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我們進入到一個新的歷史階段,國際國內形勢正發(fā)生著巨大的變化。一方面經濟全球化的趨勢日益深入,國際交往也日趨頻繁。另一方面我國正處在社會轉型的關鍵期。這一切都將帶來社會現象的復雜多樣,也讓影響大學生的思想道德因素更加復雜多樣,且為高校思想道德建設提供了一個更加開放的環(huán)境。換言之,整個高校思想道德建設的環(huán)境凸顯出了“新”這樣一個特色。正如鄧小平同志所指出的:“世界天天在發(fā)生變化,新的事物不斷出現,新的問題不斷出現,我們關起門來不行,不動腦筋永遠陷于落后不行?!?①因此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都必須以積極的姿態(tài)去應對,在不斷變化的一切外部因素特別是在與大學生關系緊密的大眾文化中,尋求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發(fā)展的出路。
一、遵循大學生的思想活動規(guī)律
(一)大學生思想活動的特點
在面對文化發(fā)展帶來的新形勢下,為了更好的發(fā)揮大眾文化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相互沖突中的形成巨大滲透、融合、創(chuàng)新之合力,必須考慮到大眾文化背景下大學生的思想活動的新情況。這些直接影響著大學生對大眾文化的態(tài)度以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具體而言主要包括:
首先,高校大學生思想活動的選擇性。改革開放后,與世界聯系更加緊密,傳播媒介發(fā)展更加迅速,信息是大批量的涌進,各種思想觀念相互碰擊,加上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精神需求的增長,就有了對多種價值觀念、生活方式、思想觀念的選擇性的需求,并且這種選擇性會隨著大學生接觸的東西的增多而增強。由于每個學生都從自己所處的地位出發(fā),依據個人經歷來看世界,在對待事物上就難免會產生片面性和表面性。因此,一些錯誤或不好的思想也就可能會趁機而入,占領大學生的思想文化領地。
其次,高校大學生思想活動的多變性。大學生所接受的信息常常影響他們對事物的態(tài)度,這也就導致了他們的思想在信息的作用下具有多變性。這也就需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及時、有效的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
最后,高校大學生思想活動的差異性。這就要求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在對大學生進行相關教育時必須堅持原則性,懂得區(qū)分不同形式或不同性質的思想等相關問題,這樣才能在引導教育上有的放矢,同時對一些會特別容易影響大學生思想意識的東西要嚴格把關,不能粗心大意,工作必須認真到位,以防讓不好的或錯誤的東西影響了大學生的思想意識,造成思想觀念的混淆。
馬克思主義理論告訴我們,社會意識具有相對獨立性,對社會存在具有反作用?!耙环N歷史因素一旦被其他的、歸根到底是經濟的原因造成了,它也就起作用,就能夠對它的環(huán)境,甚至對產生它的原因發(fā)生反作用?!?②而能動作用是通過人去實現的,人的一切行為又都是有目的有意識的,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想真正發(fā)揮社會意識的能動作用,就必須從遵循大學生的思想活動出發(fā),注重大學生的主體性及自身需求,從而獲得大學生思想意識上的認同,并以此來指導自己的實踐活動,這樣整個高校的社會環(huán)境尤其是思想道德建設環(huán)境也就真正得到的優(yōu)化。
(二)思想政治教育必須滿足大學生的需求
在目前不斷擴大和深化的全新的大眾文化環(huán)境的影響下,大部分的大學生已經形成比較鮮明的自主獨立意識,在整個教育過程中自我認識、自我選擇性增強了。因此,現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須對大學生的主體性給予高度的重視,承認大學生是校園生活各方面的主體,以平等的態(tài)度對待他們,充分尊重他們的人格,并幫助他們樹立在校園生活中的各種主體意識,培養(yǎng)他們實現自身價值的主體能力,滿足促進他們全面發(fā)展的需要,把發(fā)展學生的主體性作為主題之一。
1.滿足大學生人格需要,重視他們人格教育
人是社會的人,在與人交往中有受到人尊重的需要,這是人性的內在要求。因此,高校思想政治在進行教育的過程中就必須切實的做到尊重學生。一方面要尊重大學生的人格尊嚴。每個大學生都希望自己受到尊重,這是馬斯洛關于人的五大需求理論之一。教育者與受教育者的地位是平等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只有尊重學生才能贏得他們的尊重,教育內容才能讓他們心悅誠服的接受,否則不僅思想教育工作達不到解決思想問題的目的,反而會增加學生的對立情緒,使矛盾進一步激化,思想工作更難做。另一方面,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在教育中樹立“服務意識”。無論是教育者還是受教育者在教育中都處于核心地位,一個是施教主體,另一個也是受教主體,誠如柏拉圖告誡大眾時所說“教育的基本原理——應當向幼年的心靈說清楚,但是不能有一點強迫性,因為一個人自由的人在獲取知識時也是個自由的人——在強迫的情況下獲得的知識不能銘記在心。因此不要強迫——” ③在教育中的兩大主體地位都是平等的,都應該相互尊重,教育的方式必須合理,教育態(tài)度必須端正,才能達到教育效果。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須借鑒大眾文化中以人為本,重視大眾的參與積極性,保持教育者與受教育者之間平等的思想交流和心靈溝通。
2.滿足大學生的發(fā)展需要和自我實現的需要
人人都有發(fā)展需要和自我實現的需要,這是一種高層次的需要,集中體現人的發(fā)展的本質。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須注重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以使他們在更大程度上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為社會發(fā)展和人類進步做出更大的貢獻。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注重以人為本除了重視尊重學生以外,還需要把開發(fā)學生的潛能、價值作為新時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任務。任何物質利益都具有時代性,都是短暫的,唯獨精神性是永久性增值的。在通過精神文化產品、載體、設施而進行的非物質性消費活動時,反復使用或是和被人共享,大學生可以獲得觀念、思想等無形的東西,而他們精神境界達到一定程度后,就會嘗試創(chuàng)造一些更好地精神產品來影響或教育別人,從而達到教育人、培養(yǎng)人、陶冶人和塑造人的目的。所以在大眾文化包圍的狀態(tài)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必須摒棄傳統工作中的舊觀念,創(chuàng)造適應新形勢下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在教育和培養(yǎng)學生的過程中,滿足學生自我實現的需要。
二、加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有力弘揚主旋律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作為意識形態(tài)教育的重要陣地,是維護、發(fā)展國家意識并使之不斷傳承的主要途徑和有力工具。面對新形勢下某些低俗、消極的大眾文化,大學生一定程度上弱化主導文化所倡導的理想、信仰,影響了他們的價值取向、消費觀念以及人生追求,強有力沖擊大學生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認同度與有效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應以積極姿態(tài)的來應對這種挑戰(zhàn),保持在思想文化領域的領導權,發(fā)揮好“主渠道”的作用,做好用社會主流思想意識來統領高校多元化的社會思潮。為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須滲透到大眾文化中,做好兩方面的工作:一方面須做好促進多元文化價值觀念整合的工作,加強集體主義的教育;另一方面,把握好社會的共同精神基礎,加強愛國主義教育,從而更好的規(guī)范和指導大眾文化的健康的發(fā)展。
社會主義主流思想文化具有與時俱進的理論品格,必須以全新的姿態(tài)去應對新的挑戰(zhàn)。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更好的肩負弘揚主旋律的重任,就得做到知己知彼,百戰(zhàn)不殆。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應積極借鑒大眾文化的正面因素,充分利用好大眾文化為大學生提供的新的理念、新的方式、新的內容,更好的向大學生傳播社會主流文化,弘揚高尚的人生理想,對大學生的自由全面發(fā)展產生正面的文化合力,有助于他們實現教育理念的創(chuàng)新,樹立堅定的信仰,朝著偉大的理想不斷的努力奮斗。
三、思想政治教育必須解決實際問題
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和高校教育改革的深入,當代大學生們面臨的各種各樣的實際問題不斷增多,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也帶來了巨大挑戰(zhàn)。黨和國家深入分析目前大學生思想問題,提出了一系列可行性的解決方法,有一條最為顯著,就是要求在解決大學生實際生活的困難中,結合解決大學生的思想問題,增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門理論性較多的實踐工作,但是教育實踐告訴我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如果只是抽象的,脫離了大學生活生生的社會生活的客觀實際,無法滿足大學生的思想需求,缺乏說服力和感召力,就會顯得蒼白無力,收不到實效,甚至還會引起人們對它的反感。大學生日常生活中,存在很多問題,但是最值得注意和最迫切需要解決的是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因為大學生心理問題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因此,在具體的認識和處理大學生心理問題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注意兩個結合:
一方面,進行全面科學的心理健康教育?,F代社會需要的是全面發(fā)展的綜合型人才,而大學生無疑是將來社會的主要開拓者,在參與社會建設中,會遇到很多挫折,因此我們必須對其進行全面健康的心理教育,增強其心理承受能力,必須改變只強調政治覺悟和道德教育,很少關注學生心理問題的傳統。
另一方面,不能將心理健康教育簡單孤立化,而忽視了它和思想政治教育各個環(huán)節(jié)之間的聯系。心理健康教育是一個比較龐大的系統,全體教職工都是心理健康的教育者,各項活動都可以成為加強心理健康教育的載體。
注 釋:
①《鄧小平文選》(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28頁。
②《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28頁。
③[美]威爾·杜蘭特:《哲學的故事》,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7年,第42-4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