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細妹
摘要 苗床不同覆蓋方式與密度對香樟播種育苗試驗結(jié)果表明:苗床不同覆蓋方式以谷皮覆蓋+塑料小拱棚的發(fā)芽率最高,香樟種子發(fā)芽率達84.1%;苗木密度以株行距10 cm×10 cm較適宜,合格苗產(chǎn)量最高,達58.39萬株/hm2。
關鍵詞 香樟;播種育苗;密度;發(fā)芽率;生長量
中圖分類號 S792.2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5)01-0166-02
Abstract The results of influence of different cover ways of seedbed and seedling density on Cinnamomum camphora(L.)J.Presl planting seedlings showed that grain husk+plastic small tunnel had the highest germination rate in different cover ways of seedbed. The germination rate of Cinnamomum camphora(L.)J.Presl was 84.1%,seedling density in plant spacing 10 cm×10 cm was suitable,and qualified seedling production was the highest at 583 900 plants/hm2.
Key words Cinnamomum camphora(L.)J.Presl;sowing and seedling;density;germination rate;growth
香樟[Cinnamomum camphora(L.)J.Presl]又名樟樹、芳樟、腦樟等,為樟科常綠高大喬木,是江南四大名木之一。香樟木材的材質(zhì)優(yōu)良,紋理美觀,不變形,耐蟲蛀,有香氣,是一種很好的建筑和家具用材,民間常用來制作成家具、雕刻品、木制品和家庭裝飾。樟樹的樹干和根可提煉樟腦、樟腦油(樟腦酊)、芳樟醇等,可用于治療風濕痹痛、心腹冷痛、霍亂腹脹、宿食不消、跌打損傷、水火燙傷、疥瘡頑癬、風火赤眼等癥,在醫(yī)藥方面具有特殊用途。此外,香樟樹干通直,樹冠濃蔭密布,樹形優(yōu)美,已成為園林綠化的主要樹種之一;而且,香樟根系發(fā)達,萌芽力和抗逆性強,并能吸收硫、氟等多種有害氣體,也是生態(tài)林業(yè)建設的主要混交造林樹種之一[1-2]。目前,在香樟播種育苗方面,主要側(cè)重于種子貯藏與處理、播種方法、施肥及不同品種幼苗生長特性等方面的研究,對種子播后苗床覆蓋及苗木密度試驗方面的研究未見報道[3-7]。為此,特開展香樟不同覆蓋方式與栽植密度試驗,現(xiàn)將試驗結(jié)果報告如下。
1 材料與方法
1.1 試驗概況
試驗地設在古田縣林業(yè)局苗圃內(nèi),地理坐標為東經(jīng)118°49′13″,北緯 26°35′1″;交通便利,地勢開闊、平坦,灌溉條件好,土壤為砂質(zhì)壤土,土層深厚,土質(zhì)疏松、肥沃,圃地及周邊植物無檢疫性病蟲害感染。種子于2013年11月下旬在古田縣境內(nèi)四旁綠化的20~30年的香樟上采集,種子堆漚去皮后用多菌靈1 000倍液進行消毒,種子采用普通濕沙貯藏待播。
1.2 試驗設計
1.2.1 苗床不同覆蓋種子發(fā)芽率試驗。以株行距10 cm×10 cm進行播種,覆蓋黃心土后,在苗床采用不同覆蓋方式,并考察發(fā)芽率。試驗參照相關研究[8-10]采用完全隨機設計,設3個處理,分別為谷皮覆蓋+塑料小拱棚(A1),稻草切碎覆蓋,厚度以不見畦面黃心土為宜(A2),以不覆蓋作對照(CK)。3個處理的面積分別為22、26、21 m2。
1.2.2 不同播種密度試驗。苗床覆蓋方式采用谷皮覆蓋+塑料小拱棚,采用催芽露白的種子播種,設3個不同密度處理,分別為8 cm×8 cm(B1)、10 cm×10 cm(B2)、10 cm×15 cm(B3),對比不同播種密度下香樟苗木的生長效果。3個處理的面積分別為121、126、133 m2。
1.3 試驗實施
于2013年12月下旬進行整地翻曬、施基肥,做苗床;苗床土壤用多菌靈500倍液澆灌消毒。于2014年3月上旬種子露白時播種,采用淺溝(深1.5~2.0 cm)點播,播后覆蓋黃心土1.5~2.0 cm。苗期管理技術(shù)措施:塑料小拱棚在開始出苗時,打開棚口通風換氣,苗出齊后拆除,谷皮、稻草留在苗床防雜草、保濕,并搭蓋遮陽網(wǎng)對幼苗進行遮蔭,約45 d后拆除遮陽網(wǎng),進行全光育苗。在幼苗期,及時防除雜草,追肥控制好濃度,以0.3%~0.5%為宜,由稀漸濃,量少次多;苗木速生期可適當加大追肥用量和濃度;9月上旬后停止施肥,促進苗木木質(zhì)化;此外,還應進行中耕除草、培土、灌溉、防澇防旱、病蟲害防治等。
1.4 調(diào)查及統(tǒng)計分析
幼苗出齊后,在株行距10 cm×10 cm的苗床上設置樣方,按不同播種密度處理,每個處理隨機抽取3個樣方進行調(diào)查,分別調(diào)查300粒種子的發(fā)芽率。于2011年12月上旬,進行苗木質(zhì)量與生長指標調(diào)查[11],參照福建省地方標準DB35/T517—2004。每個密度試驗處理設置9個樣方,規(guī)格為1 m×1 m,實測苗木的平均高度、平均地徑等,并根據(jù)樣方內(nèi)平均水平選擇誤差±5%的標準株5株,進行根系的測定,包括≥5 cm長Ⅰ級側(cè)根平均數(shù)、平均主根長等。試驗數(shù)據(jù)采用DPS v7.55版軟件進行統(tǒng)計與分析。
2 結(jié)果與分析
2.1 不同苗床覆蓋方式對香樟種子發(fā)芽率的影響
試驗結(jié)果表明,對苗床采取不同覆蓋方式,香樟種子的發(fā)芽率不盡相同,為64.4%~84.1%。其中,處理A1的發(fā)芽率最高,達84.1%;處理A2稍低,為75.0%;CK最低,只有64.4%(表1)。對苗床不同覆蓋的種子發(fā)芽率進行統(tǒng)計分析和檢驗,差異極為顯著(表2)。endprint
2.2 不同播種密度對香樟生長量的影響
由表3、表4可知,香樟不同苗木密度的平均苗高、平均地徑、平均主根長度、≥5 cm長Ⅰ級側(cè)根平均條數(shù)均以處理B3最高,分別達112.1 cm、1.11 cm、40.5 cm、21.6條,平均苗高分別比處理B2、B1高出2.28%、29.90%,平均地徑分別比處理B2、B1高出18.1%、70.8%,平均主根長度分別比處理B2、B1高出24.2%、51.1%,≥5 cm長Ⅰ級側(cè)根平均條數(shù)分別比處理B2、B1高出49.0%、137.4%。不同苗木密度的合格苗率處理B3、B2之間無顯著差異,但比處理B1分別高出94.1%、92.3%,達極顯著水平;合格苗產(chǎn)量則以處理B2最高,達58.39萬株/hm2,分別比處理B3、B1高出48.6%、23.1%,差異達極顯著水平。
3 結(jié)論
(1)對苗床采用不同的覆蓋方式可以極顯著地影響香樟種子發(fā)芽率。以苗床覆蓋以谷皮覆蓋+塑料小拱棚的最高,達84.1%,稻草覆蓋稍低,為75.0%,苗床不覆蓋最低,僅64.4%。由此說明,在苗床上用谷皮覆蓋并且搭建塑料小拱棚,有助于苗床的保溫保濕,從而顯著提高香樟種子的發(fā)芽率。
(2)不同播種密度對香樟一年生苗的生長量、苗木質(zhì)量的影響極為顯著。較稀的密度雖然生長量也相應提高,但株數(shù)少,合格苗產(chǎn)量低,而較大的密度則苗木質(zhì)量差,苗木合格率較低,合格苗產(chǎn)量也較低;試驗表明,苗木密度以株行距10 cm×10 cm較適宜,合格苗產(chǎn)量最高,達58.39萬株/hm2,分別比株行距10 cm×15 cm、8 cm×8 cm高出48.6%、23.1%,差異達極顯著水平。
4 參考文獻
[1] 李振華,溫強,戴小英,等.樟樹資源利用現(xiàn)狀與展望[J].江西林業(yè)科技,2007(6):30-33,36.
[2] 王萬喜,賈德華.香樟在園林綠化中的應用[J].北方園藝,2007(4):144-145.
[3] 余昌元.香樟不同育苗方法試驗研究[J].現(xiàn)代農(nóng)業(yè)科技,2009(19):219,223.
[4] 晏增,馬永濤,羅曉雅,等.香樟的幾種繁殖技術(shù)[J].河南林業(yè)科技,2012(4):76-79.
[5] 董必慧,蔡學禮.樟樹播種育苗技術(shù)研究[J].安徽農(nóng)業(yè)科學,2008(6):2313-2314.
[6] 梁機,王志勇,覃鵠,等.不同貯藏和浸種方式對香樟種子發(fā)芽率的影響[J].安徽農(nóng)業(yè)科學,2010(6):3231-3233.
[7] 劉德良,王楚正.幾種樟樹育苗及幼苗生長特性觀察[J].經(jīng)濟林研究,2003,21(1):25-28.
[8] 黃素梅.種子覆蓋和密度對山杜英播種苗生長的影響[J].林業(yè)資源管理,2013(3):122-124.
[9] 吳善群.榿木種子不同覆蓋方式和密度對播種苗生長的影響[J].現(xiàn)代農(nóng)業(yè)科技,2013(15):168-169.
[10] 林曉芳.烏桕不同密度播種育苗試驗研究[J].現(xiàn)代農(nóng)業(yè)科技,2014(15):172-173.
[11] DB35/T517—2004.主要造林樹種苗木質(zhì)量[S].福州:福建省質(zhì)量技術(shù)監(jiān)督局,200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