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光鑫 周曉虹
(南京中醫(yī)藥大學2012級碩士研究生,江蘇 南京 210029)
胃食管反流病(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GERD)指胃內容物反流入食管,引起不適癥狀和(或)并發(fā)癥的一種疾病,主要有反流性食管炎(reflux esophagitis,RE)、Barrett食管(BE)及非糜爛性胃食管反流病(non erosive reflux disease,NERD)3種類型,其主要癥狀為燒心、反流,有時還會出現(xiàn)以下一種或幾種表現(xiàn),如噯氣、惡心、胸痛等,有的GERD患者可能還會出現(xiàn)食管外癥狀,如哮喘、咽喉炎等[1]。GERD根據其臨床表現(xiàn),可歸納為中醫(yī)學吞酸、胃反、吐酸、胃痞、胸痹、嘈雜等范疇,但因患者個體體質存在差異,醫(yī)家的各自行醫(yī)經驗不同,各醫(yī)家收集的病例以及辨證分型依據亦有差別,因此GERD的中醫(yī)辨證分型具有多樣性?,F(xiàn)將近10年來中醫(yī)對GERD的辨證分型研究概況進行分析,以研究GERD的證型分布規(guī)律。
GERD的中醫(yī)辨證分型眾多,至今尚無確切統(tǒng)一的標準,我們查閱了近幾年出版的中醫(yī)專家著作。羅云堅等[2]把GERD分為氣虛血瘀、脾胃虛弱、痰氣郁阻、肝胃郁熱及肝胃不和5種類型。郭子光等[3]把GERD分為痰血瘀結、肝胃郁熱、痰(濕)熱內阻及郁熱上熏4種類型。單兆偉等[4]把RE分為氣虛血瘀、肝胃不和、脾虛氣滯、肝郁化熱及脾虛胃熱5種類型。崔玲[5]把RE分為氣虛血瘀、肝胃不和、脾虛氣滯、肝郁化熱、脾虛胃熱及痰濕瘀阻6種類型。陳可冀[6]把RE分為肝氣犯胃、胃失和降、脾胃虛寒及胃陰不足4種類型。綜合來說,GERD的中醫(yī)證型分布以肝胃不和、痰氣交阻、脾胃虛弱、氣虛血瘀及肝郁化熱為主,基本病機為氣郁痰結、濕熱中阻、脾胃氣虛等,但是眾說紛紜,尚無統(tǒng)一的標準。
中醫(yī)的辨證治療十分注重醫(yī)生的個體思維,往往醫(yī)家會根據自己臨床經驗提出自己的心得體會,對GERD的辨證分型也具有一定代表性,并在臨床中取得很好的治療效果。近些年來,GERD的研究有了很大進展。李志等[7]對236例GERD患者進行辨證分析,結果:肝胃郁熱型120例,肝胃不和型55例,胃熱氣逆型36例,中虛氣逆型16例,痰氣郁阻型9例。朱生梁等[8]對就診的120例GERD患者進行辨證分型,結果發(fā)現(xiàn)肝胃郁熱證(62例)、中虛氣逆證(31例)為多,而膽熱犯胃證(11例)、肝胃不和證(10例)、氣郁痰阻證(4例)、胃陰虧虛證(2例)較少。李茹柳等[9]將47例吞酸患者進行辨證分析,結果:肝胃不和23例,肝郁脾虛18例,脾虛6例。吳大禮[10]對357例GERD患者進行辨證分析,結果:脾虛胃腑郁熱192例,肝火犯胃64例,濕滯中焦38例,肝郁脾虛27例,胃陰虛25例,瘀滯中脘、胃失通降12例,并提出在GERD治療中還需結合胃鏡下食管黏膜病變情況選擇用藥。
3.1 與食管pH值的關系 朱曉燕等[11]通過對膽汁及食管24 h pH值聯(lián)合監(jiān)測的方法,觀察95例GERD患者各個證型酸及膽汁反流的各種參數(shù),探討其與中醫(yī)證型之間的關系。結果:肝胃郁熱型66例,膽熱犯胃型6例,痰氣郁阻型8例,中虛氣逆型15例,說明GERD的辨證分型以肝胃郁熱型為主,且該型與混合反流、酸反流關系密切,推測胃氣上逆、肝膽失于疏泄可能與食管下段括約肌松弛引起的混合反流及酸反流有關。謝勝等[12]對66例確診為酸堿混合反流型GRED患者進行辨證分型,結果:肝胃郁熱型51例,胃熱氣逆型9例,痰熱內蘊型6例,說明酸堿混合反流型GERD的主要中醫(yī)證型是肝胃郁熱證。周愛華等[13]對172例GERD患者行食管24 h pH動態(tài)監(jiān)測,分析食管24 h pH值與GERD中醫(yī)證型之間的關系。結果:辨證分型為肝胃不和56例,肝胃郁熱78例,脾胃虛寒21例,痰氣交阻17例,其中肝胃郁熱型患者的各項酸反流監(jiān)測指標明顯高于其他各型(P<0.05),RE檢出率也明顯高于其他各型(P<0.05)。
3.2 與內鏡下食管炎分級的關系 韓瑋琳等[14]通過對232例RE患者進行中醫(yī)辨證分型,并分析不同證型患者在內鏡下食管炎分級的情況。結果:肝胃不和型62例,肝胃郁熱型148例,脾胃虛寒型20例,痰氣交阻型2例;肝胃不和型及肝胃郁熱型主要見于食管炎Ⅰ、Ⅱ級,脾胃虛寒型主要見于食管炎Ⅲ級,痰氣交阻型主要見于食管炎Ⅳ級。郝婭寧等[15]對64例GERD患者進行中醫(yī)辨證,研究不同辨證分型與內鏡、食管動力學檢查結果的關系。結果:肝胃不和型20例,脾胃虛寒型34例,肝郁化熱型10例;脾胃虛寒型GERD患者的食管黏膜炎癥分級比其他證型高(P<0.05),食管動力學指標也顯著低于其他證型(P<0.05),說明脾胃虛寒型患者食管黏膜炎癥損害程度嚴重且食管運動能力較差。
3.3 與精神因素和體質的關系 周愛華等[16]對113例GERD患者進行辨證分型及神經癥狀評分,研究兩者關系。結果:肝胃不和41例,肝郁氣滯47例,脾胃虛寒15例,痰氣交阻10例;肝胃不和、肝郁氣滯、脾胃虛寒、痰氣交阻4種證型的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神經癥狀,其中肝郁氣滯證的神經癥狀評分明顯高于其他各證型(P<0.05),說明肝的疏泄功能失常在GERD發(fā)病過程中是十分重要環(huán)節(jié)。劉菊等[17]對60例GERD患者進行辨證分型,并根據中醫(yī)體質學說分析患者體質特征,探討體質因素對本病證候類型的影響。結果:肝胃不和型30例,寒熱錯雜型13例,痰瘀交阻型13例,胃陰不足型4例;其中痰濕、陽虛及氣虛體質患者多屬于寒熱錯雜型及痰瘀交阻型;氣郁、氣虛及陽虛體質患者多屬于肝胃不和型。說明體質決定了疾病的易感性,體質的偏頗特征直接影響著疾病過程中證型形成以及病機轉歸。
我們通過檢索中國期刊網,查閱了其中自2002—2013年間國內公開發(fā)表有關GERD中醫(yī)辨證論治文獻,得到有辨證分型具體病例數(shù)記載的文獻 14 篇[7-21],共計總病例數(shù) 1 832 例,見表1。
表1 2002—2013年期刊GERD中醫(yī)辨證分型情況統(tǒng)計
從統(tǒng)計的結果來看,證型的分布以肝胃郁熱型、肝胃不和型及脾胃虛弱型最為多見,分別占39.36%、21.89%和 8.79%,與脾虛氣滯型、痰氣郁阻型、胃熱氣逆型、中虛氣逆型及肝郁氣滯型等構成GERD的主要證型,說明治療以疏肝解郁、清熱和胃為基本治則,常可獲得較好療效。
近年來,中醫(yī)辨證治療GERD取得了良好的療效,尤其是運用中西醫(yī)結合的治療方法,在西藥治療的基礎上聯(lián)合中醫(yī)進行辨證論治,有著副作用小、起效快等優(yōu)勢。雖然相關文獻很多,但仍缺乏統(tǒng)一的量化分型標準,使辨證分型種類繁多。因此,制定量化分型標準,運用現(xiàn)代的醫(yī)學方法,找出中醫(yī)證候與西醫(yī)分型之間的相關規(guī)律,有助于實現(xiàn)GERD中醫(yī)辨證分型標準的現(xiàn)代化,也使中醫(yī)藥治療本病具有更好的針對性,能夠更好運用于臨床。
[1] Vakil N,van Zanten SV,Kahrilas P,et al.The Montreal definition and classification of 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a global evidence - based consensus[J].Am J Gastroenterol,2006,101(8):1900 - 1920,1943.
[2] 羅云堅,余邵源,黃穗平.消化科專病中醫(yī)臨床診治[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5:1-25.
[3] 郭子光,熊曼琪,徐木林,等.現(xiàn)代中醫(yī)治療學[M].成都:四川科學技術出版社,1995:166-167.
[4] 單兆偉,劉沈林,黃峻.內科多發(fā)病中西醫(yī)綜合治療[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3:224-235.
[5] 崔玲.中西醫(yī)結合內科學[M].北京:中國中醫(yī)藥出版社,1996:341 -344.
[6] 陳可冀.實用中西醫(yī)結合內科學[M].北京:北京醫(yī)科大學、中國協(xié)和醫(yī)科大學聯(lián)合出版社,1998:597-607.
[7] 李志,段國勛,陳擁軍,等.反流陽性胃食管反流病的中醫(yī)證候研究[J].中國中醫(yī)基礎醫(yī)學雜志,2010,16(3):223 -225.
[8] 朱生梁,李勇,朱曉燕,等.胃食管反流病證型研究[J].上海中醫(yī)藥雜志,2002,36(12):12 -13.
[9] 李茹柳,陳蔚文,葉富強,等.不同中醫(yī)證型的吞酸證食管壓力測定臨床分析[J].廣州中醫(yī)藥大學學報,2000,17(2):137 -139.
[10] 吳大禮.胃食管反流病的中醫(yī)辨治體會[J].云南中醫(yī)中藥雜志,2008,29(10):64 -65.
[11] 朱曉燕,朱生梁,王曉素,等.胃食管反流病辨證分型與食管24小時pH值及膽汁監(jiān)測的相關性分析[J].中醫(yī)雜志,2006,47(2):128 -130.
[12] 謝勝,顏春艷,朱初良,等.66例酸堿混合反流型胃食管反流病中醫(yī)證型分析[J].北京中醫(yī),2004,23(3):147-148.
[13] 周愛華,段國勛.胃食管反流病中醫(yī)證型與24小時食管pH值及內鏡的關系[J].重慶醫(yī)科大學學報,2007,32(11):1215 -1217.
[14] 韓瑋琳,馬健,王新梅,等.反流性食管炎中醫(yī)分型與鏡檢病理研究[J].中醫(yī)藥學報,1996,24(5):16.
[15] 郝婭寧,張健,楊養(yǎng)賢,等.胃食管反流病的內鏡、食管動力學檢查與中醫(yī)證型的關系[J].西安醫(yī)科大學學報,1998,19(4):601 -603.
[16] 周愛華,段國勛,李志,等.心理因素和胃食管反流病中醫(yī)證型的關系[J].瀘州醫(yī)學院學報,2006,29(4):322-324.
[17] 劉菊,林芳群,袁紅霞.胃食管反流病中醫(yī)證型和體質的相關性研究[J].河南中醫(yī),2013,33(3):367-369.
[18] 趙永順.胃食管反流病的中醫(yī)證型辨證治療分析[J].光明中醫(yī),2012,27(1):55 -56.
[19] 梁幼雅,李茹柳,陳蔚文,等.43例痞滿證食管壓力測定分析[J].廣州中醫(yī)藥大學學報,1998,15(2):94-96.
[20] 劉靜,張海燕,尚文璠.胃食管反流病中醫(yī)臨床證候與胃食管動力學實驗室指標相關性分析[J].時珍國醫(yī)國藥,2009,20(6):1535 -1537.
[21] 龐龍,段國勛,熊天琴,等.97例胃食管反流病的中醫(yī)證型與酸反流的關系[J].瀘州醫(yī)學院學報,2000,23(1):32 -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