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天翼
(廣西民族大學政治學與國際關系學院,廣西 南寧 530006)
老子“三寶”人生處世哲學及現代價值
周天翼
(廣西民族大學政治學與國際關系學院,廣西 南寧 530006)
當今的中國社會,人與人之間的關系相對緊張,社會事件多發(fā),多數人不知如何處世,而先秦道家的最主要代表老子卻早已給出解決方法。在《道德經》第六十七章中老子提出“三寶”的人生處世哲學。一曰慈,慈可以使人勇敢,心胸寬廣;二曰儉,儉使人克服欲望,返璞歸真;三曰不敢為天下先,則使人處世不爭,故無尤。雖有消極傾向,但只要體會老子思想之精要,則可消除人際關系緊張,從而創(chuàng)建和諧的人際關系與社會。
處世;慈;儉;不敢為天下先;現代價值
從中國幾千年的傳統(tǒng)文化中,可以發(fā)現在春秋戰(zhàn)國時期諸子百家的思想,尤其是儒道為我們的處世哲學提供了有益的啟示。道家的處世態(tài)度顯得尤為突出。道家把解決人際沖突問題的關鍵放在了思想方面,但這種過程卻是回歸到“嬰兒”式的“復歸”。老子在他的五千言的《道德經》第六十七章寫過一段話:“天下皆謂我(道)大,大而不肖。夫唯不肖,故能大。若肖,久矣其細也夫!我恒有三寶,持而寶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夫慈,故能勇;儉,故能廣;不敢為天下先,故能為成器長。今舍慈且勇;舍儉且廣;舍后且先;死矣!夫慈,以戰(zhàn)則勝,以守則固,天將建之,如以慈垣之。”[1]所以,本文將老子的人生處世哲學分為“三寶”,即慈,儉和不敢為天下先。下面詳細闡述。
慈,就是慈愛,慈悲,仁慈,仁愛。慈是老子“三寶”之中的核心內容。
1.1慈與勇敢、心胸寬廣
老子尚柔,在《道德經》五千言中就提到了多次。因而,在老子的眾多比喻中,女性特別是母親,成為老子使用比喻時一個突出喻體形象,如:“有名,萬物之母。”(《老子》第一章)“獨立而不改,可以為天下母?!崩献又砸阅赣鞯?,是由于母愛的慈。學者傅佩榮講到:“因為母親生育子女,無論小孩是美是丑,都完全接納,甚至可能對長得丑的特別疼愛,因此,慈愛是肯定母親的表現,像‘道’作為宇宙萬物的母親一般?!盵2]
慈與勇敢。老子之后提到:“夫慈,故能勇?!蹦敲创扰c勇敢就存在著一定的關系。我們還是從母親這一喻體分析。母愛是最偉大的,姚淦銘教授告訴了我們它的偉大之處就在于:“從母親一方言之,慈愛弱子無不表現出女性最大的勇敢;從子女言之,受母之愛也無不敢為母親赴湯蹈火?!盵3]以此類推,擁有慈愛、仁愛的人也擁有無比的勇敢。由此可以得出老子的結論:慈故能勇。而“舍慈且勇”,沒有慈的勇,更多表現為魯莽,結果只能是“死矣”。
1.2老子的仁愛觀
講慈,筆者就不能不提到老子的仁愛觀??鬃犹岢?,而很多人認為老子是反對仁的。其實老子并不反對仁,而是反對孔子提倡的仁。儒家講仁是帶有一定功利性的目的,例如《論語·顏淵》中說“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焉?!比实哪康木褪亲屘煜隆皻w”。老子認為社會一旦提倡孔子的“仁”,說明這個社會的道德已經敗壞了,歷史上也確實如此。那么老子提倡是怎么樣的“仁”呢?學者張松輝認為老子提倡的道德層次更高的“仁”。他認為老子的“仁”比儒家的“仁”更高一層次是表現在:第一在施仁的對象上看,老子由于對萬物一視同仁,因而要求愛親人愛別人愛萬物,打破儒家的“親親”基礎;第二在施仁的目的上看,老子的仁完全摒棄功利;第三在施仁的自覺性上看,老子要求無意識下的仁,而不是有意為之。[4]因此,老子倡導的仁愛是一種博愛,是一種發(fā)自內心來源于“道”的仁愛,要把“仁”與自己融為一體。
1.3慈與人生處世
我們通過分析老子的“慈”,以及他的仁愛觀,我們就可以看到老子的思想對當今中國社會進步的作用非常大。我們要對他人擁有慈愛之心,并且保持心胸寬廣,海納百川,遇事不能斤斤計較。同時,我們要擁有博愛之心,關愛身邊的每一個個體,也要關心集體的事務,為集體的利益做貢獻。另外,我們還要有勇敢之心,遇到困難時不畏懼困難與挫折,樹立堅定的信念。因此,在當今社會,我們一定要培養(yǎng)高尚的品德和堅定的信念,去實現老子所提倡的“大仁”。
儉,就是儉嗇,愛惜節(jié)儉。儉是老子“三寶”思想中的重要內容,主要是注重人的身心修養(yǎng)。
2.1去奢無欲
老子生活的時代春秋諸侯紛爭,而他有親眼看到統(tǒng)治階層的奢華浪費的生活。老子認為,正是由于統(tǒng)治階層不懂得勤儉節(jié)約,才導致普通老百姓生活的水深火熱。為此,老子極其反對奢侈生活,而提倡儉嗇即節(jié)儉生活。
糖尿病患者的依從性,是決定其疾病治療效果的主要因素?;颊咝枳襻t(yī)囑用藥,積極控制飲食,保持良好的心理狀態(tài),方可有效抑制病情進展。與精神無異常者相比,精神病患者腦功能紊亂,思維及意志均存在障礙,自我護理能力較低。因此,患者往往難以依從治療疾病。為提高精神病伴糖尿病患者的機體健康水平,該文于該院2016年12月—2017年12月收治的患者中,隨機選取86例作為樣本,觀察了飲食護理及心理護理的效果。
從統(tǒng)治階層的角度來看,老子提倡統(tǒng)治階層過節(jié)儉的生活?!俺醭锷跏?,倉甚虛。服文采,帶利劍,厭飲食,資財有余?!边@是多么鮮明的對比,統(tǒng)治者的驕奢淫逸使得朝政荒廢,田野荒蕪,倉廩空虛,百姓生活潦倒不堪。于是他提出“治人事天,莫若嗇。”以“嗇”治國,就應當做到“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只有統(tǒng)治者不珍惜看重那些奢侈品,不把它拿出來炫耀,則百姓就不會為之而相爭甚至偷盜這些東西。他認為社會動蕩的根源在于統(tǒng)治階級的“貴難得之貨”。因而他提倡通過對于財富消費的限制來實現“小國寡民”的社會理想,在這種社會里,“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百姓“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
從個人修養(yǎng)的角度來看,老子提倡個人更要過節(jié)儉的生活。老子在其五千言之中,描繪了圣人的形象,其中圣人的一項重要品質就是節(jié)儉。節(jié)儉就是反對奢侈,老子講:無欲?!拔迳钊四棵ぃ晃逡袅钊硕@;五味令人口爽?!崩铩拔迳薄拔逡簟薄拔逦丁倍甲鳛橛谋憩F。其實,老子認為一些關乎人類生存發(fā)展的欲望是正常的,但是過度沉溺在感官享受則是不應該的。因為欲壑難填,滿足無窮的欲望就會想著去浪費。反對奢侈,而倡導節(jié)儉,就要真正做到無欲無求。主體的道德修養(yǎng)就表現為一個從“有欲”走向“寡欲”甚至于“無欲”的過程,而作為這一過程的具體的倫理展開就是主體的“寶儉”。[5]
總的來說,老子提倡儉嗇,從而要求整個國家厲行節(jié)約?!胺驗閱荨侵^深根固柢,長生久視之道?!眱€嗇才是國家繁榮昌盛的根本保證。
2.2返璞歸真
老子提倡儉嗇,就意味著去奢,而去奢則意味著無欲,而無欲又意味著返璞歸真。這就是老子所說的返璞歸真思想,意思是說回到“道”中去。老子像往常那樣用比喻來闡述了這其中的境界:赤子或者嬰兒。赤子或者是嬰兒是老子的處世哲學中另一個重要的喻體形象。
老子認為人的發(fā)展有三個階段,相應的有三種境界:嬰兒——成人——嬰兒。第一個“嬰兒”和“成人”既是指人一般正常的成長過程,而最后一個“嬰兒”則是老子所倡導的一種境界。這種境界就是得道的境界。“含德之厚者,比于赤子。蜂躉虺蛇不螫,攫鳥猛獸不搏。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朘怒,精之至也。終日號而不嚘,和之至也?!薄昂轮裾摺奔礊榈玫乐ト耍ト巳鐙雰海ā俺嘧印保?,“吸收了天地之精華,未受集體世事污染,內則柔和淡泊,外則天真無邪,其得于天地精華也就保存得最好,嬰兒終日號哭而不會啞,那是因為他充滿了淳和之氣。通過觀察赤子,我們看到了人類最天真純樸的天性,”[6]泯滅了人的貪婪和狡詐。嬰兒天真純樸,無知無欲。欲望讓人貪圖世間享受,后面只會招致禍患。但是赤子的境界則是沒有欲望的,去奢和儉嗇,因而老子倡導返璞歸真。
2.3“儉”與人生處世
在平常的生活中,我們可以到處看到鋪張浪費的現象。這種鋪張浪費明顯不符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鋪張浪費與貪婪奢侈都會造成人們的心理健康的嚴重危害。因此,我們要遵從老子所提倡的“儉”,秉持勤儉節(jié)約的作風,凈化心靈,回歸純樸,領會“無為而無不為”的人生哲理。
不敢為天下先,就是與任何人相處,都應謙虛禮讓,不與人相爭。這是老子“三寶”人生處世哲學中的另一個重要內容。
3.1不敢為天下先的內涵探討
不敢為天下先,從字面上看就是不敢處在眾人的前面。然而,“不敢為天下先”的深刻內涵卻遠不止這個。下面將仔細論述“不敢為天下先”的人生哲學。
謙虛,居下,不爭?!安蛔允枪收茫徊蛔砸姽拭?;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能長。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痹谶@一章中,集中體現了不爭、謙虛、居下的內涵。不自以為是,反而能彰明;不單憑自己所見,反而能把事情看得清楚;不自我夸耀,反而能讓別人看到自己的功勞;不自高自大,反而有長進。因為不與世人相爭,所以沒有誰能與他相爭。老子依據“反者道之動”的辯證法,告訴我們,物極必反。因此,謙虛、居下顯得尤為重要。但是過度的謙虛、居下,就是妄自菲薄,我們也要摒棄。同時,如果和世人一樣逐利相爭,最后只能落得誰也爭不到或者爭不到全利而退。而不爭則可以讓自己獲得最大的利。老子身處亂世,目睹諸侯為利相爭,天下混亂不堪,正是因為如此,老子十分看重和提倡“不爭”。只有不爭,才能天下和平。
按規(guī)律辦事。韓非子在解讀老子“不敢為天下先,故能成器長”這一句子的時候,曾經提出了獨到的觀點:“圣人盡隨于萬物之規(guī)矩,故曰:‘不敢為天下先?!桓覟樘煜孪?,則事無不事,功無不功,而議必蓋世,欲無處大官,其可得乎!處大官之謂為成事長,是以故曰:‘不敢為天下先,故能為成事長。’”[7]圣人都去遵世界萬物的任何規(guī)律,所以才敢說不敢走在天下人的前面。在事情沒有完成的時候,自己的功業(yè)還沒建立起來,而議論肯定會超越世人,圣人并不不在重要位置上,這是不可能的事情。因此,我們不能魯莽的“敢”,而是按照規(guī)矩和規(guī)律辦事。我們要實事求是,按規(guī)律辦事。然而,其消極傾向也比較明顯。他說圣人遵循一切規(guī)矩,發(fā)展到極端就是墨守成規(guī),我們同樣需要摒棄。
3.2水德——不爭而無尤
老子講“不敢為天下先”,其實就是“不爭”的一種表現,為深刻闡明“不爭”,老子又智慧的做了一個比喻,這個喻體就是水。老子貴柔,而水是世上至柔之物,所以說水“幾于道”。因而我們?yōu)榱松钊肓私狻安粻帯?,就必須了解水以及“水德”。第八章“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有靜,處眾人之所惡,故幾于道。居善地,心善淵,予善天,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鄙仙浦司拖袼粯印K甜B(yǎng)萬物而清凈不爭。水往低流,人往高走,因而水處在眾人厭惡的卑下的地方,所以最接近于“道”。接下來,老子就提到了水的“七德性”:“居善地”——謙虛向下,“心善淵”——心胸寬曠,“予善天”——默默奉獻,“言善信”——一言九鼎,“正善治”——公平正直,“事善能”——發(fā)揮特長,“動善時”——把握時機。這七德性總結起來就是兩個字:“不爭”。只有不爭,才不會有過失。
老子歌頌水,歌頌水德,歌頌水的柔靜,不爭,善利萬物??鬃右哺桧炈骸爸钦邩匪?。仁者樂山”“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等??梢娝w現了宇宙最基本的哲理,而作為這個宇宙中最智慧的人類,我們就應當學習水德,成為“水”,從而暢行天下。
3.3“不敢為天下先”與人生處世
在上述的闡述中,指導了在人生處世中應該怎樣做到“不敢為天下先”。第一,和人交往,就要做到“不爭”,擁有水德,謙虛,豁達,奉獻,守信,正直等。這樣人與人之間才能避免出現各種矛盾沖突,和諧關系才會出現。第二,在做事方面,需要按照規(guī)律辦事,也同樣需要水的“善利萬物而不爭”的品行,默默奉獻,辦事時要發(fā)揮自己的特長,發(fā)現時機,把握時機?,F代人大多數屬于急功近利的人,追逐金錢、地位和名譽時爭先恐后。而另一些人則會做事唯唯諾諾,自己的特長恐怕無法得到彰顯,也是讓大好的機遇悄然失去。總之,做到“不敢為天下先”,做到“不爭”,方可“無為而無不為”。
老子的處世哲學博大精深,本文僅僅闡述了他的“三寶”思想。這“三寶”——“慈”“儉”“不敢為天下先”,三者是緊密聯系的。現代社會出現的一些不良現象以及人與人、人與社會甚至是人與自然之間的矛盾提供一種相對便捷的解決方法,為處在馬克思所講的拜物教的氛圍下的人們,擺脫功利物欲,走向精神升華。當今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繁榮發(fā)展,我們需要自覺抵制各種消極精神和負面影響,擺脫各種物欲,就是擺脫馬克思主義的“異化”情況,才能真正實現人的全面發(fā)展。
[1] 老子.道德經[M].長沙:岳麓書社,2011.
[2] 傅佩榮.傅佩榮細說老子[M].北京:國際文化出版公司, 2007:249.
[3] 姚淦銘.哲思眾妙門——<老子>今讀[M].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2001:159.
[4] 張松輝.老子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201-203.
[5] 唐凱麟,陳科華.中國古代經濟倫理思想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199.
[6] 周熾成,鄧魁.求真與求道——老子人生哲學新論[J].暨南學報(哲學社會科學),1995,17(2):7-10.
[7] 高定彝.老子道德經研究[M].北京: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 1999:364.
Study of three aspects of behavior philosophy of Lao-tze and their modern value
In recent Chinese societ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ach other get into tension and many social events happen. Many people do not know how to get along well with others, and the main representative of Taoism Lao-tzu has had already given the solutions. In
Conduct oneself in society; charity; frugal; modesty; modern value
B223
A
1008-1151(2015)06-0179-03
2015-05-10
周天翼(1990-),男,黑龍江依蘭人,廣西民族大學政治學與國際關系學院倫理學專業(yè)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中西方倫理思想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