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紅芹
大蒜生產機械化技術規(guī)范探討
李紅芹
近幾年,萊蕪市萊城區(qū)緊緊圍繞國家一系列支農惠農政策,因勢利導不斷出臺地方配套支農惠農措施,有力地推進了大蒜生產機械化技術推廣,為使該技術規(guī)范化、標準化,進一步加快農機與農藝相融合步伐,該市農機部門在大蒜生產機械化技術規(guī)范方面,作了一些有益的探討。
萊城區(qū)大蒜種植面積常年在20萬畝以上,且隨著大蒜價格的相對穩(wěn)定逐年增加。目前,萊城區(qū)大蒜生產機械化技術發(fā)展相對滯后,生產方式完全靠人工,生產工序10道以上,勞動強度大,生產效率低。隨著二、三產業(yè)的不斷發(fā)展壯大,年輕新型農民發(fā)家致富的思維方式不斷變化,為了體面地生活,經商和進城務工已成為年輕人發(fā)展的首選,農忙季節(jié)用工荒問題非常嚴重。農村土地經營權大部分掌握在年齡偏大的農民手中,文化水平低,接受新鮮事物的能力差,一直靠傳統(tǒng)的生產習慣勞作,土地成了他們生活的命根子,流轉困難,嚴重制約了現代農業(yè)機械化的發(fā)展。2015年大蒜收獲季節(jié)的人工成本是每人每天240元,還不算飲食,而機械收獲的畝均價格是120元,人工作業(yè)費的無效增加是極大的生產成本浪費,不計成本地生產經營模式急需改變,大蒜生產機械化技術推廣迫在眉睫。近幾年,萊城區(qū)大蒜生產模式為蒜地套種玉米,每年10月1日左右種植大蒜,次年5月1日左右套種玉米。大蒜收獲時間為每年5月20日左右(時間點在小滿節(jié)氣),大蒜收獲與玉米種植時間差約20天,如果推遲20天套種玉米,光照和積溫不足,玉米不能豐產豐收。玉米按生長期分品種:90天,100天,130天,生長期越長,光照越長,產量越高,這是科學依據,也是廣大農民的共識。萊城區(qū)現有的蒜地套種玉米種植模式相對科學,短時間改變不大。
為了廣大農民大蒜、玉米的豐產豐收,推廣大蒜生產機械化技術必須依從現有的生產模式。由于萊城區(qū)人均耕地面積較少,并且比較分散,連片、規(guī)模經營困難,大中型大蒜收獲機推廣應用困難,小型一機多用大蒜收獲機(4行、2行)比較適宜。
不同的大蒜收獲機機型收獲方式也不盡相同,有箭鏟式,有水平割刀式。在選擇機型時,應充分考慮土壤性質,濕度大的黏性土壤盡量選擇2行箭鏟式帶振動的機型,這種機型作業(yè)幅度窄,前進阻力小,大蒜拔出時帶土少。其他類型土壤可選擇一次收四行兩塊割刀能分別震動的機型,這種機型作業(yè)幅度寬,作業(yè)效率較高,可配置開溝器、旋耕機作業(yè),能一機多用,比較實用。因此,推廣大蒜生產機械化技術,要因地制宜,應根據當地大蒜生產模式及土壤性質遴選適宜或技術性能接近的機型。
今年,我們以承擔山東省大蒜生產機械化技術推廣項目為契機,通過技術培訓、建立試驗示范基地、選擇不同機型現場對比演示等宣傳形式,做給農民看,帶著農民干,不斷增加廣大農民對大蒜收獲機的感性認識,逐步形成了要想提高大蒜收獲機作業(yè)效率,必須走農機與農藝相融合的思想認識。思想認識提高的同時,為機具推廣應用也提出了新標準,這就要求多行大蒜收獲機收獲寬度可調,4行大蒜收獲機兩塊刀具工作幅寬可調,范圍在50-60厘米之間,適宜大蒜種植畦寬110厘米左右的模式。從實際調查看,萊城區(qū)大蒜種植模式畦寬一般在110厘米左右,一畦8行,每畝20000株。壟上和畦中間各套種一行玉米,行距60-70厘米,株距20-30厘米,畝播量3500株,這種套種模式是玉米和大蒜高產的較好種植標準,也是大蒜機械化收獲的理想規(guī)格。同時,在大蒜種植時要灌溉轍實,盡量保證種植深淺一致,有利于機具收獲作業(yè),減少收獲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