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靜 牟瑞營 (山東省臨朐縣畜牧局 262600)
奶牛剖腹產術式改良之站立保定
張 靜牟瑞營*(山東省臨朐縣畜牧局262600)
奶牛剖腹產是指切開母牛腹壁及子宮取出犢牛的手術,作為難產終極處理方式,是牛場常用常見手術。傳統(tǒng)手術方式多采用左側臥保定,少數(shù)采用右側臥保定,這些術式均存在勞動強度大、子宮顯露不充分、術后感染風險大等問題。筆者根據(jù)多年的實踐和不斷摸索,在奶牛站立保定手術方面積累了一定經(jīng)驗,可以在1.5h內順利完成手術,取得了較好的效果,現(xiàn)介紹如下。
1.1子宮暴露不徹底不論是左側臥還是右側臥,由于犢牛相對龐大的身軀和相對狹小的手術切口都會導致包裹犢牛的部分子宮不能順利牽拉到切口外。(1)左側臥,需要將子宮從網(wǎng)膜上隱窩內剝離出來,有時(50%比例)會發(fā)生剝離困難,需要將大網(wǎng)膜臟層和壁層作雙重切開,在大網(wǎng)膜上存在豐富的血管,每條大的血管均需兩端結扎,會大大增加手術時間,對手術素養(yǎng)要求極高。(2)右側臥瘤胃鼓氣會容易解決,但是同樣的問題是子宮暴露困難,在巨大的瘤胃影響下,從切口中牽拉子宮既困難又危險。
1.2勞動強度大,過度牽拉導致子宮壁損傷在側臥保定中需要手術人員必須弓腰半蹲進行手術,2、3h的手術導致術者巨大的體力消耗,影響到手術效果。由于胎兒體位各異,在向創(chuàng)口牽拉時最好能抓住四肢,具有穩(wěn)定的著力點。但是過度牽拉會導致子宮撕裂。
1.3繼發(fā)瘤胃鼓氣在全麻醉狀態(tài),奶牛瘤胃收縮力減弱、頻率降低,導致瘤胃鼓氣,特別是在手術過程中出現(xiàn)異常需要緊急處理,導致手術時間延長,瘤胃鼓氣嚴重,尤其是左側臥保定,瘤胃鼓氣難以處理,造成腹腔閉合困難,甚至是導致手術失敗。
1.4手術時間長根據(jù)以前家畜外科學所述,剖腹產子宮需2次縫合,關閉腹壁需3次縫合,皮膚結節(jié)縫合,手術順利也需要二個多小時。長時間手術疼痛、失血、趴臥體位會對母牛造成很大應激和局部神經(jīng)損傷。術后恢復時間延長,產奶量達不到預期。
2.1保定牛頭部在自鎖撞門保定欄或自鎖頸枷鎖牢靠,并用繩索將雙后肢進行“8”形保定。
2.2切口定位右肷部垂直切口,通過由淺入深的沖擊式觸診,感覺到犢牛距離腹壁最清楚位置作為切口中心點,在左腹部做一與背部垂直向下的切口,長30~35cm。
2.3麻醉(1)麻醉藥劑量:根據(jù)奶牛精神狀態(tài)及分娩時間確定,原則上是宜多勿少,同時準備好蘇醒靈以防萬一。(2)麻醉方式:全麻結合局部麻醉。
2.4暴露子宮打開腹腔后,手向盆腔方向探查,找到大網(wǎng)膜的后緣,將大網(wǎng)膜通過腹底向前推而暴露出子宮。先在胎兒最突出的位置,將子宮切一小口,手指入子宮內,托起子宮壁,引導剪刀避開子葉向兩端剪開子宮壁,長度約35~40cm。子宮切口寧可一次到位,因子宮切口過小,拉出胎兒時,容易將子宮撕裂,既引起出血又給后面的縫合帶來困難。子宮切開后,術者手入子宮內,正生的將兩后肢及尾薦部調整露出到切口外,倒生的將兩前肢及頭調整露出到切口外,助手用繩子栓住露出的前肢或后肢,用力向上抬起,即可取出胎兒。
2.5子宮縫合單層連續(xù)縫合,羊腸線作不穿過粘膜層的連續(xù)縫合。由于子宮的快速收縮,很快能起到止血的作用。
2.6腹壁縫合腹膜和腹壁內層肌肉一次性連續(xù)縫合。腹壁肌肉連續(xù)縫合。皮膚3~4個連續(xù)結的縫合。
3.1剖腹產成功標志母牛術后很快恢復健康并正常產奶、術后能配種受孕。
3.2關鍵點控制總目的是確保手術過程有菌操作和無菌操作良好銜接,盡量減少人為污染;確保安全的情況下簡化手術步驟,快速準確完成手術,減少應激。(1)暴露子宮問題,目的是防止取出胎兒時污染腹腔。臨床中費時間最多,難度最大的也是該問題,手術中子宮能完全暴露幾乎就能保證手術成功了一半。采用站立的術式可以有效利用犢牛本身重力作用將子宮向腹壁靠近,同時準備大塊滅菌紗布置于子宮和腹壁切口之間,在取出胎兒時,紗布起到吸干胎水及血液等作用。胎兒取出后助手迅速固定子宮切口,確保子宮切口滑落會腹腔造成污染。(2)腹壁縫合問題。由于切口較長,位置較低,切口承受腹腔的張力較大,這也是手術中占用時間比較長的過程,同時也容易出現(xiàn)繼發(fā)性疝氣、膿腫等問題的關鍵操作??p合時最內層的縫合最是關鍵,由于腹膜和腹內斜肌很難承受張力,其閉合腹腔時對抗張力主要靠腹黃膜,所以應將腹膜、腹內斜肌、腹黃膜一并作一層縫合。
預防難產能有效減少剖腹產。(1)生產中為了減少牛難產及剖腹產,在選配時盡量選擇難產系數(shù)在8以下的公牛。(2)在奶牛飼養(yǎng)管理中特別是干奶期及圍產前期中一定要控制好防止胎兒過大。
中圖分類號:S858.23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7-1733(2015)04-0040-01
收稿日期:(2015-01-27)
*通訊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