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長明等
摘要 在長期生產實踐中,大鯢仿生態(tài)繁育是現(xiàn)行大鯢繁育較理想的一種繁殖模式,是人工規(guī)?;庇篥F苗種的成功模式,為大鯢規(guī)模化養(yǎng)殖提供了苗種保證,推動了大鯢產業(yè)的發(fā)展。筆者經過多年反復研究和試驗,對傳統(tǒng)的大鯢仿生態(tài)繁殖池建造結構進行改進,設計出更適合大鯢繁殖的新型仿生態(tài)繁殖池,可提高大鯢繁殖率20%~30%,并進一步介紹科學的使用方法,以期為工廠化人工養(yǎng)殖大鯢提供技術借鑒。
關鍵詞 大鯢;仿生態(tài);繁殖池;建造結構;使用方法
中圖分類號 S966.6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5)01-0282-01
中國大鯢(Andrias davidianus)俗稱娃娃魚,屬于兩棲綱有尾目隱鰓鯢科大鯢屬,是現(xiàn)存?zhèn)€體最大的兩棲動物,被稱為活化石,也是我國的珍稀、瀕危物種,屬于國家二級保護動物,被列入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CITES)附錄Ⅰ中[1]。其肉味鮮美,富含人體必需氨基酸,營養(yǎng)價值極高,并具有科研價值,但由于人類的過度獵捕和自然環(huán)境的破壞,大鯢資源遭受了毀滅性破壞,大部分地區(qū)大鯢種群瀕臨滅絕[2]。20世紀80年代以來,國內相繼有近200家單位積極開展大鯢人工繁殖[3]。陜西省大鯢繁育有全人工繁育、原生態(tài)繁育和仿生態(tài)繁育3種基本模式,其中的仿生態(tài)繁育模式是一種比較理想的模式,通過該模式可以生產出數量較為充足、質量非??煽康拿绶N,對于大鯢野生資源的保護和恢復以及秦巴山區(qū)農民脫貧致富都將會產生較大的社會效益、生態(tài)效益和經濟效益[4]。20世紀90年代研發(fā)成功的全人工繁殖技術一定程度上緩解了野生資源的緊缺,但是技術要求難度大,繁殖率不高,為1∶(15~20)[5]。張紅星、王開鋒等[6-7]對大鯢人工生態(tài)繁育工程技術進行了初步的探索,提出建設人工模擬生態(tài)環(huán)境,為大鯢的成功繁殖提供了強有力的保障。
近年來,在秦嶺山區(qū)興起的仿生態(tài)繁殖[8]將大鯢繁殖率提高到了1∶(100~110)[5],將大鯢的人工養(yǎng)殖推向高潮。但是,通過幾年的總結分析,發(fā)現(xiàn)傳統(tǒng)的大鯢仿生態(tài)繁殖池建造結構上有許多不盡合理的方面,如鯢穴內非常封閉,人工溪流的流動水通常難以進入穴內,穴內水溶氧多在5 mg/L以下,不能滿足大鯢的呼吸需求;鯢穴內大鯢排出的糞便、蛻皮、死藻等雜物不易排出鯢穴,易滋生病菌,產生氨氮、硫化氫等有害物質,對大鯢危害很大;夏季穴內溫度偏高,對大鯢的生長危害很大,經常引起疾病的發(fā)生;鯢池之間未隔絕,水梯級多池串流,不利于疾病的控制;鯢穴內水質不清新,繁殖率難以提高。為此,筆者經過多年的改進和試驗,設計出更適合大鯢繁殖的新型大鯢仿生態(tài)繁殖池,可提高大鯢繁殖率20%~30%。
1 繁殖池建造結構
繁殖池建造結構見圖1。繁殖池長7.3~14.3 m,寬6.2~7.2 m,池底平整好后鋪1層塑料膜防漏水,塑料膜上鋪10~12 cm厚的粗沙,池中間建1.0~1.2 m寬的人工溪流,人工溪流兩邊建鯢穴,可建10~20個鯢穴。鯢穴長2 m,寬0.8~1.0 m,穴內長1.5 m,穴壁用磚砌成,高24 cm,有10 cm埋在沙中,可避免穴壁傾斜垮塌,穴內高12~14 cm,可滿足大鯢活動和棲居,用瓷磚或水泥板蓋上,在蓋板距后穴壁20~30 cm正中間留直徑10~20 cm的觀察孔,向人工溪流面靠一邊穴壁或中間建長50 cm、寬18 cm、高10~12 cm的洞口,兩穴之間留10~20 cm間隙填滿沙,鯢穴上覆沙土30~40 cm厚,植草遮蔭。
每個繁殖池設置單獨的進水和排水系統(tǒng)。河水引入沉淀池沉淀后通過供水渠或PVC管道供到各繁殖池,保持人工溪流水深20~30 cm,水流速20~30 cm/s,進水口與溪流要有30 cm的落差,以產生“嘩嘩”的流水聲,每個繁殖池排水口設置排水渠,防止水串流到其他繁殖池。
在鯢穴靠后壁緊貼蓋板下面設置1排50#或25# PVC水管,安裝1個閥門調節(jié)水流大小,每個鯢穴留1個5#或6#的注水孔,形成微流水,促進鯢穴內水循環(huán),水管通到排水道,必要時可打開堵頭排出水管里的泥沙雜物,避免穴內水孔堵塞。每個繁殖池四周設置1 m高的防逃隔墻或隔網。繁殖場外周圍墻高2.0~2.5 m,各排水口都設置防逃網。
2 大鯢新型仿生態(tài)繁殖池使用方法
2.1 浸泡處理
繁殖池建好后要進行浸泡處理。方法:注滿經沉淀的河水,要求淹沒洞穴,浸泡15 d,排干。如此連續(xù)進行3次。
2.2 種鯢放養(yǎng)
將浸泡處理好的繁殖池注滿水,并保持長流水,控制人工溪流水流速度為20~30 cm/s,打開鯢穴水管閥門,使鯢穴形成微流水。種鯢用2 mg/L聚維酮碘浸泡消毒5 min后放入人工溪流,讓其自由擇穴爬入,每穴1尾。種鯢放養(yǎng)后15 d要加強管理,安排人員晝夜值班,防止大鯢咬架。
2.3 投餌
種鯢放入繁殖池15 d后開始投喂,于18:00投餌,并根據大鯢攝食情況調整投餌量。水溫16~20 ℃時,每4 d投食1次;10~15 ℃時,每7 d投食1次;10 ℃以下時,每15 d投食1次。
2.4 日常管理
人工溪流每15 d清掃1次沉積雜物,5—10月每月消毒1次,11月至翌年4月每60 d消毒1次。產卵期降低人工溪流水位,以洞口漏出1 cm為好,以利于孵化,可通過觀察孔觀察鯢卵孵化情況。每年春季有鯢苗從鯢穴爬出,可于19:00后撈出鯢苗另養(yǎng)。
3 新型大鯢仿生態(tài)繁殖池的優(yōu)勢
一是該新型大鯢仿生態(tài)繁殖池在池底及池邊鋪1層塑料膜,有很強的防滲漏作用,有利于大鯢渡過山洪暴發(fā)后的渾水期,且節(jié)約成本。傳統(tǒng)的大鯢仿生態(tài)繁殖池池底多用混凝土硬化處理,施工期長、成本高,且由于水泥堿對大鯢危害很大,脫堿處理時間要6個月以上。二是該新型大鯢仿生態(tài)繁殖池設置了單獨的排水和進水系統(tǒng),有利于疫病的隔離和控制。原來的仿生態(tài)繁殖池多梯級池水串流,1個繁殖池發(fā)生傳染性疾病,下游繁殖池都將受到感染,造成重大損失。改進后的繁殖池每池可放養(yǎng)10~20尾種鯢,能將傳染性疾病控制在很小的范圍之內。三是該新型大鯢仿生態(tài)繁殖池在鯢穴內設置了微流水系統(tǒng),可促進穴內水循環(huán),能及時將大鯢蛻皮、糞便、死藻及雜物排出穴外,降低穴內氨氮、亞硝酸鹽及硫化氫等有害物質對大鯢的危害,保持水質清新、涼爽,溶氧達6 mg/L以上,也方便對繁殖池進行全面消毒處理。四鯢穴蓋板上覆沙土30~40 cm厚,植草,夏季可降溫防暑,冬季可保溫防凍,也是大鯢陸地活動的場所。每個繁殖池放養(yǎng)5~10對種鯢,能滿足大鯢繁殖配對需求。
4 參考文獻
[1] 侯進慧,朱必才,童玉瑋,等.中國大鯢研究進展[J].四川動物,2004,23(3):272-276.
[2] 宋明濤,曹永漢.中國大鯢研究近況[J].四川動物,1999,18(1):20-22.
[3] 黃成才,楊帆.湖南省大鯢救護中心總體設計[J].中南林業(yè)調查規(guī)劃,2000,19(1):37-40.
[4] 梁剛.陜西省大鯢的繁育模式及初步評價[J].經濟動物學報,2007,11(4):234-237.
[5] 陳云祥.大鯢高效養(yǎng)殖技術一本通[M].北京:化學工業(yè)出版社,2008:22-24.
[6] 張紅星,王開鋒,權清轉,等.中國大鯢的繁殖生態(tài)暨行為普觀察研究[J].陜西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6,(4):70-75.
[7] 王開鋒,張紅星,方樹淼.秦嶺山區(qū)大鯢繁殖生態(tài)環(huán)境研究及人工模擬生態(tài)建設[J].河南水產,2007(1):37-38.
[8] 張紅星,王開鋒,權清轉,等.秦嶺山區(qū)大鯢生態(tài)繁育工程技術研究[J].淡水漁業(yè),2003,33(5):2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