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干達位于東非中心地帶,年平均氣溫為22.3℃,10月份氣溫最高(平均23.55℃),6月份氣溫最低(平均21.4℃)。降雨量較為豐富,從北到南在600~2 000 mm之間變化,大部分地區(qū)年降雨量在1 000~1 500 mm之間,氣候、土壤條件非常適合發(fā)展水稻生產。2012年10月~2014年10月,筆者作為中國-烏干達農業(yè)多邊“南南合作”項目谷物生產專家,對烏干達的水稻生產、水稻產業(yè)價值鏈進行了大量的考察、調研,并進行了水稻高產栽培技術試驗、示范。
水稻是烏干達重要的糧食作物,繼玉米、小米、高粱之后,排在糧食作物第4位。水稻生產在烏干達遍布全國,2008年以前,烏干達水稻生產主要集中在東部和西部的濕地、低地。2008年以后,北部成為旱稻的主產區(qū)。烏干達水稻種植主要有兩種類型——水稻和旱稻,水稻占總面積的60%,旱稻占總面積的40%。
一方面,烏干達是一個糧食凈進口國。1990~1996年大米進口量增長較慢,1997年大米進口量大幅上升。從1997年起,大米進口量居高不下,2004年達到了創(chuàng)紀錄的83 720 t。在2000~2004年期間平均每年進口大米62 816 t,2005~2009年期間平均每年進口大米42 347 t。另一方面,烏干達生產的品質較高的大米從1994年起通過邊境貿易出口到肯尼亞、盧旺達、坦桑尼亞、蘇丹和剛果(金)等周邊國家。1994年邊境記錄出口大米130 t。從2004年起,大米出口已成為烏干達外匯收入的重要來源,這種新的趨勢主要得益于旱稻品種NERICA在烏干達的大力推廣。
大多數農民從事小規(guī)模雨養(yǎng)旱稻、水稻生產,其特征是使用簡單的工具、采用簡單的技術和低投入進行生產,水稻產量極低。
1)不合理的土地所有制制度,造成農民租用土地種植水稻成本高,不愿意投入;同時,沒有土地所有權也不能用土地作為農業(yè)信用擔保進行抵押貸款,導致水稻種植缺乏資本參與。
2)市場供給的生產水稻所需的生產資料質量差、價格貴。水稻種子生產企業(yè)少,良種繁育速度緩慢,且種子、化肥和農藥等化學投入品價格昂貴。
3)農民缺乏水稻生產知識與技術。栽培技術落后,農民栽培管理技能差,管理粗放,動員農民培訓也有相當的難度,且培訓成本高。從而導致育秧質量不高,秧苗太細弱;栽秧質量差,密度掌握不好,秧苗返青慢。水稻單產水平低,適合大面積應用的高產栽培技術體系沒有形成。秸稈還田和利用效率極低,秧田和大田有機肥施用量少,化肥施用不足,嚴重缺肥,可持續(xù)發(fā)展水平低。缺乏干燥和儲存設施,如帆布(防水油布)或曬場。一些農民在沒有硬化的地面晾曬,容易混雜泥土、石子、垃圾等異物,降低了稻谷的品質。
4)機械化程度低,人工種植效率低,缺乏合適的水稻種植工具和設備。2010年,烏干達農民主要使用鐮刀、砍刀和其他方法收獲水稻,大多數縣沒有拖拉機,導致水稻種植勞動強度大。稻田不平整,稻田土壤條件差、營養(yǎng)缺乏、灌溉設施缺乏,造成種植水稻困難。
5)抗災增產技術落后。水稻病蟲草害、鳥害、鼠害等,以及干旱和不均衡的降雨,對水稻生長、收獲有很大影響。災害預警、防治技術滯后;病蟲草害防治手段單一,大量使用高毒高殘留農藥或不用農藥,防治效果差,部分地區(qū)造成環(huán)境污染。
1)烏干達的大米加工技術落后、加工成本高,缺乏分級設備和分級標準;具有較好技術性能設備的大米加工廠投資成本很高。2008年,在烏干達新建立大、中型大米加工廠分別需要投資12萬美元、2萬美元,而新建一個設備簡單的小型加工廠也需要2 000美元,新建大米加工廠投入成本過高。而使用現有的設備加工大米則會頻繁出現機器故障,機器維修困難;大部分配件只能在首都坎帕拉才能買到。加之,電和柴油價格高,使加工成本大大提高,而且一些農村地區(qū)電力缺乏,影響了大米的加工。由于全國水稻單產低、總產量少,加工原料不足,導致大、中型大米加工廠1年只能生產幾個月;大量的小型大米加工廠則產能嚴重過剩。
2)加工的大米質量不高,收購大米困難。由于加工技術落后,外加稻谷品質低,導致加工出的大米品質低。烏干達水稻產區(qū)道路等基礎設施條件惡劣,增加了收購難度和收購成本。
1)低品質大米充斥市場。低品質大米是由于稻谷收獲后的處理不當和加工過程技術含量低造成的。
2)大米價格波動大,收獲季節(jié)大米大量上市使其收購價格非常低。
3)水稻產區(qū)的惡劣基礎設施條件,增加了水稻的收售成本。
4)水稻(大米)進出口和銷售渠道不暢通。
近年來烏干達政府致力于提高水稻產量,主要的目標是滿足國內糧食安全的需求,并希望有剩余可供出口。水稻被確定為具有很高經濟效應的作物,由于其具有較長的價值鏈,被公認為是高投資高回報的作物,因此成為烏干達農業(yè)發(fā)展戰(zhàn)略和投資計劃的優(yōu)先作物,但需要解決許多具體問題。
1)修訂完善土地法案,使耕者有其田。建議政府通過完善和修訂土地相關法律、法規(guī)、政策、標準等,使農民有地可種,愿意投入,并獲得較好的收益,提高農民種植水稻的積極性。
2)改善農業(yè)金融環(huán)境,增加農業(yè)投入。政府和金融機構應該對農民、經銷商、加工商,在租賃土地、購買農業(yè)機械和農業(yè)生產資料等方面提高金融和信貸支持。政府和國際機構可以考慮在良種、化肥、農藥、農機具的購買方面提供補貼。
3)改善農業(yè)基礎設施,提高土地資源利用率。重點在土地整理、灌溉設施、運輸道路、農用電力建設等方面下功夫。適當地將一些遠離城市的沼澤地改造成稻田,加強稻田基礎設施建設,把稻田劃分為0.4~0.8 hm2的正方形或長方形小塊,做好田埂和排灌溝渠,平整好田。
4)加強農業(yè)執(zhí)法,保障農業(yè)生產。加強對市場上種子、化肥、農藥、農機具的監(jiān)管力度,打擊假冒偽劣產品。
1)提高水稻科研和技術推廣能力建設。組織科研和技術推廣單位的技術人員到水稻生產發(fā)達國家學習,提高他們的知識水平與工作能力。重點是培育或從國外引進水稻良種和高產栽培實用技術,特別強調雜交水稻品種和技術的引進。主攻單產(提高水稻單位面積產量),增加資金投入,增加栽培密度,增加施肥量(特別是增加有機肥的施用量),形成適合烏干達大面積應用的水稻高產栽培技術體系。2013年6月8日~2014年8月20日,筆者在維多利亞湖邊的Kalungu區(qū)Lukaya縣選用中國雜交稻Ⅱ優(yōu)527、雜交糯稻N18、蓉優(yōu)5號、蓉優(yōu)6號開展了5批次的示范,面積達15.76 hm2,產量達6 870~10 575 kg/hm2,而當地常規(guī)稻品種SUPERICA 1號的產量只有3 495 kg/hm2。
2)增強水稻生產知識和信息的廣泛傳播。重點是對當地農民的培訓,可采取田間示范,辦培訓班,利用廣播、電視、報紙及印發(fā)技術資料等多種形式,使農民掌握水稻高產栽培實用技術,提高農民的田間管理水平。。
3)推廣水稻高產栽培實用技術。選用高產、優(yōu)質、抗病蟲的水稻良種,建議引進推廣種植雜交水稻品種;育苗移栽,提高育秧技術,培育壯秧;提高栽秧質量,保證合理密度;對秧田和大田增施肥料;控制雜草危害,合理使用除草劑;合理排灌水,旱時灌水,澇時排水;綜合防治水稻病蟲和鳥害、鼠害。
4)擴大水稻種植面積,推廣1年多熟制。烏干達的溫、光、水自然條件,適宜水稻1年3熟,或1年種2季結合蓄留再生稻收4次。
5)水稻生產機械化和規(guī)?;?。政府可以通過價格補貼推動大、中型農場主購買農機設備,大多數農民可以采取租賃的形式使用農機設備。在耕地、耙地、插秧、收割等生產環(huán)節(jié)中使用大、中型農業(yè)機械,以提高勞動效率。同時,做好農機設備的維護保養(yǎng)和維修。
6)加強水稻收獲后處理。大、中型農場企業(yè)主可購買大、中型水稻干燥設備。大多數農民應在硬化地面或墊有帆布(防水油布)、曬席的地面晾曬稻谷。在水稻收割、干燥過程中,防止石子、泥土等雜質混入。增建儲糧設施,在農戶中推廣應用彩鋼小糧倉和儲糧病蟲防治技術,減少水稻在收獲、儲運過程中的損失。
1)國家重點扶持幾家大、中型大米加工廠,提高加工能力,創(chuàng)立品牌。對廣大農村地區(qū)發(fā)展的小型大米加工廠進行改造、升級。
2)提升大米深加工水平。利用大米作原料,生產食用酒精、糖果、糕點、米線等,做好加工過程中的副產品利用,如將谷殼、谷糠加工成飼料,碎米加工成食用米粉等。
3)推廣秸稈還田技術或利用秸稈發(fā)展畜牧業(yè),或將秸稈加工成草編工藝品、草繩、紙板,或利用其生產沼氣、蘑菇等。
4)完善水稻(大米)產品市場體系建設,為農民、加工商、經銷商、消費者交易提供便利,暢通進出口渠道。
[1]桂新龍,老項目煥發(fā)青春-烏干達奇奔巴農場改革管理經驗介紹〔J〕,國際經濟合作,1986(4):29-30.
[2]馬建華,烏干達奇奔巴農場重現生機〔J〕,國際經濟合作,1992(1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