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天忠
(湖北工程學院 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湖北 孝感 432000)
論馬克思主義兩種全面生產論的不同美學觀
賀天忠
(湖北工程學院 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湖北 孝感 432000)
馬克思主義生產論的研究經歷了上世紀80年代前的單純社會生產論到80年代初的自然生產力論再擴展到80年代末以來的生態(tài)生產、自然生產和全面生產論等四個階段。馬克思主義的全面生產論有兩種不同的觀點:“社會全面生產論”與“自然生產和社會生產有機統(tǒng)一的全面生產論”?!吧鐣嫔a論”是以趨利和征服為主要目的,總體上屬于現代性色彩的全面生產論,以此為動力之源而形成的是各種人類中心主義的美學觀;而“自然生產和社會生產有機統(tǒng)一的全面生產論”是整個宇宙自然界的生產和再生產與人類社會的生產和再生產的有機統(tǒng)一,以此為動力之源而形成的是大唯物史觀或馬克思主義主客體生成本體的美學觀。
馬克思主義全面生產論;社會全面生產論;自然生產和社會生產有機統(tǒng)一的全面生產論;自然生產力;自然生產
馬克思把社會理解為人和自然界的本質的統(tǒng)一,實際上是人與自然之間無限永恒的物質變換過程,人與自然關系的實質就是如何科學地處理人與宇宙自然生態(tài)之間的有機整體性關系。從這個意義上說,馬克思主義的全面生產就是整個宇宙自然界包括地球生態(tài)環(huán)境的生產和再生產與人類社會的生產和再生產的辯證統(tǒng)一。過去形成的以趨利和征服為根本特征的社會生產論,未能科學地認識自然生產與社會生產之間的辯證關系,極大限制和束縛了人們的思想和學術理論研究的視野空間,至今這種現代性的人類中心主義色彩的全面生產論所延異的理論負面效應仍揮之不去。因此,完整準確地理解馬克思主義的全面生產論,才能科學地調節(jié)和處理人與自然生態(tài)之間的物質變換關系,實現人與自然從私有制異化中獲得雙向解放,牢固樹立起人類與宇宙自然應無限永恒地共生同在的終極關懷理念;進而深刻地認識自然美和生態(tài)美與人化美和美感(審美)的根源和本質。這是一項迫切而艱巨的理論研究課題。本文力求在馬克思主義整體哲學思想的統(tǒng)領下,在全面考察馬克思主義生產論研究現狀的基礎上,揭示馬克思主義的全面生產論不只是社會全面生產論,而是自然生產和再生產與社會生產和再生產有機統(tǒng)一的全面生產論,同時闡明由這兩種全面生產論而形成的不同美學觀。
馬克思主義生產論的研究,國內從上世紀80年代前的單純社會生產論到80年代初的自然生產力論的探討逐漸擴展到80年代末以來的生態(tài)生產、自然生產和馬克思主義的全面生產等方面,對自然生產和社會生產的認識不斷拓寬深入,完整的馬克思主義生產論的面貌逐步趨于明朗化。這方面的學術研究大致經歷了四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是20世紀從新中國建立到80年代以前,學術界把生產等同于物質生產,把生產力等同于社會生產力。當時國內辭典如《哲學大辭典》、《簡明社會科學詞典》、《辭?!返裙ぞ邥徒炭茣劝选吧a”等同于“社會生產”,“生產力”成了“社會生產力”的同義語。如《辭?!分袑懙?生產力“亦稱‘社會生產力’。人們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盵1]把馬克思的生產論拘泥于社會生產論,與當時把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實踐論單純歸結為人類專有的活動,把馬克思的對象性論局限于人的本質力量對象化論的學術主導趨向是一致的。有論者批判這是一種以趨利、征服為特征的生產力觀,“并非出自馬克思主義創(chuàng)始人的原文和原意,而是一種誤解”[2]。
第二階段是20世紀80年代初改革開放以來,由對自然力、自然生產力的研究為切入點,開始突破單一社會生產論的認識,到80年代后期延伸到自然再生產、生態(tài)生產力、生態(tài)生產等方面的研究,還只是涉及自然生產的局部性的理論研究,社會生產論仍然居于主導性的地位。80年代初期的學術界對“自然生產力”的爭論,主要是把自然生產力作為滲入社會生產力中的構成因素加以認識的。 “自然力只有被‘人的手的創(chuàng)造物’所利用而產生出來的一種能力,才是自然生產力。”[3]“自然生產力和社會生產力相互影響和制約,經濟再生產和自然再生產相互滲透,構成生產力發(fā)展的整個過程?!a力實際上是生產人們的物質利益。”[4]從根本上看,滲入到人類社會生產中的自然力和自然生產力,已經成為社會生產力的構成部分,僅研究這部分自然生產和自然生產力,仍然是一種社會生產力的主導論。持類似觀點的還有肖海鵬的《也談自然力、自然生產力和社會生產力》(《 哲學動態(tài)》,1985年第8期)、楊錫昌的《自然生產力淺論》(《貴州社會科學,1989年第1期)、劉世佳和李艷春的《論自然環(huán)境與生產力協(xié)調發(fā)展》(《學術交流》,1996年第4期)、吳相利和趙敏的《自然生產力開發(fā)研究》(《綏化師專學報》,1997年第2期)、郭金喜的《生產力概念新析》(《浙江師大學報》,1998年第6期)、劉建偉的《馬克思的“自然生產力”思想及其當代價值》(《當代經濟研究》,2007年第12期)、陳炳的《論自然生產力及其與社會生產力的關系》(《馬克思主義與現實》,2007年第4期)、王丹和馮文華的《馬克思自然生產力思想的當代維度》(《甘肅社會科學》,2009年第2期)等。
在理論探討中,形成了三種不同的自然生產力看法。其一,狹義的自然生產力是指純粹的自然力,廣義的自然生產力不僅包括自然力,還包括自然資源、生產所必備的自然條件、人自身的自然條件等。[4]其二,自然生產力實質上是自然生態(tài)的生產力,包括兩個層次:一是自然界的自然力,可分為生活資料的自然力和生產資料的自然力兩個小層次;二是自然界的生產力,分為綠色植物的生產力和動物的生產力兩個層次。[5]其三,生產力可分為兩個層次:一是哲學上最廣義的生產力概念,是對物質世界運動性質和活動能力的整體把握;二是指人們在生產過程中所形成并表現出來的認識、改造和建設世界的能力,是社會生產力與自然生產力的高度統(tǒng)一,這是從一般歷史唯物主義所進行的認識[5],即社會全面生產論。這種生產力論溝通了宇宙自然演化史與社會發(fā)展史的整個過程,切合馬克思主義的全面生產論。
第三階段,20世紀80年代后期,國外生態(tài)學、環(huán)境科學被逐步引進,生態(tài)哲學、生態(tài)學馬克思主義備受重視,人與自然有機整體性的生態(tài)哲學和生態(tài)倫理觀念成為研究的熱點,開始把自然生產力和社會生產力看作一個總體,并認識到自然生產力與社會生產力是性質不同的,并逐步擴展到對生態(tài)生產、生態(tài)生產力、生態(tài)環(huán)境生產、自然生產率、綜合生產力等問題的研究。代表性研究論文有史宇謙的《論自然生產力和生態(tài)決策》(《江西社會科學》(1988年第6期)、巨乃岐的《試論生態(tài)危機的實質和根源》(《科學技術與辯證法》,1997年第6期)等系列論文、王丹的《生態(tài)視域中的馬克思自然生產力思想》(《東北師大學報》,2009年第1期)等。巨乃岐認為,生態(tài)危機的實質是自然生產力與社會生產力內部矛盾尖銳化的表現,生態(tài)文明時代是以自然生產力與社會生產力協(xié)調發(fā)展為標志的大生產力時代[6]。出現了生態(tài)生產力、生態(tài)生產、自然生產力論、綠色生產力論、生產力能力論等各種新觀點。生態(tài)生產力是自然生態(tài)系統(tǒng)本身所具有的物質變換能力。生態(tài)文明觀認為,人類與自然應和諧相處,共生共榮,永續(xù)發(fā)展,不能只考慮滿足人類的需要,一味地索取自然;也應滿足自然生態(tài)系統(tǒng)的需要,向自然生態(tài)系統(tǒng)補充物質和能量,這樣才能人與自然雙贏,獲得良性循環(huán)發(fā)展,真正實現人與自然的雙向解放。
第四階段是新世紀以來,自然生產和馬克思主義的全面生產論等研究開始成為熱點,把自然生產力和自然生產、生態(tài)生產力和生態(tài)生產等與社會生產力和社會生產看作是一個總體。目前主要存在著馬克思主義的兩種全面生產論:社會全面生產論與自然生產和社會生產有機統(tǒng)一的全面生產論。有的論者雖然也結合了自然生產力、自然生產和生態(tài)生產等一些思想,來研究“社會全面生產論”,但總體上仍屬于現代性的以趨利和征服為目的的傳統(tǒng)的社會全面生產論。理論依據是馬克思的早期著作《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以下簡稱《手稿》)中的“人的生產是全面的”思想,加上馬克思和恩格斯后來在《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資本論》等著作中系統(tǒng)地論述的幾種基本生產形式,構建了一個內容豐富和結構完整的理論體系,即社會有機體的全面生產理論。[7]從稱呼上看主要有“馬克思的全面生產理論”(俞吾金《作為全面生產理論的馬克思哲學》,《哲學研究》2003年第 8期)、“馬克思的社會全面生產理論”(方世南《馬克思社會發(fā)展理論的深刻意蘊與當代價值》,《馬克思主義研究》2004年第3期)、“馬克思的生產理論”(仰海峰《生產理論與馬克思哲學范式的新探索》,《中國社會科學》2004年第 4期)、“歷史唯物主義全面生產理論”(李云峰《科學發(fā)展觀與歷史唯物主義全面生產理論》,《桂海論叢》2006年第1期)、“馬克思的社會生產理論”(景中強《論馬克思的社會生產理論與當今社會發(fā)展》,《廣東社會科學》2007年第2期)、“社會有機體全面生產理論”(孫承叔《一種被忽視的生產》,《學習與探索》2007年第 4期)和“馬克思再生產理論”(李少云《論馬克思再生產理論與科學發(fā)展》,《學習與實踐》2008年第7期)等。多數論者用的是“馬克思的全面生產理論”和“馬克思的社會全面生產理論”的提法,體現的是人的全面的社會本質和人的全面而自由的發(fā)展的內在要求。[7]
而“自然生產和社會生產有機統(tǒng)一的全面生產論”則是根據馬克思主義哲學整體即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統(tǒng)一體或大唯物史觀以及宇宙自然和社會生產演變發(fā)展的實際,尤其是從自然力、自然生產力、自然生產和生態(tài)生產等客觀運動的實際和規(guī)律而進行完整認識的,更契合馬克思主義哲學整體的精義和宇宙自然生產和人類社會生產的演變實際。這方面的研究論文主要有余謀昌《關于人與自然的札記》、《生態(tài)哲學:可持續(xù)發(fā)展的哲學詮釋》等,韓民青《自然生產與社會生產》、《宇宙的結構、演化與人類的作用再探》、《從人類中心主義到大自然主義》等,巨乃岐和劉冠軍的《生產力新論——大生產觀初探》,巨乃岐和田華麗的《自然生產力:后現代生產力的核心范疇》,夏甄陶的《自然創(chuàng)造與人文創(chuàng)造》,賀天忠的《生態(tài)美的客體實踐本性與美學的終極關懷進路》和《論主客體實踐自由與美的本質》等等。因此,筆者認為馬克思主義的全面生產就是整個宇宙自然界包括地球生態(tài)環(huán)境的生產和再生產與人類社會的生產和再生產辯證有機的統(tǒng)一。
從有關生產論的語用來看,馬克思和恩格斯在不少著作中所使用的“產生”、“生成”、“創(chuàng)造”、“對象性”、“對象化”、“形成”、“物質實踐”等詞語,實際上都可以視為“生產”、“生成”、“實踐”等不同說法,其中既有哲學方面的上位概念也有政治經濟學方面的下位概念。對社會生產論的認識過程經歷了物質生產的單一類型到物質生產和人自身的生產構成的兩種類型,進而到物質生產、人自身的生產和精神生產構成的三種類型,再擴展到物質資料的生產、人自身的生產、社會關系的生產和精神生產構成的四種類型。[8]新世紀以來通過余謀昌、韓民青、巨乃岐、夏甄陶等學者的闡發(fā)才逐步由人類社會和地球自然生態(tài)的視野擴展到了整個宇宙自然生產的視野。因此,區(qū)分社會全面生產論與自然生產和社會生產辯證有機統(tǒng)一的全面生產論,不僅是深化馬克思主義全面生產論研究認識的重大理論問題,而且這兩種全面生產論也蘊涵著不同的美學觀。
30多年來,關于馬克思主義的社會全面生產論方面的研究,先后出現了“二項式生產”說、“三項式生產”說、“四項式生產”說乃至“五項式生產”說等多種不同的觀點。
“二項式生產”說認為馬克思主義全面生產論包括物質生產和精神生產兩大方面。[9]
“三項式生產”說依據《手稿》、《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等有關論述,把人類的生產活動歸納為三大類,即人口生產、物質生產和精神生產。馬克思在《手稿》中說:“宗教、家庭、國家、法、道德、科學、藝術等等,都不過是生產的一些特殊的方式,并且受生產的普遍規(guī)律的支配?!盵10]這是馬克思最早認識和論述一般生產和消費的問題,也可以認為是人類三大生產的理論依據之一。不少學者據此把人類的生產活動歸納為三大類,即人口生產、物質生產和精神生產。[11]
“四項式生產”說目前已知有兩種看法。一是俞吾金認為社會全面生產由物質生活資料的生產,即“物質生產”;人的生產,即人的生育;精神生產;社會關系的生產四種生產類型組成。[12]孫承叔也持類似的看法:人類社會是物質生產、人類自身再生產、精神生產和社會關系再生產四種生產的統(tǒng)一。[13]二是張開焱認為社會生產由種群生產、物質生產、權力生產和精神生產構成。[14]
“五項式生產”說源自前蘇聯學者巴加圖利,包括物質生產、需要的生產、人的生產(繁殖)、社會關系的生產(生產關系的生產)和精神生產等五種。[15]孫承叔認為包括物質生產、人的自身生產、精神生產、社會關系再生產和人與自然關系再生產等五種。[16]此外,還有論者提出了包括“安全生產”在內的五種生產類型。[17]
在以上多種全面生產論的看法中,爭議比較大的問題集中在“人再生產整個自然界”、“生命的生產”和“人的生產是全面的”等問題上。有的學者將《手稿》中的“人再生產整個自然界”理解為“人與自然關系再生產”,或理解為“生態(tài)環(huán)境的再生產”,是“生態(tài)環(huán)境的自然再生產”和“社會再生產”的有機統(tǒng)一。馬克思說:“經濟的再生產過程……總是同一個自然的再生產過程交織在一起。”[18]筆者認為“人類再生產整個自然界”并不是人原創(chuàng)性地生產了自然界,而是在自然的生產和再生產的基礎上對自然界進行了能動的社會化生產,人類通過這種二度、或多度再生產使自然界表現為他的作品和他的現實,如游牧型、農耕型、手工業(yè)型、機器大工業(yè)型、電氣化自動化型、知識經濟型和生態(tài)文明型等各種不同的生產方式,生產的寬廣度和縱深度不斷拓寬和深化,同時還應維系自然生態(tài)和社會生產的永續(xù)性和再生性,使二者處于和諧平衡互生的有機整體中。
馬恩在《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中提出了“生命的生產”,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中提出了“人類自身的生產”[19]。把物質資料生產、人類自身生產和精神生產并列,作為全面生產的三個方面,[20]這種觀點沒有全面理解馬克思所說的“生命的生產”。馬克思說:“每日都在重新生產自己生命的人們開始生產另外一些人,即繁殖。”[21]筆者認為生命的生產主要指人的生命的維系生產和族類的生育繁衍生命的生產,繁殖帶來的血族關系和家庭關系就是生命生產,也含有起初的社會關系的生產。
馬克思說“人的生產是全面的”,是指人甚至不受肉體需要的支配也進行生產,只有不受這種需要的支配時才進行真正的生產。人的生產的全面性源于人的需要的全面性,生產的動力不只是維持肉體的直接需要,還有超生物性的社會精神需要。但這并不是說人的生產就沒有肉體的直接需要和生物性的需要?!叭说纳a是全面的”的完整含義是人的生產的自然性和其超越自然性的社會性的兩方面辯證統(tǒng)一。不少人在闡釋這種全面生產論時脫離具體語境,把全面生產論只理解為社會生產的全面性。俞吾金說:“哲學意義上的、廣義的生產理論,即關于整個人類社會生產和再生產的‘全面生產’理論?!盵12]這種觀點典型地體現出對馬克思主義哲學和全面生產論的片面認識,把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不是看作有機統(tǒng)一體,而是分割開來,并且把歷史唯物主義縮小為人類社會史,割斷與宇宙自然史之間的聯系。“這種‘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論’不僅使馬克思哲學二元化了,而且磨平了它與一般唯物主義的本質差別”,甚至說:“辯證唯物主義仍然是以抽象的物質作為自己的基礎的,只要它不更換這個基礎,即使給它穿上辯證法的外套也是無濟于事的”[12]。于是論者得出了馬克思主義哲學僅僅是“社會哲學”[12]的結論,明顯表現出社會全面生產的優(yōu)先性以及拒斥辯證唯物主義的論調。在以往的美學研究中,由于受單純的社會生產論的影響,把合規(guī)律性與合目的性統(tǒng)一的主體實踐自由誤解為一切美的對象和美的事物生成創(chuàng)造的動力之源和本質,以美的社會性和審美的主觀性掩蓋自然美的先在性和各種美的對象生成和存在的客觀性,有意無意地把主體實踐的作用加以夸大而萬能化,缺乏自然生態(tài)生產與社會生產有機統(tǒng)一的全局性視野,也喪失了人與自然萬物應平等而永續(xù)性地生存與發(fā)展的生態(tài)倫理品格,其實質仍然是趨利和征服為根本特征的現代性的美學本原論。
因此,不能僅僅從人類歷史唯物主義或所謂“社會哲學”出發(fā)把馬克思主義的全面生產論拘泥在社會全面生產論上,而應從辯證唯物主義或包括宇宙自然史的大唯物史觀出發(fā)來研究自然生產力、自然生產、自然創(chuàng)造、生態(tài)環(huán)境的生產等內容,把這兩大方面的研究融合為一體,才是馬克思主義全面生產的真實內容。馬克思雖然在《手稿》等著作里沒有明確系統(tǒng)地對自然生產的闡述,但對“動物的生產”的認識實際上也是對自然生產的部分論述。馬克思還從大唯物史觀的高度對“對象性”、“物質本質力量”、自然本質、自然力和自然的本質力量等進行了多方面論述,蘊涵著深邃的自然生產和人類社會生產一體化的全面生產的思想。馬克思指出:“人在生產中只能象自然本身那樣發(fā)揮作用,就是說,只能改變物質的形態(tài)。不僅如此,他在這種改變形態(tài)的勞動中還要經常依靠自然力的幫助?!盵22]馬克思還說:“自然界和勞動一樣也是使用價值的源泉”[23]。因此,馬克思沒有忽視自然生產和自然產品價值。人作為自然生物的生產與自然生產有交叉相融之處,自然生產尤其是無機界生產的最大特點是無意識和無目的的自由生產。而人的生產包括了自然的生產和社會生產,沒有人的自然生產,就不可能有人的社會生產。
新世紀以來,余謀昌對生態(tài)哲學觀及物質生產類型和自然價值等方面的研究,韓民青對自然生產和人類生產區(qū)別性的研究,巨乃岐對自然生產力和世界本體生成性,夏甄陶對自然創(chuàng)造與人文創(chuàng)造的異同研究和筆者對馬克思主義主客體生成本體的研究等都體現了辯證唯物論和歷史唯物論統(tǒng)一的大唯物史觀、新美學價值論、大生產力論、大生產觀和大實踐觀的視野,根本區(qū)別于帶有現代性色彩的社會全面生產論而形成的美學觀。
首先,主張建立“社會的自然觀”和“文明的生態(tài)史觀”即宇宙自然史和人類社會史相統(tǒng)一的大唯物史觀,形成了以自然價值為基礎的新的美學價值觀。余謀昌認為,西方工業(yè)革命以來,是以牛頓物理學和笛卡兒哲學為基礎而形成的機械論自然觀,是強調主、客二分的哲學,過分強調人與自然的分離和對立,發(fā)展了人類中心主義的價值觀?!拔覀兊臍v史觀,不是關于純粹社會歷史發(fā)展的觀點,因為自然因素參加了歷史的創(chuàng)造”[24],應是文明的生態(tài)史觀。以往的經濟學只承認社會物質生產,不承認自然物質生產;只認同社會物質生產的產品的價值,不認同自然物質生產的產品的價值;而且以損害自然物質生產來實現社會物質生產,自然生產力受到破壞,走向經濟不可持續(xù)發(fā)展。余先生認為四種生產力創(chuàng)造了四種生產價值:自然物質生產創(chuàng)造了自然價值;人口生成創(chuàng)造了人才價值;社會物質生產創(chuàng)造了勞動價值;知識生產創(chuàng)造了智慧價值。[25]由此而形成了新的美學價值觀:其一,應在自然價值的基礎上,實現文化價值。以往只認可文化價值,忽視自然價值,損害自然價值以實現文化價值。其二,多種多樣的自然生產力創(chuàng)造了多種多樣的自然物質產品和自然價值。其三,自然界萬物是自然價值的載體,其中包括自然物質、能量和信息的無限多樣性。人的價值、生命和自然界的價值都應具有各自不同的價值;人類生存、其他生命和自然界的生存等都在生態(tài)倫理上等齊生存。其四,按照美的規(guī)律來實現真、善、美的統(tǒng)一。[24]
其次,倡導后現代是自然生產力與社會生產力協(xié)調永續(xù)發(fā)展的大生產力觀。巨乃岐、田華麗認為,現代生產力是以工業(yè)文明為標志的社會生產力,后現代生產力是以自然生產力的優(yōu)先、充分和重點發(fā)展為核心,實現自然生產力與社會生產力的協(xié)調、全面、永續(xù)性發(fā)展的真正意義上的大生產力。[6]巨乃岐認為在整個生產力系統(tǒng)中,自然生產力是前提和基礎,社會生產力是主體和核心。[26]
再次,多層次認識宇宙自然、生態(tài)環(huán)境和人類社會的生成本體,形成社會生產與自然生產有機統(tǒng)一的大生產觀。巨乃岐認為生成乃是世界本體的內在本性,馬克思講的“自然向人生成”的思想包含有世界觀上的生成本體論、自然觀上的人本生態(tài)觀和歷史觀上的生產本體論三個不同的本體性層面。歷史觀上的生產本體論不同于與物質本體論相對立的“實踐本體論”。而是把生產植根于物質基礎之上,去實現物質與精神的融合,自然生產與社會生產相統(tǒng)一的互動轉化的進升式的運動形態(tài)。[6]韓青民認為廣義的生產與生成幾乎是同義語。生產既有自然生產,也有人類生產,整個宇宙萬物都是生成 (生產 )的。自然生產是一種無主體生產,或無主體客體區(qū)分的生產。自然界的物質形態(tài)可分為物理物質、化學物質、生命物質三種類型,每種物質形態(tài)都是個體與群體的統(tǒng)一。人類的生產活動明顯不同于自然物質生產,是人與自然之間包含意識因素的物質變換。因為意識不能直接對外部物質世界發(fā)生作用,人類生產在本質上就是不斷把客觀世界規(guī)律轉變成人類知識,并把這些規(guī)律的認識(知識) 轉化到人化的自然中去,以實現大自然和人類社會演化的永續(xù)性和自由自覺的創(chuàng)造性。[27]全新的“大生產觀”就是要實現社會生產與自然生產的有機結合和協(xié)調統(tǒng)一[28],這是解決人與自然的矛盾和生態(tài)污染毀壞問題的必由之路。
更次,主張自然創(chuàng)造與人文創(chuàng)造相統(tǒng)一的完整的創(chuàng)造論。通過掌握真實有據的自然科學理論和自然科學發(fā)現,科學正確地理解自然的創(chuàng)造,實現人與自然可持續(xù)發(fā)展。夏甄陶認為世界是包含著自然創(chuàng)造與人文創(chuàng)造的持續(xù)不斷的創(chuàng)造過程。自然創(chuàng)造是無意識、無目的發(fā)生的自然效應,是客觀的、不間斷的、無限永恒的自然過程。自然創(chuàng)造的特性主要表現在:一是自然創(chuàng)造是一種自然發(fā)生或自然生成的超越舊的物質形態(tài)、產生新的物質形態(tài)的自然過程與自然效應;二是表現為物質和能量不可分割關系的系統(tǒng)和存在物;三是無意識無目的而客觀無限永恒地進行自然創(chuàng)造的演化。人文創(chuàng)造是通過人工實現和完成的事物,是自然尺度與人的內在尺度達到統(tǒng)一后的人化物,具有開放、自由、創(chuàng)新的品性。自然創(chuàng)造與人文創(chuàng)造既各自獨立而又和諧協(xié)調地發(fā)展,天人相分才能走向真正的天人合一。[29]
最后,客體生成和主體實踐的統(tǒng)一構成了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大實踐觀,形成了大唯物史觀或馬克思主義主客體生成本體的美學觀。宇宙自然和人類社會的創(chuàng)造或者生產,可以分為四個不同的維度,形成了客體生成本體和主體實踐本體之間的辯證互動規(guī)律。宇宙的形成產生了銀河系與其他星系,這是大自然的一度創(chuàng)造;太陽源源不斷地為本星系所屬星球提供光和熱,推進了地球的演化,出現了生命生態(tài)環(huán)境,是地球的二度創(chuàng)造者;生命物質遵循自然規(guī)律而不斷進化是第三度創(chuàng)造;而人類社會出現以后所出現的各種人化自然的實踐活動是第四度創(chuàng)造即人化的創(chuàng)造。前面的三度創(chuàng)造都可視為自然化的創(chuàng)造;而第四度創(chuàng)造是人類主體性實踐創(chuàng)造。[30]應把創(chuàng)造、實踐、生產、對象性、對象化等范疇與生成的內在本性結合起來,形成哲學美學高度的大實踐觀。因此,美的根源是宇宙自然的本質力量的對象性即自然化和人的本質力量的對象化即人化,在此基礎上才生發(fā)了客體生成自由和主體實踐自由及審美自由,產生了自然美和人化美等一切美的對象與審美心理及審美活動。美本體就是客體生成本體和主體實踐本體的統(tǒng)一體,美本質是無限永恒創(chuàng)化的自由,美是無限永恒創(chuàng)化自由的形象顯現[31]。這樣依據馬克思主義的自然生產和社會生產有機統(tǒng)一的全面生產論,對古往今來的爭論不休的美本原問題,做出了既符合馬克思主義哲學總體思想,又符合自然美與人化美和審美的發(fā)生學實際的結論,為深入研究馬克思主義大美學的本原論提供了新的理論參照視野。
[1] 辭海[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89:4521.
[2] 曹茉莉.傳統(tǒng)的生產力觀念批判[J].湖南師范大學社會科學學報,1992(3):25-29.
[3] 海宇東.略論自然生產力和社會生產力[J].財經科學,1982(4):24-28.
[4] 林婭.關于自然生產力與社會生產力問題的幾點思考[J].自然辯證法研究,2002(5):51-54.
[5] 巨乃岐.我國生產力理論研究的重大缺失——馬克思“自然生產力”思想探析[J].學術論壇,2007(4):1-5.
[6] 巨乃岐,田華麗.自然生產力:后現代生產力的核心范疇——生態(tài)文明建設的哲學思考[J].哈爾濱學院學報,2010(5):1-7.
[7] 常春蘭.解讀現代社會的新視角:社會有機體全面生產理論[J].蘭州學刊,2005(2):46-48.
[8] 張金鳳,劉妙桃.近年來馬克思全面生產理論研究綜述[J].山西高等學校社會科學學報,2010(11):27-31.
[9] 童慶炳.文學理論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99.
[10] 馬克思.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82.
[11] 何國瑞.藝術生產原理[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9:40.
[12] 俞吾金.作為全面生產理論的馬克思哲學[J].哲學研究,2003(8):16-22.
[13] 孫承叔.是一種生產,還是四種生產?——讀《1857-1858年經濟學手稿》[J].東南學術,2003(5):97-106.
[14] 張開焱.馬克思主義生產論文藝學理論基礎再探:兩種生產還是四種生產?——對“生產論”文藝學的一點思考[J].湖北師范學院學報,2005(3):16-23.
[15] Г А 巴加圖力亞.《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第一章手稿的結構和內容[J].姚穎,編譯.馬克思主義與現實,2006(6):66-72.
[16] 孫承叔.一種被忽視的生產——馬克思社會關系再生產理論的當代意義[J].學習與探索,2007(4):1-6.
[17] 潘春葆.廣義社會生產:五種生產的統(tǒng)一[J].江西社會科學,1995(1):64-70.
[18]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上[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34.
[19] 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M]//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67.
[20] 黃德良.略論馬克思全面生產理論[J].青海社會科學,1995(5):48-54.
[21] 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M]//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32.
[22]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56-57.
[23]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15.
[24] 余謀昌.關于人與自然的札記[J].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1(2):79-85.
[25] 余謀昌.四種生產力創(chuàng)造四種經濟價值[J].清華大學學報,2002(6):28-34.
[26] 巨乃岐,劉冠軍.生產力新論——大生產觀初探[J].東方論壇:青島大學學報,2003(1):13-27.
[27] 韓民青.從自然生產到人類生產[J].山東社會科學,2002(6):57-63.
[28] 巨乃岐.試論生態(tài)危機的實質和根源[J].科學技術與辯證法,1997(6):20-25.
[29] 夏甄陶.自然創(chuàng)造與人文創(chuàng)造[J].湖南文理學院學報,2007(5):1-9.
[30] 賀天忠,魯定元.人類大宇宙哲學觀念與美的根源和本質新解[J].孝感學院學報,2008(1):43-49.
[31] 賀天忠.論主客體實踐自由與美的本質[J].湖北大學學報,2010(4):7-11.
(責任編輯:張曉軍)
On the Different Aesthetic Views of Marxist’ s Two Kinds of All-round Production Theory
He Tianzhong
(SchoolofLiteratureandJournalism,HubeiEngineeringUniversity,Xiaogan,Hubei432000,China)
The study of Marxist production theory has gone through four stages: the pure social production theory before the 1980s, the natural productivity theory in the early 1980s, the theory of ecological production and natural production, the all-round production theory since the end of 1980s. Marxist has two kinds of different all-round production theory: “all-round social production theory” and “all-round production theory that are organically united in terms of nature and society”. The main purpose of the former is to benefit and to conquer. It belongs to modernity colored all-round production theory all in all and forms various anthropocentrism’ s aesthetic views when it is used as the source of motivation. The latter theory is the unity of whole universal natural production and reproduction and whole human social production and reproduction. It forms aesthetic views of the great historical materialism or Marxist subject and object generation ontology when it is used as the source of motivation.
Marxist’ s all-round production theory; all-round social production theory; all-round production theory that are organically united in terms of nature and society; natural production power; natural production
2015-05-06
湖北省教育廳人文社會科學重點課題(13d105)
賀天忠(1964- ),男,湖北谷城人,湖北工程學院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教授。
B83-02
A
2095-4824(2015)04-004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