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英 呂書紅 馬 智 劉哲峰 龐 靜 段斯文 王文濤
1)中國健康教育中心報刊管理部北京市朝陽區(qū)安華西里一區(qū)12號樓中國健康教育中心 100011
2)疑難病雜志社石家莊市天山大街238號 050035
3)國家衛(wèi)生計生委新聞宣傳司北京市西直門外南路1號 100044
為全面了解國家衛(wèi)生計生委主管報刊整體情況,切實加強委管期刊出版管理,提高期刊出版質量,依據(jù)《出版管理條例》《期刊出版管理規(guī)定》《期刊出版形式規(guī)范》和相關法律、法規(guī),以及“國家衛(wèi)生計生委主管報刊審讀辦法”“國家衛(wèi)生計生委學術類期刊質量評估體系”的有關要求和標準,組織專家以審讀方式對其主管期刊的182種學術期刊進行了分類評估,是國內醫(yī)學期刊一次涉及期刊數(shù)量大、評估指標全面系統(tǒng)、方法公正科學的評刊實踐。重點審讀政治質量、學術質量、編輯出版質量、出版能力等4項內容。除政治質量采取一票否決外,學術質量賦予50分,編輯出版質量賦予30分,出版能力賦予20分。不難看出,學術質量是評價醫(yī)學期刊最為重要的項目,主要從文獻計量學指標、被國內外數(shù)據(jù)庫收錄和同行專家評議三個方面審讀評估,其中文獻計量學指標是采用第三方數(shù)據(jù)對期刊進行具體、精準的定量評價。隨著人們對于科技類期刊的計量學評價指標的不斷完善及評價體系的建立,單一評價指標缺陷和新的指標(如特征因子、h指數(shù)、A指數(shù)等)出現(xiàn),采用組合評價指標體系已成為發(fā)展趨勢[1_2]。
本文著重分析文獻計量學指標在學術期刊評估中的價值。鑒于各項指標在不同學科中的明顯差異和不同指標在評價中的重要性,我們采取分學科統(tǒng)計、指標加權賦分的辦法。現(xiàn)將分類評估報告如下。
本研究選取了國家衛(wèi)生計生委主管的學術期刊(不含電子音像出版社的電子系列雜志),包括學術類、技術類、部分綜合指導類(指正常分類為綜合指導類,但是有文獻計量學指標)計182種。通過專家咨詢法(Delphi法)確定文獻計量學指標,包括總被引頻次、影響因子、相對影響因子、他引率、平均引文數(shù)、基金論文比、綜合評價評分等7項。7項單刊指標數(shù)據(jù)取自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分布的《2014年版中國科技期刊引證報告(擴刊版)》(以下簡稱2014年版引證報告)的數(shù)值[3]。
首先按照182種期刊涉及的2014年版引證報告中18個醫(yī)藥衛(wèi)生學科,采集各學科各項指標的均 值,統(tǒng)計醫(yī)學全部學科的總和均值(見表1)。
表1 2013年全國1062種醫(yī)藥衛(wèi)生類期刊各學科主要計量學指標平均值
(1)確定各項指標的賦分
通過Delphi法遴選的7項較重要指標,根據(jù)其重要性權重進行賦分。文獻計量學指標占總評價體系的25分,分別賦于總被引頻次4.5分、影響因子5分、相對影響因子3.5分、他引率3分、基金論文比3分、平均引文數(shù)2.5分、綜合評價總分3.5分。
(2)各項指標具體計算方法
總被引頻次:賦分4.5分,采用學科離均差率計算。分值=2.25×(1+學科離均差率)。其中2.25為賦予分值的1/2;學科離均差率=某刊總被引頻次/學科平均總被引頻次_1,如離均差率>1,則以1計算。
影響因子:賦分5分,采用學科離均差率計算值。分值=2.5×(1+離均差率)。其中2.5為賦予分值的1/2;離均差率=某刊影響因子/學科平均影響因子_1,如離均差率>1,則以1計算。
相對影響因子:賦分3.5分,采用分檔計分。相對影響因子>3,計3.5分;相對影響因子>2~3,計3分;相對影響因子1~2,計2分,相對影響因子<1,計1分。
他引率:賦分3分,采用分檔計分。他引率>0.85,計3分;他引率0.70~0.85,計2分;他引率<0.70,計1分。
基金論文比:賦分3分,采用分檔計分?;鹫撐谋龋?.60,計3分;基金論文比0.20~0.60,計2分;基金論文比<0.20,計1分。
平均引文數(shù):賦分2.5分,采用分檔計分。平均引文數(shù)>15,計2.5分;平均引文數(shù)10~15,計2分;平均引文數(shù)<10,計1分。
綜合評價總分:旨在加重反映文獻計量學指標的綜合價值,按照一定的權重系數(shù)將這些指示進行綜合集成(總被引頻次為0.30,影響因子為0.32,他引率為0.18,基金論文比為0.10,平均引文數(shù)為0.10)。賦分3.5分,采用分檔計分。學科中得分位居前1/3以上者,計3.5分;學科中得分位居前1/2~1/3者,計2.5分;學科中得分位居后1/2以下者,計1分。
統(tǒng)計各項指標總分,進行全部期刊排序。
委管182種學術期刊文獻計量學各項指標(除外平均影響因子)平均值見表2。
表2 委管和全國醫(yī)藥衛(wèi)生期刊平均計量項指標比較
委管182種學術期刊平均總被引頻次為3147,比2014年版引證報告中全國1062種醫(yī)藥衛(wèi)生期刊平均總被引頻次2391,高出31.6%。其中63種期刊(占總數(shù)的34.6%)的總被引頻次高于其所屬學科的平均值??偙灰l次位居前5位的是《中國醫(yī)藥指南》(24903)、《中國實用醫(yī)藥》(24592)、《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2390)、《中國醫(yī)藥導報》(18353)、《中國婦幼保健》(18172)。
委管182種學術期刊平均影響因子為0.760,比2014年版引證報告中全國1062種醫(yī)藥衛(wèi)生期刊0.724,高出 5.0%。其中 88種期刊(占總數(shù)的48.4%)的影響因子高于其所屬學科的平均值。影響因子>1.0的有44種,位居前5位是《中華高血壓雜志》(2.619)、《中華骨質疏松和骨礦鹽疾病雜志》(2.514)、《中國護理管理》(2.121)、《中國全科醫(yī)學》(2.079)、《中國實用護理雜志》(1.951)。
委管182種學術期刊平均相對影響因子為1.075。相對影響因子>2.0的有12種,1.0~2.0的有81種,位居前5位的是《中華高血壓雜志》(3.249)、《中華骨質疏松和骨礦鹽疾病雜志》(2.958)、《中國康復醫(yī)學雜志》(2.872)、《中華危重病急救醫(yī)學》(2.67)、《中國疫苗和免疫》(2.302)。
委管182種學術期刊的平均他引率為0.90,低于全國1062種醫(yī)藥衛(wèi)生期刊的均值0.92。其中95種期刊(占總數(shù)的52.2%)的他引率大于其所屬學科的平均值。他引率≥0.95的有68種,其中他引率為1.0的有《中國衛(wèi)生標準管理》《中國醫(yī)學科學雜志(英文版)》《中國繼續(xù)醫(yī)學教育》《國外醫(yī)學(衛(wèi)生經濟分冊)》《麻醉與鎮(zhèn)痛》。
委管182種學術期刊平均引文數(shù)均值為12.90,高于2014年版引證報告中全國1062種醫(yī)藥衛(wèi)生期刊的均值11.44。其中95種期刊(占總數(shù)的56.5%)的平均引文數(shù)大于其所屬學科的平均值。平均引文數(shù)>20的有21種,位居前5位的是《國際腦血管病雜志》(48.13)、Neural Regeneration Research(44.24)、《麻醉與鎮(zhèn)痛》(36.76)、《中國組織工程研究》(31.79)、《國際眼科縱覽》(31.36);平均引文數(shù)<10的有70種。
委管182種學術期刊平均基金論文比為0.260,低于2014年版引證報告中全國1062種醫(yī)藥衛(wèi)生期刊平均值0.295。其中73種期刊(占總數(shù)的40.1%)的基金論文比高于其所屬學科的平均值?;鹫撐谋取?.5的有21種,最高的前5位是《環(huán)境與健康雜志》(0.698)、《國際遺傳學雜志》(0.673)、《中華行為醫(yī)學與腦科學雜志》(0.663)、《中國寄生蟲學與寄生蟲病雜志》(0.634)、《中國醫(yī)藥生物技術》(0.628)。
委管182種學術期刊平均綜合評價總分為36.74分。綜合評價總分>50分的有36種,位居前5位的是《中國艾滋病性病》(74.22分)、《中國醫(yī)藥導報》(72.13分)、《中國康復醫(yī)學雜志》(71.97分)、《中國公共衛(wèi)生》(69.04分)、《中國實用外科雜志》(69.03分)。
根據(jù)“學術類期刊質量評估體系”評分標準,文獻計量學指標總分為25分,182種期刊按照得分高低排序,>20~25分4種(2.2%),>15~20分40種(22.0%),10~15分93種(51.1%),<10分45種(25.8%);位居前5位的是《中國實用外科雜志》(21.6分)、《中國康復醫(yī)學雜志》(20.9 分)、《中華高血壓雜志》(20.9分)、《中國腫瘤》(20.7分)、《中國醫(yī)學科學院學報》(19.4分)、《中華行為醫(yī)學與腦科學雜志》(19.4分)。
文獻計量學指標是反映和度量學術期刊學術質量和影響力的重要標準,隨著期刊評價研究的不斷深入,各種評價體系選取文獻計量學指標已用定量的、客觀的、動態(tài)的指標取代定性的、主觀的、靜態(tài)的指標。然而,在利用文獻計量學指標進行評價時,雖然在一定程度上能夠較為客觀地反映期刊的學術質量,也存在某些局限,因受學科發(fā)展、學科研究人員數(shù)量及學科基金資助情況等諸多影響,與實際情況可能存在一些偏差;期刊創(chuàng)刊時間長短、載文量多少、“友誼互引”的學術不端行為,都可能影響其文獻計量學指標,破壞引文的生態(tài)平衡。因此,近年來業(yè)內人士已經認識到現(xiàn)行的期刊評價體系的不足,學術質量的文獻計量學指標趨于綜合評價[4_6]。中國科技信息研究所《2014年版中國科技期刊引證報告》列出的定量指標高達23項,綜合評價的目的是力爭用盡量少的指標對評價對象做出最客觀的評價,可見評價指標也并不是越多越好。我們通過Delphi法對本次遴選的7項較重要指標根據(jù)權重進行賦分,按照得分進行排序,既反映了評估的學科屬性,又體現(xiàn)了指標的綜合性。7項較重要的指標中總被引頻次、影響因子、相對影響因子、他引率是期刊的被引指標,基金論文比、文獻引用率是期刊的來源指標,綜合評價是各項指標權重組合,可抵消單一指標畸高畸低。今后在選擇文獻計量學指標時,可以增加開放因子和H因子[7];應考慮定量評價和定性評價相結合,靜態(tài)評價和動態(tài)評價相結合,即文獻計量學定量指標與同行專家評議的定性指標相結合,這樣才能較全面地評價科技期刊的學術質量和科研論文的學術價值[8_9]。
委管182種學術期刊評價結果顯示,整體水平較高,但兩極分化明顯??偙灰l次、影響因子、相對影響因子、他引率等總體水平雖然均高于全國1062種醫(yī)藥衛(wèi)生期刊的平均值,說明委管182種學術期刊的總體學術質量高于全國平均水平,國內影響力較大。但除他引率、平均引文數(shù)外,其他主要計量學指標高于全國1062種醫(yī)藥衛(wèi)生期刊所屬學科均值的期刊數(shù)量均不足一半,如總被引頻次僅34.6%(63/182)、影響因子 48.4%(88/182)、基金論文比40.1%(73/182);單項指標數(shù)值最高與最低差異顯著,如影響因子排名最高的期刊比最低的期刊高21.8倍,部分期刊基金項目產出論文極少;綜合加權評分結果顯示,分值最高達21.6分,最低僅4.6分。表明委管182種學術期刊高度參差不齊,學術質量水平差異較大。
鑒于我國科技期刊的評價體系綜合性、動態(tài)性部分和直觀性不強,未來發(fā)展必須在這方面有所側重和不斷完善[12]。通過政策引導強化期刊的出版質量管理工作,推廣使用《衛(wèi)生計生報刊管理網絡平臺》,加強主管、主辦、出版單位的信息溝通和交流;完善報刊質量評估指標體系,依托《委管報刊質量評估體系技術支持平臺》,強化同行專家評議,開展委管期刊分類質量評估。強化以日常監(jiān)管為主、重點和抽查監(jiān)管為輔的質量控制模式,提升管理科學化水平,穩(wěn)步促進主管期刊的整體質量水平。
堅持學術期刊的辦刊宗旨和正確導向,杜絕為追求經濟效益而降低學術質量和忽視社會效益的辦刊方式。堅持專家辦刊和同行評議,充分發(fā)揮編委會的作用,注重選題策劃,加強組稿約稿。堅持遴選優(yōu)質稿件,注重內容的創(chuàng)新性、設計的科學性、應用的導向性。對于質量低劣的報刊,按照相關管理辦法予以通報、警示、限期整改或退出。
針對現(xiàn)存問題,建議定期組織委管期刊開展編輯出版實務探討、優(yōu)秀辦刊個案分析、出版法律法規(guī)等內容的培訓,根據(jù)各類報刊特點,著重加強著作權法專題培訓,加強期刊編輯的英文摘要、統(tǒng)計學、圖表制作等編輯基礎知識的學習。鼓勵期刊之間開展各種經驗交流活動,互相借鑒,促進委管期刊健康發(fā)展,共同繁榮。
重點培育具有較強輿論引導力、傳播力、市場競爭力、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俱佳的精品期刊。鼓勵出版單位整合優(yōu)質資源,促進傳統(tǒng)媒體與新媒體的融合,打造立體化傳播平臺,逐步提高委管學術期刊的整體水平,力爭在“十三五”期間打造一批具有國內、國際影響力的精品期刊。
綜上所述,委管182種醫(yī)學學術期刊采用文獻計量學指標進行分類評估的結果表明,整體學術質量較好,但存在兩極分化現(xiàn)象。今后,應加強質量意識,強化質量意識,完善質量評估指標體系。文獻計量學評價指標結合高質量的同行評議,則可以較為準確地判斷期刊的學術質量。評價期刊的學術質量應是評價論文本身,而不是單純看各種指標,這一問題應引起編輯同仁的關注。
[1]安靜.醫(yī)學期刊質量評價指標體系的研究[D].廣州:南方醫(yī)科大學,2009.
[2]俞立平,潘云濤,武夷山.學術期刊評價方法體系構建及相關問題研究[J].編輯學報,2009,21(3):189_192.
[3]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2014年版中國科技期刊引證報告(擴刊版)[M].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14:121_153,323_355.
[4]王遐.江蘇科技期刊分級評優(yōu)指標體系的探討[J].中國科技期刊研究,2008,19(5):745_749.
[5]付春玲.關于科技期刊評價體系的研究狀況[J].科技情報開發(fā)與經濟,2006,16(7):90_91.
[6]李卓青,劉賢,劉明壽,等.學術質量評價指標權重的確定與商榷[J].編輯學報,2007,19(5):389_390.
[7]許新軍.期刊評價的新指標—h指數(shù)[J].情報理論與實踐,2012,35(1):36_37.
[8]賀曉利,樊華.國內科技期刊學術評價反思[J].出版廣角,2015,(5):82_84.
[9]俞立平,潘云濤,武夷山.科技評價中同行評議與指標體系關系的研究——以《泰晤士報》世界大學排名為例[J].科學學研究,2008,26(5):927_931.
[10]張曉雪.我國科技期刊評價體系的現(xiàn)狀考察及未來發(fā)展思考[J].中國出版,2014(1 上):29_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