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媛博 呂曉雯
摘要:儒家維護“禮治”,提倡“德治”;法家強調用法來規(guī)范和衡量人們的行為,即“法治”。儒家和法家所代表的政治思想代表了中國治國方略的兩個方向,并形成了以德治國和以法治國的兩個傳統(tǒng)。德治與法治雖然不同,但兩者絕非對立,在經過歷代儒家和法家學者的補充和發(fā)展后,禮法結合成為西漢的治國之道,并被后世王朝所沿用。離開了儒法兩者的互補,就無法深刻理解和把握中國傳統(tǒng)社會治國模式的結構和特點。
關鍵詞:儒家 法家 治國思想 德法兼治
一、以德治國
中國古代的政治思想是在百家爭鳴、百花齊放的環(huán)境下孕育而生的,它的形成凝聚著各個時期不同流派學者的智慧,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其中,儒家和法家是引領中國古代政治思想的兩個主要流派,而儒家的德治思想和法家的法治思想哪個才是真正的治國之道一直是中國古代學者爭論不休的焦點。但是從兩種思想在各個時期發(fā)展的不同方向和走勢來看,儒家的德治思想在經歷了先秦和秦漢兩個發(fā)展階段后,逐漸取代法治思想,成為統(tǒng)治中國兩千多年封建社會的主流思想,并在中國古代治國史上發(fā)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德治始于周公而成于孔子。周公是西周初期杰出的思想家,被稱為儒學的奠基人,在他“明德慎罰”思想的影響下,德治貫穿了周朝數(shù)百年來的統(tǒng)治,規(guī)范了奴隸社會的社會秩序。但是,隨著生產力的不斷發(fā)展,周天子權威的不斷下降,諸侯割據(jù),百姓備受戰(zhàn)亂的困擾,如何結束這四分五裂的局面,實現(xiàn)國家統(tǒng)一,成為了統(tǒng)治階級首要解決的問題之一。就在這奴隸主階級沒落,封建地主階級興起的轉型時期,一切百廢待興,為了適應經濟基礎而存在的上層建筑自然也隨之發(fā)生了新的變化。其中最突出的即是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思想,德治是儒家治國思想的核心,“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論語·為政》)鮮明地表達了“為政以德”的觀點,其含義是,如果簡單的用行政手段來治理國家,用刑法來制約百姓的行為,那么這樣雖然能減少百姓的違法犯罪,但他們不會因此有廉恥之心;如果用德治的方法治理國家,并用禮儀來約束百姓,那么他們自然而然有了羞恥之心,會自覺地遵守規(guī)矩??鬃硬粌H要求統(tǒng)治者要推行寬厚愛民的政策,同時要求統(tǒng)治者必須注重培養(yǎng)自身的道德修養(yǎng)?!捌堈渖硪?,于從政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孔子又說:“其身正,不令則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比绻y(tǒng)治者自身正了,那么不需要法令,百姓也會聽從你的指令,如果自身不正,那么如何做百姓的表率,讓百姓信服呢?由此可以看出,孔子要求統(tǒng)治者對道德必須身體力行,認為自律是從政的基本條件?!吧虾枚Y,則民莫敢不敬;上好義,則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則民莫敢不用情。夫如是,則四方之民襁負其子而至矣。”禮、義、信是為君者應有的道德素養(yǎng),以此來感染百姓,才能真正得到百姓的理解和認可,從而實現(xiàn)統(tǒng)治者所向往的安定有序的社會??鬃诱J為,道德的價值在于它對百姓的約束和影響是長久的,而刑罰帶來的效果只是一時的,并非長久之計,但并未全盤否定法的作用。只是相較于法治而言,德治才是治標之本。
孟子在繼承和發(fā)揚孔子德治思想的基礎上,從“性善論”出發(fā),提出君主要施“仁政”,行“以德服人”的王道,才能統(tǒng)一天下。孟子認為:“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其個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運諸掌”(《孟子·公孫丑下》),君王要先有仁愛之心才能實施仁政,以德服人才能使百姓心悅誠服?!吧普裎分?;善教,民愛之”,君主以德行、教化來管理百姓,才能使自己的統(tǒng)治長治久安。
由此可以看出,儒家的德治論并非簡單地強調有德的個人來治理國家,而是據(jù)德而治,其主要目的是為了反對當時法家威懾主義的刑治,遏制任意立法和專擅殺戮。
二、依法治國
雖然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法家的興起得益于儒家自身所攜帶的一些弱點,但是法家實行法治的重要手段——律法本身就是道德的衍生品,是為了約束道德而產生的強制手段,所以,盡管法治在實踐中表現(xiàn)出了實際可操作性,但其過于嚴苛的刑罰脫離了法治的本意,忽視了對百姓的教化,使得法治思想沒能像德治思想一樣在治國史上占據(jù)明顯的優(yōu)勢地位,但這并不妨礙法家的法治思想在歷史演變的進程中為中華法系的誕生奠定深厚的理論基礎。
首先提出“以法治國”思想的是春秋時期的管仲,而將這一治國理念升華成治國之術的是秦孝公時期的商鞅。商鞅是在秦國內憂外患之際,以其“強國之術”在眾多變法思想家中脫穎而出,贏得了秦孝公的支持和信任,為秦國如何走上富國強兵之路出謀劃策。他的變法思想的核心是以法治國,實現(xiàn)以法治國的基本手段是賞罰,基本內容是農戰(zhàn),基本目的是富國強兵,使君主享有絕對的至尊地位。首先,商鞅是重刑論的倡導者,從刑賞的角度來看就是要求重刑輕賞,而就刑罰的輕重來說就是要輕罪重罰。他認為只有輕罪重罰才能有效地遏制犯罪行為,對犯罪分子起到威懾作用。而百姓礙于嚴峻的刑罰,不敢輕易犯罪,社會秩序自然得到了維護。在這種思想的指導下,商鞅編織了一個極其嚴酷的法網,將百姓籠罩在法治的恐怖陰影下,以維護統(tǒng)治者的統(tǒng)治地位,但他并沒有否認德在法治中的作用。其次,商鞅提出了“農戰(zhàn)”思想,認為農是強國之本,戰(zhàn)是基礎。為此,對內商鞅制定了一系列重農抑商的政策,提高糧食的價格,鼓勵耕織,同時,提高關市之稅,使國民趨于農耕,旨在發(fā)展經濟實現(xiàn)富國。對外在戰(zhàn),在那諸侯爭霸、兵荒馬亂的年代,國家在軍事上的強大是非常有必要的,積極鼓勵國民參軍目的在于強兵。國富兵強才是征服天下的王道。最后,我們要清楚地知道商鞅提出的這一系列法治思想最終都是為封建君主專制服務的。他認為要想法治全面徹底的貫徹到國家的各個層面,君主就必須擁有絕對的權威和強大的權力,正所謂“權者,君之所獨制也”。但是這種“尊君”的思想也不是無條件的,他要求君王要“任法去私”,一切以法律來權衡,也就是說法的權威高于君主,君主要受到法的限制。在這里我們可以看到,雖然商鞅并沒有在實際中制定任何一條法律來限制君權,但其實他已經意識到了君主獨掌專權的弊端,并告誡統(tǒng)治者不能因其私欲隨意左右法律的實施,這在當時那個君主集權思想泛濫的時期是極具進步意義的。
法治成于戰(zhàn)國晚期的韓非。韓非基于對商鞅法治思想的批判、申不害術治思想的補充以及對慎到勢治思想的改造,在“以法為本”的指導下,提出了一套“法、術、勢”相結合的理論,其目的是為君主集權統(tǒng)治提供理論依據(jù),從而強化王權,維護封建統(tǒng)治階級的地位。首先法勢相結合的觀點,這里的法指的即是治理國家所要遵循的法律和條例,勢即為君主的權威。他認為“抱法處勢則治,背法處勢則亂”,簡而言之就是法永遠都不能高于權威。因為是君主的權威確保了法律制度的貫徹和實行,因此,君主第一性,法律第二性,法律依附于君主的權威,而君主可以不受法律的限制,法律只是用來維護封建統(tǒng)治的工具而已。其次,關于法與術相結合的觀點。韓非所說的術包含兩層含義:一是君主選拔考核臣子的手段;二是君主運用權術駕馭臣子的方法??梢?,法術之間的關系主要體現(xiàn)在君臣的關系上。由于臣子與君主一樣,手上都掌握一定的權力,那么在主張性惡論的韓非看來,一旦臣子有了二心,君主的地位就會受到嚴重的威脅。因此,君主不可將太多的權力下放給自己的臣子,過于信任他們的結果可能會造成陰謀奪權的后果,“愛臣之親,必危其身;大臣太貴,必易其主”(《韓非子·愛臣》)表達的就是這個意思。君主只有疏遠寵臣,才能防止重臣奪權。法術之關鍵在于權衡。最后,關于勢術相結合的觀點,其實已經通過法與勢,法與術的結合而結合起來了,在這就不詳細論述了。韓非的“法、術、勢”相結合的理論,極大地促進了封建社會中央集權的形成和發(fā)展。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儒家和法家的治國理念雖然在很多方面存在著截然不同的觀點。但是,經過深入研究后,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古代這些學者并沒有把法治和德治兩種思想當成治國思想的兩個對立面,相反,在他們的理念中,德治和法治總是纏繞在一起出現(xiàn)的,其實質都是“人治”,區(qū)別僅在于誰是主,誰是次而已。
三、德主刑輔
“德主刑輔”的思想始于西周統(tǒng)治者的“明德慎罰”的主張??梢哉f,荀子是第一個將儒法合流的思想家。雖說荀子與孔子、孟子同屬儒家學派,但他的主張和觀點有其獨特性。他提出“人性之惡,其善者偽也”的性惡論,認為不論是君子還是小人生來性惡,之所以會有君子和小人之分,主要在于后天環(huán)境的培養(yǎng)和人自身的努力,因此為了抑制人天然追求利益的本性,荀子非??粗亍岸Y的作用”,希望在禮的作用下能夠讓人棄惡從善。這時,人與禮就產生了矛盾,為了維護社會秩序的穩(wěn)定,必須有一種強制的手段來保證禮的實行,由此禮法并舉的思想應運而生,為封建正統(tǒng)治國思想打下了堅實的理論基礎。
其后秦朝的暴政使得其制定的嚴刑峻法都已無法遏制社會的動蕩不安,秦朝就在這激烈的階級矛盾和此起彼伏的農民起義中土崩瓦解。西漢王朝由此建立,漢高祖劉邦為了不重蹈秦王朝的覆轍,不斷地探索和總結秦朝滅亡的原因,發(fā)現(xiàn)急政暴虐是其癥結所在。于是,為了防止歷史重演,漢代統(tǒng)治者采納了黃老“無為而治”的思想,采取了“與民休息”的政策,希望以儒家的德治思想將社會秩序再次穩(wěn)定下來。從周王朝的“德治”思想到秦朝的“法治”思想再到漢初又再次回歸的“德治”思想,顯示了在歷朝歷代的治國思想中,德治與法治一直呈現(xiàn)著此消彼長的態(tài)勢,而此次的回歸在經歷了法治的洗禮后,預示著“德主刑輔”的思想觀念將正式登上封建社會的歷史舞臺,并占據(jù)重要的地位。
在漢初統(tǒng)治者“輕徭薄賦、約法省禁”的政策引導下,農業(yè)、商業(yè)、手工業(yè)取得了明顯的進步,促進了社會經濟的穩(wěn)定發(fā)展,使得西漢成為繼秦朝后第二個實現(xiàn)大一統(tǒng)的封建王朝。為了鞏固這個新興建立起來的王朝,迎合漢武帝的集權統(tǒng)治,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學說應運而生。在治國方法上,他吸收了陰陽、五行學說,主張“陽為主,陰為輔”,在這里,陽即為“德”,陰即為“刑”,“德主刑輔”的思想由此產生。他認為君王要想長治久安,就必須“親陽而疏陰,任德而不任刑?!币葘Π傩者M行教化,因為一味地強調法治并不能從根本上遏制犯罪,在教化不起作用的情況下,再輔之以刑罰。如果一開始就對百姓實行過重的刑罰,其結果可能會適得其反。刑罰只是用來懲罰那些不接受道德教化或針對那些經過教化后依然我行我素的犯罪分子,他認為“教才是政之本也”。由此可以看出,董仲舒一方面,繼承了儒家傳統(tǒng)的政治主張,另一方面,在德治的基礎上了融入了法家的治國理念,將荀子“禮法并舉”的思想發(fā)揚光大,使之深入化、具體化?!暗轮餍梯o”思想的誕生,標志著封建正統(tǒng)治國思想的確立。
中國傳統(tǒng)治國思想伴隨著時代的變遷,被思想家不斷地完善,在經過了儒家德治思想的洗禮,法家法治思想的嘗試,最終形成了德治與法治合二為一的德主刑輔的觀點,這一步一步的轉變向我們展示出了一條清晰的中國傳統(tǒng)治國思想發(fā)展的脈絡。這些思想的轉變充分地展現(xiàn)了當時時代背景下人們要求進步的強烈愿望,但由于所處的歷史時期和社會條件,使他們的思想或多或少都帶著階級偏見和時代局限,無法擺脫小農經濟和專制思想的束縛,因此,真正意義上的法治與德治的結合是不可能在中國傳統(tǒng)社會實現(xiàn)的。
參考文獻:
[1]劉開兵.春秋戰(zhàn)國時期“法治”“德治”思想探析[J].探索與爭鳴,2002,(2):48-50.
[2]郭保安.論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的有機結合[J].遼寧警專學報,2004,35(2):9-11.
[3]郭保安.論我國歷史上的依法治國與以德治國思想[J].青海民族學院學報,2003,29(4):111-113.
[4]王鵬飛.古代禮法結合的治國思想及啟示[J].理論探索,2007,(3):158-160.
[5]王智強.德治-法治互動的思想史資源[J].咸寧學院學報,2006,(4):10-12.
[6]于清河,于霞.論法治與德治的相結合[J].大連海事大學學報,2002,1(1-2):32-37.
[7]朱振輝.論依法治國與以德治國相結合[J].淮南師范學院學報,2003,4(5):2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