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工學院外國語學院 湯雪妹
語言是為了交際,而詞匯是語言的建筑材料,是理解和表達語言的基礎,語言使用者的詞匯能力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他的語言交際能力。一般而言,詞匯意義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語義意義,是指“抽象于語言使用語境之外的語言意義”,指詞匯的本意;另外一類為語用意義,是依附原有的語言意義而存在,主要體現在語言交際者的語用意圖、語境等語用因素與語言意義的關聯,是詞匯在具體的語用環(huán)境中的現實意義。近年來,語用學在二語習得領域的研究成果,尤其是詞匯語用學學科的發(fā)展,對詞匯習得提供了許多可供參考的理論依據,筆者認為在詞匯習得中培養(yǎng)語言使用者的語用意識不失為一種有效嘗試,基于對當代大學生詞匯習得方式的普遍狀況的探討,本文重點分析大學生詞匯習得中語用意識的必要性,并提出對詞匯教學和詞匯習得方面的意見和建議。
詞匯是形式和內容組成的統一體,詞匯的學習主要包括四個要素:音(發(fā)音)、形(拼寫)、義(意義)和用(語用)。發(fā)音和拼寫是詞的形式,詞的意義是詞的內容,是客觀事物的語言反映,而要實現有效交流的目的,除了詞形和詞義,還要結合具體的語境,才能用得正確和得體。正是在這樣的基礎上,產生了一門新的學科—詞匯語用學。
詞匯語用學,是近年來衍生出來的一個分支學科,是基于語用學和詞匯學的研究。Blutner, Wilson 等國外學者都對詞匯語用學進行了各自不同的闡述;國內學者冉永平認為語用學領域研究的最新趨勢和詞匯語用的可探討領域表明,詞匯語用學的研究已具備了充足的依據。他于2012年對詞匯語用信息的語境構建進行了詳實的分析,從認知的角度對詞匯語用進行了進一步的解釋。作為一個新興研究領域,詞匯語用學正處于起步階段,尚未形成統一的理論框架,但詞匯語用學的研究已為越來越多的學者所關注,對詞匯信息的探索亦已超越了傳統詞匯學的研究范圍。詞匯是語言交際的基石,“學習語言不僅意味著獲得語音、詞匯和語法等語言系統方面的能力,而且還包括學會在特定的社會文化環(huán)境和特定的交際情景中得體地運用語言進行交際的能力”??梢姡~匯的學習過程中,必須培養(yǎng)語用意識進行語用積累,逐步增強詞匯能力。
一個人的語言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他的語言知識狀況,詞匯是英語語言構成的三要素之一,任何語言能力都要涉及學習者詞匯量的大小與詞匯的運用能力。但是在現實的英語學習中,不少學生雖花了大量時間學習單詞,效果卻不理想,詞匯成為了制約學生外語學習的一個瓶頸問題。在教學實踐中,筆者通過問卷和學生在聽說讀寫譯等語言練習方面的表現,發(fā)現大學生在詞匯學習中普遍存在以下三種情況: 首先,學生對詞匯學習觀點具有很強的相似性。學生普遍認為背誦大量的詞匯是學習一門外語的首要任務,但大多只是機械記憶識記單詞的拼寫和相對的語義意義,不能很好地使用正確的學習方法,這在某種程度上反映了學生詞匯學習的理想和現實之間的距離。其次,受中國傳統教學模式的影響,學生通過死記硬背的學習方法來記憶詞匯這一現象仍然很普遍,而對比歸納和聯想等這類的詞匯記憶方法卻很少被學生使用。死記硬背對初學者確實有很大幫助,能幫助他們積累語料,但是進入大學學習應該是較高階段的學習,死記硬背雖然擴大了詞匯的量,卻會因為把詞義與漢語意義機械對等而忽略了詞匯的語用意義,在實際交際中出現用詞錯誤等語用能力低下的現象。最后,學生詞匯習得過程中缺乏語用意識,他們對于大學階段學習的詞匯的運用能力不理想。例如,在聽說練習中對剛學過的詞匯有陌生感,在寫作中很少使用新詞匯,輸出能力弱。
在實際的言語交際中,如果說話者能熟練地說一口流利的外語,卻時常會犯些語用錯誤,會被認為是不友好的一種故意行為,受話人會有被冒犯之感。語言是用來交際的,學習一門語言,不僅要學習語言知識,更要掌握其語用意義,避免語用失誤。對于詞匯學習而言,無論是使用中的詞匯,還是詞匯結構,它們在語境中的表達意義,即交際信息不只涉及詞義本身,還涉及所在的話語語境等,Kasper 認為在課堂教學中提高學生語用意識有兩種方法:一種是教師講解,另一種是學生自我學習。因此,我們從詞匯的教授和詞匯的學習這兩方面來論述如何培養(yǎng)學習者的語用意識。
在外語教學中,詞匯教學曾一度被忽視,“部分原因是語言研究者偏重于句法和語音系統的研究,因而詞匯也就顯得不那么重要”在課堂教學中,詞匯教學大體上處于放任狀態(tài)。部分教師認為詞匯學習容易,只要學生花功夫背誦,必然會習得,是不需要教師占用寶貴的課堂時間教授的,是學生自己的事。即便部分教師在教學中認真地進行詞匯的教學,往往也只是沿襲領讀,釋義、舉例及檢查監(jiān)督這一傳統的方法,忽略了培養(yǎng)學生在具體的語境中使用所習得的詞匯的能力。怎樣才算真正掌握了一個單詞,除了音形義之外,還必須會“用”,這正是外語教學最終的目的。
在詞匯教學過程中教師必須培養(yǎng)學生的語用意識。首先,詞匯教學中融入語用知識的教學。教師可以在課堂上講解目前詞匯語用學研究所取得的成果,導入語用規(guī)則,讓學生對這些原則保持敏感,提升語用意識,為母語與目的語之間的關系提供元語用信息,激發(fā)學生已有的母語語用知識進行正遷移。其次,課堂活動中營造語境實踐,提升語用意識。一方面,將詞匯學習融合到聽說讀寫譯等各項技能的學習之中,以語篇為單位學習詞匯。另一方面,豐富教輔材料和課堂活動,拓展第二課堂,為詞匯的使用提供具體的語言環(huán)境,鼓勵學生運用大學各階段所獲得的詞匯,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最后,教師要注重自我語用能力的提升。教學理念和方法的推陳出新促使我們的教師必須不斷地提升自我的教學素質才能予以學生最佳的指導,助其取得最佳學習效果。
英語詞匯總量約有六千多萬條, 課堂所學的詞匯是有限的,遠遠不能滿足實際交流的需求。語言是用來交際的,詞匯學習是語言學習積累的第一步,只有在詞匯習得過程中,培養(yǎng)語用意識,重視詞匯的語用知識的習得,才能避免語用失誤,促進交際的成功。
(1)依托語境理解詞匯意義,培養(yǎng)語用意識
語義與語境密切相關,離開語境就無法把握詞的確切含義。英語詞義靈活,涵義廣,變化多,對上下文依賴較大,這不但要求學生在記憶單詞時要考慮不同的語境,置身于逼真的語言氛圍中,理解正確的英語表達。正所謂“詞不離句,句不離篇”,只有通過擴展閱讀、時時背誦,熟悉詞匯所適用的不同語境,才能更好地理解詞匯在交流中的語用意義,這樣才能打牢語言基礎,培養(yǎng)語言的應用能力,進行語用積累,這對在交際活動中能夠正確運用這些詞匯起到了決定性作用。
(2)以文化內涵為基礎理解詞匯,培養(yǎng)語用意識
究其根本,語用規(guī)則其實就是文化規(guī)則。我國的外語教學向來重視語音語法等語言知識的教學,忽視了文化的導入, 致使學生對英語國家的文化、價值觀及思維方式等方面的認識不足,從而在跨文化交際中往往會導致社交語用失誤。在我們國家,dragon(龍)被視為我們中華民族圖騰,被賦予了許多美好的象征意義;然而,在西方,dragon(龍)卻是有“兇狠、邪惡”之象征意義,所以,西方人用“ He is a real dragon.”來評論某人,千萬不要認為這是句表揚人的話;當然,當西方人對你說“You are a lucky dog!”,不要以為是句罵人的話。我國大陸文化與英倫海洋文化有著很大的差異,要跨越文化交流的重重障礙,,需要我們熟悉兩者的文化差異,努力達成不同文化間的認同,才能促進成功的跨文化交流。在詞匯習得過程中,除了學習詞匯的語音,拼寫,搭配,更加要重視其的實際運用的語境,不斷培養(yǎng)語用意識,才提高語用能力。
(3)通過實踐活動,提升語用積累
真正的詞匯習得來自于各種有意義的交際語境中對生詞的足夠的接觸,即許多學者稱之為的“大量接觸”。有意學習和隨機學習是詞匯學習的兩種常見的方式,有意學習主要是指一種有計劃的有目的的學習,隨機學習往往是指學生在參與其他活動中自然習得的,這是提升學生語用積累的一個重要的方面,這種詞匯的習得過程中,大學生可以結合言語交際行為所發(fā)生的語境,比如場合的正式程度,人物的身份等信息來理解詞匯的使用。學生可以通過直接參加以英語為交流語言的活動來提升自我,還可以通過一些如看電影,聽廣播或閱讀英語報紙雜志等活動進行語言輸入,增強目的語的文化輸入,有利于提高詞匯能力。
語言能力是語言交際的基礎,但語言意義是一個開放的系統,話語意義會因環(huán)境的不同而有所不同,很多大學生綜合語言能力都比較強,但交際能力卻相對較弱。語言失誤往往能得到交流對方的諒解,但語言能力強但屢屢出現語用失誤,卻很容易使對方產生誤解,直接導致交流的失敗,所以語用能力才是成功交流的保證。詞匯學習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詞匯量的大小直接影響著學生的英語聽說讀寫譯的能力,結合語用學知識學習詞匯,在得習過程中培養(yǎng)語用意識,提高英語詞匯的表達能力,促進英語綜合能力的提升,提升他們的交際和表達能力。
[1]Carter, R.Vocabulary: Applied Linguistics Perspectives[M].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1992
[2]何自然.當代語用學[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4
[3]李宗宏,李發(fā)睿.詞匯語用學與語言的語用意義之研究[J].外語教學,2014
[4]冉永平.詞匯語用探新[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