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店標
(大慶師范學院法學院,黑龍江 大慶 163712)
科學立法及其判斷標準
李店標
(大慶師范學院法學院,黑龍江 大慶 163712)
科學立法是指立法活動和結果應符合客觀、遵循規(guī)律、尊重事實、體現真理,對社會關系進行有效調整,達到在不同主體間利益的合理分配??茖W立法的判斷標準包括立法觀念的現代性、立法程序的正當性、立法內容的合理性、立法技術的規(guī)范性和立法主體的專業(yè)性。
立法;科學立法;判斷標準
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把提高立法質量作為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關鍵點,突出了科學立法對于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和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的重要意義。堅持科學立法是提高立法質量的關鍵舉措,是實現良法善治的前提條件,也是推進法治中國建設的必備要素。
我國當前的法律文本、政治文獻和學理研究中都存在有關科學立法的解讀,盡管這些解讀呈現出思路多元化和結論多樣化的趨勢,但大都認為科學立法是當代中國立法工作的首要價值追求,突出科學立法的地位是當務之急。在法律文本上,2000年生效的《立法法》將科學立法表述為“立法應當從實際出發(fā)”;2015年修正的《立法法》除了從動態(tài)層面強調“立法應當從實際出發(fā)”外,對靜態(tài)層面的法律規(guī)范也提出了“明確、具體,具有針對性和可執(zhí)行性”的要求。在政治文獻上,2014年的全國人大常委會工作報告首次明確科學立法就是立法活動和結果要尊重、體現客觀規(guī)律。在學理研究上,對科學立法的界定雖然存在內涵、外延和本質三種分析思路,但均強調科學立法應是在尊重和遵循規(guī)律的前提下實現立法的現代化。實際上,上述關于科學立法的各種表述和闡釋,往往是將科學立法作為一項立法理念予以看待,強調對立法行為和結果的應然分析。
從理論研究的角度出發(fā),我們會發(fā)現,科學立法的界定不僅應關注“科學”和“立法”二詞的基本含義,更應重視“科學”與“立法”二詞的有機勾連。在此嘗試將科學立法界定為:立法活動和結果應符合客觀、遵循規(guī)律、尊重事實、體現真理,對社會關系進行有效調整,達到在不同主體間利益的合理分配。當然,科學立法作為一項立法理念雖然具有較強的感召力,但要真正將理念轉化為實踐并非易事。因此,僅僅界定科學立法的內涵還是不夠的,明確科學立法的判斷標準似乎更為重要。
1.立法觀念的現代性。立法觀念的現代性是科學立法的首要判斷標準,因為觀念相比制度、實踐而言具有優(yōu)先和基礎地位,是從事具體立法工作的先決條件。立法只有既符合實踐,又符合法理,才能獲得廣大人民的支持和擁護,才能實現法律效果、社會效果和政治效果的有機統一。為此,立法者需要始終將人民群眾的意志和利益作為立法工作的出發(fā)點和落腳點,堅持實事求是和避免主觀隨意,在充分尊重規(guī)律的前提下發(fā)現真理,在掌握事實的基礎上設計制度,實現事實與規(guī)律在立法工作中的高度一致。當前,樹立現代立法觀念需要摒棄工程立法、政績立法、封閉立法、主觀立法、功利立法等不良觀念,強調立法活動中程序與實體的統一、數量與質量的統一、經驗與理性的統一、合法性與合理性的統一。
2.立法程序的正當性。正當程序,是指以程序正義為核心價值取向的一系列觀念、規(guī)則和制度的總稱。正當立法程序的主要目的在于確保多元利益主體充分有效地參與立法,為他們在立法過程中的平等協商、談判、質證和辯論提供平臺,從而利于對立法結果施加實質性影響。此外,正當立法程序也是對立法權行使的程序性約束,是限制立法者恣意的制度性保障。概言之,正當立法程序能夠通過程序設計和運行的公正來促進實體的公正,這也是為何將程序的正當性作為科學立法判斷標準的主要原因。目前,實現立法程序的正當性需要不斷加強制度建設,完善立法參與、立法公開和立法聽證制度,建立立法辯論、立法修正案和立法回避制度。
3.立法內容的合理性。立法內容的合理性是指法律文本所調整事項和方法的選擇應符合客觀規(guī)律和現實國情,法律的實施具有針對性和可操作性,能夠切實有效保障公民的權益。一方面,立法內容的合理性體現為立法內容的合人民性,把維護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作為立法的首要目標,把實現所有社會主體的平等權利、維護人的尊嚴和自由作為立法的重要價值取向,在立法中貫徹落實人民利益優(yōu)先于集體利益和個人利益的原則。另一方面,立法內容的合理性體現為立法內容的合規(guī)律性,在把握社會發(fā)展內在規(guī)律的基礎上恰當選擇調整事項,在認識到立法者有限理性的基礎上努力保持同步立法,在把握權利行使和權力運行規(guī)律的基礎上合理分配社會資源,在堅持平等保護和適度傾斜的基礎上有效規(guī)制法律行為。隨著我國法治進程的加快,立法過程中利益主體多元化、利益分配固定化和利益沖突多樣化的趨勢日漸明顯,因此通過合理設計立法內容來實現利益平衡應當引起立法機關的高度重視。
4.立法技術的規(guī)范性?,F代社會的發(fā)展以科學技術的發(fā)展為基本特征,如果立法者不重視立法技術的運用將不利于良法出臺,也不利于民眾對法律的接受,法律的實施自然會面臨諸多阻力。因為,立法機關所立之法面向應是大眾,而非法學法律專家,讓大眾看得懂、學得會、用得慣才是目的。立法技術的規(guī)范化有助于對立法程序進行有序引導、消除法律沖突、完善法律體系、彌補單邊主體認識不足、促進溝通對話和避免立法技術的唯理性,因此這項工作重要性顯而易見。當然,實現立法技術的規(guī)范化既需要借鑒國外有益經驗,又需要挖掘自身現有資源。值得一提的是,我國于2009年制定的《立法技術規(guī)范(試行)》對法律結構規(guī)范、法律條文表述規(guī)范、法律常用詞語規(guī)范、當選修改形式規(guī)范和法律廢止形式規(guī)范進行了明確規(guī)定,這對于規(guī)范立法技術無疑意義重大。
5.立法主體的專業(yè)性。對于立法者而言,受過較高程度的教育,具備一定的專業(yè)知識是有效開展立法的前提,也是確保理性立法的關鍵。立法主體的專業(yè)性要求立法者中至少應當配備一定數量的高素質的專職法學法律人員。如果人大立法存在代表多元化、兼職化和行政化的特點,代表對立法知識甚至是法律知識的了解并不多,要充分發(fā)揮其在科學立法中的作用自然頗有難度,優(yōu)化人大代表結構就顯得至關重要。優(yōu)化人大代表結構就是要實現人大代表職業(yè)結構合理化、知識結構多元化和年齡結構梯次化,保證各階層的代表都有一定的數量,提高具有專業(yè)知識背景的代表比例,使不同年齡段的代表都能參與立法活動。此外,提升人大代表的法治觀念、落實言論免責原則、加強專業(yè)知識培訓和建立人大代表聯系制度等,也是推動立法主體的專業(yè)化的有效措施。
總之,無論是中央立法機關還是地方立法機關,目前都應當將推進科學立法作為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著力點。這對于新獲得立法權的設區(qū)的市而言意義尤為重大,因為這些地方大都面臨立法經驗和能力相對不足的問題,如何保障立法權的正當行使和立法質量的提高成為頭等大事。推進科學立法重在建立和完善以下立法體制機制:第一,堅持黨對立法工作的領導,重大立法事項應事先報各級黨委討論決定;第二,堅持人大對立法工作的主導,尤其是要發(fā)揮人大常委會在立法方面的優(yōu)勢;第三,發(fā)揮立法專家顧問的作用,健全專家立法參與機制,建立立法專家顧問團制度;第四,發(fā)揮公眾立法參與的作用,完善公眾參與立法機制,建立立法協商制度。
〔責任編輯:李敬晶〕
D920.0
A
1002-2341(2015)04-0113-02
2015-06-28
黑龍江省社會科學規(guī)劃項目“立法辯論制度及其中國化研究”階段性成果,項目編號13E002
李店標(1983-),男,安徽濉溪人,講師,法學博士,主要從事立法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