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讀經典堅定信念——讀《共產黨宣言》
任達遠1欒淳鈺2
(1.重慶師范大學,重慶401331;2.南開大學, 天津300071)
[摘要]《共產黨宣言》是馬克思主義的經典文獻,是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的行動指南,也是共產黨人必讀之經典。學習領會并實踐《宣言》中的基本思想,對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堅定不移地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論意義和現實意義。
[關鍵詞]共產黨宣言無產階級社會主義中國特色
[中圖分類號]A811[文獻標識碼]A
[收稿日期]2014-11-10
[作者簡介]1.任達遠(1932—),男,重慶師范大學退休教師;2.欒淳鈺(1986—),男,山東青島人,南開大學馬克思主義教育學院博士研究生。
《共產黨宣言》(以下簡稱《宣言》)是馬克思的經典文獻,是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的行動指南,是共產黨人必讀之經典。《宣言》問世一百多年以來的社會主義運動,是理想與現實、理論與實踐以及階段性和長期性的矛盾運動的過程。同時,也是一條革命性、科學性、艱巨性、復雜性、曲折性交織的道路。學習《宣言》,對堅定社會主義信念,堅定不移地走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論和現實意義。
一、崇高理想
偉大的革命導師馬克思畢生有兩大發(fā)現:剩余價值理論和唯物史觀。唯物史觀揭示了人類社會的發(fā)展規(guī)律,是理解《宣言》基本思想的關鍵。因為“物質資料的生產是人類社會存在和發(fā)展的基礎”[1](P397),是最高級的物質運動形式。而人類社會的歷史是生產力發(fā)展的歷史,也是生產方式的變革史,在階級社會,集中表現為“階級斗爭的歷史”[2](P250)。
資本主義社會替代了封建主義社會,歷史掀起了新的一頁。然而,這種所謂的“替代”仍是一種新的剝削制度代替舊的剝削制度?!缎浴冯m然指出:“資產階級在它不到一百年的階級統(tǒng)治中所創(chuàng)造的生產力,比過去一切世代所創(chuàng)造的全部生產力還要多,還要大”[2](P256),可是,這種現象的實質是社會發(fā)展的根本規(guī)律,即生產關系一定要適應生產力發(fā)展狀況的規(guī)律。也就是說資本主義代替封建主義是一種歷史的必然,并非資本主義特有之處。當然,在資本主義起始階段,也產生過先進的空想社會主義思想理論,追求社會的公平正義和諧,但是由于其自身的種種缺陷而并未實現。也正是馬克思創(chuàng)立的“唯物史觀”和“剩余價值學說”,科學分析了資本主義社會的矛盾及其發(fā)展規(guī)律,使社會主義學說從空想變成了科學。而且資本主義社會中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矛盾是其自身不可克服的,生產力的社會化要求建立以公有制為主體的生產關系。要實現這一變化,《宣言》明確指出,“共產黨人的最近目的是和其他一切無產階級政黨的最近目的一樣的:使無產階級成為統(tǒng)治階級,推翻資產階級的統(tǒng)治,由無產階級奪取政權”[2](P264),“代替那些存在著階級和階級對立的資產階級舊社會,將是這樣一個聯合體,在那里,每個人的自由發(fā)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fā)展的條件”[2](P273)。這種共產主義理想是最崇高理想,也是社會歷史之必然。
共產黨人明確了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矛盾運動規(guī)律,正如《宣言》中提出的“同傳統(tǒng)觀念決裂”,即同私有制觀念決裂,這就是共產主義者所應有的思想覺悟。在國際社會主義實踐中,無數的共產黨人為此積極追求和獻身,一個公平正義、平等自由、和諧幸福的新的共產主義理想必將實現。
二、社會主義實踐
《宣言》問世,提出共產黨人為之奮斗的最高綱領就是消滅階級,實現共產主義社會,這也是人類追求的最高理想。當然,我們更要清醒地認識到這一歷程的艱巨性和復雜性。
馬克思曾設想,社會主義改革將在發(fā)達的資本主義國家(英、德、法等)國家,同時發(fā)動才能取得成功,因為資本主義經濟聯成一體,它們有共同的利益,并有強大的經濟實力,這就是說,馬克思早已預見社會主義革命的艱巨性和復雜性。而且,社會主義社會要求有強大的生產力基礎,更不用說還要有成熟的無產階級及其政黨帶領,需要各種正確的方針政策作指導,這些都需要在不斷的實踐探索中獲得?!缎浴诽栒佟叭澜鐭o產者聯合起來”[2](P286),也足以證明共產主義事業(yè)是何等艱巨而偉大。后來,為適應時代的發(fā)展變化,偉大的馬克思主義者列寧在科學社會主義實踐中提出了“一國勝利論”。其最根本點是提出資本主義在進入壟斷階段,且帝國主義瓜分世界完畢后,在重新瓜分世界的矛盾斗爭中,發(fā)生帝國主義戰(zhàn)爭不可避免,而資本主義鏈條中必然會出現最薄弱環(huán)節(jié)并成為諸種矛盾的焦點。當時俄國正處于此種狀態(tài),在列寧的領導下十月社會主義革命取得了勝利。可以說,十月革命的勝利,震鳴整個資本主義世界,也極大地鼓舞了世界無產階級和廣大勞動人民,顯示了社會主義的巨大活力。
俄國無產階級在政治上奪權后,仍處在強大的資本主義包圍中,列寧從當時相對落后的國情出發(fā),盡可能最大化發(fā)展生產力,提出新經濟政策、實行集體化生產等政策,在當時取得了巨大成就。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蘇聯經受了歷史性的巨大考驗,蘇聯人民為世界歷史做出了巨大貢獻。二戰(zhàn)結束,東歐許多社會主義國家的基礎相當脆弱,直至1949年新中國成立,以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陣營才相對壯大,從此世界上形成兩個對立的陣營,其影響也涉及諸多方面。
事情的變化,或者說轉折點,是在1956年蘇共二十大之后,共產黨的權力斗爭不斷,而國際共產主義陣營走上了大震動、大論戰(zhàn)、大分裂之路,以致發(fā)生了對抗。直至東歐劇變、蘇聯解體,給世界人民以巨大沖擊和深刻反思。東歐劇變,蘇聯解體的根本原因簡言之是外部與內部多重矛盾綜合作用的結果。與外原因相比,內部原因是主要的,像肅反擴大化、農業(yè)滯后、工業(yè)發(fā)展受阻、忽視民生、實行大國沙文主義以及腐敗問題不斷等。因此,一個執(zhí)政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的科學性、組織建設的成熟性、理論的創(chuàng)新性,防止腐敗的徹底性,與人民同呼吸共命運的作風過硬性,這些都是社會主義能否建設好的關鍵性因素。
《宣言》對社會主義作了設想,但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fā)展,社會主義模式不可能固定不變,社會主義發(fā)展道路又是艱難、曲折的,所以,研究現實、發(fā)展新情況、解決新問題是當代馬克思主義者的任務,我們要以蘇聯社會主義建設的經驗教訓為鑒,結合現實情況、時代國情,遵循生產關系適應生產力的發(fā)展規(guī)律,將社會主義實踐的出發(fā)點和落腳點都著眼于廣大人民群眾,帶領廣大人民群眾致力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建設。
三、高舉旗幟
東歐劇變,蘇聯解體,國際共產主義命運發(fā)生了巨大變化。面對復雜的國際形勢,社會主義陣營中的老大哥——中國共產黨更重要讀《宣言》,深刻領會其精神,保持中國共產黨的“黨魂”不變。
中國共產黨堅持馬克思列寧主義的普遍真理同中國革命的具體實踐相結合,歷經千難萬險,終于成立了新中國,后又經過艱苦探索和不斷推進,基本確立了社會主義經濟、政治制度。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我們實行戰(zhàn)略轉移,確定了黨的社會主義建設路線,實行人民民主專政制度,確立了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實行改革開放的偉大決策。改革開放30余年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偉大成就,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逐步建立,綜合國力日益增強,人民生活水平大大提高,全面建成小康指日可待。因此,在逐步走上致富道路的過程中,致富的經驗教訓是值得我們學習和思考的。在致富的建設上,要多一點辯證法,少一點形而上學。社會生產的目的,在于最大程度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國富民強、民富國強、實現共同富裕是人民的期待。關于如何致富,至少要遵循以下幾點,即勞動致富是基礎,合法致富是必要條件,科技致富是時代要求,一部分先富是途徑,共同致富是目的。同時,要盡量避免因不公平或非法致富的現象成為社會常態(tài)。造成“仇富”心理在社會蔓延。
我們正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我們現在所做的一切應當與“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一歷史背景相符合。我國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在實現現代化的軌道上迅猛發(fā)展,取得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三十多年的改革開放以及社會轉型過程,面臨的外部、內部矛盾和斗爭之復雜前所未有。總的說來,社會主義是資本主義的對應物,而資本主義又是社會主義的統(tǒng)一物。從國內進程看,我們經歷了封建社會發(fā)展歷史,小生產者有深厚的社會基礎,解決人們的小生產觀念,是一個復雜問題,而小生產者和社會大生產在性質上是對立的,社會是一個復雜多層次的矛盾體系,要取得社會整體物質發(fā)展,必須堅持科學發(fā)展觀。首先,站得高,即從時代的高度出發(fā);其次,看得遠,即解決好遠大目標和現實目標的辯證關系;再次,想得深,即把社會主義本質要求放在關鍵地位;最后,干的實,不斷扎實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進程。正是由于有科學正確的決策引導,才能不失時機地抓住戰(zhàn)略機遇,取得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偉大成功。
全球化是一柄雙刃劍。它給我國經濟、政治、文化的發(fā)展帶來了歷史機遇,同時也提出了挑戰(zhàn)。在全球化大背景下的經濟相互依存、相互競爭,政治、文化相互交流與碰撞中,世界各國要生存、發(fā)展,只有實行開放,而且必須全方位的開放,才能符合時代特點和要求。隨著經濟社會的發(fā)展,在文化大發(fā)展中,各國之間的呈現復雜化、多樣化。然而,不同社會有不同發(fā)展程度和不同社會制度,其文化傳統(tǒng)、民族歷史的形成也不同??偟膩碚f,這種情況,會促使人類文明的進步和發(fā)展。我國如何看待西方文化的影響是一個重大原則問題,如同科學技術一樣,一切優(yōu)秀的社會文明成就,都是應該借鑒學習的,同時要明確,不可簡單地生搬硬套。
毋庸諱言,在我國當今以及未來這種在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熱潮中,必將出現不同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對立和斗爭,一些不良社會傾向也隨之出現,主要表現三個方面。第一,以自我為中心。其根本點是唯心史觀。事實上,并不存在孤立的自我,人人都是社會群體中的一員,自我奮斗、自我選擇、完善自我、善待自我都是正確的。但是,過度自我會造成自我膨脹,忽視團隊奮斗、背離協(xié)作精神。第二,金錢至上。主張在經濟社會一切向“錢”看,把市場交易、經濟競爭、優(yōu)勝劣汰、資本追求利益的最大化看成是最高標準,但卻忽略了法制和道德的限制和要求。社會生活中,由于利益驅使出現資本本性和求富心態(tài)的無序擴張,特別是一些目光短淺、急功近利、不顧大局和整體利益的小生產者意識。第三,享樂第一。由于經濟社會發(fā)展巨大,人民生活獲得極大改善,享受生活成為理所當然。在勤勞、誠信的前提下,通過自己不懈努力,不斷提高物質文化水平,提高生活質量,創(chuàng)造和享受生活是可以的。但是,享受生活不應該是“第一”,這涉及到人們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建立。要警惕的是,剝削階級腐朽生活的影響,在一定程度上改變著人們的價值取向。而這三種問題也是當前以及未來中國社會的顯著問題。它們相互聯系,相互影響,對廣大人民群眾有著極大的消極影響。
恩格斯把《共產黨宣言》中的“每個人的自由發(fā)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fā)展的條件”作為未來社會主義新紀元基本思想的題詞,這絕非偶然。因為馬克思的“人的自由全面發(fā)展”是共產主義社會的價值目標,是無產階級和人類解放的價值目標。在這里“人的全面發(fā)展”實際上包含了兩個命題,即“人究竟發(fā)展什么”和“人如何發(fā)展”。這兩個命題反映了人的發(fā)展是目標和過程的統(tǒng)一。馬克思主義所關注的人的發(fā)展是人的本質力量的發(fā)展,即人的勞動能力的發(fā)展、人的社會關系的發(fā)展以及人的自由個性的發(fā)展。而所有這一切的實現都必須通過現實達到的途徑逐步向前推進,可以說每一時期基本目標的實現都是向最高目標的邁進。因此,中國共產黨一再指出,要加強對青年一代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教育。這是一項重大任務,同時也是艱巨任務。實現現代化,人才是關鍵。人才培養(yǎng),遺傳天賦、環(huán)境、教育辯證統(tǒng)一的作用過程,而教育起主導作用。教育也是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社會教育三者合力的綜合體。三種教育相互聯系,互相配合,協(xié)調一致,是統(tǒng)一體,有利于實現整個教育在時空上的緊密銜接;三者的緊密結合,有利于保證整個教育在方向上的高度一致;三者的協(xié)調配合,有利于實現各種教育作用的互補,從而加強教育的有效性。
總之,中國人民革命的勝利、新中國的成立有世界意義;中國社會革命的成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成功,就有更大的世界意義。當然,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不可能是一帆風順的,但是,任何困難險阻也不能阻擋我國前進的腳步,建國初期,毛澤東同志就說過,“我們的目的一定要達到,一定能達到?!盵3](P350)當前,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旗幟,堅定不移地走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致力于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和生態(tài)文明建設,就一定能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和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就一定能夠到達勝利的彼岸。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2]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3]毛澤東文集:第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責任編輯:李卓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