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云云
追問,古已有之??鬃拥摹把普T”,其行為實質(zhì)就是追問。追問作為課堂教學的一門藝術,是指教師在課堂動態(tài)生成中,對原有問題作進一步深化處理。當教師在師生的答問互動活動中,發(fā)現(xiàn)學生在某個問題上產(chǎn)生選擇困難、線索紊亂的時候,可以對原有問題的進一步延伸和拓展,幫助學生理清思路,走出困境。
一、“追問”缺失原因
【教師原因】
1慣性巨大
在傳統(tǒng)課堂中,老師習慣了“教師講授,學生傾聽”的教學方式。盡管在一輪又一輪的課改之后,教師開始“少講多問”,但更多地還只是停留在形式的變換上,有的甚至只是將原來的陳述句改成了疑問句,僅此而已。課堂上諸如“是不是”、“對不對”還在大行其道。
2惰性拖累
說實話,追問并非你想“追”就能“追”,需要有教師精心的備課、深入的思考為前提。而長久以來,教參等教學資料的使用,已經(jīng)讓我們漸漸失去了研究的習慣和熱情,惰性日益嚴重。懶于研讀文本,惰于設計課堂生成的可能,這一切,讓我們和學生的交流變得生硬、機械。基于“教給答案”式的的教學,怎能就學生的回答展開進一步的追問?怎會以自己的激情點燃學生的激情?
3功利驅(qū)使
在實際教學中,確實存在教學內(nèi)容多、時間緊的情況,特別是初三畢業(yè)班,這種矛盾尤為突出。因此,在中考指揮棒的影響下,教師急功近利,忙于教學內(nèi)容的完成,急于給學生方法的指導,而缺少了“等待”,放棄了“追問”。
【學生原因】
1空間狹窄
長期以來,由于教師壟斷了課堂,學生只能被動聽講,忙著應付老師的一個又一個“是不是”,根本沒有對問題進行深度思考的時間。
2勇氣不足
初中學生正處于進入青春發(fā)展的高峰期,過于注重他人對自己的評價,沒有十足的把握,不敢輕易發(fā)問,擔心一旦與教師的意見相左,會受到教師的批評,或者同學們的嘲笑。這種心態(tài)之下,鮮有學生敢越雷池半步,更別談還有勇氣對某個問題進行追問了。
3能力有限
追問需要有敏銳的思維,可是在日積月累的“教師講授、學生傾聽”的模式訓練下,學生缺少這種追問的機會,已經(jīng)習慣了一問一答式的思維模式,缺乏這種敏銳性。部分學生只能做一個應聲蟲,按部就班地回答教師的問題。而且學生傾聽同伴的習慣也未能養(yǎng)成,自然也無法就同學或老師的問題做更深入的探究了。
那么如何走出問題低效的窠臼?如何將學生的思維引向縱深呢?下面筆者就結(jié)合自己的教學實踐談一點做法與體會。
二、“追問”使用原則
1選準“支點”
語文的豐富性決定了追問要多元化。課堂追問要著眼于知識的多維角度,比如就語言的賞析而言,學生更多地習慣從修辭手法的運用角度入手,那么老師就可以通過有效的追問,提醒學生思考,除了從手法的應用,還可以有哪些方法進行賞析。這樣,通過再思考,明確語言的賞析還可以從詞語的運用(動詞、疊詞等)、描寫的角度、表現(xiàn)手法等多方面進行,從而避免了學生思維的單一性。課堂追問要著眼于知識的多元化,選好支點,牽一發(fā)而動全身。
2循序漸進
“善于者如攻堅木,先其易者,后其節(jié)目”。追問要符合學生“最近發(fā)展區(qū)”原則,問題的設計要先易后難,由表及里,有層次,有梯度。
3面向全體
在課堂上,有時候我們會由于時間的關系或情緒的激動而抓住一個學生問個不停,似乎就是因為你的表現(xiàn)不夠出色,而讓問題不能解決。往往這種追問,只注重了個體,忽視了全體。因此教師追問時,要竭力避免抓點棄面的現(xiàn)象,教師多設計一些不同層次的問題,充分調(diào)動各個層次學生思考的積極性。
4溫暖期待
當學生的回答不夠完整、不很到位甚至不準確時,我們一定要抱以足夠的耐心和智慧,想一想問題的癥結(jié)在哪里,耐心等待學生的思維轉(zhuǎn)向,讓學生自由自在地、毫無顧忌地進行思維活動。聽課中往往會碰到這種情況,教師對一個學生“窮追不舍”、咄咄逼人,結(jié)果站著的學生面紅耳赤,越來越緊張,這種“追問”又怎能激起學生思考的欲望?所以我們的“追問”應該是有溫度的,是對孩子飽含期待的。
三、“追問”策略探究
在實際教學中,應該如何選擇教學策略,有效地引領學生向文本的深處探究呢?
1緊扣文本,深入思考
案例一:《我的叔叔于勒》的教學。
展示問題:請用具體材料說明菲利普夫婦是個怎樣的人?你認為小說的主題是什么?
一小組展示:我們組覺得菲利普夫婦自私冷酷、愛慕虛榮、唯利是圖。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看出來:他們對于勒的態(tài)度轉(zhuǎn)變都是建立在“錢”的基礎上,在船上見到于勒之后,毫無親情可言,只想躲得遠遠的。
其他組點評補充:我們也覺得菲利普夫婦愛慕虛榮。如父親故作高雅的請我們吃牡蠣,從中可以看出這個社會存在赤裸裸的金錢關系。
追問1:的確,在《我的叔叔于勒》中,我們看到了菲利普夫婦令人反感的表現(xiàn),他們二人,有沒有不同的地方?
追問2:除了“金錢”對人性的摧殘,你還看到了什么?結(jié)合文章對他們生活狀況的描寫,再思考。
《我的叔叔于勒》這篇課文的主題比較集中,“金錢至上”稍加分析就可知道。但是如果學生對菲利普夫婦留下的印象僅僅是自私冷酷、愛慕虛榮、唯利是圖的共性話,那么學生對于人物欣賞的分析能力就會削弱;如果僅僅是看到了“資本主義社會赤裸裸的金錢關系”的話,那么,這樣的文本解讀無疑是膚淺的。所以,此時教師需要追問。
追問3:“他們二人,有沒有不同的地方?”結(jié)合文本,特別是在船上遇到于勒的高潮部分,通過比較,學生就會發(fā)現(xiàn),母親表現(xiàn)得更為精明、潑辣、刻薄。
追問4:“除了“金錢”對人性的摧殘,你還看到了什么?”學生通過文本對他們家拮據(jù)生活的描寫,還可以讀出小人物的辛酸。endprint
在這樣的追問下,讓學生學會多角度、多元化地分析一個人物。并更加深入的挖掘出文章的主題,防止人物形象的標簽化,主題的淺表化。追問,一定要緊扣文本,提供思路、線索,引領學生走向文字的深處。
2巧用變式,撥云見日
語文教學大師們以他們深厚的積淀,巧妙地將文章加以改換,通過有效的追問,使學生在比較、爭鳴中撥云見日。在一次“品鑒名師教學細節(jié)專題研討會上”,他們那精湛的追問藝術令人叫絕。
案例二:王君老師執(zhí)教《散步》片段。
出示:我們在田野中散步:我,我的母親,我的妻子和兒子。
設問:去掉“我的”試試看?讀一讀,區(qū)別在哪兒?
生1:沒有了親切感,不夠甜蜜。
生2:缺少互相擁有的情感。
追問1:除了溫暖甜蜜,你還讀出了什么?我們一起把“我的”重(zhòng)讀一遍。
學生再讀之后,臉上露出恍然大悟的神情,并感受到了“責任感”。
案例三:肖培東老師執(zhí)教《皇帝的新裝》。
設問:這場戲成功上演的因素有哪些?
學生思維活躍,眾說紛紜,爭論不斷,但基本停留于表面,如皇帝虛榮、大臣不誠實等。
追問2:皇帝的“新裝”,對于皇帝、官員、百姓來說,與其說是“新裝”,不如說是……
學生遇到了難題,陷入了沉默
繼續(xù)追問(轉(zhuǎn)換角度):如果讓你來寫結(jié)局,從“這樣,皇帝就在那個富麗的華蓋下游行起來了”接著寫,你怎么寫?
……(學生再度思考,紛紛發(fā)言。)
師:老師也設計了一個結(jié)尾,大家看合理嗎?
(出示改編版,與安徒生的顛倒過來了。)
在學生討論爭鳴之后,師生總結(jié)明確:孩子來到世上是最純真的。有些成人走向了人性的黑洞,穿了一層“心”衣。
面對學生個性紛呈的答案,教師必須要有一定的辨析和提升能力,而非一味地肯定與附和。否則,學生的陳述只能是各圓其說且停留在淺層次上。王老師在學生對“我的”認識流于淺表時,巧妙追問,運用變式,“我的”有無進行朗讀比較,讓學生很自然的感受到了那份“責任感”。肖老師則通過有效的追問將孩子一步步引向深入,當學生出現(xiàn)困難時,將改編的結(jié)尾與原作進行比較,將學生的認識鑒賞水平提升到我們所無法企及的高度。
3借力打力,趣中獲知
案例四:《故鄉(xiāng)》的教學。
錢夢龍大師曾給我們講了一個案例,印象深刻。
在《故鄉(xiāng)》結(jié)束時,一學生突然發(fā)問“老師,跳魚怎么會有兩只腳?”
師:你們誰知道?(——沒人知道)
追問1:那誰知道呢?(——閏土知道)
追問2:那這說明了什么?(——閏土見識廣)
我們不得不為錢老師的教學機智拍手叫絕。如果是我們,會怎嗎辦?置之不理?含糊其辭?都有可能。但是錢老師巧妙地利用了學生資源,借力打力,兩次追問,讓孩子開開心心之中又再一次感受到少年閏土的活力。
4發(fā)教思維,探究真知
案例五:《散文家談散文》教學。
本節(jié)課容量很大,學寫評論對孩子來說,困難較大,若不加以引導,孩子寫出的評論只能是是浮光掠影。因此,筆者決定放手,讓學生的思維自由徜徉,自己走向文本的深處。
在賞析了曉雪的《關于散文〈白鷺〉》,筆者沒有簡單地停留于“曉雪是怎么評價的?”而是發(fā)出了這樣的追問“曉雪從哪些方面進行了評論?”“你覺得如何去寫評論?”從而讓孩子們掌握賞析文章的一些方法和角度之后。在此基礎上指導孩子從自己的感受出發(fā),借鑒方法,果然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筆者的這一次追問,無疑是激發(fā)了學生的創(chuàng)造思維,給了學生探索的動力。學生以此游弋在知識的海洋之中,并向知識的深處游進。
總之,追問作為課堂教學的一門藝術,把學生的認識、感悟不斷地引向縱深,讓學生學習的過程猶如登山一樣,充滿著探索,充滿著期望,從而杜絕了那種熟悉的地方?jīng)]有風景的尷尬。當然,如何把握好追問的時機,找好支點,真正使追問成為一門高超的藝術,還需要我們在實踐中,不斷反思,不斷總結(jié)。
作者單位:江蘇省如東縣河口鎮(zhèn)景安初級中學(22646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