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苓 袁桐
〔摘要〕 書評作為一種文體形式,它具有文化及經濟層面上的雙重意義。在文化層面,書評的意義來源于獨立的文本批評,而在經濟層面上,則因文化產業(yè)的全面突進,使得書評難以擺脫市場要素的干擾而缺失了獨立評價的可能。其最終結果雖然帶來了商業(yè)上的利益,但卻造成文化場域里的價值混亂和理性缺失。本文的目的即試圖通過梳理書評的兩種意義,以強調獨立書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關鍵詞〕 書評;經濟意義;文化意義;獨立性
〔中圖分類號〕I1/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0-4769(2015)01-0208-04
書評作為一種文體形式,應該說由來既久。最早的書評常常以序的形式出現(xiàn),書籍整理成冊自然需要提綱挈領的總概。中國關于序的描述始于《爾雅》:“‘敘,緒也?!睹珎鳌罚骸?,緒也?!蛲āw,自然也與‘敘同義?!薄?〕而中國最早的序則始于孔子的贊《易》(即《易傳》、《易經》的注釋)。但是,無論自序還是他序,序的存在都離不開它所評價的文本。因此這和現(xiàn)代意義上的書評還有一定差距。
真正促使書評完成從序到現(xiàn)代書評過渡的,在中國歷史上有兩條重要的路徑。一條以書目提要的形式出現(xiàn),即“從西漢劉向父子的《別錄》《七略》,到南宋晁公武《郡齋讀書志》、陳振孫《直齋書錄解題》,一直到清代的《四庫全書總目提要》”〔2〕等等。這些書目提要都有很大程度上的書籍評價和介紹功能。另一條則以文學評論的方式進行,即“從三國時曹丕的《典論·論文》、南北朝時劉勰的《文心雕龍》、鐘嶸《詩品》到明代的小說評點”〔3〕等等。這些文學評論則非常接近現(xiàn)代意義上的書評。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盡管這兩條路徑上的古代書評非常接近今天的現(xiàn)代書評,但因為在古代,書籍的擁有還僅限于少量的文化精英。因此,古代書評的內涵主要包括的還是書評在文本、思想評價層面上的文化意義。只有到了近現(xiàn)代,隨著大眾傳媒的興起,書籍的流通才越來越廣泛而迅捷,受者的需求也越來越大,這時候圖書以及相應的書評就慢慢開始凸現(xiàn)出巨大的商業(yè)價值和經濟意義。
因此,從現(xiàn)代書評的誕生就可以看出其內在鮮明的雙重意義。也正是因為經濟與文化上的雙重意義,從而使得現(xiàn)代書評一直難以擺脫某種尷尬的處境。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書評人是否應該堅持某種獨立的寫作原則?當書評遭遇文化意義上的學術性、思想性與經濟意義上的商業(yè)性、大眾性的沖突時,書評人當如何選擇?如何才能使得書評擁有更強的生命與更大的價值參與現(xiàn)代文明的構建與探討等等,這些是本文所要試圖解答的主要問題。要厘清這些困惑,我們首先梳理書評在兩種意義上的具體價值。
一、經濟意義
任何事物,若要獲得經濟意義,那么它的對象首先必須是商品。書籍作為商品的年代或許無法考證了,但書籍作為商品這一事實確乎已流傳久遠。近代商業(yè)的發(fā)達,也推動了文化的產業(yè)化發(fā)展。在這一背景下,書評作為書籍的介紹與評價,其經濟意義的突出也早已有目共睹。此時的書評也就類似于廣告,目的在于推廣。
眾所周知,在現(xiàn)代傳媒的語境下,信息爆炸已成為一個重要事實。這時候,如果沒有書評的推廣、介紹,消費者(讀者)便很難在紛繁的信息中選擇自己中意的商品(書籍)。而一篇誘人的書評則往往可能引發(fā)一場銷售熱潮。書評的這一作用,也被業(yè)界熟稱為“市場潤滑劑”。酒香不怕巷子深的時代遠去了,放眼西方的圖書廣告可以打在地鐵里、街道邊,更不用說書評的繁榮。而在中國,無論是直接的廣告還是間接的書評都顯得極為欠缺。書評作為推介、交流圖書的重要形式對圖書銷售所帶來的推動是巨大的。它就像一座信息橋梁,連接起了圖書與讀者之間的關系,讓新書、好書和適合具體讀者的書進入人們的視野,并促使人們完成購買行為,最終實現(xiàn)出版社與讀者的雙贏。
當書評作為一種推廣方式,大概包括了以下三種類型:第一種,它以純粹的信息描述的客觀方式進行書籍宣傳,其主要表現(xiàn)為摘抄加解讀。第二種則用帶有情感色彩和理性分析的主觀角度及其相應方式進行書籍推廣。從廣義上來說,今天的書評早已包括了圖書內容介紹、文本解讀以及價值評價在內的所有形式。從狹義上來說,則需包含價值評價在內的文本批評。無論是廣義還是狹義,上述兩種圖書宣傳模式都不陌生。但事實上還有一種圖書宣傳頗有些反其道而行之。在網絡日益發(fā)達的今天,炒作成為一種新型的營銷模式,話題性和矛盾性成為炒作的要素。因此,一方面有人捧一本書,另一方面則可能有人貶一本書,一旦造成這種爭論性的局面,觀眾的注意力就會大為集中,從而萌生一看究竟的好奇心理。總體而言,書評在經濟層面上的推介功能就主要包括上述三種模式。
當然,書評在經濟意義上體現(xiàn)的廣告功能也隱含著巨大的社會弊病。例如書評人如果在商業(yè)利益面前無法守持基本的人文底線,鼓吹缺乏誠信的價值選擇,這就違背了書評最根本的文化理念和價值。它存在度的問題,更存在主體與附屬、目的與手段的關系。
二、文化意義
顧名思義,書評的對象是書,也就是書籍文本所包含的一切內容與思想。因此,只要是針對文本所做出的所有評價與分析都可以看作是書評的文化意義。為了更好地對書評這一文化意義進行梳理,我們可以對象不同而將其分為四個層面或者四種類型。
1.介紹信息(面向讀者)
從廣義的書評來看,書評最基本的要素就是書評人對圖書內容(有時候還會包括作者信息等等)的介紹。沒有內容的介紹,所謂批評也就如無源之水、無本之木。這是其一,也是書評展現(xiàn)其文化意義最起碼的基礎。其二,介紹只是表象,本質其實是選擇。在茫茫書海中,書評人選擇介紹什么、評論什么都來源于他的主觀判斷和理性考量。無論其立場是批評、贊美還是客觀描述,他的這一選擇行為就已經對讀者產生了影響。我們經常會聽到人們說,一本書如果能夠得到某某著名書評人的推薦,其銷量就基本可以得到保障了。所以,書評的信息介紹意義遠非單純的介紹那么簡單,其背后潛藏著書評人的價值選擇及其知名度所帶來的經濟與文化意義。
2.分析文本(面向文本)
如果說書評的內容介紹更多屬于批評的基礎同時烙印著書評人身份的附加屬性(影響力),那么書評關于文本的分析則顯得更加充實而正當。好的文本分析應該呈現(xiàn)出書評人的理性、獨立與客觀。從價值層面上看,喜歡就是喜歡,批評就是批評,只有不受外界干擾才有可能做到真正的愛憎分明。書評人的這種誠實態(tài)度將直接影響到讀者對其產生的信任感以及文本本身的價值水準。除此之外,文本分析的一大特點還在于書評人對讀者對象的刻意淡化。而且正是源于讀者的消失,書評人才能更好地進入他與文本的交談。這種交談的最大特點就是個性化的價值解讀、嚴謹?shù)闹R考證以及純粹理性的邏輯推演。唯有此,這種獨立而富有個性化的解讀才能真正切入文本的深沉內涵,它直抵文本的藝術心靈、知識表達和理性肉身。學術性、思想性是文本分析的核心。
3.影響審美與創(chuàng)作的理論重構(面向作者)
一個好的書評人,不僅會面向讀者(介紹信息)、面向文本(分析文本),他同時還會面向作者、面向作者寫作,乃至于參于這種寫作在審美維度上的理論重構。這時候,書評人所進行的書評也就增添了濃重的文藝理論上的美學涵義。如果說文本分析的核心主要體現(xiàn)為書評人對文本的理解,那么關于審美與創(chuàng)作的理論重構則側重于一種書評人的自我表達??梢哉f,這是書評的一次超越。這種書評因具有了審美與創(chuàng)作之間的橋梁關系而使得它成為一種相對獨立的文化形態(tài),它是一種創(chuàng)作論在美學理念上的投影。而且,傳統(tǒng)的美學理念通常囿于學術的氛圍,而缺少了一種大眾的參與,缺少了大眾與學術的對話。這種對話,不是說學術應該迎合大眾,而恰恰是學術有可能在這樣的對話中影響大眾。因此,書評的審美重構不僅僅是在進行學術、美學的討論,更是在進行學術、美學的推廣和普及。
4.影響社會思潮(面向社會)
從對象上分,無論是介紹信息還是建構審美,書評的指向都是比較具體的讀者。但其實,書評還可以有更為廣泛而抽象的意義,那就是對社會觀念與思潮產生影響。一個社會的變化,首先是起源于觀念的變化。而觀念的變化則源于理性的覺醒。在中國傳統(tǒng)的皇權社會里,人們連君主的姓名都不敢直呼,而在現(xiàn)代社會的政治觀念中,政府的公職人員則成了人民的公仆。在西方啟蒙時代之前的中世紀里,人的主體性被淹沒在上帝的視野之中。然而啟蒙理性將這一觀念徹底打破,把人從上帝的掌控中解放了出來。自由和理性成為人最基本的尊嚴。而這一重大轉變就離不開無數(shù)個啟蒙思想家的哲思和言說。哲學,構成了人類觀念轉型的最大動力。書評對于社會思潮的影響亦在于此。好的書評抓?。氨磉_)的是這個時代最閃亮最富有創(chuàng)造力的思想。任何一個哲人,如果他的思想和著作不被人述說和傳播,他就不可能影響一個時代乃至于整個世界。而這種述說(包括批評)和傳播往往就源自于最初的書評(學術爭鳴)。不止于此,書評對社會思潮的影響還往往體現(xiàn)為書評人將文本當作自己理論體系的一部分論據(正面以及反面)的寫作方式。不少大家甚至把書評寫成了一本書,即是出于這樣的緣由。例如??略鵀榕笥褜懙囊黄蜓跃统隽苏谋旧恚挥嘤r在為《朱熹文集》寫序時,卻寫成了70萬字的《朱熹的歷史世界》。由此可見,從書到書評再到讀者,從哲學、思想到觀念再到社會思潮,緊密相連,共同構建起了書評對于社會思潮的影響意義。正如蕭乾所說的,書評“并不僅僅是報刊上偶爾設置的一個欄目,而是現(xiàn)代文化這巨廈一根不可或缺的梁柱”。〔4〕
三、獨立性
書評在文化意義與經濟意義上的分野,催生了獨立性問題的提出。一如前文所述,現(xiàn)代傳媒日益繁榮之下,文化產業(yè)的經濟向度越來越強,而其文化本位上的理性價值則在遭到不斷的沖擊甚至瓦解。當一個書評人在進行書評寫作時,他到底是受雇于書商,旨為市場效益而推介一本圖書,還是堅持一個獨立、理性的寫作立場,僅對書籍本身進行評述。這不僅在結果上決定了一篇書評是否獨立,而且也在源頭上反映了一個書評人是否稱職。因為事實上,對于為經濟利益而寫作者而言,此時他已不再是書評人,而是廣告人。
書評與廣告的區(qū)別是什么?從效果論上講書評和廣告都有推介的功能,但從本體論上講,書評的起點卻只是書評人對文本所作的一系列批評。在這一批評過程中,書評人當然可能因為自己的喜好和觀念而推介一本圖書,但這種推薦自始至終都僅存在于書評人與圖書之間的對話,與其說書評人推薦的是一本書,不如說他推薦的是他自己:他的想法、觀念和思想。然而廣告卻不同,廣告的本質就是為了銷售商品,而非與商品進行對話。廣告人所推薦的并不一定是他所認可的商品,而只是商品本身。從這個意義上講,書評人與廣告人最大的不同就在于書評人擁有哲學維度上的主體性,而廣告人則沒有。廣告人只能完完全全地附屬于商品,附屬于市場。
由此可見,書評的文化意義其實來源于書評人的主體性和獨立性,而書評的經濟意義則是其文化意義的附加品。這里存在主體性與附屬性的區(qū)別,也存在對于二者的選擇性問題,存在將文化與經濟何者看為目的何者看為手段的問題。遺憾的是,在今天的出版業(yè),將書評寫作視為廣告軟文的現(xiàn)象早已司空見慣。難怪有人會說,今天的出版社、媒體和書評人早已結成了某種隱性的利益聯(lián)盟。為了經濟利益,不少書評人罔顧文本批評的誠實原則,一味夸大其辭將原本劣制的圖書吹捧得天花亂墜,從而誤導讀者、擾亂價值。等等這些,都是書評人喪失獨立立場,將經濟利益視為目的而將文化意義視為手段的必然表現(xiàn)。
那么,這種明顯以經濟利益為目的的書評究竟有什么害處呢?書評人一旦受到了理性之外的干擾,無論是情感(所謂礙于面子)還是利益,他都將喪失自我的主體性原則,也就同時喪失了書評的文化主體性原則。其最終結果就是審美與理性的雙重降低。
在大眾文化的發(fā)展過程中,社會審美能力的降低已是飽受詬病的現(xiàn)象之一。而事實上,這種審美能力降低的根源并非來源于大眾,而恰恰來源于精英。以縱向的歷史維度為坐標,今天的大眾文化所帶來的金字塔底部的知識總量遠遠高于過去。而所謂精英的缺失,其實就來源于商業(yè)和信息社會文化人在經濟利益的浪潮中對理性尺度的自我縮減。一個書評人,如果放棄了文本批評的獨立性原則,而是放任經濟意義對文化意義的侵壓,那這就勢必導致從知識精英到普遍民眾審美的整體性下滑。而且,這種下滑因具有惡性循環(huán)的趨勢——精英審美放棄理性堅持后所表現(xiàn)出來的審美水準的降低會首先影響到大眾審美,然后是大眾審美的降低結合著經濟主體的特有訴求再次影響到精英主體的理性堅持——如果沒有精英主體率先展現(xiàn)出來的理性堅持,那么整個社會審美能力的降低就不會停止。大眾與精英,經濟與文化,二者看似毫無聯(lián)系,其實卻共享著相通的邏輯。無論是經濟還是政治,其內在的生命力都體現(xiàn)為我們對普遍和多數(shù)的肯定。但文化卻并不如此。在文化的領域里,真理很多時候恰恰就掌握在少數(shù)人手里。這時候,如果一個知識人不能夠擁有足夠的知識勇氣,那他就很可能在向大多數(shù)人看齊的經濟浪潮中迷失自我。
因此,作為一個書評人,堅持獨立的言說方式其實就是在堅持書評人的主體性地位,堅持文化、理性的主體性地位。文化與思想當然可以商品的形式進入眾多主體選擇的市場,但在這一市場中,并非每一個“消費者”都是理性的(嚴格來說是足夠理性)。因此,同“消費者”具有選擇的獨立性(主體性)一樣,書評人也同樣應該堅持自己的獨立性和主體性。如果書評人在經濟意識的影響下,追隨并受制于“消費者”的獨立性,那么書評人的獨立性也就隨之喪失。這時候,他實際上已經成為了“消費者”的奴隸。在現(xiàn)代性的語境中,獨立性(主體性)是一個被屢屢提到的重要原則。黑格爾認為,“說到底,現(xiàn)代世界的原則就是主體性的自由,也就是說,精神總體性中關鍵的方方面面都應得到充分的發(fā)揮”?!?〕這也正如康德所說的,人人都是理性的,所謂啟蒙就是人們敢于運用和追求理性的一種行為。人之所以愚昧,并不是因為缺乏理性,而是因為缺乏勇氣。
在現(xiàn)代化的專業(yè)時代,書評往往成為溝通學術與大眾的重要手段。沒有獨立的書評,學術與大眾之間就不可能建立起真實而可靠的關系。沒有獨立的書評,那些本應該發(fā)生在知識領域的學術、思想和審美交流也不可能抵達它應有的深度。其最終的結果只能是學術腐化、思想凋敝和審美頹敗。一句話,沒有獨立的書評,就沒有嚴肅的討論,也就不會有文化的繁榮和思想的精進。今天的諸多書評人常常冠以獨立二字,其主要目的即在于此:還原理性良序、扶正學術視聽。
結語
隨著商業(yè)及信息社會的發(fā)展,作為身兼經濟與文化意義的書評面臨著自身內在意義沖突的不斷強化。在這一問題上,本文已從書評的經濟與文化維度論述了獨立書評對整個社會文化發(fā)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簡言之,堅持書評的獨立性就等約于堅持書評在文化意義上的主體性和獨立性。也只有堅持這樣的獨立性,一個國家和社會的學術、思想及其文化與審美才可能獲得真正意義上的提升與進步。美國的《紐約書評》號稱全球書評界的旗幟性刊物,其核心原因就在于它始終堅持書評的獨立性和精英化追求。它在自我評價中寫道,要“頑固拒絕把書、戲劇和電影歸入人類沉溺的娛樂當中去”〔6〕,“他們的理想是用那個時代最有趣和深邃的思想深度討論當時出版的圖書,同時他們認為,《紐約書評》應該成為一個獨立的出版物,而獨立性是其迄今仍然秉承的傳統(tǒng)”?!?〕所以有人說,“《紐約書評》以其‘毫不遮掩的精英主義定義了英語世界近半個世紀的智性討論”?!?〕
然而,遺憾的是由于種種原因,中國書評界在這一獨立性上的堅持還遠不盡如人意。因此,正是基于這樣的現(xiàn)實,在梳理書評的經濟意義與文化意義的基礎之上,強調書評文化意義的主體性和獨立性地位就顯得十分迫切而重要。
〔參考文獻〕
〔1〕黃現(xiàn)璠.古書解讀初探〔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476.
〔2〕〔3〕〔4〕吳道弘.書評例話〔M〕.北京:中國書籍出版社,1991:50,50,155.
〔5〕于爾根·哈貝馬斯.現(xiàn)代性的哲學話語〔M〕.曹衛(wèi)東,譯.南京:譯林出版社,2011:20.
〔6〕紐約時報網站,http//www.nybooks.com/about.
〔7〕〔8〕劉蒙之.美國書評媒體的類型與定位〔J〕.編輯之友,2012(10).
(責任編輯:何 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