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兵 楊虹(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喀什市澤普縣奎依巴格鎮(zhèn)石化廠,新疆澤普 844804)
加強三德教育構建和諧社會
田兵 楊虹(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喀什市澤普縣奎依巴格鎮(zhèn)石化廠,新疆澤普 844804)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即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chuàng)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社會主義榮辱觀。實踐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必須從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做起,圍繞社會主義職業(yè)道德、家庭美德、社會道德,勇于擔當責任實現(xiàn)自身價值,樂于服務他人和社會體現(xiàn)自己的社會價值。
三德教育;和諧社會
愛崗敬業(yè)是社會主義職業(yè)道德最基本、最起碼、最普通的要求。一份職業(yè),一個工作崗位,是一個人賴以生存和發(fā)展的基礎保障。也是社會存在和發(fā)展的需要。所以,愛崗敬業(yè)也體現(xiàn)了一種普遍的奉獻精神。在日常工作中,一份普通的崗位和職業(yè),不善于奉獻的人做得平平庸庸,善于奉獻的人做得轟轟烈烈。
被譽為“門機大王”和“排障能手”的“藍領專家”,天津港煤碼頭公司操作一隊隊長孔祥瑞,幾十年來,他以150項革新給企業(yè)帶來8000萬元效益。俗話說“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我們在日常工作中常犯的毛病就是眼高手低,缺少干一行鉆一行愛一行的韌勁?,F(xiàn)在企業(yè)工團開展的各種創(chuàng)新創(chuàng)效平臺,為青年建工立業(yè),實現(xiàn)自身價值搭建了廣闊的平臺。但是要有效發(fā)揮這些平臺的作用,還需要在發(fā)動青年,組織青年上下功夫,建立一個經常性的互動研討和攻關機制,激發(fā)青年愛崗敬業(yè)的熱情,讓青年樂意干,經常干,干出成效。
尊老愛幼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中家庭美德的主要內容,大孝是中國傳統(tǒng)的美德,孟子說“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睈蹌e人的老人就像愛自己的老人,愛自己的老人容易做到,愛別人的老人,有的人能夠做到,有的人做不到。要建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就要弘揚和放大家庭美德的內涵,由此及彼,講博愛,講善心,在全社會樹立起尊老愛幼的風尚。河南焦作一個普通的煤礦工人謝延信,新婚一年的妻子生下女兒后因產后風不幸去逝,他主動承擔起照料前妻父母和呆傻妻弟的責任。謝延信最愛說得一句話就是:最難的是不做好事,做好事是不怕難的。
但是,現(xiàn)實生活中,不愿意對子女盡撫養(yǎng)義務的父母大有人在,面對生活困境,他們不惜拋棄自己的親生骨肉;不愿意對父母盡贍養(yǎng)義務的子女也大有人在,他們?yōu)榱俗非笞约盒〖业乃^“幸?!保值芙忝弥g互相推諉,都不愿意對父母盡孝心,不惜拋棄自己的親生父母,有的甚至讓父母衣食無著落,流落街頭,父母不得不與子女對簿公堂。對自己的親人尚且如此,更不用說對毫無血緣關系的人做什么了。然而,謝延信和阿尼帕·阿力馬洪的所作所為正是我們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現(xiàn)和倡導的,從謝延信身上我們看到了他愛老敬老、大孝至愛的高尚情操。從阿尼帕·阿力馬洪身上我們看到了一種樂觀向上,大愛至真的一種品質、一種精神。這種精神值得我們青年人學習和效仿,我們團組織可以嘗試以開展自愿者活動的形式引導青年人與基地的鰥寡孤獨者和孤兒結成對子,讓青年把對父母的大孝大愛延伸到這些老人身和孩子身上上,培養(yǎng)青年的責任意識。
一個人的人生價值包括自我價值和社會價值,即兩者必須同時具備并統(tǒng)一,才能形成一個人完整的人生價值。人生價值是自我價值與社會價值的統(tǒng)一。首先,一個人的自我價值和社會價值同時并存,不可能只有自我價值而沒有社會價值,也不可能只有社會價值而沒有自我價值。其次,人生的自我價值必須與社會價值相結合,并通過社會價值表現(xiàn)出來。人只有把自己同社會和他人聯(lián)系起來,積極地為社會和他人做貢獻,才能實現(xiàn)自我價值。安徽省穎上縣的偏僻農村安徽姑娘劉麗在福建廈門打工掙錢,10年來,劉麗每個月收入兩三千元,除去基本開銷,全部用在幫助貧困孩子上。她資助了100多名貧困學生,其中固定資助37名。為了省下更多錢幫助貧困孩子,劉麗不逛大商場、不買新衣服和化妝品。她資助的大多都是單親或者父母有重病的窮苦孩子,除了每學期給學費,她還經常去看望孩子們,每次都還會帶上學習用品、大米、油和一個紅包。被網友稱為“最美打工妹”,她這種行為替社會和政府分憂,為當事人解難,即是她人生價值的體現(xiàn),也是我們社會主義核心價值的充分體現(xiàn)?,F(xiàn)今,我們有良好的經濟條件,許多青年也有志于幫助別人,只是缺少這個的組織平臺。作為工團組織有必要采取自愿捐款,不設下限的原則,成立一個長期愛心幫助基金,尋找不同民族的幫扶對象,構建和諧的人與人的關系,民族與民族的關系。
舍己為人、見義勇為是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亦是社會主義人生觀的根本意義和價值,也是社會主義榮辱觀的主要內容。1983年,第四軍醫(yī)大學學生在10多名游人從華山80多度的崖梯上跌落的危急時刻,手挽著手,在萬丈懸崖邊,用年輕的身軀結成人墻,護送人群脫離險境……
從“華山人墻”到“長江人鏈”,不同的環(huán)境,不同的時代,在危難關頭、危急時刻,表現(xiàn)出同樣的擔當、同樣的責任、同樣的抱負、同樣的價值抉擇,閃耀著同樣璀璨奪目的人性光輝,奏響了時代主旋律。如今有人卻對這樣的行為提出了質疑:那就是值不值?對我們的核心價值觀進行懷疑,企圖顛覆,我們應該銘記,這些以短暫生命救助他人的青年為我們樹立了一座社會道德豐碑,給出了一個斬釘截鐵的答案,不能用價值的大小與多少來衡量,舍己救人,當見義勇的精神是任何有形的東西難以衡量的,這種傳統(tǒng)美德突破時空深入人心之后,這種道德基因就會在普通大眾中得到傳承和呼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