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鳳麗
在《西游記》中,孫悟空每次遇到來歷不明的妖怪時,就會召喚“土地”前來問話;黃梅戲《天仙配》里,土地爺又成就了董永和七仙女的姻緣;民間還傳說明太祖朱元璋也出生在土地廟里……我們從這些故事傳說中可以看出,土地神與尋常百姓生活的關(guān)系十分密切。
土地神信仰的歷史起源
我們的生活中總是會出現(xiàn)“土地”、土地爺?shù)雀鞣N形式的土地神,實際上這種土地神信仰的歷史十分悠久。如果一直向上追溯,土地神信仰最初是原始社會萬物有靈思想下的土地崇拜。那時,人們土地崇拜的對象只是作為自然的土地,其中并沒有神的觀念。漸漸地,當人們由土地生養(yǎng)萬物聯(lián)系到女性也具有土地一樣的生殖功能時,便出現(xiàn)了“地母”崇拜,出現(xiàn)了土地神的人格化。到這個時候,土地神的觀念才真正產(chǎn)生了,并逐漸發(fā)展出形式多樣的祭祀土地儀式。
古代人常稱土地神為社神,是負責管理一小塊地面的神。漢代許慎在《說文解字》中說:“社,地主也。”顧名思義,在漢代人的意識中,社就是土地的主人,他們舉行的社祭就是對大地的祭祀。那么,古人為什么要祭祀土地呢?《禮記·郊特牲》中進行了明確的解釋,書中說“社,所以神地之道也。地載萬物,天垂象,取材于地,取法于天,是以尊天親地也。故教民美報焉”。人們從土地中獲得了生存資源,所以要感恩圖報,即定期舉行土地祭祀儀式。這種感恩土地的思想一直傳承下來,如宋代《太平御覽》引《禮記·外傳》稱“國家以民為本,而民以食為天,因此統(tǒng)治國家,首先就要立社祭祀土地”。
自東晉以后,隨著封建國家從中央到基層官僚制度的逐漸完善,土地神也演變成為負責管理本鄉(xiāng)本土的小神。東晉的《搜神記》卷五稱廣陵人蔣子文因追賊而死,東吳孫權(quán)掌權(quán)后,蔣子文顯靈說“我當為此土地神,以福爾下民”,這里所說的“福爾下民”,指的就是土地神擁有保佑本鄉(xiāng)土平安、添丁進口、六畜興旺的神力。同時,民間傳說土地神處事公正公道,土地廟常有對聯(lián)稱“公公做事公平,婆婆苦口婆心”。
土地公與土地婆
民間供奉的土地神有時只有一個土地公,有時還伴有土地婆,這是怎么回事呢?
話說土地公即福德正神,本名張福德,從小聰穎至孝。他長大后,在朝廷中任總稅官,為人清廉正直,體恤百姓,做了許多善事。張福德活到102歲才去世,死后3天,他的容貌一點都沒有變化,當?shù)赜幸回殤舫鲇诟卸?,便?塊大石頭圍成石屋祭祀他。過了不久,這家人由貧轉(zhuǎn)富,老百姓都認為是張福德死后成神、護佑這一貧戶,于是合資建了一座大廟,并塑金身膜拜,取其尊名為“福德正神”。
傳說張福德死后,玉皇大帝感念其在人間的善行,將其引入天庭為官,封為土地公,與之前掌管土地的土地婆一起負責管理天下土地。有一天,玉皇大帝委派他下凡,問他有什么抱負,他說希望世上的人個個都變得有錢,生活富裕;可土地婆卻反對,她認為世間的人應(yīng)該有富有貧,才能分工合作。土地公說:“那么,貧窮的人不是太可憐了嗎?”土地婆反駁說:“如果大家都變成有錢人,以后我們的女兒出嫁,誰來幫忙抬轎子呢?”土地公無話可說,也因此打消了“人人皆富”的念頭,而人間也因此才出現(xiàn)了貧富差別。后來,這件事被世人知道了,人們覺得土地婆自私自利,是一個“惡婆”,便不肯供奉她,只供奉土地公。
形形色色的土地廟
土地神可以護佑一方鄉(xiāng)土平安,安撫蒼生心頭痛楚,福佑人們物足年豐,土地廟作為土地神的棲居之處,自然也隨之昌盛起來。
相傳漢光武帝劉秀起兵抗擊王莽時,有一次,劉秀帶兵與王莽的軍隊作戰(zhàn)吃了敗仗,他獨自沿著一條山路狼狽逃竄。王莽的軍隊在后面緊追不舍,眼看就要追上了,就在這生死關(guān)頭,劉秀忽然看到前方田里有一個老農(nóng)吆喝著牛耕田,就急忙跑過去求救,并說明自己的身份。老農(nóng)急中生智,把手里的牛鞭使勁一揚,老牛一用力犁出了3尺多深的溝,劉秀趕快趴到溝中。追兵經(jīng)過這里,只見老農(nóng)耕田,不見劉秀人影,就策馬飛馳而過,向遠方追去了。追兵走后,老農(nóng)把劉秀扶起,劉秀熱淚縱橫地謝過救命恩人之后才轉(zhuǎn)身離開。
一晃幾年過去了,劉秀重振旗鼓,終于打敗了王莽,恢復(fù)了漢室江山,當上了東漢皇帝。他大功告成后,沒有忘記那位善良、機智的老農(nóng),于是就傳圣旨四處尋找救命恩人。后經(jīng)四處查詢,才知老農(nóng)早已被王莽的士兵殺害了。劉秀悲痛之余,認為是土地爺顯靈救了自己,就下旨修建一座土地廟,以資永久紀念。土地廟蓋多高呢?奉旨建造土地廟的官員奏請劉秀,劉秀心想救命恩人高如天,因此就說:“我手中的箭射多高,廟就建多高。”說罷他開弓射箭,誰知只聽得“咔”的一聲,弓弦因用力過猛斷了,箭沒射出去,落在地上?;实垡谎跃哦?,所以,土地廟只能蓋一箭高。
土地神掌管一方土地,與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guān),因此人們非常敬重土地神。但在古代神靈系統(tǒng)中,土地神因神格不高,且多為基層信仰,使得土地廟大多造型簡單,甚至有依附于樹下或路旁,或以兩塊石頭為壁、一塊為頂,俗稱“磊”型土地廟。俗話說“土地老爺本姓張,有錢住瓦屋,沒錢頂破缸”,在一些貧困的村落,人們只用一只瓦缸,將缸近口處敲成長方口倒覆于地上,將土地神牌位供奉于內(nèi),以此充當土地神的祠堂,所敲之處就是祠門。
在老北京城,土地爺是“基層的神明”,各街區(qū)多建有土地廟進行供奉,如南城的都土地廟、琉璃廠的土地祠、交道口的土地廟、海淀老虎洞的土地廟等等。據(jù)《乾隆京城全圖》記載,昔日北京城有40多座土地廟,但實際上北京的土地廟遠不止此數(shù),在三圣廟、五圣廟、七圣廟等廟宇中也都有土地神。據(jù)說老北京城內(nèi)最大的土地廟就是都土地廟。這座廟初建于金代,元明時稱老君堂,清代改稱為都土地廟,為道教廟宇。都土地廟的舊址在宣武區(qū)下斜街附近的宣武醫(yī)院一帶,是京城所有土地廟中級別最高的一座:原有大殿3層,共12間殿宇,占地3畝多;廟內(nèi)祀太上老君、玉皇、關(guān)帝、岳武穆、神童、土地爺、觀音菩薩等。清光緒《順天府志》中記載:“每旬之三有廟市,游人雜沓,與護國、隆福兩寺并稱勝?!惫饩w年間,每個月初三、十三、二十三開廟市,游人甚多,可列入京城五大廟會之中。那么,老北京城最小的土地廟在哪里呢?據(jù)記載,北京國子監(jiān)的土地祠,比一架自鳴鐘大不了多少,也許這就是北京最小的土地廟了。
豐富多彩的祭祀儀式
土地神主管天下土地,上至天子、下至百姓,都要定期舉行一定的儀式來祭祀。
北京安定門外的地壇是明清兩代皇帝每年祭祀土地神的地方。地壇始建于明代嘉靖九年(1530年),是中國現(xiàn)存最大的祭地之壇。壇呈方型,整個建筑從整體到局部都是遵照中國古代“天圓地方”“天青地黃”“天南地北”“龍鳳”等傳統(tǒng)文化來設(shè)計的。明清時期的祭地形式非常隆重,每逢農(nóng)歷夏至或國有大事,當朝皇帝都要親自到地壇進行拜祭,祈求風調(diào)雨順、國泰民安。
整個祭地儀式共分9個環(huán)節(jié),即迎神、奠玉帛、進俎、初獻、亞獻、終獻、撤饌、送神、望瘞;各環(huán)節(jié)中還要演奏不同的樂章,并跳文、武“八佾”舞。清代乾隆七年(1742年)額定地壇設(shè)文、武樂舞生480人,執(zhí)事生90人,可見祭地儀式之隆重。
每進行一個環(huán)節(jié),皇帝作為主祭都要分別向正位、各配位、各從位行三跪九叩禮,從迎神至送神要下跪70多次,叩頭200多下,歷時兩個小時之久。如此大的活動量對帝王來說是個很大的負擔,所以皇帝到年邁體衰時,一般不親自致祭,通常選派親王或皇子代為行禮。如清代康熙皇帝在位61年,前40年中親自到地壇致祭26次,而后21年則全部由親王、皇子代祭。
皇家祭地儀式中的紀律要求十分嚴格:陪祭官員必須虔誠整肅,不許遲到早退,不許咳嗽吐痰,不許走動喧嘩,不許閑人偷覷,不許紊亂次序,否則,無論何人,一律嚴懲。祭祀結(jié)束后,按制度規(guī)定要向有關(guān)官員分賜食肉,稱為“頒胙”。祭前,由太常寺負責登記造冊,并發(fā)給胙單(即祭禮后的取肉證)至各衙門。祭畢,各衙門持胙單到祭所領(lǐng)取。當然,祭地對平民百姓并無好處,特別是大興、宛平兩縣既要派駐壇戶守壇,又要負擔多名廚差役夫,還要攤派祭祀所需的雜費銀兩,壓力繁重。
臺灣大溪土地廟
和皇家隆重、嚴肅的祭地儀式相比,民間祭祀土地的儀式相對簡約,但各地習俗不同,儀式活動也異彩紛呈。
在臺灣諸羅(今嘉義),每年祭祀土地的時間是農(nóng)歷二月初二和八月十五,據(jù)說二月初二是土地公的生日,八月十五是土地公得道升天的日子。據(jù)《諸羅縣志》記載,諸羅地方每年農(nóng)歷二月初二和中秋都要舉行祭地儀式,不僅“歌吹相聞”,還要擺社戲,以娛地方百姓。
在臺灣還有“田頭田尾土地公”的諺語,不論城鎮(zhèn)鄉(xiāng)村、陌野山林,處處都有土地公廟的蹤跡。臺灣的土地神還有財神的能力,商家們會在農(nóng)歷的每月初二日和十六日祭拜土地公,稱之為“做牙”。其中農(nóng)歷正月初二首度做牙謂之“頭牙”,這天晚上,店主要用祭拜土地公的牲醴招待伙計、房東、親友和老主顧,叫“造?!?農(nóng)歷十二月十六日最后一次則稱為“尾牙”。儀式上,人們要以牲醴、金紙祭祀土地公,祈求財利。做牙之后的祭品通常用來犒賞員工,稱為吃“尾牙宴”,因此做牙并不僅是商人求財祈福的宗教祭儀,也是主雇之間交流聚會的活動。
作為土地之神,土地爺護佑一方安寧、福澤地方百姓。在傳統(tǒng)農(nóng)業(yè)社會中,上至皇室宗貴、下至庶民百姓,無不對其禮敬有加。到了當代社會,隨著社會的轉(zhuǎn)型和諸多歷史文化傳統(tǒng)的消失,土地爺、土地廟正在慢慢地淡出人們的視野,但我們?nèi)詰?yīng)對生養(yǎng)萬物的土地懷有感恩之心。
【責任編輯】王 ?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