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紅
常明昌辦公室里有一顆碩大無比的靈芝,令人稱奇。辦公室墻上“菇神”兩個遒勁的大字,更引人側目。
原九三學社中央副主席、農業(yè)部副部長洪紱曾的題字,道出了九三學社社員、山西農業(yè)大學教授常明昌30年追夢之路,詮釋了科技成果轉化的傳奇。
把論文寫在大地上
時間回放到1992年。
太谷街頭,一個戴眼鏡的年輕人推著輛破三輪車,走街串巷收罐頭瓶。知識分子最放不下的就是這張臉,面對過往行人不時投去的詫異目光,年輕人漲紅的臉上略帶一絲羞澀。
這就是常明昌。這一年,他28歲。
從上大學時師從著名真菌學家劉波教授,常明昌就為自己的職業(yè)夢想奠了基。1985年,他從山西大學生物系畢業(yè)后來到山西農業(yè)大學工作。在這個有著深厚文化底蘊和濃郁學術氛圍的校園內,他一如既往地追隨劉波教授,傾心于食用菌栽培、山野資源開發(fā)、真菌分類、保健食品和塊菌研究,嘗試做食用菌產品研發(fā)和技術服務。27歲他就發(fā)表了45篇論文,專著2本,在山西農業(yè)大學,對這個年齡段的年輕人來說,這至今仍是一個高度。
迄今常明昌已發(fā)表學術論文132篇,出版著作12部,主編21世紀全國高校食用菌本、專科統(tǒng)編教材2部,主編全國“十一五”規(guī)劃??平滩摹妒秤镁耘唷泛捅究平滩摹妒秤镁耘鄬W》2部,先后主持承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農業(yè)成果轉化、山西省煤基重點攻關項目等21項,合作發(fā)表地下真菌16個新種,是我國地下真菌研究的學術權威之一。
想當年,是一次偶然的經遇,觸動了常明昌走上產學研之路。
1992年他在北京出差時在麥當勞吃飯。聊天時得知麥當勞的一個門童一個月工資是400塊,是他工資的4倍還要多!
當晚常明昌失眠了。他開始思忖這些年自己所做的一切:論文寫得好只是紙上談兵,科研做得再好也只是研究層面,只有將自己的研究轉化為生產成果,才能獲得利益、體現出知識的價值。
回到學校后,常明昌著手創(chuàng)建山西農大食用菌科技服務中心,決心走食用菌栽培推廣的道路。但個人要創(chuàng)建研發(fā)中心,審批遇到了困難。之后,中共十四大確立要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消息,重新燃起了他的希望之火。1992年10月12日,常明昌興奮地拿著報紙來到校長辦公室,又一次談起了自己創(chuàng)業(yè)的想法,食用菌中心因此順利通過審批。
回收廢舊玻璃瓶,是他白手起家的第一步。常明昌的創(chuàng)業(yè)之路,就從推著這吱吱呀呀的小平車開始了。
創(chuàng)業(yè)之初,他找了一塊空地,挖了幾條地溝,蓋上塑料布,這便是他原創(chuàng)的菇棚。為了種植成功,他曾24小時守候在菇棚,燒火、調濕、保溫,比看護自己的孩子還精心。
寒來暑往。經過3年多的刻苦鉆研,常明昌用堅韌克服了一道道難關,掌握了一整套生產技術。
科研取得成績后,常明昌開始思考如何將實用技術推廣到農村去,為廣大農民脫貧致富開拓出一條新路。食用菌庭院式栽培,一家一戶,利用農民的房前、屋后、大棚、地窖、窯洞以及其它閑置的空地。為了及時給農民提供技術服務,他經常深入農戶具體指導,反復講解,設立免費技術咨詢電話,幫農民解決食用菌生產中的實際問題。
他真心真情把技術成果送到田間地頭,把論文寫在了大地上。
打通農業(yè)科技成果轉化的最后一公里
1999年,常明昌參與九三學社與臨汾的“九臨合作”,來到國家級貧困縣——臨汾市安澤縣蹲點扶貧。結合當地的氣候和特有的條件,常明昌不知疲倦地穿梭在山區(qū)的小路上,在累計工作的9個月時間里,他100多次去安澤,行程達6萬多公里。他每天穿梭于大棚之間。赤日炎炎的夏天,穿著背心站在河灘、大棚、樹林為農民朋友講課。他幫助安澤縣建成了30個大型食用菌生產基地,從第一年的110萬袋產量到第二年的330萬袋,常明昌功不可沒。隨后,常明昌在安澤縣又建起了山西最大的香菇基地,生產規(guī)模達到500萬袋。
為了解決產業(yè)化生產滅菌問題,他用了一個多月的時間,比較了國內所有設計方案和方法,請教了許多專家,終于探索出了一套連體式雙保險滅菌新方法。
兩年的時間,常明昌為該地區(qū)新增產值4000萬元,昔日被用來燒火的樹木枝條、玉米芯、秸桿、鋸末等,變成了農民發(fā)家致富的財源,使這個多年來一直被貧困困擾的國家級貧困縣——安澤縣,在產業(yè)結構調整中首先嘗到了甜頭。從此,常明昌在食用菌栽培行業(yè)名聲大震,各地紛紛慕名前來邀請他幫助發(fā)展食用菌產業(yè)。安澤的成功經驗,在三晉大地上引起了強烈反響,一時間,前去參觀學習的、購買菌種的、聘請技術員的絡繹不絕。
“九臨合作”香菇食用菌產業(yè)化生產基地,受到社會的高度評價。
2000年9月,安澤縣縣委、縣政府獎勵常明昌轎車一部。
在取得傲人的成績后,常明昌并沒有得意。在推廣技術的同時,他也看到了傳統(tǒng)農業(yè)的弊端——低產、低效。2000年,常明昌再次踏上了調研考察的道路。山東、上海、福建處處留下了他的足跡,他被福建工廠化的生產所震撼。在震撼的同時,也讓他看到了食用菌的發(fā)展方向。在隨后的考察中,他發(fā)現這些食用菌生產車間,完全實現了對溫度、水分、養(yǎng)分、通風、光照等食用菌生長要素的精準控制,可以一年四季不間斷地進行生產,完全擺脫了傳統(tǒng)農業(yè)生產靠天吃飯的束縛,真正達到了高產高效。
回到山西后,常明昌輾轉反側,這種生產模式能在山西復制成功嗎?
“我有責任引進最先進的生產技術,引領農民轉變生產方式。這個工作如果我不做,而等著別人來做,我就不是一個合格的科技工作者。這個頭必須要我來帶!”毅然決然的常明昌決定拿出自己200萬元的積蓄,建設山西省第一個食用菌工廠化生產車間。先進的技術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同時也吸引了更多的投資者慕名而來。
在常明昌的示范效應下,煤、焦、鐵、地產企業(yè)許多社會資本被吸引而來投資現代化食用菌生產,從而帶動了山西省食用菌產業(yè)的大發(fā)展。從2005年至今,常明昌帶領他的團隊,先后幫助31家企業(yè)建立了食用菌工廠化生產基地,其中年產值過億的達到6家。因此,在業(yè)內他被譽為“山西省現代食用菌產業(yè)奠基人”。
2005年以來,常明昌致力于九三學社與晉城市的“九晉合作”,在晉城市澤州縣建立了“九三學社山西省委現代食用菌科技示范園區(qū)”。園區(qū)歷時10年的合作發(fā)展,目前生產規(guī)模8000噸,年消化玉米芯、棉籽殼等農作物下腳料15000余噸,輻射帶動農戶2000余戶。常明昌在晉城市積極引導煤、焦、鐵領域的企業(yè)家們轉型發(fā)展,投資食用菌工廠化栽培,涌現出一批現代食用菌企業(yè),共13家,逐漸形成了食用菌工廠化產業(yè)集群。
2014年,晉城市委市政府獎勵常明昌一套125平米的限價房。
用非農思想解決“三農”問題
20多年來,常明昌在山西省30多個縣(市)進行了科技扶貧和科技成果轉化。創(chuàng)立了山西省最大的香菇生產基地和白靈菇生產基地,培訓農民3萬多人(次),推廣優(yōu)良品種300多個,產生社會經濟效益26億元;在安澤、澤州、清徐、太谷等縣創(chuàng)立了省內最大的香菇、白色金針菇、白靈菇、靈芝和猴頭菇生產基地;發(fā)明了抹泥墻栽培靈芝、香菇、猴頭菇新模式。
2003年,是常明昌事業(yè)發(fā)展的一次轉型。走工業(yè)化的道路,用非農思想解決“三農”問題。2013年,又是一次飛躍,必須走深加工道路,拉長全產業(yè)鏈發(fā)展。保鮮、初加工、深加工,這是他未來10年的奮斗目標。
2013年常明昌教授研發(fā)的靈芝孢子粉和北冬蟲夏草產品分別榮獲“第三屆中國(山西)特色農產品交易博覽會金獎”。2014年常明昌教授率領山西農業(yè)大學食用菌科技創(chuàng)新團隊完成的五項科研成果通過省科技廳成果鑒定,其中兩項達國際領先水平,三項達國際先進水平;制訂的五條食用菌標準通過了省質檢局批準發(fā)布并于2015年1月30日在山西實施,同時結合山西省29家食用菌龍頭企業(yè)和6家科研院所建立了山西省食用菌產業(yè)國家級特派員創(chuàng)業(yè)鏈和山西省食用菌產業(yè)技術創(chuàng)新戰(zhàn)略聯盟兩大平臺。這將對推動我國食用菌產業(yè)的發(fā)展具有重要的意義。
“任性”、韌性
熟悉常明昌的人都說,“任性”是他的關鍵詞。30年做一件事,執(zhí)著堅守、百折不撓?!叭涡浴?,就是韌性。
1964年春,常明昌出生在山西大同的一個普通工人家庭。家有兄弟姐妹7個,小時候家里貧寒。
母親沒文化,父親也只讀了三個月的私塾,但老人家深知讀書的重要。他上初中后,父親月工資72元,但每個月都很大氣地從工資中拿出5元讓他買書學習,這使他終身受益。草根的家庭背景,讓常明昌學會了頑強和堅韌。即使環(huán)境再險惡,也不能動搖他的信心。
1981年,常明昌考到了山西大學生物系。他十分珍惜來之不易的學習機會,每天早晨5點就起床到教室念書,晚上學習到10點半才回宿舍,中午也舍不得休息。學校哪個水坑又長綠藻了,發(fā)現雨后哪棵樹下長蘑菇了,他都會欣喜地采上去問老師。
實驗室成了他的“家”,每次學生實驗,他都幫老師準備整理。大學的每個寒假,他都在實驗室?guī)屠蠋熥鰳吮捐b定研究,干到除夕才回家,姐姐急匆匆?guī)纤s在店門關前給他買一件新衣服過年。
大學的暑假,他都是在幫老師做野外調查實習中度過的。四年下來,他走遍了大半個中國。至今常明昌仍然記得,在考察賀蘭山脈時,蜷縮在樹杈子上,披著個雨衣,啃著干饅頭,一個人獨自在樹林子里過夜的場景。
常明昌是個很陽光的人。他不愿意多談困難,盡管他遇到的困難數不勝數。這要歸功于少年時期的歷練。
樹高千尺,落葉歸根。常明昌心中抹不去的情結是報答導師劉波的培養(yǎng)再造之恩。1992年和劉波在野外考察的照片一直掛在常明昌家里和實驗室。這是一種激勵,也是一種鞭策。導師的鼎力支持成就了常明昌在食用菌產業(yè)化的道路上做出一番事業(yè),而常明昌對導師也如同父子般情深似海、關愛有加。
經過長期積淀,在學校的關心和支持下,2012年,作為學科帶頭人,常明昌在全國率先開創(chuàng)食用菌專業(yè)人才本科教育,為進一步發(fā)展山西省乃至我國食用菌產業(yè)培養(yǎng)大量專業(yè)人才提供了良好的平臺。
在山西農大校園,學生的微信群里,學生們自發(fā)評出學校最“?!钡慕淌?,常明昌名列首位。在學生們眼里,這個把知識轉化為財富并帶動了一方經濟發(fā)展的教授,才是他們真心佩服的。他每次上課,教室里總是座無虛席。農大的兩位眾所周知的“蘑菇王子”黃超和江利斌都是常明昌的得意門生。黃超2012年7月獲得“全國就業(yè)創(chuàng)業(yè)優(yōu)秀個人”榮譽稱號;江利斌2014年5月榮獲“第九屆中國大學生年度人物”榮譽稱號,這是山西省大學生第一次獲此殊榮。
常明昌曾被授予“中國科技扶貧十五年杰出貢獻者”、“中國農學會青年科技獎”、“國家科技部振華、王義錫科技扶貧獎”、“九三學社全國科教服務、扶貧支邊先進個人”、“山西省五一勞動獎章”等榮譽稱號。他的先進事跡先后被《人民日報》、《光明日報》、《中國教育報》等新聞媒體多次報道。
善不為名而為,功不為利所動。30年執(zhí)著追夢,破繭化蝶,他鑄就了科技成果轉化的傳奇。
他將一如既往的率領食用菌科技創(chuàng)新團隊,堅持走農科教、產學研和科技扶貧相結合的道路,用小蘑菇撐起大事業(yè),在廣闊的田野里放飛理想!
責任編輯 張惠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