暢海燕
(山西省運城市水利勘測設計研究院 山西運城 044000)
馬壁峪河為汾河一級支流,發(fā)源于呂梁山南麓鄉(xiāng)寧縣和樂村附近。河流總長75 km,流域面積315.1 km2,峪口位于稷山縣西社鎮(zhèn)的鋪頭村,其中峪口以上流域面積245 km2,峪口以下70.1 km2。
1)河道防洪標準低,水利設施不配套、老化失修嚴重
現(xiàn)有河道整治工程主要是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所建,防洪標準普遍很低,部分工程村各自為政,不能形成整體防洪體系。下游河段基本無防護工程。因資金投入嚴重不足,大部分防洪設施工程老化失修,行洪能力大大降低;洪水灌溉渠系及建筑物破損殘缺,洪水灌溉功能逐漸喪生,洪水資源白白流失。洪水全部下泄,加大下游河道的行洪壓力?,F(xiàn)河道行洪能力很低,往往是小水小災、大水大災。
2)侵占蠶食行洪河道,棄渣設障現(xiàn)象日趨嚴重
近年來,受經(jīng)濟發(fā)展和人口增長影響,土地成為緊缺資源,多年不行洪的河道成為被侵占的對象。馬壁峪河鋪頭段、高渠段、西社段被企業(yè)建設生產圈占,縮窄行洪斷面,個別段幾乎堵死。下游河段多年不過水,大量被平整耕種,有河無槽。李老莊段、鋪頭段、三界莊段工業(yè)棄渣亂堆濫放,形成行洪障礙,部分河段無序開采河道砂石,不進行平整,擾亂河勢,阻塞主槽。對所在鄉(xiāng)鎮(zhèn)和村莊的防洪安全,構成了嚴重威脅。
3)跨河涉河建筑標準低,形成卡口和瓶頸
跨河建筑有侯禹高速、侯西鐵路、禹門口引黃干渠、108國道和縣道管化線,西澗下游直穿縣城東區(qū)而過。其中高速路、鐵路可滿足50年一遇洪水通過,其它建筑不同程度地存在過水斷面小,水流不順暢的問題,個別建筑物甚至無排洪設施,形成行洪卡口和瓶頸,加劇了洪災。
馬壁峪稷山縣段一道分水口至入汾口地區(qū)涉及稷山縣城的25個村莊,人口6.25萬人,耕地4 300 hm2。沿線有許多大型企業(yè),總資產6.6億元;禹門口提水工程總干渠、京太西光纜、侯禹高速公路、侯西鐵路、108國道均在本區(qū)從東向西穿過。
根據(jù)馬壁峪河防護對象及《水利水電工程等級劃分及防洪標準》(SL252—2000)第2.1.1規(guī)定,本工程等別為Ⅳ等,建筑物級別為4級。根據(jù)《防洪標準》(GB50211-94),堤防工程鄉(xiāng)村段防洪標準為10年一遇,縣城段為20年一遇。
根據(jù)河道防洪總體規(guī)劃,按照“輕重緩急、統(tǒng)籌兼顧、分期實施”的指導思想,馬壁峪稷山縣段河道治理工程規(guī)劃范圍是從馬壁峪河峪口以下至西澗入汾口。本次河道治理總長度為8.93 km。
(1)馬壁峪峪口段(0+000~3+150)
此段河道治理起點為馬壁峪峪口以上,位于稷山縣與鄉(xiāng)寧縣交界處范坂旅游公路橋,終點為二道分水口,位于西社鎮(zhèn)的鋪頭村以南600 m左右,全長3.15 km。該段河道位于山區(qū)和洪積扇上部,縱坡較陡、河流順直、主槽較窄,河床砂卵石粒徑較大,河道左右兩側堤防均為漿砌石護堤,多處因淘刷失穩(wěn),臨村堤防損毀較多,且河道內由于亂挖亂倒垃圾,河道需進行疏浚后才能正常行洪。該段河道堤防工程防洪標準為10年一遇,設計洪峰流量124 m3/s,一道分水口為中墩式隔堤,隔堤為漿砌石直墻結構,根據(jù)堤防寬度自然分水,右側分水至稷山(大眾澗和西澗),左側分水至新絳,新絳一側主要功能為引洪灌溉,所以一道分水口下至二道分水口之間流量無變化;二道分水口位于一道分水口下游1.05 km處,左側為大眾澗,右側為西澗,隔堤為漿砌石直墻,歷史上一直采用1∶3比例自然分洪進行引水灌溉。主要工程布置為堤防加固改造、分水口護砌及跨河建筑物。本次設計西澗河分洪流量仍采用1∶3比例,設計最大分洪流量為31.0 m3/s;大眾澗根據(jù)堤防寬度采用自然分流,設計流量93.0 m3/s。
(2)馬壁峪西澗0+000~12+070
該段河道長12.07 km,位于汾河高階地,受水流長期沖刷,形成明顯河谷,主槽逐漸變寬,縱坡變緩。西澗進入西社村段,河道下切,形成明顯的滌溝,該段河道上個別村有斷斷續(xù)續(xù)的護村壩和護岸工程,并建有多處灌溉進水退水建筑物和分水閘、節(jié)制閘等工程,由于多年未行洪,河道被縮窄擠占,且大部分河段沒有設防,跨河橋涵大多不能滿足設計洪水,建議沿河村鎮(zhèn)盡快拆除重建,避免行洪阻水,造成損失。
本次改造河道為0+000~2+800段,該段主要防護范圍為鄉(xiāng)村,防洪標準采用10年一遇,設計分洪流量為31.0 m3/s,主要工程為河道拓寬、新建堤防2.8 km,右岸堤防護砌200 m,凹岸護砌600 m。
(3)馬壁峪西澗桐下至入汾口(12+070~16+050)段
該段河道長3.98 km,位于汾河平原,屬典型蜿蜒堆積型河道,本次河道治理為縣城段13+070~16+050,長2.98 km,由于該段河道主要防護對象為稷山縣城,所以防洪標準按20年一遇設計。洪峰流量為115 m3/s。根據(jù)稷山縣城市規(guī)劃,該段已列入城市防洪規(guī)劃,規(guī)劃斷面采用半挖半填土質斷面。主要工程為新建堤防5.96 km;修建跨河建筑物及入汾涵閘。
治理段河道現(xiàn)狀因人為開挖及堆放垃圾呈不規(guī)則斷面,本次設計結合河道自然走勢與河槽斷面,計算斷面按天然河道寬度,新建堤防按梯形斷面計算。峪口段(0+000~3+150)河槽寬度25~80 m,局部河槽較窄,其中750 m長需要拓寬;西澗段0+000~2+800段河槽寬度15~20 m,沿范家莊村河段行洪段面平均寬僅4 m左右,河道需拓寬,拓寬段長950 m;西澗段13+070~16+050段為新建梯形斷面土堤,河槽底寬30 m、邊坡1∶2.5。縱斷基本維持原河道縱坡不變。
4.2.1 堤防布置
河道堤防布置主要根據(jù)洪水主流方向,宜彎則彎,宜直則直,沿河道兩岸布置規(guī)劃兩道堤防,河道轉彎半徑不宜小于5倍水面寬度。
峪口段(0+000~3+150):河道總長3.15 km,堤防改造總長4.76 km,格賓石籠護岸150 m,河道轉彎處采用格賓石籠護底,共4處,總長420 m。由于局部河道行洪斷面較窄,需要按設計斷面拓寬。峪口段共三處,總長750 m。
西澗:二道分水口以下西澗0+000~2+800段左岸堤防護砌2.8 km,右岸堤防護砌200 m,河道轉彎處采用格賓石籠護底,共6處,總長600 m;西澗13+070~16+050段開挖河槽,采用半挖半填梯形斷面,兩側新建土堤5.96 km;入汾后開挖土渠至汾河主槽388 m。西澗段沿范家莊村河段行洪段面平均寬僅4 m左右,拓寬段共三處,總長950 m。
4.2.2 堤防高度確定
根據(jù)計算,馬壁峪上游段河道最大水深堤頂超高值為1.0 m,臨堤防灘面較河槽最低處高1.0 m,堤防最小埋深不小于1.5 m。
馬壁峪西澗段入汾口處汾河堤頂高程355.5 m,灘面高程350.0 m,汾河20年一遇洪水位354.44 m。為防止汾河洪水倒灌,馬壁峪縣城段堤防高度應滿足汾河20年一遇洪水位。本次設計馬壁峪縣城段河道入汾口設計底高程350.94 m,堤防高4.3 m,堤頂高程355.24 m,高于汾河20年一遇洪水位,滿足防洪要求。
4.2.3 堤防結構設計
本著“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經(jīng)濟實用、便于施工、滿足防汛和管理的要求”的原則,考慮到河道易沖刷的特點,選用重力式擋土墻護堤結構,堤身采用M7.5水泥砂漿砌塊石,堤防高1.3~2.0 m,堤頂寬0.8 m,背水面邊坡1∶0.4,基礎埋深1.5~2.0 m,底寬1.7~2.2 m。堤防每10 m設一道伸縮縫,縫寬2 cm,縫內夾聚乙烯閉孔板,臨水側2 cm深采用1∶1∶4瀝青水泥砂漿封口。
河道轉彎段堤防采用格賓石籠護底,堤防基礎開挖后應嚴格夯實,使其相對密度不低于0.75,回填砂礫料壓實相對密度不低于0.7。
縣城段土堤采用梯形斷面,頂寬4.0 m,內坡比1∶2.5,外坡比1∶2。
4.2.4 堤防穩(wěn)定計算
為確保河堤穩(wěn)定,依據(jù)《堤防工程設計規(guī)范》(GB50286-98)進行抗滑、抗傾穩(wěn)定復核及地基應力計算。計算結果表明,堤防設計斷面滿足規(guī)范及地基承載力要求。
治理段跨堤建筑物共有1座漫水橋,8座穿堤涵管,1座涵閘。
漫水橋是為了方便附近村莊村民通行而建,漫水橋結合河道過水斷面,在河道主河槽底部埋設三根Φ800預應力混凝土管,管頂采用C20混凝土路面,寬5.0 m。
為使河道沿岸低洼處洪水順利進入河道,需在各低洼處洪水入河口處設置穿堤涵管,治理段新建穿堤涵管共8座。涵管為φ600鋼筋混凝土排水管,每節(jié)2 m,管道接口形式為鋼絲網(wǎng)水泥砂漿抹帶接口,管基為現(xiàn)澆C15混凝土,寬90 cm,高28 cm。
治理段河道入汾口(16+050)需設穿汾河堤涵閘1座,設計流量115 m3/s。閘室位于汾河堤背水側,采用采用現(xiàn)澆C25鋼筋混凝土結構,基礎采用5.0 m灌注樁;穿堤涵洞長13 m,結構采用現(xiàn)澆C25鋼筋混凝土箱涵結構。閘門采用5孔3 m×3.5 m平板鑄鐵閘門,設LQ-2×5 t手電兩用螺桿式啟閉機3套。
馬壁峪稷山縣段河道治理工程的實施,不僅提高了河道的防洪標準,保障了沿河村莊、工廠及農田的防洪安全,以及沿河居民的生命財產,而且對于改善當?shù)厣鷳B(tài)環(huán)境,促進各行業(yè)的全面發(fā)展,對于維護社會的穩(wěn)定,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也起了積極作用,因此該項目是一項利國利民、費省效宏的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