而且國民對體育的熱衷程度、參與程度高,社會體育設施配套齊全。國家體育不僅“量”大,且“質”高[1]。北京奧運會上中國代表團奪得51枚金牌,這一成績進一步鞏固了我國體育大國的地位,但從體育強國的標準來衡量,我們還存在較大差距。在金牌“量” 實現(xiàn)突破性增長的同時,我國體育運動“質”的發(fā)展卻明顯不足。例如,賽場異化現(xiàn)象屢禁不止,競技生存弱勢群體狀況日益突出,體育人口增長緩慢,中小學生體質連年呈下降趨勢。
文化被喻為一個國家的“軟件”。如果中國能夠不斷促進這一軟件的提升,即“文化崛起”,不但可以降低國際社會“中國威脅論”的噪聲,還能夠抵制GDP增長對環(huán)境的破壞。這就是說,文化構成了不同人群不同實踐的深層次動因,文化的發(fā)展構成了一個民族發(fā)展的軟實力基礎。文化自覺的實質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歷史圈子的人對其文化有自知之明,并對其發(fā)展歷程和未來有充分的認識[2];因此,體育強國的文化自覺,就是反思我們國家體育運動的過去和現(xiàn)實的自身問題,取世界優(yōu)秀體育文化之長,補己之短,重構中國體育文化,促進國家體育全面發(fā)展。國家競技體育只有長期的保持開放性,堅持“自覺”,才能與時俱進地取得進步。國家體育再發(fā)展必須走“文化興體”之路,這是我們貫徹科學發(fā)展觀、配合“和平發(fā)展”戰(zhàn)略、建設體育強國的重要抉擇[3]。在這一新視野中審視“由體育大國向體育強國邁進”的目標,就不僅應是獎牌數(shù)量的增加,更應該是體育事業(yè)的全面繁榮。
體育強國文化自覺的基礎包括體育運動的思想、原理、方式和內容的反思與重構。國家體育文化的改革與建設是“由里及表”漸進方式推進的,即由思想文化到具體內容的漸進改革。
2.1 思想層次的自覺:樹立人本位的體育思想
有研究證明,近代以來,世界大國崛起的經驗是思想文化的領先。因為思想是行動的先導,所以國家體育思想創(chuàng)新是建設體育強國文化自覺的靈魂。由體育大國向體育強國邁進,體育文化自覺首先就應體現(xiàn)在人本位體育思想的確立,把國家體育運動關注的重心由“物”轉向“人”。物,就是有形的體育教學、訓練和科研等物化的成果,包括運動的技術、技能、成績、獎金和設備等。以往我們的體育工作者熱衷于這些實物,而忽視了真正屬于人的東西,即通過體育運動培養(yǎng)人文精神。以競技體育為例,從政府官員到教練員,觀念里偏重的是技術、戰(zhàn)術、成績、獎金和設施等物化的成分,并沒有真正關心運動員精神的培養(yǎng)和靈魂的發(fā)育,即人的成長,從而使國內賽場異化現(xiàn)象屢禁不止。我國體育發(fā)展中最缺失的是無形滲透的人性修煉,即人的意志、情感、信念的培養(yǎng)。
劉鵬局長在北京奧運會前指出,我們的參賽目標是綜合的,一是弘揚奧運精神和中華體育精神,二是創(chuàng)佳績?yōu)閲鵂幑?推進全民健身運動。這也是國人在北京奧運會上最大的收獲,體驗到了比金牌更重要的東西,即人們對教育與和平的追求;因此,樹立人本位的體育運動思想,就是要求群眾體育和學校體育樹立起健身育人的思想,競技體育樹立起奪標育人的思想,真正把國家體育的重心從“物”轉向“人”。這是國家建設體育強國的根本文化自覺,也是在體育界繼續(xù)貫徹以人為本的科學發(fā)展觀,積極培育與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努力實現(xiàn)中國夢的文化自覺的根本表現(xiàn)。
2.2 原理層次的自覺:揭示人本位的體育原理
國內專家近年提出的體育“冰山學說”認為,體育運動不僅要研究“冰山”水面上轟轟烈烈的健身和奪標的有形規(guī)律,更要研究“冰山”水下面默默無聞的育人規(guī)律。國家體育運動既要有科學原理,又要有人文原理。否則,國家體育以人為本完全是句空話。試看國內的體育專業(yè)教科書,幾乎看不到有體育的人文原理??梢?,國家體育以人為本,人在哪里?本在何方?理在何處?這是國家建設體育強國的文化“硬傷”——“軟肋”,也是國家體育文化焦慮的重點。體育的科學原理是遵循人體發(fā)展的自然規(guī)律,提高人身體素質的基本理論。體育的人文原理則是以哲學、心理學、社會學和教育學等為理論基礎的人性修煉的過程。它突出的是對人的情感和責任感的修煉,重點是培養(yǎng)人文精神,讓人通過體育獲得幸福生活;但是,當下中國的教育和體育都忽視了人文精神的培養(yǎng),十分令人堪憂。為何國內體育“明星”王濛和孫楊等在“賽道”上不犯規(guī),而在“人道”上卻總犯規(guī)?這都是國內體育重科學、輕人文的縮影,亟待文化自覺,即揭示人文與科學融合的體育原理。這是建設體育強國文化自覺的基礎,是我們貫徹以人為本的科學發(fā)展觀,積極培育與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努力實現(xiàn)中國夢的需要。
2.3 方式層次的自覺:構建人本位的體育方式
體育方式是指國家體育的發(fā)展模式,其改革是建設體育強國文化自覺的關鍵。
首先,未來國家體育宏觀發(fā)展模式,應由政府一枝獨秀的“管理”,逐步轉向國家、市場和社會的三元“治理”。體育“三元治理”是實行政府統(tǒng)籌、市場運作、社團參與,共同發(fā)展國家體育的共贏模式。國家體育“三元綜合治理”是一個多元化的管理“過程”,即政府主導、市場運作、社團協(xié)同,共同發(fā)展國家體育事業(yè)及產業(yè)的過程。其中,國家體育行政部門在其模式運行初期,可利用政策法規(guī)和經濟杠桿等手段管理社團,調控市場,但是,待后兩者成熟后,要與其形成平等、協(xié)作、民主、監(jiān)督、共贏的伙伴關系(利益共享,風險共擔),共同治理國家體育。這對于增強國家體育內外部的凝聚力,降低政府行政的成本和風險,主動抵制體育異化,推進體育社會化具有重要意義。
其次,未來國家體育微觀發(fā)展模式,應由體育運動的“項目教學”或“項目訓練”,轉向科學與人文融合的“項目教育”。當下,國內教育為抵制重科技輕人文的弊端,相繼研究與實踐了數(shù)學教育和語文教育等,其效果很好。這是國家教育方式的重大變革!19世紀末,國際體育進入了重視“教育”的新時代,現(xiàn)代奧運的創(chuàng)始人顧拜旦在《奧林匹克宣言》中就倡導,奧運宗旨的核心是“教育青年”,各國要既搞奪標,又育人的“田徑教育”[4]。20世紀末,國際體壇發(fā)起了既教球,又育人的“足球教育”。國家體育總局劉鵬局長近年來多次強調中國也要重視研究“足球教育”,這是好的開端。可見,國家體育運動方式的文化自覺,要將過去只注重科技的“項目教學”或“項目訓練”,轉變?yōu)楦幼⒅乜茖W與人文融合的“項目教育”。這是國家體育的重心由“物”轉向“人”必需的體育方式,也是貫徹以人為本的科學發(fā)展觀,培育與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努力實現(xiàn)中國夢的需要。
2.4 內容層次的自覺:構建人本位的體育內容
人本位的體育內容,是指在人本位的體育運動思想指導下,實施的具體的體育內容。它是建設體育強國文化自覺的支撐。過去,國內體育實踐偏重于研究運動項目器物層次上的工具理性,長此以往,會造成國家體育的文化荒漠。中國乒乓球隊為何半個世紀長盛不衰,關鍵在于他們有幾代人積淀的工具理性與價值理性統(tǒng)一的操作內容,即有文化的實心技術。例如,他們不但掌握了“快、轉、準、狠、變”的乒乓工具理性,而且還掌握了體育運動的價值理性。例如,他們在起點定位上,形成了“一切從零開始”和“人生能有幾次搏”的信條;在終點定位上,保持著“不到11分不服輸”的韌勁;在危機定位上,時刻迎接“世界打中國”“狼來了”的挑戰(zhàn);在責任定位上,強調“你不要這一局,祖國要這一局”的大局意識。這是國家體育內容文化自覺的一項創(chuàng)新,可以“多項受益”。試想,如果國內體育運動項目皆能研究工具理性與價值理性統(tǒng)一的具體內容,那么體育的教學、訓練和產業(yè),都將增加更多的“文化附加值”,既能抵制異化現(xiàn)象的產生,又能提高其效益。中國體育一定會既有實力,又有魅力。這個魅力就是體育文化,這更是貫徹以人為本的科學發(fā)展觀,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努力實現(xiàn)中國夢的所求。
目前,我國體育系統(tǒng)內部的學校體育、群眾體育和競技體育3大部類的發(fā)展狀況無論從規(guī)模、速度還是在成果上都極不均衡。群眾體育與學校體育的發(fā)展,長期滯后于“一枝獨秀”的競技體育[5],因此,體育強國文化自覺目標體系就是要促進體育3大部類的協(xié)調發(fā)展。
3.1 調整結構,繼續(xù)提升競技體育水平
長期以來,群眾關注度高、發(fā)達國家職業(yè)化程度高的3大球等運動項目,以及金牌數(shù)量多的田徑和游泳等基礎性運動項目,一直是我們建設體育強國的“軟肋”。國家競技體育微觀戰(zhàn)略調整,亟待改善內部運動項目的整體結構,揚長補短;宏觀戰(zhàn)略調整要考慮在資源稀缺的國情下,以非均衡發(fā)展促進全局發(fā)展,積極推進政府、社會、市場三元治理的新型的“舉國體制”。首先,強化競技體育的戰(zhàn)略是契合國情的理性選擇。中國從近代“東亞病夫”的陰影中走出,正處于民族復興的起步階段,高水平的競技體育是一種深刻的文化力,有著強大的號召力和感染力。它不僅可以增強國民的自信心和凝聚力,更能喚醒國民的愛國意識。同時,體育系統(tǒng)內部的發(fā)展也要求把“一枝獨秀”作為“全面開花”的杠桿。所以,號召體育系統(tǒng)內部3大部類的和諧發(fā)展,不僅不是要削弱競技體育的優(yōu)勢地位,而是需要它繼續(xù)帶動其他部類和諧發(fā)展。未來國家競技體育發(fā)展的目標應該是積極調整結構,揚長補短,帶動學校體育和群眾體育和諧發(fā)展。
3.2 改革創(chuàng)新,努力推進學校體育改革
近年來,國務院等國家行政部門,多次頒布文件并采取積極措施遏制學生體質下降的問題;但是由于廣大學生體育興趣尚未形成,體育價值沒有內化,以致體育內生力不足,體育實踐效果并不理想。目前,學校體育改革亟待采取各種有效手段,積極培養(yǎng)學生體育興趣,促進其價值內化,以此產生自覺的體育行動。例如,在2014年“兩會”期間,著名話劇演員濮存昕指出,“體育不僅是玩一玩。體育就是教育,它能讓孩子懂合作、懂規(guī)則、懂輸贏 、懂尊重……所以,我每天首尾之事都是體育”。這就是體育興趣形成后的“價值內化”,從而產生終身的“內生力”和自覺的行動,但是,目前國內學校體育改革卻忽視了這一點。實踐證明,學校體育重視傳習運動技能的工具理性的同時,更應注重其價值理性的傳承。例如,1815年,在滑鐵盧戰(zhàn)役打敗拿破侖的聯(lián)軍統(tǒng)帥威靈頓說,“滑鐵盧戰(zhàn)役是在伊頓公學的操場上贏得的……”是因為英國長期以來重視青少年體育,培育了身心強壯的青年[6]。但是,目前國內學校體育卻忽略了這些人文價值理性,以致學生體育內生力明顯不足。未來學校體育發(fā)展的目標應該是積極培育學生體育興趣和體育內生力,盡快扭轉學生體質下降的現(xiàn)狀。
3.3 增加投入,加快群眾體育發(fā)展
人類創(chuàng)造和發(fā)展運動項目,絕不僅是為少數(shù)人“提高”,而是為了通過少數(shù)人的“提高”,帶動更多人健身的“普及”。過去,我們過多地強調,多數(shù)人的“普及”為了少數(shù)人“提高”,很少思考少數(shù)人的“提高”,是為多數(shù)人“普及”,這是國家競技運動的終極關懷。原國家主席胡錦濤同志提出,建設體育強國“堅持以增強人民體質,提高全民身體素質和生活質量為目標”,以及“高度重視并充分發(fā)揮體育在促進人的全面發(fā)展,促進經濟社會發(fā)展中的作用”,其實質就是育人與惠民的統(tǒng)一[7]。這說明國家體育要以全體人民為本,國家大力發(fā)展體育運動的根本目的是增強國民體質,從而提高人民的生活質量;因此,政府在注重增加群眾體育資金和設施投入的同時,更要注重增大其文化投入,以此提高群眾體育人口的數(shù)量和質量。在體育文化建設投入方面,首先要注重研究與實現(xiàn)增加群眾體育健身的“文化附加值”,即增加健身以外的,通過體育能夠實現(xiàn)的,諸如和諧人際關系、培育團隊精神、提高抗挫折能力和抗壓力的能力,以及增強遵守規(guī)則的意識等,從而促進人與社會的和諧發(fā)展,以此培育與弘揚以“和諧”為主要特征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8]。群眾體育增加這樣的體育文化附加值,使健身者既能通過體育增加生命的數(shù)量,又能改善生活質量,還能提高生命的質量,從而放大群眾體育的功能。例如,中華醫(yī)學會會長鐘南山曾說過,體育之所以能伴我終生,是因為它有比健康更有價值的東西。那就是通過體育既能促進人的全面發(fā)展,又能促進人與社會的和諧。這就是通過增加體育文化附加值放大體育功能,提高群眾體育效果的典型案例。其次,群眾體育要注重研究運動的“項目文化”,以此提高它的文化魅力。著名體育學者鮑明曉十分贊同國家群眾體育要從研究運動項目文化作為突破口,以此提高它的質量和品位。未來國家體育系統(tǒng)中群眾體育的發(fā)展方向將轉變?yōu)樵黾芋w育健身文化的附加值建設。在致力于提高國家體育人口質量的同時,發(fā)展體育人口基數(shù)。
建設體育強國的文化自覺,首先要樹立人本位的體育思想,這是靈魂;揭示人文與科學融合的體育原理是基礎,推進國家體育管理多元化是關鍵,構建工具理性與價值理性統(tǒng)一的內容是支撐。其次,要構建體育文化自覺的目標體系,它包括學校體育、群眾體育和競技體育協(xié)調發(fā)展的目標。由此,推進國家體育由政府“一枝獨秀”的管理,逐步轉向國家、市場和社會的“三元治理”。這是貫徹科學發(fā)展觀,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實現(xiàn)中國夢的需要。
[1]田雨普.努力實現(xiàn)由體育大國向體育強國的邁進[J].體育科學,2009,29(3):3.
[2]張榮華,費宗惠.費孝通論文化自覺[M].呼和浩特:內蒙古人民出版社,2009:48-51.
[3]宋繼新.競技教育學[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2003:126-127.
[4]宋繼新.文化興體:建設體育強國的抉擇[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 2010,33(2):2.
[5]池建.關于“高校試辦高水平運動隊”的解析[J].天津體育學院學報,2003,18(4): 75.
[6]本尼迪克特.文化模式[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7:19.
[7]宋繼新,貢娟.論國家體育管理體制變革的重心:體育管理組織結構創(chuàng)新的再研究[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8,31(5): 578.
[8]胡小明.體育精神與改革開放[J].華南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3): 109.
Cultural Consciousness of Sports Power
LIU Bin1,2,HUANG Bin2
The construction of sports power is not only beneficial to improving the international recognition of sports development in China and effectively resisting the “China Threat” theory,but also the inevitable requirement for China’s peaceful development and harmonious society construction.Without culture,the future development of a sports power would be hopeless.If the construction of national sports culture lags behind,it will not only weaken the soft power of national sports and reduce the internal and external unity of the country,but also inhibit the development of social sports organizations,leading to imbalanced development between mass sport and competitive sport and the increase of sports alienation.The construction of sports power is a systematic project,the design of which is preconditioned by the consciousness of sports culture.The cultural consciousness of building sports power first relies on creating people-oriented sports philosophy,principles,methods and contents.Secondly,it is necessary to set up the goal system coordinated between school sports,mass sports and competitive sports,which can promote the gradual shift of the national sports administration from the sole “administration” by the government to the ternary “governance” by the government,market and society.
sports power;cultural consciousness;target system;competitive sports level;sports philosophy;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 reform;mass sports development
2014-10-13
2013年定項的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青年項目。
劉彬(1980-),男,吉林人,博士,講師,研究方向為運動訓練學與體育社會學;黃濱(1954-),男,山東人,學士,教授,研究方向為運動訓練學與體育社會學。
1.遼寧師范大學體育學院,遼寧 大連 116029;2.東北財經大學體育部,遼寧 大連 116025 1.School of Physical Education,Liaoning Normal University,Dalian,Liaoning 116029,China;2.Department of Physical Education,Dongbei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Dalian,Liaoning 116025,China.
G 80-054
1009-783X(2015)06-0505-03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