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潔,李鵬宇
(南京農業(yè)大學園藝院園林系,江蘇 南京 210095)
蘇南地區(qū)城中村改造存在的問題及解決對策
——以蘇州市姜莊村為例
楊 潔,李鵬宇
(南京農業(yè)大學園藝院園林系,江蘇 南京 210095)
城中村是中國城市化進程中的特殊產物,具有普遍性。以蘇州市姜莊村為例,分析了當代中國城中村改造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并從硬環(huán)境的改造和軟環(huán)境的建設兩個方面提出了城中村的改造策略,為推進蘇南地區(qū)城市化總體進程提供了參考。
城中村;硬環(huán)境改造;軟環(huán)境建設;有機更新
在城市化進程中,為了降低征地補償費用,多征用村落耕地,導致村落逐漸被城市用地包圍,形成“城市里的村莊”,簡稱“城中村”。然而,城中村在建筑景觀、行政管理、經濟特征、人口構成、生活方式等方面均與城市社區(qū)有明顯差異,使其逐漸演化為城市中的孤島。近年來,政府加強了對城中村的改造,使得城中村逐漸具備了某些城市特質,但因戶籍、行政管理等方面的城鄉(xiāng)二元體制,加之這些方面尚未被納入城市統一規(guī)劃,因此成了難以徹底城市化的區(qū)域,具有明顯城鄉(xiāng)二元結構特征[1]。
蘇州市姜莊村是典型的城中村,共有22個分隊,通過實地考察、問卷調查等方式重點調查了何尚渠和九盛里兩個分隊的城中村改造現狀及存在的問題,并有針對性地提出了解決對策,以期為蘇南地區(qū)城中村的改造提供參考。
1.1 硬環(huán)境現狀
1.1.1 建筑空間利用 據調查,姜莊村內居民有2種居住模式:一種是條件好的居民于別處置房(約占30%),將城中村住宅整體出租;一種是條件一般的居民釆用混租方式,留部分住宅自住,其余出租。村內出租房都來自鄉(xiāng)土建筑的改造,原院落式居住空間被見縫插針的蓋上房子,多為私人違章建造的“六無”工程,占合法面積的30%,建筑密度高達70%~80%,但容積率低,一般在1.2以下。這種格局在空間劃分和功能分區(qū)方面存在較大問題,一方面導致空間浪費,影響城市功能拓展,另一方面阻礙了城市道路、公交、綠化等基礎設施向村內延伸。
1.1.2 基礎設施現狀 調查發(fā)現,姜莊村的基礎設施建設薄弱,如:近30%的建筑沒有排雨排污設施,70%以上的建筑沒有管道煤氣,沿河均無駁岸及護欄,缺乏必要的公共廁所和垃圾處理站等。原本尺度宜人的街巷空間現已非常狹窄,形成一個密集的交通網絡,有些過道僅能容一人通過,通過性和識別性差,存在較大的消防和安全隱患。
總體而言,姜莊村的硬環(huán)境條件不容樂觀,在對城中村印象的問卷調查中(圖1),大部分村民對城中村的居住環(huán)境(55%)及基礎設施(32%)建設不滿意,紛紛表示急需對這些項目進行整改。
1.2 軟環(huán)境現狀
美國社會學家W.F. Ogburm在文化變遷時提出了“文化墮距”理論[2],認為“由相互依賴的各部分組成的文化在發(fā)生變遷時,各部分變遷的速度不一致,結果造成各部分之間的不平衡、差距及錯位,由此產生各種社會問題”。而在城市化進程中,“城中村”因居民的高異質性和高流動性,成為不同層次文化的碰撞中心,是“城中村”眾多矛盾的根源,主要表現為農村文化與都市文化、本土文化與外來文化的沖突。
1.2.1 農村文化與都市文化的沖突 (1)人際關系。調查顯示,姜莊村民雖已失去土地,但人際交往依然以血緣和地緣等初級關系為紐帶,交往面窄,具有封閉性、排他性;而城市居民以業(yè)緣和契約等次級關系為紐帶,在行為上更傾向于理性,感情則居次要地位。(2)心理狀態(tài)。村民對土地仍具有很強的依賴性[3],思想較保守,處于依靠出租經濟的“寄生型”生存狀態(tài)(圖2),產生大批無所事事的“二世祖”[4],創(chuàng)業(yè)心不足,與城市居民思想開放、競爭意識強的狀態(tài)之間存在較大差距。(3)文化程度。由圖3可知,姜莊村村民的文化程度普遍偏低,特別是40歲以上村民,多數文化程度在小學及以下。調查還發(fā)現,高達68%的無業(yè)村民是因為文化程度低而找不到工作。他們在就業(yè)中競爭不過文化程度高的城市居民,導致他們產生隔閡和自卑心理。
1.2.2 本土文化與外來文化的沖突 本土文化指“城中村”原有文化;外來文化則指外來人口從原屬地帶入的文化[5]。姜莊村居住者構成中,本地人口與外來人口的比例高達1∶20。隨著村民不斷向外移居,該比例還將繼續(xù)上升,兩種文化的沖突也會更加尖銳。(1)地域歧視。姜莊村的外來人口多來自貴州、蘇北等較落后地區(qū),文化素質較低,出于原始的地域觀念與鄉(xiāng)土文化認同感,姜莊村村民對外來人員存在排斥心理,不屑與其來往,但又因房屋租賃關系而需經常交往,這種交往不平等也不深入,導致沖突不斷,不利于城中村的長遠發(fā)展。(2)語言障礙。姜莊村村民是土生土長的蘇州人,交流中多使用吳方言,而多數外地人聽不懂吳方言,語言的障礙嚴重影響兩個群體間的交流。(3)社區(qū)歸屬感。由圖4可知,城中村房租廉價是大部分居民愿意居住的主要因素,外來人員將姜莊村作為進入城市的跳板,普遍存在過客心理,且因備受歧視而缺乏歸屬感。而本土村民因鄉(xiāng)土情結和經濟利益,具有較強歸屬感,不愿離開(圖5)。
2.1 城中村二元體制改革
城鄉(xiāng)二元體制是城中村形成的根本原因[6],為避免新城中村的形成,首先就要轉制,采取城鄉(xiāng)一體化的管理模式,把城中村農民轉為居民,村委會轉為居委會。同時,政府應完善村民社保制度,并將村內的市政、環(huán)衛(wèi)、供電及治安等納入城市管理范疇。
2.2 城中村硬環(huán)境改造
2.2.1 基于有機更新的空間梳理 吳良鏞先生提出的“有機更新”理論把城市比作一個需要新陳代謝的生命體,而代謝應像細胞更新一樣,是“有機”的而不是“生硬”的替換[7]。從內部需求出發(fā),促進物質空間的整合,再通過外部空間滲透,促進城鄉(xiāng)基礎設施配置一體化,從而實現可持續(xù)發(fā)展。(1)內部空間整理:在城中村原有的“街巷空間+公共空間”的基礎上,將道路拓寬,建立消防網絡;優(yōu)化景觀環(huán)境,增加街道綠化;拆除違章建筑,營造公共開敞空間,使空間肌理由封閉向有機開放發(fā)展,如圖6。(2)外部空間滲透:讓外部城市空間滲透到城中村中,打破二元空間對峙。通過城市基礎設施向內延伸、綠化公共空間交互滲透等措施,將城中村有機地融入城市,如圖7。
2.2.2 基于文脈傳承的單體建筑更新 新地域主義關注建筑的地方文脈[8],從場地、傳統習俗和地方文脈中思考建筑生成條件,而城中村建筑空間是以單體建筑為基礎的。在姜莊村改造中,應依據不同單體建筑的文化價值分類更新(表1),使其重新獲得場所感和歸屬感,而不是千篇一律的拆遷重建。
2.2.3 基于空間補償的安置房建設 從圖8中可以看出,城中村改造后,外來人口去向選擇依次為:政府廉租房、其他城中村、城市商品房、離開蘇州。而城中村外來人口約占城市外來人口的40%,怎樣解決改造后外來人口的安置問題是政府的當務之急。城中村改造后,通過內部空間的梳理,公共空間占據了原居住空間,導致村內建筑密度發(fā)生變化,而為了維持即有或更高的容積率,必須對改造的空間做出補償??臻g補償是一種高密度建筑學策略,在高密度區(qū)域內若要加大需求空間,只能向高空發(fā)展。為保護外來人口居住權益,并補償改造空間,村集體投資修建高層廉租房是最好的策略。它不僅緩解了村內的擁擠程度,分攤了居住壓力,而且村集體投資可保障村民出租收入。廉租房應以小戶型為主,并進行登記管理,依據收入控制供應對象。
2.3 城中村軟環(huán)境建設
2.3.1 促進功能調整,提升生活品質 城中村要與城市對接,須對內部功能進行調整,包括商業(yè)業(yè)態(tài)調整、出租市場規(guī)范化等。(1)商業(yè)業(yè)態(tài)調整。城中村商業(yè)類型以雜貨店、低端餐飲等為主,存在面積小、檔次低、衛(wèi)生差等問題,商業(yè)業(yè)態(tài)非常初級。為了實現與城市商業(yè)的無縫對接,必須整合內部混雜的商業(yè),借鑒城市便利店、連鎖店等新型商業(yè)經營手段,提升品質的同時為村內居民提供就業(yè)機會。(2)出租市場規(guī)范化。城中村混亂的出租房管理急需整治,可通過村集體化管理形成規(guī)范的出租管理模式,實現對外來人口的有效管理;同時,推廣出租信息網絡化管理,加快出租信息交流,形成類似連鎖酒店的出租模式,提升出租房品質。
2.3.2 加強就業(yè)培訓,營造學習型社區(qū) 據調查,姜莊村40 歲以上的人口中,達初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只占18%,失地村民的低文化程度決定了其就業(yè)競爭力差。政府應就此為居民提供一些工作機會和受教育途徑,建立培訓上崗制度和激勵機制,幵展農民就業(yè)指導,保持他們長期的學習積極性。
2.3.3 開展社區(qū)活動,增加居民交流 調查發(fā)現,社區(qū)活動開展得好的城中村,其村民和外來人員交往密切,社區(qū)凝聚力強。因此,政府應倡導文化關懷,引導姜莊村村民改變排外心理,并通過舉辦當地特色的節(jié)慶活動,如端午節(jié)包粽子、臘八節(jié)做臘八粥、小年點點柴等,讓更多外來人員參與進來,加強本地人與外地人的交流,增強外來人員對城中村的認同感和歸屬感。
通過調研,明確了蘇州市姜莊村的現狀,分析了其在城中村改造過程中存在的一些典型問題,并借助相關理論從多方面提出了有針對性的解決方案。然而,城中村的改造是個漫長的過程,在改造過程中各級政府應以人為本,多方兼顧,并對其空間和功能進行有機的更新,使其更好地融入城市之中。
[1] 李立勛. 城中村的社會經濟特征——以廣州市典型城中村為例[J]. 北京規(guī)劃建設,2005,(3):34-37.
[2] 周銳波,閻小培. “城中村”文化透視[J]. 規(guī)劃師,2004,(5):22-24.
[3] 吳智剛,周素紅. 城中村改造: 政府、城市與村民利益的統一[J].城市經濟,2002,(6):65- 68.
[4] 劉慶龍,馮 杰. 論社區(qū)文化及其在社區(qū)建設中的作用[J]. 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2,(5):2-4.
[5] 胡 瑩. “城中村”的文化沖融——以廣州市石牌村為例[J] . 城市問題,2002,(2) : 41-44.
[6] 許 強. 深圳市“城中村”改造分析研究[D]. 重慶:重慶大學,2005. 11-13.
[7] 楊豪中,王 勁. 以有機更新的方式對大規(guī)模城中村規(guī)劃[J]. 西安建筑科技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1,(4):260-265.
[8] 榮明芹. 新地域主義在旅游酒店設計中的應用[J]. 山西建筑,2009,(1):53-54.
(責任編輯:成 平)
Solutions to Problems of Urban Village Reconstruction in South Jiangsu with Jiangzhuang Village as a Case
YANG Jie,LI Peng-yu
(Department of Landscape Architecture, Nanji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Nanjing 210095, PRC)
Urban village is a special and universal product in the process of urbanization in China. This paper analyzes some problems of urban village reconstruction with Jiangzhuang Village as an example and puts forward some solutions to them, such as the transformation of hard environment and the constructions of soft environment, so as to promote the overall process of the urbanization in South Jiangsu for reference.
urban village; hard environment transformation; soft environment construction; organic renewal
F291
A
1006-060X(2015)08-0114-04
10.16498/j.cnki.hnnykx.2015.08.035
2015-07-04
楊 潔(1991-),女,江蘇蘇州市人,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風景園林規(guī)劃與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