闞峰 (大慶油田有限責任公司海拉爾勘探開發(fā)指揮部,黑龍江 大慶 163000)
油井中的油氣混合物含有大量的雜質,在很大程度上擴大了流液體積,致使管路與設備的功能無法全面發(fā)揮,降低了利用效率,導致原油煉制、原油集輸作業(yè)無法實現(xiàn)正常運行。因此,必須采取有效措施對原油中的雜質進行去除,然后才能進行集輸作業(yè),煉制出與相關標準要求相符的商品原油。原油中的機械雜質與鹽類,其存在形態(tài)多為水中懸浮,因此,脫水工藝對原油集輸而言,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原油乳狀液主要有O/W、W/O兩種。這兩種乳狀液都存在天然乳化劑,這些乳化劑會與很多物質結合在一起形成膜狀,覆蓋在乳狀液的液滴界面上。膜的厚度與機械強度呈正比,厚度越大,強度越大,滴液直徑反而會逐漸縮小,促使乳狀液形成良好的穩(wěn)定性。膜的特性直接影響著乳狀液的穩(wěn)定性,而膜的穩(wěn)定性主要取決于其表面的動力學特性、界面粘度、界面張力梯度、彈性和溶解性等。
所謂破乳是指破乳劑以分子形態(tài)滲入到滴液內,并代替天然乳化劑黏附于界面之上,對滴液的表面膜進行破壞,致使膜內的水含量得到有效釋放,水滴通過匯聚形成較大的體積,然后沉降到乳狀液的地步,水與油呈分離狀。
化學破乳具有非常復雜的機理,主要分為四方面。一是可以對水與油相接面的膜上電荷進行中和,電荷無法對膜進行有效保護,致使膜損壞;二是可以有效溶解乳化膜,致使乳化膜出現(xiàn)大面積損壞;三是擁有反相作用,可以對乳狀液的形態(tài)進行轉換,乳化膜在反相過程中會被溶解;四是有高于乳化劑的活性,其可以成分散狀態(tài)對水與油的相接面進行破壞,取代乳化劑,構建一個界面膜,該膜并不具備良好的穩(wěn)定性,易破裂,通過電場以及重力沉降的作用,將會致使水與油呈分離狀。
油水分離的方式有很多種,例如,超聲波脫水、電化學聯(lián)合脫水、化學脫水、電脫水以及熱沉降脫水等等,現(xiàn)階段,我國聯(lián)合站在原油處理過程中,普遍選用化學脫水方式。上述原油脫水方式具有一個相同的制約性,即脫水后需要留存大量的時間與空間,對分離狀態(tài)進行穩(wěn)固。首先,利用破乳劑進行破乳處理后,將其放置在沉降罐內,利用油水密度間的差異性以及重力差異,對其進行長時間沉降,確保油水徹底分離。
油水沉降是一個較為緩慢的過程,油水的分離遵循一定的規(guī)律。水滴沉降速度越慢,其直徑平方越小,而油水密度差越大,外相油粘度越大。在實際生產過程中,含水量、乳化程度以及溫度將會直接影響著油的密度、水的密度、原油粘度以及水滴直徑,很難對其沉降時間進行準確把握。雖然油水的沉降時間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水層控制高度,但不能因此便通過大幅度降低控制高度,延長沉降時間,以期可以取得良好沉降效果。
溫度與原油粘度呈反比,溫度越高,粘度越低,而水滴的沉降速度越快。原油的體積膨脹系數越大,油、水密度間的差值越大,在油相中,水滴易于下沉。沉降罐中的溫度較高時,水蒸氣便會上升到上層的無油空間,如果油田地區(qū)存在晝夜溫差大的情況,將會導致沉降罐內外溫差較大,水蒸氣會出現(xiàn)冷凝,導致油層頂部存有水滴。因此,原油破乳的溫度控制在45度左右為最佳。
油水界面的影響因素有三個,分別是界面過低,對乳化層的高度以及溢流口的含水量造成較大影響;二是界面過低,降低了脫出水水質;三是界面過高。第一種因素的具體原因是由于水層較低,進液壓力將會對油層造成一定程度的沖擊,致使油層混沌,雖然在微觀狀態(tài)下,油水已經分離,但在物質形態(tài)下,二者還處于結合狀態(tài),如果無法在短時間對油水進行有效分離,由于破乳劑的作用,將會出現(xiàn)乳化層;第二種因素的具體原因是由于界面過低,會加大污水的含油量,在進行水洗油作業(yè)時,同樣會對污水進行外排處理,致使大量的原油隨著污水一同排出沉降罐。除此之外,還存在很多聯(lián)合站長期不對沉降罐進行清潔處理的情況。第三種因素的具體原因是由于界面過高,在很大程度上縮減了沉浮時間,導致溢流口的水含量過大,與相關要求標準不符。
原油中含有伴生氣時,采取有效的措施對其進行回收處理,不僅可以有效避免工程現(xiàn)場出現(xiàn)安全事故,還能有效提升聯(lián)合站的經濟效益,因此,輕烴廠受到了聯(lián)合站的青睞。如果沉降罐中存有大量的氣體,將會導致沉降罐內發(fā)生氣體沖擊問題,會對水與油之間的分層造成嚴重的不良影響,流液喪失平衡性,因此,應該對沉降罐的補氣與引氣作業(yè)給予高度重視。
通過對油田聯(lián)合站原油脫水工藝作業(yè)的障礙性因素進行具體分析可知,要想確保原油脫水環(huán)節(jié)實現(xiàn)平穩(wěn)運行,必須采取有效措施,對各個障礙性因素進行嚴格掌控,確保其處于最佳狀態(tài),與相關標準要求相符。
[1]祁強,李萍,張起凱,趙杉林.原油脫水新技術研究進展[J].石化技術與應用,200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