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圖/本刊記者 李仕羽
掩映在綠樹紅墻中的聚奎書院既是重慶歷史文物保護單位,又是一所仍在教學的中學校園。
→古樹環(huán)抱、古色古香的圖書樓
江津,黑石山。
馬鞍雙峰對峙于前,驢溪清流環(huán)繞于下,聚奎中學座落于青山綠水間。
從清朝同治九年的聚奎義塾到聚奎書院,再演變?yōu)榫劭鼘W堂、聚奎小學、聚奎中學,這所有著140余年歷史的學府,腳下是曲徑通幽的青石板路,耳畔是朗朗書聲。
聚奎書院誕生于江津,并非偶然。
自古以來,對于江津人來說,耕讀傳家、詩書繼世便是夢寐以求的理想生活,而近千年的文化傳承更是讓書卷氣息浸潤到這座城市的每一寸骨子里。
1064年,重慶境內(nèi)最早的文廟—成文廟在江津落成,又名學宮,接收經(jīng)過考試合格的士子讀書,參加上一級的科舉考試。
此前,咸平元年(998年),江津書生畢申考取進士,成為重慶史載的第一位進士。10年后,江津知縣馮忠創(chuàng)辦了五舉書院,這便是巴渝地區(qū)最早出現(xiàn)的書院。
北宋年間,大文豪蘇軾的長子蘇邁率本家族遷居江津,定居江津金剛沱;南宋中期,詩圣杜甫的十三世孫杜莘老亦率家族遷入江津清泊場。
作為當時的大文豪,他們在江津大修祠廟,興辦五舉書院、南山書院,授業(yè)講課,啟蒙鄉(xiāng)童。
那時起,江津便浸潤在郁郁書香中。
及至后朝,明建棲清書院,梅溪書院、樓峰書院;清代又增加官辦幾水書院,更兼有后來的育才書院、雙峰書院,蓮峰書院、鳳鳴書院、文峰書院、鐘山書院、清風書院等,江津逐漸成為重慶地區(qū)書院最多、學風最盛的縣。
而當?shù)匾淮笈胤焦賳T,亦因重視文化教育而聞名,曾受一“勸學”故事、國璋設“國璋課”更是被傳為美談。
19世紀后期,隨著重慶開埠,商品經(jīng)濟逐漸發(fā)展,江津白沙鎮(zhèn)地處川西、川南及貴州通川東水運要道,經(jīng)濟發(fā)展迅速,但文化教育卻落后一籌,幾水、育才、華峰幾所書院均在江津下半縣境內(nèi)。
白沙鎮(zhèn)有識之士看中了黑石山這讀書勝地,開始積極籌辦書院。
“寺側(cè)空地幽僻寬敞,適宜靜修;山對面馬鞍雙峰聳立,峙立如毫筆,興學與此,文風必盛。”一條蔓延百年的文脈亦由此發(fā)源。
驢溪三疊天飛瀑,馬鞍高峙地流杯。
書院勝景夜雨亭
行進聚奎中學所在的黑石山,約300畝范圍內(nèi)天然生成了540余座巨大磐石,大者體積數(shù)萬立方米,小者體積近十立方米,其形狀渾圓沉厚,色澤鐵青墨黑,如從山頂向四周滾落般布滿整個山體,礧磈突兀,參差錯落。
正是在這座以明朝寶峰寺和川主廟而聞名的山頭,清朝同治九年,由白沙鎮(zhèn)團總張元富和江津鹽商鄧石泉牽頭,籌集白銀3600兩,開工建造書院房舍,并將其命名為“聚奎”,取“奎主文昌”、“奎主武庫”之義。
1880年2月,聚奎書院正式成立,設酒、芹、棗、栗,舉行釋菜禮,由程緩仁任齋長,出席者百余人。新建成的院舍格調(diào)肅穆淡雅,規(guī)模宏大。大門上石刻“德星長聚五百里,廣廈顏開千萬間”;門內(nèi)前廳兩壁,立石碑數(shù)座,刻有國璋、宋揚、程德燦等人撰寫的《聚奎書院》等四篇碑文;院中講學廳兩側(cè)庭內(nèi)種植紅山茶十余株,春時盛開,狀如牡丹,繁花似錦,以象征學子前程。
1905年是聚奎書院的重要轉(zhuǎn)折時期,這一年聚奎書院改為“聚奎學堂”,由鄧鶴翔任堂長。
受自身教育背景所影響,鄧鶴翔從辦學形式到教學內(nèi)容都開拓思路、銳意創(chuàng)新。除保持聚奎學堂傳統(tǒng)的國學外,鄧鶴翔還陸續(xù)從國外購進理化生儀器、標本和圖書以開設數(shù)、理、化、生等新式課程,開辟運動場,開展體操、田徑等體育活動。
在日常教學中,學堂教師提倡學生自治,以活躍學風,對學生施行民主訓練,仿照美國、法國自定“憲法”,設“議會”,并介紹傳播歐洲文藝復興,早期社會主義學說及民主思想。這就使得聚奎學堂開辦伊始就以新式的教育內(nèi)容和教育形式迥異于舊式書院,因此在其他書院衰退之時,聚奎書院非但沒有式微,反而更加繁榮興盛,被冠以“洋學堂”名噪四鄉(xiāng)。
鼓亭題刻—第一觀
書院里的明朝古跡川主廟
除此之外,鄧鶴翔還籌資修建新式教學樓,培植花木,修筑池亭,美化校園。
如今,步入中學大門,右側(cè)便是一株近30米高的“香樟王”,樹干蒼勁老辣,樹葉婆娑如蓋,而大小與之相近的樟樹和其他名貴樹種遍及整個校園,與穿插其中的花卉顧盼生輝,構成四季流彩溢香的立體景觀。
此前,時任中央大學教授陳景曾以“黑石盤錯,古木參天,松鳴禽噪,一絕境也”之語,描述聚奎書院。而今,在路徑和房前屋后,滿目蒼藤古蘚,修竹掩映。青松環(huán)翠的密林竹叢之中常年生息白鶴上千只,往來飛騰穿梭。
漢獻帝在江津始設縣。千百年來,以聚奎書院、棲清書院、幾水書院等為代表的一大批傳道授業(yè)之所,不僅擔負起中華文化的傳承使命,更讓優(yōu)秀的文化基因滲透進每個江津人的血液,將深厚的人文脈絡植根于這座古城每一方泥土。
無數(shù)的積淀為江津帶來的不僅有蓮花灘、順江王爺廟、石門大佛寺、會龍山莊、奎星樓、“天下第一長聯(lián)”等600多處文化遺存和中山印染、中山紙扎、塘河婚俗、旱碼頭山歌等大批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這里更走出了明代工部尚書江淵、清末“聯(lián)圣”鐘云舫、白屋詩人吳芳吉、“蜀中三張”張采芹、共和國開國元勛聶榮臻、中國“兩彈元勛”鄧稼先……
除此而外,聚奎書院之于江津遠不止是詩書文華的代名詞,更見證了在其在戰(zhàn)火與硝煙中的錚錚鐵骨。
腳步踏在古樸、清幽的青石板路上,穿過風塵厚重的書院前院和石柱樓,隱約可見濃蔭密布下一座重檐歇山頂,青瓦白墻,條石為基,對稱建造的建筑。
鶴年堂
修繕后的鶴年堂內(nèi)景
這就是曾享有“川東第一大禮堂”美譽的鶴年堂。
“臺高三尺引來遐邇方家顯達,座滿四廂成就古今奎宿英雄”,于右任親題的匾額下,是一副豪氣干云的楹聯(lián)。歷經(jīng)近百年歲月,身處鶴年堂講臺,仍能感受到那個時代的風霜與炮火、血淚與榮耀。
著名思想家、國學大師梁漱溟多次在此傳播革命思想;加拿大國際友人文幼章作為第一個到白沙公開發(fā)表演講的外國人,用英文講完全程;身經(jīng)百戰(zhàn)、叱咤風云的馮玉祥,著裝簡樸地站在學生面前,號召大家捐錢買飛機抗擊侵略……在聚奎中學的世紀風云中,鶴年堂早已不僅僅是思想碰撞、擦出智慧火花的圣地。
行經(jīng)義塾時代、書院時代、學堂時代、學校時代;由小學、初中到高中,由私立到公辦,由寥寥數(shù)人到“奎星永耀”,聚奎中學屢歷世事變遷與歷史沉浮。
聚奎書院歷史的背影下,是中國近現(xiàn)代仁人志士辦學的艱辛縮影,更銘刻了一個時代夾雜書香墨馨與硝煙浴血的民族奮進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