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滌非(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北京100024)
?
審丑的美感
盧滌非
(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北京100024)
摘要:人類對藝術的追求,是為了內心情感的需要得到滿足。藝術家不遺余力地追求著藝術上的美感,使丑得以進入藝術的殿堂。丑,憑借著自身千面多變的特性,擺脫了陪襯的身份,以生動強烈的痛苦刺激著人類的情感,對美緊追不舍氣勢洶洶,從而以審丑的痛快超越了審美的愉快。藝術家通過審丑激發(fā)美感,使審美退變?yōu)楦行詫W的注腳,使審丑成為現(xiàn)代美學與后現(xiàn)代美學的霸權話語。
關鍵詞:美;丑;藝術;審丑;美感
自19世紀末以來,丑在西方藝術中占據(jù)越來越重要的作用,而早期推動其快速發(fā)展的,卻可以追溯到文藝復興時期。文藝復興宣揚個性自由與精神解放,試圖擺脫理智對本能和情感的抑制,沖破倫理道德的束縛。從但丁的《神曲》、薄伽丘的《十日談》、拉伯雷的《巨人傳》到莎士比亞的悲劇,藝術家開始以丑為發(fā)揮藝術才能的寶藏。
藝術家執(zhí)著于丑的原因各有不同,“萊辛認為藝術家可以因丑來加強藝術中的某種混合情感??档抡J為,藝術能夠把自然中本來丑的或令人作嘔的事物加以美的描繪,獲得高于自然的美的價值。羅丹認為,藝術必須表現(xiàn)性格才是美的,自然中的丑往往比美更能暴露性格。”[1](p71)藝術中以丑來實現(xiàn)審美的價值就是審丑。
“美在《說文》乃‘甘’之轉訓,屬味覺之快感;丑在《釋名》釋為臭穢之‘臭’,屬嗅覺之痛感。初級的美觀念及其反面之丑觀念,就是從快感或痛感中轉化來的?!盵2](p21)在感性學的世界里,痛快總是高于愉快,曼德爾生對此的解釋為:“心靈有自由,時而流連于一種情感的愉快方面,時而流連于它的起反感的方面,而且替自己造成一種快感和痛感的混合體,這比最純粹的愉快還更有吸引力。”[3](p138)這一吸引力使經(jīng)由痛感刺激的快感實現(xiàn)了轉瞬即逝的永恒,使短暫的感性在綿長的理性中最終獲得了美感。但是相對于痛感而言,將之付諸實現(xiàn)的誘因則在于丑,因為它最能表現(xiàn)藝術的震撼力。正如尼采所言,“宇宙全是罪孽,人生全是苦痛,如從道德的觀點去看它們,它們簡直就應該毀滅。但是如果從藝術的觀點看,這罪惡貫盈的世界和人生實在是一幅驚心動魄的莊嚴燦爛的圖畫。”[4](p103)
于是,藝術家在其作品中對丑大肆渲染,媒體也不甘落后。網(wǎng)絡、影視等傳播的內容多以離婚、家庭糾紛、路人爭執(zhí)、自然災難、恐怖襲擊等為主。一些在今天被稱作優(yōu)秀的作品也曾因涉及丑的內容被攻擊為不道德。的確,“從題材內容斷定作品的道德或不道德,很少有作品可以宣告無罪。但丁在《神曲·地獄》里何嘗沒有描寫奸盜邪淫?歌德在《浮士德》里何嘗沒有描寫惡魔大逆?但是原來丑劣的材料都經(jīng)藝術熔鑄成為美妙的形象?!盵4](p117)
王國維以古詩十九首為例來證明,詩中對丑的描寫雖然“可謂淫鄙之尤,然無視為淫詞、鄙詞者,以其真也。五代北宋大詞人亦然,非無淫詞,讀之但覺其親切動人,非無鄙詞,但覺其精力彌滿。”[5](p37)
于是,一意孤行的丑在經(jīng)歷了文學、美學、心理學的洗禮之后,開始“日益升值,日益膨脹,美丑的矛盾結構關系也發(fā)生變化。開始是美丑對立,丑是陪襯美的,而當丑發(fā)展到占壓倒的優(yōu)勢時,美成了丑的陪襯,而且總的趨向變成了肯定丑、否定美。丑成了唯一的上帝,獨霸天下?!盵6](p242)
柏拉圖曾把詩人趕到理想國之外,托爾斯泰是他忠實的支持者。“一般人所公認為偉大的作家,像希臘三大悲劇家、但丁、莎士比亞……都被托爾斯泰所唾罵,因為它們缺乏宗教的深沉,偏重性欲及其他無價值的情感?!盵4](p105)然而這些都不能影響后來的作家對丑趨之若鶩,西方作品如《查特萊夫人的情人》、《紅字》、《包法利夫人》、《洛麗塔》、《惡之花》等,中國作品如《紅樓夢》、《金瓶梅》的性,《水滸傳》的暴力,《聊齋志異》的怪力亂神,以及之后的王小波、先鋒派作家等。事實上,絕大多數(shù)作家都會在他們的作品中不同程度地描寫丑,而且通常會竭盡全力把這樣的描繪推向極致。
探究其原因,一方面在于,“丑鄙棄理性規(guī)范下的秩序和幸福承諾,張揚人內在的真實,揭示理性幻影遮蔽下的世界的真相。”[7](p68)它高歌痛苦,渲染恐怖,用令人望而卻步的陰森和漫無邊際的黑暗來激發(fā)人們的審美快感。另一方面在于,丑擴大著表現(xiàn)的張力??聺h琳認為“某些美的形態(tài)已離不開丑的因素;在藝術領域,正是因為有了丑,藝術才變得五彩繽紛、氣象萬千,”[8](p409)這是因為美是相似的,而丑各有不同。由于美感是一種心靈的境界,是物作用于心而心反映物的感受,其復雜多變取決于觸動外因的多樣性,因此美感有時需要借助丑方能變得豐富多彩,難怪“但丁描寫的地獄,比天堂生動活潑多了”。[4](p240)
由此可見,雖然“莎士比亞的全部悲劇都描寫惡人和惡事,莫里哀的全部喜劇都描寫丑人和丑事,但在藝術上都是登峰造極的作品。從前藝術家大半都怕用丑材料,近代藝術家才知道化自然丑為藝術美為難能可貴。”[4](p136)偉大的藝術家總是想方設法增強對情感的觸動,使痛苦的表現(xiàn)超越表象,而直達靈魂深處,他們越是表現(xiàn)丑,越能使人感發(fā)興起,“使我們學會在平凡丑陋中見出情趣深永的世界?!盵4](p124)
由于審美抑或審丑是以感性之名,因此美丑的關系并非完全對峙,二者可以因心境或情境的不同而互相轉化,即“臭腐復化為神奇,神奇復化為臭腐。”
《呂氏春秋·適音》中說:“耳之情欲聲,心弗樂,五音在前弗聽;目之情欲色,心弗樂,五色在前弗視;”(呂氏春秋·適音)可見心情不佳時,美無法被感受到,因而也不能產(chǎn)生美感;而如果心內舒暢愉悅,丑也能被感受為美。使丑轉化為美的愉悅心情之一即為愛?!秴问洗呵铩とビ取分杏羞@樣一則描述:“魯有惡者,其父出而見商咄,反而告其鄰曰:‘商咄不若吾子矣?!移渥又翋阂?,商咄至美也。彼以至美不如至惡,尤乎愛也!”(呂氏春秋·去尤)抱樸子曰:妍媸有定矣,而憎愛異情。由此可見,美丑所具有的表象標準,會因心境的不同而改變。
劉晝在《適才篇》中表明:“美不常珍,惡不終廢,用各有宜也?!保▌⒆印みm才)劉安認為:“靨輔在頰則好,在顙則丑;繡以為裳則宜,以為冠則譏。”(劉安·淮南子)這些都說明美丑的判定標準具有一定的語境性,美丑會因條件的改變而改變。蘇格拉底有類似的表述:“對饑餓來說是好的東西,對熱病來說卻常常是壞的東西。在賽跑當中是美的東西,在拳擊中卻是丑的東西。每一件東西對于它的目的服務得很好,就是善的和美的,服務得不好,則是惡的和丑的?!盵9](p9)奧沃金的威廉在《論美與丑》中說:“那種本身就是善的和美的東西,在不恰當?shù)膶ο笾袝兂沙?;譬如綠,雖然看上去使人愉悅,但在某些它所不適合的東西中卻又變成了丑”。[10](p272)
因此,對于美丑的判斷不應該僅僅停留在表面,丑的外表下可能隱藏著美的本質。審丑正是要審出丑所體現(xiàn)的美感,也就是說,從丑中見美,是要看丑所表現(xiàn)的精神。審丑的美感在于丑中積極向上的精神。“蘇軾曾說:‘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實濃?!@是通過衰朽來隱含活力,通過枯萎去展現(xiàn)生機,通過丑陋折射美貌,通過荒誕表達親切,它喚起了人們對生命活力的向往?!盵11](p72)難怪傅山在《作字示兒孫》中說:“寧拙勿巧,寧丑勿媚?!?/p>
欒棟提出了“審丑近乎勇”的觀點是由“知恥近乎勇”的論點演繹而來。他認為,“審丑的根本意義是為了使人類豁達大度,以空前的氣魄和神智去把握丑和惡,從丑之中、甚至從惡之中提取出有益于人生的東西來?!彼?,審丑既需要知恥也需要勇,因為“不知恥之審丑,越勇越可能使人類歷史沉渣泛起。無勇之審丑,勢必在僵化的理性原則前畫地為牢,喪失推陳出新的膽略?!睓钘潓Ρ攘烁缪藕透蝗?、皮拉奈西、布萊克等人的作品,認為哥雅的《狂想曲》雖然描繪了一個由巫婆、惡魔、鬼魂、怪獸、侏儒、畸胎組成的惡夢般的世界,但是“令人怵目驚心的不是畫家一針見血地刻畫了丑,而是他入木三分地表現(xiàn)了反理性哲學家們可感不見的恐懼和孤獨的對象:上帝死亡、理智泯滅的苦悶人生。”而后者們則“勇于有為,弱于知恥,丑則丑矣,失之于善?!盵12](p27-38)但是無論如何,這些藝術家總是試圖以丑幫助人們增強免疫力,以免使其在丑惡面前束手無策、無能為力。
叔本華率先“將上帝遠去、人成棄兒的深刻感受強化為一種悲苦意識的哲學。”之后,尼采提出“只有把上帝打翻在地,人類才能克服基督教教義帶來的種種缺陷。人生雖然注定是痛苦的,但也正是在痛苦和抗拒痛苦中,人才能實現(xiàn)生命價值?!盵13](p360-365)于是,人類在戰(zhàn)勝自然之后,擺脫了上帝的糾纏,將內心的魔鬼釋放出來,并將自身轉化為魔鬼,在惡魔的世界里浴血奮戰(zhàn),以彰顯其勇氣與作為。
為將美的火炬?zhèn)鬟f到超自然界,丑成為審美實踐的當權者,它肆無忌憚地揭示著人類對世界與自身的認識,無懼無畏地用暴力的形式表達著人類內心最黑暗的力量,體現(xiàn)著惡魔一般的意志。知恥之后的審丑為審丑增添了勇氣,產(chǎn)生出實力派美感。
丑最早進入藝術領域時原本只為襯托美,但是審丑使得審美復雜多變,而成為藝術家的寵兒,并最終喧賓奪主將美取而代之。同時由于“血和淚往往能給我們比歡笑更甜美的滋味”,[4](p238)因此悲哀痛苦殘酷危險的經(jīng)歷被無限放大并強化,以使人產(chǎn)生強烈的痛感,痛感激發(fā)出快感,于是深刻真實的丑成為藝術美的告白。
偉大藝術家,如莎士比亞,“從來不用悅目的外表去遮蓋粗野和血腥的情欲,從來不用虛偽偉大的外表去掩飾罪行和不義;在這一點上,他是值得贊賞的。要達到偉大的目標,就必須采取同樣偉大的手段”。[14](p282)痛苦的感受正是為了激勵人的精神由此而變得崇高和堅強。審丑應該使美感深刻而有力。
參考文獻:
[1]李澤厚,汝信.美學百科全書[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0.
[2]阮延齡.美學經(jīng)緯[M].杭州:西泠印社出版社,2006.
[3]萊辛.拉奧孔[M].朱光潛,譯.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79.
[4]朱光潛.文藝心理學[M].桂林:漓江出版社,2011.
[5]王國維.人間詞話[M].北京:燕山出版社,1997.
[6]周來祥.文藝美學[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3.
[7]王慶衛(wèi).審丑與非理性精神的關系初探[J].沈陽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01).
[8]柯漢琳.美的形態(tài)學[M].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2008.
[9]伍蠡甫.西方文論選(上卷)[M].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79.
[10][波蘭]沃拉德斯拉維·塔塔科維茲.中世紀美學[M].褚朔維,等,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1.
[11]崔樹強.黑白之間:中國書法審美文化[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
[12]欒棟.感性學發(fā)微——美學與丑學的合題[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9.
[13]朱立元.西方美學范疇史(第三卷)[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6.
[14]歌德,等.讀莎士比亞[M].張可,元化,譯.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8.
責任編輯高思新
作者簡介:盧滌非(1970—),女,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講師。
中圖分類號:83-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8477(2015)-12-009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