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 露
(湖北民族學院,湖北恩施445000)
民歌是民族文化本體的藝術,是各民族人民發(fā)自內心的真情流露和靈魂呼喚,是人民譜寫的口頭史詩。在傳承過程中,民歌吸納了多姿多彩的民族民俗文化,成為一幅幅民俗文化的縮略圖。民歌除了展示民族的社會生活風貌,還蘊含了民族的自然景觀、風俗習慣、人文地理。民歌的詞曲樸實無華、質樸摯真,體現著人情美、意境美、風情美、繪畫美、音樂美和形式美,反映了一個民族的歷史、社會、勞動、日常生活、風土人情和愛情婚姻觀念等,有著鮮明的民族特征和地域特征。
民歌翻譯有別于其它普通翻譯,也不同于文學翻譯甚至詩歌翻譯,它是一種蘊含多種學科的特殊翻譯,涉及人類學、民俗學、翻譯學、音樂學、語言學、美學、文學、社會學、哲學等學科知識,是一門跨學科的研究,譯者在翻譯時面對的是一個多元化的系統。因此,從事民歌翻譯的人員必須擁有人文社科甚至自然科學知識。在克服兩種語言文化差異的基礎上,民歌翻譯還要特別注重譯文與音樂旋律的關系,盡可能地符合音樂規(guī)則,達到可吟唱的目的。因此,民歌翻譯是一項目的明確的翻譯活動。如何恰當地將民歌翻譯成外語,用什么樣的理論作指導,采取什么樣的翻譯策略是需要我們不斷探索和研究的課題。本文擬采用德國功能主義翻譯理論探討民歌翻譯,尤其是湖北恩施土家族民歌的翻譯問題。
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結束以后,功能主義翻譯學派在世界翻譯領域風行一時,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德國功能派翻譯理論。該學派運用語言學的研究方法,凸顯譯者的翻譯目的與目標,強調在譯入語環(huán)境中譯文對譯者所產生的作用。
德國功能派翻譯理論的重要代表人物有賈斯塔·赫茲·曼塔利(Justa Holz Manttari)、漢斯·弗米爾(Hans Vermeer)和凱瑟林娜·賴斯(Katharina Reiss)。他們提出了許多關于翻譯理論的重要思想,如翻譯行為理論和目的論(Skopos theory)等,后者便是德國功能派翻譯理論中最重要的理論思想。目的論者認為,翻譯行為的目的是整個翻譯行為的決定因素,譯者操控著文本的目標和功能,具體翻譯策略的選擇取決于譯者的翻譯目的,任何翻譯產品均是譯者翻譯目的的具體體現,在特定的語言環(huán)境中按照譯者的意圖發(fā)揮其應有的功能。在翻譯過程中,要增加什么信息,刪減什么內容,或者保留多少內容,改動多少信息,完全取決于譯者的翻譯目的,或者說取決于譯文根據譯者的預想應該具有什么樣的功能。某一個翻譯行為有效實施并不是由原語文化決定的,而是由譯入語文化決定的。當然,原語文化也是翻譯活動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譯者不可能視而不見。
目的論翻譯理論共有三個法則:目的法則、連貫法則和忠實法則。在整個翻譯活動過程中,譯者必須首先遵循的是目的法則,它決定了整個翻譯行為的過程,即目標決定過程與方法。翻譯活動的贊助人(一般也是翻譯活動的發(fā)起者)決定了翻譯行為的目的,其中包含了譯者的目的和譯文的交際目的。連貫法則是指譯文應符合目標語文化的要求,能為譯入語讀者理解并接受,具有可讀性和可接受性。只有當譯文的翻譯交際行為為目標語讀者所接受,并成為譯入語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達到語際連貫和目標語讀者的交際情景連貫一致,才算得上真正成功的翻譯。忠誠原則是指譯文應最大程度地忠實于原文,譯者應該在準確理解原文的基礎上根據自己的翻譯目的翻譯原文。譯文對原文是否忠實取決于譯者的翻譯目的,譯者的翻譯意圖決定了譯文和原文在內容和文化方面的忠實程度。在整個功能主義翻譯理論中,目的法則、連貫法則和忠實法則并不是同等重要,而是處于等級關系之中。連貫法則支配忠實法則,忠實法則和連貫法則又必須同時服從于目的法則。在實際翻譯活動中,根據譯文文本功能的變化,這三個法則有可能互相沖突、相互矛盾。在這種情況下,忠實法則和連貫法則必須讓位于目的法則。
湖北省的土家族主要聚居于宜昌以西,以恩施為中心的區(qū)域,人口200多萬。土家族是一個古老的民族,以勤勞勇敢、質樸純真、熱情豪邁和能歌善舞著稱于世。在其漫長的發(fā)展過程中,土家族人民創(chuàng)造出了獨具特色的土家文化。但是,土家族只有語言,沒有文字,因此土家族民歌主要是以口傳心授的方式傳承發(fā)展的,具有濃郁的原始生態(tài)美。土家族民歌種類繁多、內容豐富、形式多樣,分為勞動歌、儀式歌、情歌、擺手歌、兒歌以及時政歌等,這些民歌反映了土家族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由于這些民歌是土家族人民在長期的社會實踐中創(chuàng)造出來的,因而大部分土家民歌具有真實純樸的內在情感、情真意切的感情流露、明朗樂觀且積極向上的基調、口語大眾化的表達方式等。如恩施土家族傳唱已久的民歌《六口茶》:
男:喝你一口茶呀問你一句話,你的那個爹媽(噻)在家不在家/女:你喝茶就喝茶呀那來這多話,我的那個爹媽(噻)已經八十八/男:喝你二口茶呀問你二句話,你的那個哥嫂(噻)在家不在家/女:你喝茶就喝茶呀那來這多話,我的那個哥嫂(噻)已經分了家/男:喝你三口茶呀問你三句話,你的那個姐姐(噻)在家不在家/女:你喝茶就喝茶呀那來這多話,我的那個姐姐(噻)已經出了嫁/男:喝你四口茶呀問你四句話,你的那個妹妹(噻)在家不在家/女:你喝茶就喝茶呀那來這多話,我的那個妹妹(噻)已經上學噠/男:喝你五口茶呀問你五句話,你的那個弟弟(噻)在家不在家/女:你喝茶就喝茶呀那來這多話,我的那個弟弟(噻)還是個奶娃娃/男:喝你六口茶呀問你六句話,眼前這個妹子(噻)今年有多大/女:你喝茶就喝茶呀那來這多話,眼前這個妹子(噻)今年一十八
這首民歌實際上是一對土家族青年男女彼此相悅的試探與挑逗,追求與接納,在六口茶的一問一答之間,情思流轉,茶香與愛慕之情渾然交融。《六口茶》語言口語化大眾化,曲調朗朗上口,節(jié)奏感很強,體現了土家人民積極向上的生活態(tài)度和特有的幽默感,真實地表現了土家漢子對土家女子熱烈而又含蓄的追求。《六口茶》具有鮮明的地域特征:土氣、大氣、美氣,“土”得掉渣,“大”得雄奇,“美”得撩人。要把這樣一首民歌翻譯出來并非易事,要求譯者準確傳達原文的意義,注重譯文的節(jié)奏與韻律,使它在英語世界里達到預期的交際目的。
德國功能主義代表人物諾德(Christiane Nord)在《翻譯中的語篇分析》一書中就提到過“功能加忠誠”的概念。諾德認為,原文是譯文的唯一依據,因此譯者的“忠誠”(loyalty)就應該表現在同時對原文和譯文、翻譯發(fā)起人和譯文讀者負責,應該尊重翻譯發(fā)起人、讀者以及原文作者。諾德的這一提法不僅彌補了功能主義的不足,而且用“忠誠”(loyalty)代替“忠實”(faithfulness)更體現了諾德對于翻譯過程中的倫理關注。諾德認為,“忠誠”(loyalty)與“忠實”(faithfulness)不能混為一談,前者是一種倫理責任,關注的是人與人之間的社會關系;后者僅僅只是語言層面上原文與譯文的對應關系;譯者應當把調解翻譯發(fā)起人、讀者和原作者三者之間的關系作為自己的一份倫理擔當,隨時準備積極協調,努力達成三個方面的共識,完成自己在翻譯過程中的倫理責任。
因此,在民歌翻譯過程中,譯者的首要任務就是忠實地傳達民歌的內容,實現對翻譯活動的各個主體(如原作者、讀者等)負責的基本要求。忠實乃譯者的天職,正如西塞羅(Ciccero)在《論最優(yōu)秀的演說家》(De optimo genere oratorum,公元前46年)第5卷的第14章中所說那樣:“我不是作為解釋員,而是作為演說家來進行翻譯的,保留相同的思想和形式……,但卻使用符合我們表達習慣的語言。在這一過程中,我認為沒有必要在翻譯時字當句對,而是保留了語言的總的風格和力量。因為,我認為不應該像數錢幣一樣把原文詞語一個一個‘數’給讀者,而是應當把原文‘重量’‘稱’給讀者”[1]。在這里,西塞羅強調的忠實,是精神意義上完全而絕對的忠實,遠非一般意義上泛泛而談的忠實,這對民歌翻譯有著重要的指導意義。在民歌翻譯實踐中,譯者所要堅持的倫理原則就是忠實標準。要做到這一點,譯者首先必須仔細研讀原文,準確理解原文的語言內容,努力挖掘潛在的意義。與此同時,譯者必須對源語文化背景信息進行充分了解,結合原文中的語言語境和文化語境知識,對原文的意義和意圖進行精確表達。唯有如此,譯者才算真正地忠實于原作者,忠實于原文,忠實于原語文化了。
在《六口茶》的譯文中,譯者不僅忠實地再現了原文的內容,而且也把歌中一問一答的風格翻譯出來。例如:“你喝茶就喝茶呀那來這多話,我的那個弟弟(噻)還是個奶娃娃?!弊g文為“Just enjoy your tea and try to save your words.My dear younger brother now is a little baby.”歌中的“奶娃娃”是土家族對嬰幼兒的一種昵稱,譯者將其翻譯為“a little baby”,既準確地表達出了原意,又達到了上下文諧音的語境適應。
在翻譯實踐過程中,由于源語文化和譯入語文化的表達方式、歷史文化、宗教背景、風俗習慣和社會政治等因素各有不同,因此對同一個問題的表述方式也不盡相同,有時甚至有天壤之別。所以,當我們要求忠實于原文、原作者時,并不是要求譯者必須像臨摹一幅畫一樣,完全拘泥于形式而不能做任何更改,追求源語和譯入語之間的一一對應,逐字逐句翻譯原文,實際上,一個稱職的譯者只能盡最大可能地讓原文和譯文在內容和形式上接近,而不可能做到完全等同。在《六口茶》中,“我的那個哥嫂(噻)已經分了家”。譯者將其翻譯為“My dear elder brother is living on his own.”譯者并沒有完全翻譯原文中的“哥嫂”的意思,而只是用了“My dear elder brother”,因為這里如果直譯為“My dear elder brother and my dear sister-in-law”,不僅拖沓冗長,語義重復,而且不符合這首民歌輕快活潑的節(jié)奏,譯者作此處理,效果反而更好?!胺旨摇痹谧g文中也沒有直譯為“divide up family property and live apart”,而是翻譯為“l(fā)iving on his own”,去掉了分割財產一說,言簡意賅,不僅避免了中外“分家”的歧義,還達到了翻譯的目的。
功能主義中的連貫法則認為,在翻譯過程中,譯者要努力做到譯入語受眾的交際情景連貫與語際連貫一致,凸顯譯文的可接受性和可讀性,盡最大可能讓譯語接受者理解,從而達到交際的目的。這一點對于民歌翻譯而言,具有重要的指導作用。
恩施州土家族民歌《六口茶》共六個部分,旋律簡單,易學易記。《六口茶》每一部分的唱腔基本一致,起伏變化不大[2]。此外,借方言方音作韻腳也是土家族歌謠的首要特色[3],《六口茶》中——“茶”、“話”、“家”、“八”、等構成了朗朗上口的腳韻,例如:
男:喝你四口茶呀問你四句話,你的那個妹妹(噻)在家不在家
女:你喝茶就喝茶呀那來這多話,我的那個妹妹(噻)已經上學噠
在這一段中,為了保持[a]這一韻腳,作者使用了土家族方言中的“噠[da]”這一語氣詞,意為“了”,從而使這首歌在韻的排列上形成了句句韻或曰滿韻(AAAA式)。在翻譯該歌曲的過程中,譯者也特別注意到了這一點,用“tea”、“me”、“ eighties”、“he”“ she”、“ sweetie”、“ study”、“ baby”、“eighteen”等,形成了AABA式的韻腳,使歌謠譯文也極富音樂性,音韻自然,韻律和諧,達到了可吟唱的交際目的。例如:
男:喝你三口茶呀問你三句話,你的那個姐姐(噻)在家不在家/女:你喝茶就喝茶呀那來這多話,我的那個姐姐(噻)已經出了嫁/男:喝你四口茶呀問你四句話,你的那個妹妹(噻)在家不在家/女:你喝茶就喝茶呀那來這多話,我的那個妹妹(噻)已經上學噠
譯文:
The third sip of your tea/Brings a question to me/How is your dearest sister and now where is she?/Just enjoy your tea and try to save your words/My dear elder sister has married her sweetie/The fourth sip of your tea/Brings a question to me/How is your younger sister and now where is she?/Just enjoy your tea and try to save your words/My dear younger sister has by now gone to study
從上述譯文可以看出,譯者盡可能地保留原文的韻律,雖然有時不得不換韻,但總體上還是保留了押韻的風格,增強了譯文的可吟唱性。
此外,在民歌翻譯中,譯詞與音樂間的關系是至關重要的,既不能以言害樂,也不能以樂害言,應實現二者的緊密結合,使英語語言的自然韻律、輕重音和語調的走向與音樂旋律的上下運行融為一體[4]。在翻譯《六口茶》的過程中,譯者充分注意了譯詞與音樂的關系,較好地處理了音樂和譯詞的矛盾沖突,克服了由漢語翻譯成英語時,音節(jié)過多的問題,句法整齊而靈活,使譯文再現了原文的優(yōu)美節(jié)奏,與旋律相匹配,保留了原歌詞的音樂特征,從而使譯文聽者能得到與原語聽者相同的聽覺享受,增強了譯文的可聽性和可接受性,讓譯語接受者能更好地理解《六口茶》的文化內涵,體味到土家族民歌對唱的獨特藝術魅力。正如尤金奈達所說的,翻譯就是要盡可能地保持譯入語與原語在語義與風格上的對等。這正是《六口茶》譯文的成功之處,也是英文《六口茶》在網絡上得以流傳的原因。
功能主義中的目的法則認為,“目的”主要是指譯文的交際目的,即“譯文在譯入語社會文化語境中對譯入語讀者產生的交際功能”[5]。因此,譯者應在給定的翻譯語境中明確其特定目的,并根據這一目的來決定采用何種翻譯方法和策略。
土家族民歌翻譯的目的是向譯語讀者呈現獨特的土家文化和民族民俗風情,起到跨文化傳播和交流的作用,就《六口茶》的英譯本而言,譯者采用了直譯的方法,保持了原文一問一答的歌唱形式,向目的語讀者展現了土家族“以歌擇配”,以情歌對唱代替情書情話,在歌聲中談情說愛的獨特民風民俗。例如:
男:喝你一口茶呀問你一句話,你的那個爹媽(噻)在家不在家/女:你喝茶就喝茶呀那來這多話,我的那個爹媽(噻)已經八十八/男:喝你六口茶呀問你六句話,眼前這個妹子(噻)今年有多大/女:你喝茶就喝茶呀那來這多話,眼前這個妹子(噻)今年一十八
譯文:
The first sip of your tea/Brings a question to me/How are your dearest parents and now where are they?/Just enjoy your tea and try to save your words/My dear father and mother are all in eighties/The six sip of your tea/Brings a question to me/How old is the pretty girl who’s in front of me?/Just enjoy your tea and try to save your words/The girl who’s in front of you is in her eighteen
從中英文對比來看,譯者在準確傳達原文意義的同時,也在英語譯文里把土家男女談情說愛含蓄地表達出來了,尤其是在“The girl who’s in front of you is in her eighteen”中,譯者用第三人稱的表達方式,把土家姑娘欲說還羞的情景真切地再現給了英語世界的讀者,達到了向英語世界傳播獨特土家文化的翻譯主旨和交際目的。
另外,通過對“喝你一口茶呀問你一句話”到“喝你六口茶呀問你六句話”的逐句直譯和對“你喝茶就喝茶呀那來這多話”這一句的重復翻譯“Just enjoy your tea and try to save your words”,譯者向譯語讀者傳遞了土家族民俗文化中蘊含的“茶”意象,讓譯語讀者深切感受到茶對于恩施土家族人民而言就如同西方文化語境中的咖啡一樣,承載著民族的歷史,從而讓譯語讀者了解了土家人以茶起興,以茶喻情的濃厚茶文化,明白了這首土家族流傳甚廣的情歌以“茶”為載體的緣由,真正達到了預期的交際目的。
近年來,提高中國文化軟實力,促進“中國文化走出去”已經被提到國家戰(zhàn)略的高度。要想實現中國文化在全球語境下的傳播,翻譯作為語言轉換和承載文化內涵的一種特殊的傳播方式,就肩負起了這一艱巨的責任。而民歌作為直接反映一個民族的歷史、社會、勞動、風土人情、愛情婚姻和日常生活的特殊藝術形式,以其濃郁的民族性和地域性特點成為了中國文化走出去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因而民歌翻譯也就肩負起了跨文化傳唱的歷史使命。土家族民歌是土家人對生命的禮贊,對生活的頌揚,對愛情的吟唱,其獨特的藝術魅力不僅屬于土家族,也屬于全中國,更應屬于全人類,土家族民歌在譯者的創(chuàng)造性勞動和藝術化努力過程中獲得了第二次生命,從而使土家文化在這種翻譯和傳唱中得到了廣泛的傳承和發(fā)揚。
注:本文采用的《六口茶》英文為覃軍所譯。參閱網址http://v.youku.com/v_show/id_XNTcyOTYzNzA0.html
[1] 譚載喜.西方簡史[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6.
[2] 王春朋,劉長宇.從幾首土家族民歌說開來去—以恩施自治州地區(qū)為例[J].北方文學,2011(5).
[3] 李莉.土家族方言歌謠的修辭類型及其藝術特點—以恩施自治州土家族為例[J].文藝爭鳴,2011(1).
[4] 緱斌.論民歌翻譯的學科定位、歷史現狀及其策略[J].交響—西安音樂學院學報,2009(4).
[5] Venuti,Lawrence.The Translator’s Invisibility:A History of Translation[M].London & New York:Routledge,199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