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 璐
西安市中醫(yī)醫(yī)院兒科(西安710021)
清熱瀉脾散配合中藥灌腸治療普通型手足口病60例
萬 璐
西安市中醫(yī)醫(yī)院兒科(西安710021)
目的:觀察清熱瀉脾散配合中藥灌腸治療普通型手足口病的臨床療效。方法:將60例普通型手足口病患兒隨機分為治療組與對照組,各30例。對照組給予西藥口服利巴韋林治療,治療組給予清熱瀉脾散配合中藥灌腸治療,療程大于 6d。結果:治療組總有效率為95.2%,對照組為77.9% ; 兩組臨床療效有統(tǒng)計學差異(P<0.05)。治療組患兒各癥狀好轉及消失時間均少于對照組(P<0.05)。結論: 清熱瀉脾散配合中藥灌腸治療普通型手足口病能提高療效,縮短療程。
近年以來,手足口病在兒科門診越發(fā)常見,臨床以臀及口腔皰疹,手足掌跖,也有伴發(fā)熱等癥狀。西醫(yī)目前針對該病癥尚未研制出疫苗或特效藥物,主要療法一般為對癥治療[1]。而中醫(yī)藥在治療該病時,效果較為顯著,經(jīng)觀察通過中醫(yī)藥辨證施治,有加快各癥狀減輕,病情愈合,并發(fā)癥減少等效果。中醫(yī)在治療手足口病的機理研究及有效方法尚要深入研究。筆者運用清熱瀉脾散配合中藥灌腸治療普通型手足口病,取得較好臨床效果。
臨床資料 選擇60例臨床表現(xiàn)為發(fā)熱,皮疹典型的手足口普通病例患兒接受治療實驗,診斷治療均符合手足口病診療指南(2010年版)的標準。采用隨機數(shù)字表法將患兒分為兩組,治療組 30 例,男 18 例,女 12例;年齡 0~1歲15例,平均體重 (9.24±1.01)Kg,平均起病時間(2.01±0.52) d; 1~3歲8 例,平均體重 (11.24± 2.01)Kg,平均起病時間(1.91±0.42) d; 3~6歲7 例,平均體重 (14.21± 2.11)Kg,平均起病時間(2.01±0.66) d;體溫>39C 14例。對照組30 例,男20例,女10例;年齡 0~1歲10例,平均體重 (8.94± 1.71)Kg,平均起病時間(1.83±0.52) d; 1~3歲17例,平均體重 (10.84± 1.79)Kg,平均起病時間(2.01±0.74) d; 3~6歲3 例,平均體重 (13.57± 2.31)Kg,平均起病時間(1.32±0.46) d;體溫>39C 16例。以上數(shù)據(jù)為隨機數(shù)據(jù),可進行比對。
治療方法 對照組采用利巴韋林(國藥準字號H51023508),口服,0~1歲,每次三分之一包,1d3次;1~3歲,每次二分之一包,1d3次;3~6歲,每次一包,1d3次。以及對癥處理等西藥常規(guī)治療。治療組口服中藥,組成生地黃、甘草、燈心草、黃芩、黃連、茯苓、石膏、連翹、金銀花、梔子等,臨證加減。配合中藥雙黃連保留灌腸(院內(nèi)制劑,標準號:2015012) ,基本方為金銀花、連翹、青蒿、蟬蛻、竹葉、甘草等,由我院煎藥室煎制成每袋50mL規(guī)格的中藥濃縮液。灌腸方法:患兒采取俯臥位或者左側臥位直腸滴入,灌腸液滴完后,保留藥液在腸道內(nèi),平臥15 ~ 30min,以利于藥物的吸收,1 d 1次,3d為1個療程。治療 2個療程后,比較兩組療效,各癥狀消退時間。
療效標準 顯效:治療6d內(nèi)患兒熱退,手足及口腔皰疹消失,無新出潰瘍或皰疹。有效:治療6d內(nèi)患兒體溫恢復正常,皰疹有所縮小,手足部皮疹漸消退,無新潰瘍或皰疹。無效:治療6d后患兒癥狀無任何好轉甚至體溫上升,皰疹增多。
治療結果 兩組治療后的總療效比較 見表 1 。
表1 治療組與對照組總療效比較
注:兩組總有效率 Ridit分析,U=-5.628,P<0.05,有顯著性差異,說明治療組療效優(yōu)于對照組。
典型病例 手心足心出現(xiàn)數(shù)個紅色小皰疹,遂來我院門診,查體:咽部充血,口腔粘膜上顎,舌尖可見散在出血點、皰疹、潰瘍。手掌、足底可見散在紅色斑丘疹及皰疹,心肺腹正常,神經(jīng)系統(tǒng)查體未見異常。舌紅,苔白厚膩,指紋青紫。血常規(guī):白細胞5.7×109/L,中性粒細胞 35%,淋巴細胞66%。臨床診斷手足口病(普通型),治以清熱滲濕為主。處方用清熱瀉脾散加重樓、蟬蛻、薄荷(后下)各6g,板藍根8g,炒三仙各9g。同時配合中藥雙黃連煎劑保留灌腸3d。2014年8月25日復診:患兒體溫恢復正常,咽痛好轉,口腔皰疹漸愈合,手足皮疹顏色變淡,無新出皮疹。繼用上方,治以養(yǎng)陰利濕。去黃連,薄荷,加淡竹葉9g,生薏苡仁、蘆根各10g。6d后諸癥消失,復查血常規(guī)正常。
討 論 手足口病在古代無明確記載,是近期新發(fā)現(xiàn)的出疹性傳染病[2]。然而,古代經(jīng)典醫(yī)著中有關“瘡疹”、“濕瘡”,等的大量記載,對我們中醫(yī)研究手足口病是有很大的啟發(fā)價值。因嬰幼兒體質柔弱,抗病能力較差,如果再調(diào)護不當,容易被飲食、六淫等所傷,進而為患。嬰幼兒手足口病的病因,為內(nèi)因和外因兩方面。內(nèi)因為小兒衛(wèi)外機能低下,臟腑嬌弱;外因為感受手足口病時邪。脾主四肢肌肉,司運化,開竅于口,外合肌腠。肺主氣,司呼吸,開竅于鼻,外合皮毛。時邪疫毒從皮毛或口鼻而入,蘊郁肺脾。上熏口咽,外透肌膚,肺失通調(diào),脾失健運,水濕內(nèi)停,與毒相搏,出現(xiàn)口腔黏膜部、手足肌膚皰疹時,則發(fā)為手足口病[3]。手足口病高發(fā)期為夏秋季,是因夏秋季濕氣盛,人居其中,則易為濕熱為患。傷于濕熱,內(nèi)歸心脾。濕氣歸于脾,足太陰脾經(jīng)通于口,起于足部。濕熱邪毒由經(jīng)上犯外泄,則即發(fā)為此病。故以瀉脾清心法治療該病,可使脾濕除,心火去,濕除火去,則諸癥愈。筆者據(jù)此病病因病機和臨床摸索歸納,采用口服清熱瀉脾散化裁配合中藥保留灌腸。清熱泄脾散中生石膏辛寒以治其熱,其中黃連味苦、性寒,入心、肝、胃、大腸經(jīng),瀉火解毒、清熱燥濕,在治療該病時療效尤為顯著,現(xiàn)代醫(yī)學研究發(fā)現(xiàn),黃連具有抗柯薩奇病毒作用[4]。黃芩、梔子苦寒以瀉其火;金銀花甘寒清熱而不傷胃,芳香透達而不遏邪,所以既能宣散風熱,又善清解血毒;燈心草除煩清心;茯苓味淡、甘,性平,歸心、脾、腎經(jīng),淡則能滲,甘則能補,所以既可利水滲濕,又能健脾益心。故凡瘡瘍腫毒,溫病發(fā)熱,斑疹咽痛,皆為良藥。生地黃涼血養(yǎng)陰,有助于口腔潰瘍的修復;連翹性輕清而浮,易于透達表里,長于清心瀉火,解散上焦之熱,常用于外感風熱,發(fā)斑發(fā)疹、口舌生瘡。諸藥齊用,其用清熱利濕、涼血解毒、清心瀉脾[5]。該方佐以中藥湯保留灌腸治療手足口病,通過直腸直接吸收藥物有效成分,起到表里雙解,清熱解毒等作用。與單純口服利巴韋林組比較,能快速退熱、緩解咽痛、縮短療程,臨床療效顯著。
[1] 張國梁,顏鵬飛,陳必全,等.不同療法治療普通型手足口病837 例臨床療效觀察[J].中醫(yī)雜志,2012,53(5):395-398.
[2] 李光來,管小江,張忠民,等.中西醫(yī)結合治療小兒普通型手足口病26例分析[J].兵團醫(yī)學,2011,30(4):12-13.
[3] 簡安利,李 蕓,李文蘭.中西醫(yī)結合治療120 例小兒普通型手足口病療效觀察[J].航空航天醫(yī)學雜志,2013,24(1):46-47.
[4] 韓永界.中西醫(yī)結合治療小兒普通型手足口病的臨床觀察[J].湖北中醫(yī)雜志,2011,33(6):23-24.
[5] 陳 杰,陳麗珠,謝曉琴,等.中西醫(yī)結合治療普通型手足口病 81例[J].中醫(yī)研究,2013,26(3):28-30.
(收稿2015-03-22;修回2015-04-19)
手足口病/中醫(yī)藥療法 清熱劑/治療應用 兒童
R725
A
10.3969/j.issn.1000-7369.2015.08.0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