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翠玲,尹 黎,潘 巖
(1.東北石油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黑龍江 大慶 163318;2.大慶職業(yè)學院公共課教學部,黑龍江 大慶 163255)
在國民經濟發(fā)展過程中,政府究竟應該扮演什么樣的角色,一直是學者們熱議和研究的焦點。洛克指出:“人民聯合成為國家并受制于政府的一個重大目的,是保護他們的財產(同樣的,還有他們的自然權利)”。[1]政府非常重要,但必須是法治的政府。李克強總理在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三次會議上所作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要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加快建設法治政府、創(chuàng)新政府、廉潔政府和服務型政府,增強政府執(zhí)行力和公信力,促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睆膰抑螄碚⒔ㄔO法治國家的目標和具體任務中可以看出國家對加強行政體制改革、創(chuàng)建法治政府的決心和態(tài)度。
面對現代國際社會發(fā)展的新趨勢和中國經濟社會發(fā)展的新常態(tài),在法治政府的建設過程中,我們已經取得了一些進步,但同時我們也應該認識到法治政府建設所面對的困難,不同城市應該根據發(fā)展的特點,找準適應自身的法治政府建設的“落點”,避免出現法治政府建設的形式化。
大慶作為一座典型的資源型城市,依靠自身的資源優(yōu)勢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城市建設取得了長足的發(fā)展,但幾十年過去,這種城市仍然要面臨資源型城市無法破除的“資源詛咒”。在從“大企業(yè),小政府”到“小政府,大社會”的政府職能轉變和法治政府建設過程中,如何在完成“法治中國”總體目標的同時找到適合這座城市法治政府建設的路徑、找準法治政府良性發(fā)展的“落點”,是我們應該思考的關鍵點。根據大慶資源型城市的特點、城市民眾的法治意識狀況以及法治政府建設的現狀,應當從幾個方面出發(fā),作為法治政府建設的“落點”。
在政治經濟學理論中,圍繞著“手”的問題,“看得見”與“看不見”的爭論長期存在,學者們經常將其作為分析政府職能的學理依據。亞當·斯密認為,君主或國家應當為人們提供國防服務、司法服務以及建立并維持一些公共機關和公共工程。但現代經濟是全球化經濟,任何一個國家都不可能孤立于世界經濟體系之外,誠如亨廷頓所說,“各國之間最重要的政治分野,不在于它們政府的形式,而在于它們政府的有效程度”。[2]習近平總書記在十八屆三中全會強調指出:“經濟體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點,核心問題是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系,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fā)揮政府作用。”[3]從經濟維度看,政府職能轉變是現代經濟發(fā)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法治政府建設的首要“落點”。
作為“油化之都”的大慶,在法治政府建設過程中,要想做好經濟發(fā)展的“守護人”,打破資源型城市的“魔咒”,就要保持宏觀經濟穩(wěn)定,維護市場秩序,彌補市場失靈,促進共同富裕,充分發(fā)揮市場對資源配置的決定性作用。要明確城市定位,科學制定發(fā)展規(guī)劃;優(yōu)化產業(yè)結構,合理選擇主導產業(yè);完善市場監(jiān)管,確保市場有序競爭;加強公共服務,推動企業(yè)技術創(chuàng)新。要用政府權力的減法換取市場活力的乘法,同時營造良好的自然與人文生活環(huán)境,既能“近悅之”,留住人才,又能“遠來之”,圍繞本地區(qū)位特色形成優(yōu)勢產業(yè),筑巢引鳳。
充分保障公民的合法權利是衡量法治政府建設的一個重要指標。我國目前的法治政府建設過程中首先面對的就是“官本位”意識,這種源于傳統儒家思想的倫理邏輯,直接導致了政府家長主義作風的嚴重盛行,也成為法治政府建設、公民權利保障的思想痼疾。
中國政府管理體制建構的傳統思想基礎是主體—客體理性,若其極端化就可能導致“自我中心主義”,[4]一旦進入公共管理領域,必然導致權力異化,公共權力被濫用而侵犯公民合法權利。
法治政府建設就是要改變這種權力格局,重新看待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的關系,摒棄主體—客體理性,關注對“對象”的尊重與包容,以主體—主體的交互主體性形式實現理性的回歸。同時,要培養(yǎng)政府行政人員的法治思維,培養(yǎng)行政人員的責任意識,樹立新的行政理念,變“官老爺”為“人民公仆”。
作為“文化城市”,大慶在法治政府建設過程中,要建立一個良性互動的政府與社會關系,不斷令社會走向規(guī)范化,使公民的合法權利得到保障。同時,要提高政府的信用度。政府作為公眾的代言人、公共利益的分配者、公民權利的維護者,在依法轉變政府職能、依憲行政的過程中,要努力達到法治政府建設執(zhí)行度與公民權利保障維護度的平衡,使民眾感受到法治政府的“溫度”。
維護社會的穩(wěn)定、增強民眾的社會參與度是法治政府建設的重要目標,也是轉變政府職能、推進政府現代化治理能力的必然要求。
作為行政權力的載體,維護社會的穩(wěn)定和長治久安是政府承載的重要職責。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政府職能轉變的實踐證明,社會穩(wěn)定度的提高、民眾社會參與度的提升需要政府職能的科學定位。但以往的“全能型政府”在導致政府職能和政治權力沒有范圍或邊界的同時,也導致政府行為正當與否沒有清晰的衡量標準,而法治政府建設中所要建設的是“有限型政府”。按照社會契約論的觀點,政府作為公共管理者,其權力來源于民眾權利的讓渡,這一權力的來源決定了政府職能范圍的有限性。故此,要求政府明晰自己的職能范圍,妥善處理好“該做什么”和“如何做”兩個問題。
守護社會穩(wěn)定,在法治政府建設過程中,大慶應根據自身改革的實際進一步完善政府職能,建構透明責任政府。未來的法治政府建設中,大慶政府應繼續(xù)“曬”權力清單,使權力在陽光下運行。通過增強權力清單的透明性,擴大民眾對政府權力的監(jiān)督渠道和監(jiān)督力度,提高民眾的社會參與度。同時,民眾社會參與度的提升也會促進政府更好地轉變自身職能,加快法治政府建設的步伐,提高社會的穩(wěn)定度,實現政府與社會的良性共融與循環(huán)。
法治政府建設是個全方位的系統性工程,既需要政府、行政人員、社會、民眾的多方面參與,也需要注重城市本身的“特殊性”,因地制宜地找準法治政府建設的“落點”,使依法行政取得實效。
[1][英]洛克.政府論(下)[M].葉啟芳,瞿菊農,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64:59.
[2]齊衛(wèi)平,王可園,唐興軍.轉變政府職能的三個認識維度[J].江漢論壇,2013,(9).
[3]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J].求是,2013,(11).
[4]王玉.邏輯與路徑——轉變政府職能與完善政府權責體系[J].理論探討,20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