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 毅
(貴州省黔東南州水利電力勘察設計院,貴州 凱里556000)
翁塘水庫地處施秉縣雙井鎮(zhèn)白巖村白水溪上游,距施秉縣城距離31 km。所在河流水系為長江流域沅江水系舞陽河的一級支流。工程區(qū)位于苗嶺山脈北側(cè)、貴州高原向湘西丘陵過渡斜坡地帶上。水庫樞紐主要由大壩、溢洪道、放水涵等建筑物組成。翁塘水庫為土石混合壩,原設計最大壩高19.8 m,原設計總庫容103 萬m3,原設計洪水標準采用50 a一遇,100 a一遇洪水校核。根據(jù)《水利水電工程等級劃分及洪水標準》(SL252—2000)和《防洪標準》(GB50201—94)規(guī)定,工程為小(1)型水庫,大壩永久性水工建筑物為四等4 級,設計洪水標準為30 ~50 a一遇,校核洪水標準為1000 ~300 a一遇,相應建筑物標準:主要建筑物為4 級,次要建筑物和臨時建筑物為5 級。
大壩為土石混合壩,原壩頂高程814.80 m,最大壩高19.8 m,壩頂寬4.20 m,壩頂長60.70 m,壩頂因有鄉(xiāng)村公路通過,并從迎水面坡口穿溢洪道進口通行,故較為不規(guī)則。大壩上游壩坡坡比自上而下依次為1∶1.9、1∶2.5,設置寬1.1 m的1 級馬道,馬道高程為800.00 m,迎水面均為干砌塊石護坡;大壩背坡亦采用干砌塊石護坡,坡比自上而下依次為1∶1.6、1∶2.1,1∶2.0,設置1 級馬道高程為805.40 m,馬道寬度為1.1 m。在大壩壩體左側(cè)799.00 m高程處設有1.1 m×0.8 m(寬×高)的灌溉渠道放水涵洞。下游壩趾設有梯形排水棱體,但已被雜草叢、碎石堆和碎石土覆蓋[1]。
本次共布置4 個鉆孔,壩體布置2 個鉆孔,左岸布置1 個鉆孔,右岸布置1 個鉆孔。在壩體段作注水試驗,基巖段作壓水試驗,同時在鉆孔中取土樣作室內(nèi)試驗,共計6 件??碧狡趲靸?nèi)水位803.47 m。鉆孔揭露壩土情況:①壩體填土來源于大壩兩岸坡上第四系覆蓋層,壩體填土由人工分層碾壓而成。②壩體填土呈黃褐色,硬塑~可塑,成分主要為紅黏土。本次試驗對大壩填土土試樣做篩分試驗和土工常規(guī)試驗,試驗成果表明大壩填筑材料為紅黏土,大壩為土石混合壩。6 件壩土樣中有6 件土樣滲透系數(shù)均大于1.0×10-5cm/s,占試驗土樣的100%。依據(jù)《小型水利水電工程碾壓式土石壩設計導則》,土石壩斜墻防滲土料滲透系數(shù)≤1.0×10-5cm/s,故大部分壩土滲透系數(shù)較大,不滿足規(guī)范要求,壩土填筑質(zhì)量差。為了查明壩土的滲透系數(shù),提供防滲處理的有關(guān)技術(shù)數(shù)據(jù),依據(jù)《水利水電工程注水試驗規(guī)程》(SL345—2007)對鉆孔壩體段作常水頭注水試驗,試驗成果見下表1。
由注水試驗可知壩土滲透系數(shù)k=7.45×10-4~8.30×10-4cm/s,均>1.0×10-5cm/s。依據(jù)《碾壓式土石壩設計規(guī)范》(SL274—2001)土石壩滲透系數(shù)≤1.0×10-5cm/s,故該壩土滲透系數(shù)較大,不滿足規(guī)范要求。
表1 鉆孔注水試驗成果表
本次勘探期間庫水位較低(高程803.47 m),背水壩坡面未見漏水和滲水現(xiàn)象,僅壩址中央處有滲水現(xiàn)象,為工程地質(zhì)平面圖中所示的2#滲漏點。據(jù)施秉縣水利局和當?shù)卮迕窠榻B,當庫水位達到807 m時,左右壩址均出現(xiàn)滲漏現(xiàn)象,分別為工程地質(zhì)平面圖中所示的1#、3#滲漏點,3#滲漏量較大,當庫水位繼續(xù)升高時,滲漏量隨之增大。根據(jù)鉆孔資料、土工試驗及鉆孔注水試驗表明:大壩為土石混合壩,壩土為紅黏土,填筑質(zhì)量較差,透水性較強,該壩體存在滲漏。通過對ZK2 和ZK3 進行孔內(nèi)水位觀測,當庫水位為803.47 m時,ZK2 孔內(nèi)水位為802.45 m,ZK3孔內(nèi)水位為802.44 m,表明當庫水位較低時,壩體侵潤線位置仍相對較高,大壩存在安全隱患。從壩土料情況分析,壩體滲漏為迎水壩面分散式滲入壩體,然后向背水壩體集中滲出。
大壩為土石混合壩,背水壩面壩面局部出現(xiàn)隆起變形現(xiàn)象。從幾十年來的運行情況看,壩體不存在大規(guī)模崩塌及變形,大壩現(xiàn)狀基本穩(wěn)定。但由于壩體滲漏較嚴重,壩面局部出現(xiàn)隆起現(xiàn)象,如不及時對大壩進行防滲處理和加強對大壩的維護,將導致大壩滲漏加劇,危及大壩安全。
擬采取的除險加固措施為:上游面802.00 m 以上作土工復合膜防滲、壩體周邊作混凝土截水墻,然后沿截水墻布置帷幕灌漿孔,再對壩體進行充填灌漿,使壩面防滲與壩基防滲形成一個封閉的防滲體;大壩下游面作整形處理。壩頂高程816.00 m,最大壩高21 m,壩頂增設排水溝,壩頂寬4 m。大壩迎水面為土工復合膜防滲,干砌混凝土預制塊護坡,邊坡自上而下分別為1∶2.2、1∶2.5,背水面邊坡為自上而下分別為1∶1.7、1∶2.0,高程805.40 m處馬道寬2 m。
具體為:清除其迎水面剝脫、風化破碎的毛塊石及表層松散的黏土,呈臺階式開挖到密實黏土層,再將含水率≤30%與原壩土土質(zhì)相近的黏質(zhì)砂土分層夯實碾壓(層高30 cm,寬高超填≥20 cm),最后修坡成型達設計邊坡。采用二布一膜土工復合膜(PVC膜厚0.5 mm、兩布≥700 g/m2)鋪在10 cm厚細砂墊層上,膜上鋪10 cm 厚細砂保護層,保護層上干砌8 cm厚C15 混凝土預制塊護面。二布起保護層并有排水作用,提高抗拉強度,與相鄰材料間摩擦系數(shù)也較大,細砂墊層能增加組合膜的穩(wěn)定性和避免壩面局部毛石尖棱角邊導致二布一膜的劃破。壩體周邊作C15 混凝土截水墻,二布一膜鋪伸至截水墻與其咬接,然后沿截水墻布置壩基帷幕灌漿孔,單排孔、孔距3.0 m,孔深為孔口設計水頭的2/3 倍,灌漿壓力為0.2 ~0.4 MPa,再對壩體進行充填灌漿,使壩面防滲與壩基防滲形成一個封閉的防滲體。
背水面作整形處理,下游堆石區(qū)在壩體底部下游水位以下部分,采用能自由排水的、抗風化能力較強的石料填筑,采用最高壓實標準。下游水位以上部分,可以使用與原堆石區(qū)相同的材料,可以采用較低的壓實標準,或采用質(zhì)量較差的石料。下游護坡采用干砌塊石,或由堆石體內(nèi)選取超徑大石,運至下游坡面,以大頭向外的方式碼放。
根據(jù)規(guī)范規(guī)定土石壩壩頂高程不低于靜水位,現(xiàn)校核洪水位為815.95 m,要求壩頂高程≥815.95 m,高于現(xiàn)在壩頂高程(814.80 m)1.15 m。經(jīng)壩頂高程復核計算現(xiàn)狀的溢洪道情況壩頂高程不能滿足要求,通過加大壩壩頂整形到816.00 mm,復核的壩頂高程為816.00 m,通過加高0.05 m 就夠高程了,但因壩頂要求過車和人,為保證人身安全防浪墻取1 m,墻頂高程為817.00 m。防浪墻厚0.3 m,鋼筋混凝土結(jié)構(gòu),分縫長度為10 m,用鍍鋅鐵皮止水,刷瀝青木板填縫。壩頂采用0.2 m 厚泥結(jié)石路面,單面排水,坡度2%,傾向下游。
下游采用干砌塊石護坡,為避免雨水漫流沖刷壩坡,加固和完善下游壩坡排水設施。下游壩面增設沿壩坡周邊的縱向排水溝以便集中排除壩面集水,斷面尺寸0.3 m×0.3 m。
[1]李映波.三洲塘水庫壩體防滲處理[J].水科學與工程技術(shù),2011(03):44-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