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小波 王愛華 張宏斌 周建東 (江蘇省如東縣家畜改良站 226400)
引起種公豬外傷的原因及防治措施
俞小波王愛華張宏斌周建東(江蘇省如東縣家畜改良站226400)
外傷對于種公豬生產影響較大,輕者可以導致種豬數天無法正常生產;重者則能造成公豬四肢癱瘓,甚至直接淘汰,引起一定的經濟損失。筆者于2007年11月份至今,在如東縣家畜改良站擔任技術員期間,共治療外傷病例23例。經統計,外傷主要類型分別為扭傷、骨折、蹄殼脫落、小創(chuàng)傷引起的蜂窩織炎以及打斗引起的創(chuàng)傷等。經過治療,愈后良好的種公豬一共19頭,治愈率達到82.6%,治療無效而淘汰的種公豬有4頭,占總淘汰數的3%左右。通過對造成外傷的原因進行統計、分析和研究,歸納總結出引起種公豬外傷的因素,供同行參考。
1.1性格因素的影響好斗是雄性動物的天性,種公豬也不例外。豬是一種群居動物,一般成年前的種公豬性情表現的很溫順,隨著年齡的增長,種公豬的特性也隨著慢慢顯露出來。性成熟后這些特性更加明顯,為了搶奪食物、爭搶領地以其配偶等等,種公豬之間常常會發(fā)生激烈的打斗。有爭斗就難免造成損傷,再加上種公豬擁有一對鋒利的武器——獠牙,使得打斗的后果更加嚴重。該站2009年7月曾經發(fā)生過一起嚴重的打斗事件,因飼養(yǎng)人員失誤將兩頭種公豬放入同一運動場內,發(fā)生打斗,導致其中一頭種公豬臀部、腹部多處創(chuàng)傷,最大創(chuàng)面長度達到25cm,深度達到4cm。
1.2品種、年齡因素的影響國內外研究表明,在高度選育的瘦肉型品種和品系中容易發(fā)生裂蹄疾患,如大約克夏、長白、杜洛克和漢普夏等品種。肢蹄纖細的豬最易患此病;生長速度快,瘦肉率高,背膘薄的品種更易得。我國的地方品種及其與外來品種的雜交后代豬則極少發(fā)病;國外發(fā)現生長緩慢、背膘較厚的品種發(fā)病率很低。新引進的瘦肉型優(yōu)良種豬,尤其是青年長白豬多發(fā),其次是大白,杜洛克相對大、長白豬略微好些。瘦肉型優(yōu)良品種生長速度快,體重增加和肢蹄的發(fā)育失調,使肢蹄承受壓力增大,加之后備公豬蹄墊嬌嫩,容易磨損龜裂,蹄殼較薄易破裂,易繼發(fā)感染,這也是后備豬發(fā)病較多、情況較嚴重的主要原因。老年公豬由于蹄墊和蹄殼相對發(fā)育比較成熟,抗繼發(fā)感染能力也較強,雖然出現蹄角質增生龜裂和蹄殼破裂的比例也很大,但癥狀較輕,跛行較少。
1.3豬舍環(huán)境因素的影響(1)地面過于堅硬、粗糙,容易磨損蹄部。水泥地面硬度很大,若其表面粗糙,易造成蹄肢損傷,并繼發(fā)細菌感染,如蹄冠腫,趾(指)底和趾(指)間腐損和蹄踵腐損等;(2)地面過于光滑又易引起種公豬摔傷或骨折的發(fā)生,加上水泥地面較冷,常由于潮濕引發(fā)豬的風濕癥。(3)地面的坡度太大,造成公豬四肢、腱、韌帶負重不均,尤其加大了對后蹄的壓迫,易發(fā)生蹄裂癥。(4)地面的酸堿度:新建豬舍的水泥地面還未完全熟化,堿性較強,在遇水的情況下,接觸豬蹄具有一定的腐蝕性,長期的接觸會使蹄殼變軟,容易開裂。(5)環(huán)境中的異物損傷:公豬性情頑皮,有經??幸А⒐皵D圈舍物品的習慣,有時碰到暴露在外的鐵絲、三角鐵等尖銳物品時,會造成種公豬劃傷,從而引起感染。在衛(wèi)生環(huán)境條件較差的飼養(yǎng)場地,一些小的傷口在細菌、微生物的侵害下易引起化膿、蜂窩織炎等癥狀。輕微的感染經過治療后很快就能痊愈,但是嚴重的感染,例如蜂窩織炎病,初期并不明顯,隨著感染的加重,患部會隨之腫大,引起種公豬不適。嚴重的會造成公豬運動障礙,甚至全身感染,如不及時治療,會對種公豬日后的生產帶來巨大的影響。(6)氣候影響:種公豬蹄肢病每年秋冬季節(jié)氣候寒冷干燥時發(fā)病率最高,春夏季節(jié)發(fā)病率相對較低。(7)消毒液選擇不當:某些消毒液酸堿性較強,帶豬消毒時容易腐蝕蹄殼,致使蹄殼受損,易蹄裂。
1.4營養(yǎng)因素的影響種公豬對營養(yǎng)比較高,在滿足蛋白質、脂肪等營養(yǎng)物質的同時,還必須注意其他微量元素和維生素的補充。以下原因均可引起營養(yǎng)性跛行:(1)鈣磷比例不當和維生素D的缺乏:種公豬生長速度,體型較大,一般成年后體重將達到200~350kg,因此對鈣磷和維生素D的需求較大。如果鈣磷和維生素D的含量不足,或者鈣磷比例失調,將導致種公豬骨質松軟(骨軟病),年輕的后備公豬則會出現跛行、骨骼彎曲變形,極大的影響了種公豬運動機能和生產效能。患有骨軟病的公豬在爬跨采精架時將會出現后肢顫抖,無法支撐身體重量,在劇烈運動和與硬物磕碰時,極有可能造成四肢的骨裂或骨折。(2)其它微量元素、維生素的缺乏:①公豬對鋅元素的吸收障礙或飼料中鋅元素的添加量不夠,會造成蹄裂或側裂。②缺硒時可引起足部變形、脫毛和關節(jié)炎等。③慢性氟中毒和缺錳時,會導致蹄異常變形、橫裂。④生物素缺乏:主要表現為生長緩慢,被毛大量脫落,皮炎,皮膚皺褶增多、干燥且布滿鱗屑,蹄部橫裂,蹄底易磨損,并有深的裂口,有的裂口深達真皮而導致出血。造成生物素缺乏的原因∶封閉飼養(yǎng)及采用漏縫地板,減少了豬只從糞便、褥草和上壤中獲得部分生物素的機會;低脂高蛋白日糧加大對生物素的需求;膽堿與酸敗飼料能使生物素降低活性;某些生物素拮抗物的存在,如蛋清中的抗生物素蛋白等。⑤硫在畜體內主要存在于蛋氨酸、胱氨酸和半胱氨酸等含硫基氨基酸中。維生素B1、生物素也含硫,硫的作用是通過體內的含硫有機物實現的,含硫氨基酸及生物素參與合成蹄的角質蛋白,另外有部分硫酸鹽類以結合形式進入家畜的被毛、角和蹄。因此蛋白質氨基酸失衡,含硫氨基酸不足,硫酸鹽類代謝障礙都將影響蹄的生長和代謝。⑥冬季氣候干燥,溫度低,豬體表毛細血管收縮,末稍循環(huán)受阻,正常的油脂類、維生素A等供應不足,蹄殼得不到韌性保護,易致其彈性韌性減退,造成蹄殼損傷,嚴重時可導致公豬蹄殼脫落。
1.4病理因素的影響對于畜牧業(yè)生產來說,無時無刻不經受著疾病的威脅和困擾,種公豬飼養(yǎng)也不例外。而能引起外傷的疾病更不在少數,例如口蹄疫、豬的水泡病能造成豬蹄部、口腔、鼻盤出現水泡、潰爛、甚至蹄殼脫落;葡萄球菌感染能造成豬頜下、腹部和會陰兩側皮膚發(fā)紅,出現蠶豆大的結節(jié),瘙癢不安,病情加重時逐漸波及到全身性,體溫升高,出現水皰、丘疹、破裂后常伴有黃色滲出液、結痂及鱗屑并發(fā)出惡臭氣味;鏈球菌感染則會導致豬關節(jié)腫大,運動障礙等等。
1.5管理因素的影響(1)運輸過程中出現的傷害:種公豬運輸過程中受到驚嚇、顛簸、裝卸不當等因素的刺激后,易導致相互踩踏甚至跳車逃跑造成外傷。(2)飼養(yǎng)管理過程中操作不當出現的損傷:日常生產中,飼養(yǎng)管理人員因圈舍門栓未能關牢,或是未能及時檢查出圈舍門老化、損壞,導致種公豬逃出,竄入其他豬舍中發(fā)生打斗的現象時有發(fā)生。發(fā)生這種情況,輕則對種公豬雙方造成一定的皮肉損傷;重則對于應激性比較強的皮特蘭種公豬,可能導致其當場急性死亡。另外,在飼喂、采精、運動過程中的操作不當也可造成對種公豬的傷害。
2.1慎重引種,精心選擇購買后備豬時,應認真研究、細心觀察,從四肢強健的種豬品種挑選后背公豬,這是避免種豬以后患四肢病的因素之一。理想的蹄肢左右二側蹄應對稱整齊,四肢直立而有彈性,站立穩(wěn)定。而四肢細小過于直立或彎曲,二側蹄不齊互有長短,后軀不穩(wěn),前肢為X狀等均為不理想的種豬。
2.2注意全價營養(yǎng),防止發(fā)育異常種公豬飼料中Ca、P缺乏或平衡失調時,會引發(fā)佝僂病、骨軟化癥和骨質疏松癥。因此,Ca、P在飼料中的含量非常重要;VD能加強Ca、P吸收、調節(jié)血液中Ca、P水平,促進骨內鈣鹽沉積。在VD長期缺乏時,除常發(fā)生與Ca、P缺乏相同的癥狀外,還常出現四肢跛行。嚴重時出現關節(jié)腫大,強直性痙攣、麻痹、癱瘓等;缺硒、鋅、錳、生物素等時可引起蹄肢變形,關節(jié)發(fā)炎等病變。因此,種公豬飼料中應合理添加鈣磷及其它微量元素、維生素,注意均衡營養(yǎng),防止蹄肢發(fā)育不良。
2.3注重地面狀況,減少環(huán)境影響種豬常年生活在豬舍地面上,地面的好壞;直接影響種豬蹄肢病的發(fā)生。較好的地面,應具備溫暖、堅實平坦,不硬不滑,采光、通風良好、易于清掃和消毒、干燥不積水的特點。
種豬飼養(yǎng)最忌堅硬的水泥地面,水泥地面硬度很大,若其表面粗糙,易造成蹄肢損傷,并繼發(fā)細菌感染,若其表光滑又易引起種公豬摔傷或骨折的發(fā)生,水泥地面較冷,還會由于潮濕引發(fā)豬的風濕癥。因此,合理的地面應為磚鋪地面,或在水泥地面上墊以軟草、細土、木板等物。
2.4重視戶外運動,加強蹄肢鍛煉經常讓種公豬保持一定的戶外運動不僅有利于維生素D的合成,而且還可以改善整體循環(huán),排除蹄肢功能障礙,使種公豬蹄肢強健。對于蹄部發(fā)育不好的種豬,合理的運動還能磨削蹄部,使二側蹄對稱發(fā)育。
2.5注重日常管理,控病防微杜漸(1)加強豬舍、生產區(qū)日常的打掃和消毒工作,做到糞便及時清理,每天清洗豬圈,間隔3天用消毒藥品全場消毒一次,減少細菌和微生物的侵害。定期清洗種公豬,觀察體表是否有寄生蟲害和創(chuàng)傷,發(fā)現問題及時治療和處理。(2)在種公豬運輸和裝卸過程中,要盡量減少外界因素的刺激,做好車輛的外部防護工作。行駛途中勻速前進,遇到顛簸路段減速前行,避免公豬受到驚嚇,出現恐慌,導致踩踏甚至跳車逃跑的情況發(fā)生。(3)飼養(yǎng)人員禁止在豬舍高聲喧嘩、禁止打罵種公豬、禁止將尖銳物品帶入豬舍。經常巡查豬舍,觀察豬舍設施情況,發(fā)現有損壞的或者可能造成種公豬損傷的物品要及時處理。進出豬圈隨手關門,并檢查門栓是否關牢,避免種公豬逃出而引起爭斗。(4)在飼喂、采精、運動過程中要注意保護種豬蹄肢,防止操作失當,對于膽小的種公豬,飼養(yǎng)人員要經常接觸,用軟刷刷拭皮毛,增加與其的親和度。(5)加強蹄肢護理,及時治療疾患:①加強疾病的預防和治療,制定合理的免疫計劃,做好口蹄疫、鏈球菌等的疫苗接種和抗體檢測工作,定期添加預防藥物,避免嗜血桿菌性關節(jié)炎、支原體性關節(jié)炎、棒狀性關節(jié)炎、豬疥螨等容易引起蹄部感染的疾病發(fā)生。②種公豬在發(fā)育過程中,蹄肢有時發(fā)育不良,蹄踵上部向外方彎曲成不正常蹄形以致蹄底部疼痛,呈現肢跛。這時應及時做好蹄部的護理工作,用剪蹄刀把蹄尖長的部分和蹄壁的彎曲部分削掉,矯正成為健康蹄形。③治療:發(fā)現外傷性疾病及時診斷、及時治療,以免錯過最佳治療時間,對診斷無法痊愈的種公豬建議及早淘汰。治療方法:“2.5%醋酸可的松5~10ml肌肉注射或用醋酸波尼松龍3~5ml關節(jié)注射。用鎮(zhèn)跛消痛寧5~10ml、普魯卡因青霉素按豬體重5萬IU/kg混合肌肉注射;肢蹄受到打擊、斗咬、沖撞、跌倒等鈍性挫傷,局部皮膚無傷口,治療方法:將患部剪毛后消毒,用生理鹽水沖洗患部,用魚石脂軟膏涂于患部或涂布龍膽紫;對于已經蹄裂的豬可用0.1%的硫酸鋅涂布,并1~2次/d在蹄殼涂抹魚肝油或魚石脂,可滋潤蹄部,并促進愈合。若有炎癥可先清除病蹄中的化膿組織或異物,然后進行局部消毒,用青霉素按豬體重5萬IU/kg,鏈霉素50mg,混合用氯化鈉注射液20ml溶解后,肌肉注射,2次/d,連注3d;防止繼發(fā)感染。在運動場進出口處設置腳浴池,池內放入0.1%~0.2%福爾馬林溶液,對發(fā)病豬進行預防和治療;已發(fā)生或剛發(fā)生裂蹄的豬經消毒后,用氧化鋅軟膏對癥治療;因蹄裂、蹄底磨損等繼發(fā)感染,肢蹄發(fā)生腫脹,可用青霉素、魚石脂等藥物進行對癥治療。
中圖分類號:S858.28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7-1733(2015)03-0021-03
收稿日期:(2014–1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