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幼兒教育的過程中,幼兒學生年齡段偏小,他們對好多事情都沒有完整的認知,甚至對幼兒教育課程理解起來也會十分吃力。教師要依據(jù)幼兒年齡段,去選擇合適的游戲,找到游戲與幼兒課程教育的結合點,從而讓孩子們在快樂的游戲中去學習知識、掌握技能、鍛煉自我。
【關鍵詞】幼兒;老師;游戲
在幼兒教育的過程中,幼兒學生年齡段偏小,他們對好多事情都沒有完整的認知,甚至對幼兒教育課程理解起來也會十分吃力。教師要依據(jù)幼兒年齡段,去選擇合適的游戲,找到游戲與幼兒課程教育的結合點,從而讓孩子們在快樂的游戲中去學習知識、掌握技能、鍛煉自我。
1 游戲活動可以提高幼兒的學習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如何提高幼兒學習的興趣?通過教學實踐,我們難發(fā)現(xiàn),游戲活動在提高幼兒學習興趣方面起著很大的作用。在游戲中孩子們毫無顧忌額的發(fā)揮著自己的想象力,在好奇心的帶領下,充分發(fā)揮著他們的自主性,探索游戲中的趣味性、社會性和實踐性。幼兒階段的孩子對身邊的一切事物都充滿了好奇,他們渴望參與其中,去探索其中的奧秘。我們可以根據(jù)幼兒這一階段的特點,巧妙地運用游戲,從而提高他們的學習興趣。這樣既可促進幼兒學生的身體發(fā)展,又可以讓幼兒在游戲中反映現(xiàn)實生活,培養(yǎng)幼兒科學探究的能力。以一個教學實例來看:在繪畫活動“小狗狗”教學過程中,我一改傳統(tǒng)教學方法,不再簡單示范、講解繪畫步驟,而是給每個幼兒發(fā)放一個可以活動的小狗狗紙板玩具,很快吸引了他們的注意力,激發(fā)了他們學習繪畫的興趣,為教學打下了良好的基礎。不出所料,孩子們接過它很快的玩了起來,轉轉“小狗狗”的頭,動動“小狗狗”的尾巴,擺擺“小狗狗”的腿,非常開心,我看了如此情景,問道:“小狗狗在干什么?”他們爭先恐后地回答:我的小狗狗在欣賞美景、我的小狗狗在鍛煉身體、我的小狗狗在去找好朋友玩的路上……孩子們經(jīng)過這個過程后,輕松的在紙上畫出各種動態(tài)的小狗狗了。在這個活動中孩子們學的輕松又自然,在獲得知識技能的基礎上又充分地表現(xiàn)了他們的創(chuàng)造力和想象力。如:“環(huán)保小標兵”游戲,讓幼兒先在戶外活動,再帶幼兒觀察周圍環(huán)境中是否有垃圾,隨后讓他們把發(fā)現(xiàn)的垃圾進行分類,引導幼兒討論處理垃圾和重新利用的方法,從而使幼兒認識環(huán)境污染的危害和廢物利用的道理;“我是小雷鋒”游戲,讓孩子們主動去幫助有需要的人,讓他們去感受別人的困難,在培養(yǎng)幼兒同情心的同時,讓他們學會堅強,并找出解決困難的辦法。例如,在音樂游戲《老鷹捉小雞》中,既能培養(yǎng)幼兒對音樂本身的節(jié)奏、旋律的感受,又能培養(yǎng)幼兒的勇敢、機智、團隊協(xié)作的良好品質,通過追趕、跑跳等動作,還能讓幼兒的身體得到鍛煉。將課程融入到游戲中,可以讓幼兒更加主動地去學習、獲得知識。既能夠讓幼兒很好的掌握本門課程的知識,還能讓他們自由表達、主動創(chuàng)造。這種幼兒教學模式才是完善的、先進的教學模式,我們要打破之前的“灌輸式”傳統(tǒng)教學模式,充分發(fā)揮游戲在課程中的作用和價值,從而更好的進行幼兒教育。這些游戲的開展,大大提高了幼兒的綜合素質。
2 教育性游戲在幼兒教育中的應用
教育部教育綱要指出,幼兒教育應尊重幼兒的人格和權利,尊重幼兒身心發(fā)展的規(guī)律和特點,以游戲為基本活動開展教學活動,這就要求幼兒教師根據(jù)幼兒實際情況組織游戲。游戲過程中,教師要以幼兒為主角,適當接入游戲以輔助幼兒游戲。教師的介入方式分為情感性鼓勵和技藝性幫助。情感性鼓勵有欣賞、融入、暗示、啟發(fā)、建議、引導等,技能性幫助有示范、參與、幫助、指導、練習等。值得注意的是,無論教師以何種方式介入,都要做到不干擾游戲,不破壞孩子玩耍興趣,讓游戲在一種自然狀態(tài)下進行。通過教師的介入,對幼兒施加一定干預,確保游戲發(fā)揮自身的教育作用。為了切實發(fā)揮教育性游戲的價值和作用,幼兒教師設計的游戲必須符合幼兒的性格特點和興趣愛好。對于教師來說,除了通過與家長交流了解幼兒的性格和興趣,主要是在游戲過程中逐步掌握這些。游戲過程中,幼兒與小伙伴、游戲環(huán)境和情境等相互作用,由此引發(fā)各種各樣的情況,甚至出現(xiàn)爭吵,而這正好為教師了解幼兒提供了契機。教師要善于利用這樣的機會引導與干預幼兒,根據(jù)幼兒表現(xiàn)出來的性格特點、興趣愛好等設計游戲。例如,在觀看《喜洋洋和灰太狼》、《唐老鴨》等過程中,教師觀察幼兒的喜好與厭惡,了解孩子喜歡什么情節(jié)、討厭什么情節(jié),然后將這些元素融入到游戲中去,利用孩子的喜好開展趣味性游戲活動,能明顯提高教學效果。游戲是對現(xiàn)實生活的一種模范和反映活動,可是僅僅模仿還不足以確保游戲的趣味性和教育性,還要進行再加工和重組。所以,除了視動畫片為游戲素材之外,還可以將幼兒生活中趣事趣聞拓展為游戲內容,然后進一步加工、處理,使內容和形勢豐富,這樣一來就可以讓幼兒在游戲中體驗那些生活活動,并加深理解。例如,講互相幫助、團結合作內容時,為了讓幼兒對此有個深入理解,可借助于生活中過馬路、過河等情節(jié),玩雙人三腳過獨木橋游戲,有的小組配合好沒有掉下獨木橋,有的則掉下去了,反復玩幾次,以增強團隊意識。一個無趣的游戲,很難讓人有參與的興趣,更何況對游戲趣味性要求很高的幼兒。為確保教育性游戲的趣味性,游戲一定要有情節(jié)性和靈活性,同時,也要求幼兒教師全身心投入游戲,用夸張的表情、動作,親和的語言引導幼兒,讓其不知不覺地進入游戲情境。幼兒教師不同于其他教師,幼兒天生活潑、好動,缺乏自我約束力,是非分辨能力差,如不有效引導,教育性游戲將很難展開。對此,幼兒教師應具有靈活的應變能力、敏銳的觀察力,以及“應付”幼兒的能力,才能處理好突發(fā)事情。其實,對于3~6歲幼兒,幼兒教育主要目的是培養(yǎng)幼兒對外界物質世界的感知和操作能力。通過游戲讓幼兒積累大量的體驗經(jīng)驗,提高認知能力和語言能力,克服消極情緒,掌握道理、品質,從而對外界事物有著自己的認知和分辨。例如,利用卡通人物造型,配合幼兒教師語言,培養(yǎng)幼兒的顏色識別能力,如喜洋洋的白、灰太狼的灰、功夫熊貓的黑白等。再如,為鍛煉幼兒記憶力,可在動畫片播放間隙穿插不同顏色的人名,讓孩子說出有什么人名、什么顏色等?,F(xiàn)階段,幼兒教育的主要場所還是課堂,開展游戲教育活動時必須考慮到這一點。所以要針對這一點創(chuàng)新課堂教學,以提高課堂教學的趣味性和新鮮感,提高孩子的學習興趣。例如,由于課堂場地面積有限,不易實施大型游戲,所以玩詞語接龍游戲,讓一個孩子說出一個詞語(成語),然后其他孩子根據(jù)前一個孩子說出的詞語連成另一個詞語,“說話——畫圖——圖片——片段——鍛煉——練習——習題——提高……”,直到孩子們接不上為止,既有一定教育性,又能開拓孩子思維,幫助孩子增加詞匯量,對幼兒成長是十分有利的。
總之,幼兒教育是人生教育的開始,是一切教育行為的基礎,幼兒教師要善于通過教育性游戲實現(xiàn)幼兒教育目標。在幼兒教育中,教師要結合幼兒性格特點和興趣愛好組織游戲,也可圍繞幼兒生活設計游戲內容,通過進一步再加工和重組以提升游戲的趣味性和情節(jié)性,以充分挖掘游戲教學優(yōu)勢,培養(yǎng)孩子智力、想象力、思維力和身體協(xié)調性等,促進孩子全面、健康成長。
【參考文獻】
[1]馮曉霞.新《綱要》與幼兒教師的專業(yè)成長[M]//《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解讀.江蘇教育出版社,2002,4.
[責任編輯:許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