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氣候變遷與戰(zhàn)爭、王朝興衰更迭——基于中國數(shù)據(jù)的統(tǒng)計與計量文獻述評

        2015-03-22 23:45:29俞煒華董新興
        東岳論叢 2015年9期
        關鍵詞:歷史研究

        俞煒華,董新興,雷 鳴

        (1.西安交通大學金禾經(jīng)濟研究中心,陜西 西安710049;2.濟南大學,山東濟南 250002;3.西安交通大學人文學院,陜西西安 710049)

        一、引言

        氣候作為人類活動最重要的外生約束之一,其變化深刻地影響著人類歷史的進程。在全球氣候變暖成為學術界、各國政府和一般民眾持續(xù)關注議題的今天,如何正確評估氣候變化對經(jīng)濟社會的正面和負面影響是制定相應對策的前提。歷史文獻記載異常豐富的中國可為學術界全面了解氣候變遷對社會和歷史發(fā)展的影響提供良好的歷史素材。如布雷特·辛斯基在對氣候變遷對中國歷史發(fā)展的影響進行系統(tǒng)回顧的基礎上得出結論:“在溫暖期,中國經(jīng)濟繁榮,民族統(tǒng)一,國家昌盛;寒冷期,氣候劇變引起經(jīng)濟衰退,游牧民族南侵,農民起義,國家分裂,經(jīng)濟文化中心南移等”①[美]布雷特·辛斯基:《氣候變遷和中國歷史》,藍勇等譯,《中國歷史地理論叢》,2003年第2期。。葛全勝也發(fā)現(xiàn),氣候變遷對中國歷史時期社會演進有著重大的影響,農業(yè)經(jīng)濟、社會動亂、人口波動、游牧民族南侵以及中原王朝的興衰等都與氣候變遷相聯(lián)系②葛全勝等:《中國歷朝氣候變化》,北京:科學出版社,2011年版。。

        在陳高傭等①陳高傭等:《中國歷代天災人禍(分類統(tǒng)計)表(外一種)》,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7年版。、張德二等②張德二等:《中國三千年氣象記錄總集》,南京:鳳凰出版社,2004年版。、竺可楨③竺可楨:《中國近五千年來氣候變遷的初步研究》,《中國科學》A輯,1973年第2期。、張丕遠④張丕遠:《中國氣候變化及其影響》,濟南:山東科學技術出版社,1996年版。、Bao Yang⑤Yang B,Braeuning A,Johnson K R,et al.General characteristics of temuperature variation in China during the last two millennia.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2002,29(9):38-1-38-4.、滿志敏⑥滿志敏:《中國歷史時期氣候變化研究》,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葛全勝⑦葛全勝等:《中國歷朝氣候變化》,北京:科學出版社,2011年版。等學者的努力下,中國古代災害和溫度數(shù)據(jù)得到初步重建。氣候學、地理學、歷史學與經(jīng)濟學等學科的學者基于不同的研究視角對氣候與中國歷史變遷之間的關系進行了統(tǒng)計和計量實證分析,使該領域的學術研究逐漸呈現(xiàn)多學科交叉的蓬勃發(fā)展態(tài)勢。盡管如此,在歷史學研究中,對氣候變化與歷史變遷之間的關系研究仍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⑧Ka-wai Fan.Climatic change and dynastic cyclesin Chinese history:a review essay.Climatic Change,2010 (101):565–573.。在應對全球氣候變遷的學術研究中,氣候對(中國及其他地區(qū))歷史上社會變遷的影響仍被有意或無意的忽略。對氣候與歷史變遷之間相關性實證研究文獻進行系統(tǒng)的梳理,有利于學術界準確和全面地認識氣候變化對社會與經(jīng)濟發(fā)展的影響。

        本研究將從氣候變遷與農耕游牧關系和氣候變遷與朝代興衰更迭兩個角度對氣候與中國歷史之間的關系進行述評。其中,第二部分對氣候變遷與中國古代戰(zhàn)爭(內亂和外患)之間關系的實證研究進行系統(tǒng)的回顧;第三部分對氣候變遷與中國古代朝代興衰更迭的實證研究及其批評進行簡要總結;第四部分總結現(xiàn)有研究,并提出該領域未來可行的研究方向。

        二、氣候變遷與中國古代戰(zhàn)爭

        氣候變遷與中國古代戰(zhàn)爭之間關系的研究可以分為氣候與內部外部戰(zhàn)爭總體、氣候與農耕游牧戰(zhàn)爭(外患)、氣候與內部戰(zhàn)爭(內亂)三個部分。

        (一)氣候與中國戰(zhàn)爭總體

        章典等對中國唐末到清的戰(zhàn)爭、社會動亂和社會變遷進行了系統(tǒng)的對比分析發(fā)現(xiàn):戰(zhàn)爭數(shù)量與氣溫顯著負相關;冷期戰(zhàn)爭頻率顯著高于暖期,70%~80%的戰(zhàn)爭高峰期、大多數(shù)的朝代變遷和全國范圍動亂都發(fā)生在冷期;在不同的氣候帶,氣溫與戰(zhàn)爭之間的相關性也存在差別,如北方戰(zhàn)爭與古氣溫并無顯著的相關性⑨章典,詹志勇等:《氣候變化與中國的戰(zhàn)爭、社會動亂和朝代變遷》,《科學通報》,2004年第23期。⑩該文認為造成這種現(xiàn)象的原因是唐至清,游牧民族統(tǒng)治全國或北方的時間占總時間的近一半,在冷期,游牧統(tǒng)治者可向南移民或物資北送,北方地區(qū)戰(zhàn)爭發(fā)生的概率減小。。David D.Zhang等在對唐末至清氣候與東部地區(qū)戰(zhàn)爭之間相關性的進一步研究中也得出相似的結論?David D.Zhang&Jane Zhang,et al.Climate Change and War Frequency in astern China over the Last Millennium.Human Ecology,2007(35):403-414.。

        王俊荊應用公元1-1911年氣候(包括氣溫、水旱災頻數(shù)及指數(shù))和戰(zhàn)爭頻數(shù)(按區(qū)域、時間、戰(zhàn)爭性質等分類標準分別進行統(tǒng)計)數(shù)據(jù),對氣候與戰(zhàn)爭之間的關系進行了較為全面的分析發(fā)現(xiàn):氣溫和中國戰(zhàn)爭數(shù)目總體負相關;暖期的降溫達到一定程度也會導致戰(zhàn)爭的爆發(fā);氣候變遷對各地區(qū)戰(zhàn)爭的影響并不一致,如西北地區(qū)氣溫的下降立即導致戰(zhàn)爭的爆發(fā),華北和東北地區(qū)以及華中和東部地區(qū)氣溫與戰(zhàn)爭正相關,在西南和華南地區(qū)氣溫對戰(zhàn)爭的影響存在顯著滯后,但旱災的作用明顯?;谏鲜霭l(fā)現(xiàn),該文認為,游牧民族對氣溫敏感,但在中原及南方地區(qū)與暖、冷相對應的水、旱災對戰(zhàn)爭均有影響①王俊荊:《歷史時期氣候變遷與中國戰(zhàn)爭關系研究》,碩士學位論文,浙江師范大學,2007年。。

        Zhibin Zhang等應用水旱及蝗蟲災害發(fā)生頻率和多種氣溫數(shù)據(jù)對中國公元10年至1900年的游牧入侵、內戰(zhàn)和米價與氣候之間的關系進行研究后認為:低溫是導致氣象、農業(yè)災害和人為災害(戰(zhàn)爭)的驅動力,其中周期性的氣溫變冷將增加外敵入侵的頻率;公元950年至1900年,氣溫變冷通過旱災和蝗災發(fā)生頻率的增加間接地導致內戰(zhàn)增加;內部戰(zhàn)爭和外敵入侵與米價之間存在強的正相關性②Zhang,Z.,Tian,H.,et al.Periodic climate cooling enhanced natural disasters and wars in China during AD 10-1900.Proceedings of the Royal Society B.2007(35):403-414.。

        李丹和曹杰等通過戰(zhàn)爭數(shù)量和溫度距平曲線的對比發(fā)現(xiàn),在中國古代,冷期與戰(zhàn)爭高頻期存在高度吻合,溫度距平與戰(zhàn)爭數(shù)量有顯著的負相關性。王朝的興衰與游牧民族的階段性南下及其南遷的幅度,都與氣候的周期性變化及其變化程度存在著大體同步的相關性③李丹,曹杰等:《氣候變暖有益于中國的社會和諧》,《內蒙古氣象》,2010年第6期。。

        趙紅軍將內亂和外患及兩者之和作為社會不穩(wěn)定的代理變量,分析氣候變化、自然災害、米價和人口等因素與社會不穩(wěn)定之間的關系后發(fā)現(xiàn):氣溫上升(下降)趨向于減少(增加)社會不穩(wěn)定,且該影響具有較長時間的累積效應;降雪異常在短期會減少內亂但增加外患,在長期則增加外患;水災對內亂的影響為正,但對外患的影響卻為負④趙紅軍:《氣候變化是否影響了我國過去兩千年間的農業(yè)社會穩(wěn)定?——一個基于氣候變化重建數(shù)據(jù)及經(jīng)濟發(fā)展歷史數(shù)據(jù)的實證研究》,《經(jīng)濟學》(季刊),2012年第2期。。

        (二)氣候與農耕游牧戰(zhàn)爭

        早在1907年,E.Huntington就提出氣候的濕潤和干燥周期影響游牧民族移民和征服行為⑤Huntington E.The pulse of Asia.Boston:A.Constable&Company,1907:282-344.。Toynbee A.在名著《歷史研究》中提出了游牧民族活動的600年大周期,前300年為活躍期,后300年為靜止期,而氣候變遷則是這種周期性的動力⑥Toynbee A J.A study of history.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47:7-22.。雷納·格魯塞⑦[法]雷納·格魯塞:《蒙古帝國史》,龔鉞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3年版。、拉鐵摩爾⑧[美]拉鐵摩爾:《中國的亞洲內陸邊疆》,唐曉峰譯,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許倬云⑨許倬云:《許倬云觀世變》,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年版。等學者在研究農耕游牧關系時,也將氣候變化作為重要的影響因素。

        除章典等⑩章典,詹志勇等:《氣候變化與中國的戰(zhàn)爭、社會動亂和朝代變遷》,《科學通報》,2004年第23期。和Zhibin Zhang等?Zhang,Z.,Tian,H.,et al.Periodic climate cooling enhanced natural disasters and wars in China during AD 10-1900.Proceedings of the Royal Society B.2007(35):403-414.在研究氣候與中國古代戰(zhàn)爭之間關系中得出氣候與游牧民族南侵之間存在正向關系外,下述文獻對氣候與農耕游牧戰(zhàn)爭之間的關系也進行了研究。

        Jin-qi Fang和Guo Liu對公元前190到1880年游牧民族南向移民與氣候之間的關系進行分析后發(fā)現(xiàn):氣候變遷與游牧民族移民及由此帶來的農耕游牧戰(zhàn)爭之間相關性顯著?Jin-qi Fang,Guo Liu.RelationshipBetweenClimatic Change and the Nomadic Southward Migations in Eastern Asia During Historical Times.Climatic Change,1992(22):151-169.。王會昌同樣發(fā)現(xiàn),在氣候溫暖期,農耕游牧間和平共處,但在氣候寒冷期,游牧南下,中原政權不穩(wěn)?王會昌:《2000年來中國北方游牧民族南遷與氣候變化》,《地理科學》,1996第3期。。

        Bai和Kung將旱災和黃河支流決堤作為降雨量多寡的代理變量,分析氣溫、降雨量與農耕民族和游牧民族10年主動進攻頻數(shù)之間的關系,得出游牧民族10年主動進攻頻數(shù)與降雨量顯著負相關,但氣溫與戰(zhàn)爭頻數(shù)相關性不顯著的結論?Bai Y,Kung J K-S.Climate shocks and Sino-nomadic conflict.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2011,93(3):970-981.。

        與上述文獻對氣候與歷史長時期農耕游牧戰(zhàn)爭之間關系進行研究不同,金勇強研究了氣候、水旱災與宋夏戰(zhàn)爭頻數(shù)和強度之間的關系,并得出宋夏戰(zhàn)爭頻數(shù)(與強度)與氣溫負相關,水旱災害次數(shù)和水旱指數(shù)正相關的結論①金勇強:《氣候變化對宋夏戰(zhàn)事的影響述論》,《寧夏社會科學》,2010年第1期。②金勇強:《氣候變化對宋夏戰(zhàn)事的影響再議》,《寧夏社會科學》,2011年第5期。。

        (三)氣候與農耕民族內部戰(zhàn)爭

        除章典等③章典,詹志勇等:《氣候變化與中國的戰(zhàn)爭、社會動亂和朝代變遷》,《科學通報》,2004年第23期。④David D.Zhang&Jane Zhang,et al.Climate Change and War Frequency in astern China over the Last Millennium.Human Ecology,2007(35):403-414.和Zhibin Zhang等⑤Zhang,Z.,Tian,H.,et al.Periodic climate cooling enhanced natural disasters and wars in China during AD 10-1900.Proceedings of the Royal Society B.2007(35):403-414.外,Qiang Chen基于公元25-1911年中國北方動態(tài)災害面板數(shù)據(jù),研究了氣候與農民起義之間的關系后發(fā)現(xiàn):嚴重的饑荒和王朝年齡與農民起義之間呈現(xiàn)正相關,而政府救災作為國家能力的代理變量起著顯著的緩解作用。負向氣候沖擊(旱災和蝗災)主要通過嚴重饑荒影響農民起義,人口密度、溫度和其他氣候沖擊(洪水、決堤、冰雪和霜凍等)的影響甚微⑥Qiang Chen.Climate Shocks,State Capacity,and Peasant Uprisingsin North China during 25-1911 CE.山東大學經(jīng)濟學院Working Paper,2013.。

        (四)小結

        上述文獻基于不同的氣溫、水旱災等古氣候數(shù)據(jù)對氣候與社會穩(wěn)定(內亂和外患)進行實證研究,結果顯示氣候與內亂與外患之間存在顯著的關聯(lián)性。因中國地域遼闊,溫度和水旱災變化之間存在顯著的區(qū)域差別,氣候變遷對不同地域的內部戰(zhàn)爭頻率有著不同的影響。而金勇強⑦金勇強:《氣候變化對宋夏戰(zhàn)事的影響述論》,《寧夏社會科學》,2010年第1期。⑧金勇強:《氣候變化對宋夏戰(zhàn)事的影響再議》,《寧夏社會科學》,2011年第5期。、葉瑜等⑨葉瑜,方修琦等:《從動亂與水旱災害的關系看清代山東氣候變化的區(qū)域社會響應與適應》,《地理科學》,2014年第12期。、蕭凌波等⑩蕭凌波,葉瑜等:《氣候變化與清代華北平原動亂事件關系分析》,《氣候變化研究進展》,2011年第7期。對氣候變遷對宋夏局部地域的實證研究可為更微觀地研究氣候對中國歷史發(fā)展的影響提供分析思路上的借鑒。

        三、氣候變遷與中國朝代興衰更迭

        早在東漢,董仲舒就強調災異與祥瑞反映天意,天人之間相互感應?龐天佑:《中國史學思想通論:歷史盛衰論卷》,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將氣候變遷所造成的災異納入王朝盛衰的考察之中。盡管如此,歷史學家仍多將朝代興衰更迭的原因歸因于階級斗爭和管理失敗?張豈之:《中國歷史》(先秦卷、秦漢魏晉南北朝卷、隋唐遼宋金、元明清卷),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年版。。從兩岸主流中國通史教材看,氣候在朝代興衰更迭中的作用仍被忽視?龐天佑:《中國史學思想通論:歷史盛衰論卷》,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范文瀾,蔡美彪:《中國通史》,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傅樂成:《中國通史》,貴陽:貴州教育出版社,2010年版。。

        (一)關于氣候變遷是否影響朝代興衰的爭論

        因氣溫、水旱災等氣候因素影響內亂和外患,進而影響社會穩(wěn)定和朝代興衰更迭,章典等?章典,詹志勇等:《氣候變化與中國的戰(zhàn)爭、社會動亂和朝代變遷》,《科學通報》,2004年第23期。、王俊荊?王俊荊:《歷史時期氣候變遷與中國戰(zhàn)爭關系研究》,碩士學位論文,浙江師范大學,2007年版。、Zhibin Zhang等?Zhang,Z.,Tian,H.,et al.Periodic climate cooling enhanced natural disasters and wars in China during AD 10-1900.Proceedings of the Royal Society B.2007(35):403-414.和李丹等?李丹,曹杰等:《氣候變暖有益于中國的社會和諧》,《內蒙古氣象》,2010年第6期。也均指出朝代更迭往往發(fā)生在冷期。

        李裕元發(fā)現(xiàn):中原地區(qū)近5000年來氣候的水旱變化與中國歷史朝代的演替與興衰顯著相關。鼎盛期往往是中原地區(qū)的濕潤多雨期,在王朝后期氣候變得干旱少雨。干旱頻繁、旱澇多變期則與政局動蕩、列國紛爭相對應?李裕元:《淺論中原地區(qū)近5000年來氣候的水旱變化規(guī)律與中國歷史朝代的演替與興衰》,《華北水利水電學院學報》(社科版),1999 年第 4 期。。

        德國學者Gergana Yancheva等①Yancheva G,Nowaczyk N R,et al.Influence of theintertropical convergence zone on the East-Asian monsoon.Nature,2007,445:74-77.基于廣東湖光巖鉆孔代用資料分析認為:盡管不能簡單地將氣候變遷作為中國朝代更迭的驅動力量,但中國主要朝代更迭均發(fā)生在冬季季風強的時期,并以唐的衰落和滅亡為例說明之。但張德二從中國歷史氣候記載、冬季風與夏季風及干旱之間相關性和冬季風強弱代用指標等角度對該文提出質疑②Zhang Deer,Lu Longhua.Anti-correlation of summer and wintermonsoons?Nature,2007(450):E7-E8.③張德二:《由中國歷史氣候記錄對季風導致唐朝滅亡說的質疑》,《氣候變化研究進展》,2008年第2期。④張德二:《關于唐代季風、夏季雨量和唐朝衰亡的一場爭論——由中國歷史氣候記錄對Nature論文提出的質疑》,《科學文化評論》,2008年第1期。。

        Zhang,P.Z.等基于甘肅萬象洞石筍數(shù)據(jù)發(fā)現(xiàn):過去1810年亞洲夏季風演化與中國王朝更迭及盛衰有較好的對應關系。該文強調,盡管其他因素可能影響中華文明史,但氣候起著核心作用⑤Zhang,P.Z.et al.2008 A test of climate,sun,andculture relationships from an 1810-year Chinese caverecord.Science322,940-942.。但張德二等在對該文的批評中指出:萬象洞石筍δ180記錄所指示的季風變化與中國歷史上社會興衰的關系存在許多矛盾之處;中國東部降水在1-10年尺度上存在顯著的地域差別,以單點古氣候記錄得出東亞季風強弱是影響中國朝代變更的關鍵因素是不妥當?shù)蘑迯埖露骸稄慕邓臅r空特征檢證季風與中國朝代更替之關聯(lián)》,《科學通報》,2010年第1期。。

        劉禹、安企生等利用青藏高原東北部樹輪寬度重建該地區(qū)過去2485年氣溫數(shù)據(jù)發(fā)現(xiàn):在過去2485年里,中國絕大部分朝代的滅亡都與該溫度序列的低溫時期相對應?;谏鲜霭l(fā)現(xiàn),他們認為,盡管造成朝代滅亡的原因是復雜的,但低溫與朝代滅亡之間的關系不可能僅僅是巧合⑦劉禹,安企生等:《青藏高原中東部過去2485年以來溫度變化的樹輪記錄》,《中國科學》,2009年第2期。。

        李偏等通過對比神農架犀牛洞石筍δ180值變化指示的季風強度變化與中國朝代更替發(fā)現(xiàn):漢朝、兩晉南北朝、唐朝、宋朝及明朝各朝代后期均存在旱澇災害頻繁交替事件,中國朝代興衰可能與氣候變化之間存在聯(lián)系。但該文也發(fā)現(xiàn),一些弱季風期并沒有出現(xiàn)朝代更迭的現(xiàn)象,基于此,他們進一步認為,季風的強弱并不是朝代更迭的決定性因素,而是在諸多復雜因素基礎上起著強化作用⑧李偏等:《近2000年來東亞夏季風石筍記錄及與歷史變遷的關系》,《海洋地質與第四紀地質》,2010年第4期。。

        山克強基于石花洞石筍建立的氣候序列,以氣溫突變作為分界點,在2000多年的氣候中分為6個相對短促的寒冷期,發(fā)現(xiàn)氣溫的寒冷期同樣也是朝代興衰發(fā)生轉變的時期。此外,該文還分析了千年尺度上氣溫與中國經(jīng)濟、政治與文化中心南移和十年至百年尺度上氣溫與游牧民族南移以及農耕民族北擴之間的相關性⑨山克強:《歷史朝代興替的氣候冷暖變化背景》,碩士學位論文,中國地質大學,2010年版。。

        陳強分析歷史氣候(以旱災和黃河決口作為代理變量)、王朝周期(以中原王朝早建時間作為代理變量)和是否有長城保護等因素對中原王朝被周邊政權征服的影響。他發(fā)現(xiàn):中原王朝是否被征服與歷史氣候以及是否有長城保護在統(tǒng)計學上不顯著,但與王朝周期因素相關⑩陳強:《中原王朝被征服的計量歷史分析》,《制度經(jīng)濟學研究》,2011年第2期。。

        (二)小結

        盡管上述研究采用的氣候數(shù)據(jù)來源多樣,時段各異,但多得出氣候變遷直接或間接影響朝代興衰更迭的結論,而張德二等對氣候變遷與朝代興衰更迭實證研究的批評也有助于學者關注氣候變遷和歷史發(fā)展的復雜性。鑒于中國歷史上的王朝更迭往往與農民起義相聯(lián)系,章典等?章典,詹志勇等:《氣候變化與中國的戰(zhàn)爭、社會動亂和朝代變遷》,《科學通報》,2004年第23期。與王俊荊?王俊荊:《歷史時期氣候變遷與中國戰(zhàn)爭關系研究》,碩士學位論文,浙江師范大學,2007年版。所得出的氣候對各區(qū)域內部戰(zhàn)爭有著不同影響的結論可為張德二?Zhang Deer, Lu Longhua.Anti-correlation of summer and wintermonsoons?Nature,2007(450):E7-E8.?張德二:《由中國歷史氣候記錄對季風導致唐朝滅亡說的質疑》,《氣候變化研究進展》,2008年第2期。?張德二:《關于唐代季風、夏季雨量和唐朝衰亡的一場爭論——由中國歷史氣候記錄對Nature論文提出的質疑》,《科學文化評論》,2008年第1期。對 GerganaYancheva 等?張德二:《從降水的時空特征檢證季風與中國朝代更替之關聯(lián)》,《科學通報》,2010年第1期。和 Zhang,P.Z. 等?Yancheva G,Nowaczyk N R,et al.Influnce of theintertropicd convergence zone on the East-Asian monsoon.Nature,2007,445.應用單點古氣候記錄構建氣候與古代朝代興衰更迭之間關系的質疑提供注腳。

        四、簡要的評述和研究建議

        總結上述實證文獻可知,氣候在中國古代歷史變遷過程中起著重要的推動作用。但對氣候變化與中國歷史變遷之間關系的研究仍受制于歷史氣候數(shù)據(jù)的發(fā)展,尤其是基于多地的氣候綜合數(shù)據(jù)的重構。

        此外,除趙紅軍①趙紅軍:《氣候變化是否影響了我國過去兩千年間的農業(yè)社會穩(wěn)定?——一個基于氣候變化重建數(shù)據(jù)及經(jīng)濟發(fā)展歷史數(shù)據(jù)的實證研究》,《經(jīng)濟學》(季刊),2012年第2期。、Bai和Kung②Bai Y,Kung J K-S.Climate shocks and Sino-nomadic conflict.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2011,93(3):970—981.、陳強③Qiang Chen.Climate Shocks,State Capacity,and Peasant Uprisingsin North China during 25-1911 CE.山東大學經(jīng)濟學院 Working Paper,2013.④陳強:《中原王朝被征服的計量歷史分析》,《制度經(jīng)濟學研究》,2011年第2期。、俞煒華等⑤俞煒華,馬傳凱等:《氣溫、王朝周期與農耕游牧戰(zhàn)爭》,《新政治經(jīng)濟學評論》,2014年第1期。少量經(jīng)濟學文獻外,對氣候變遷與中國歷史之間的實證研究多為氣候,尤其是氣溫與戰(zhàn)亂或朝代興衰更迭之間的兩兩相關性研究。在復雜的古氣候和歷史面前,簡單的相關性統(tǒng)計可能是不合適的。為此,綜合應用氣候與歷史數(shù)據(jù)對氣候與歷史發(fā)展之間的關系進行更為細化和深入的討論是該領域研究未來的發(fā)展方向之一。具體可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第一,分民族和朝代的內亂外患研究?,F(xiàn)有對氣候變化與中國古代的內亂和外患研究多基于(全時段的)時間序列數(shù)據(jù)。在復雜的歷史條件下,氣候與內亂或外患之間的關系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和不同的(游牧)民族會呈現(xiàn)不同的特點,利用事件研究法(Event Study)和虛擬變量分析法等計量經(jīng)濟學方法,分時期和民族(如匈奴、黨項羌與中原政權之間)對氣候與戰(zhàn)爭之間的關系進行研究,可為現(xiàn)有基于(全時間段的)時間序列數(shù)據(jù)的氣候與戰(zhàn)爭關系的研究提供更為微觀和堅實的基礎。

        第二,氣候與朝代興衰關系的進一步檢驗。與氣候與中國古代戰(zhàn)爭之間關系的研究不同,對氣候與朝代興衰之間的關系的研究在數(shù)量上仍較少,在研究方法上仍多為單點氣候數(shù)據(jù)與興衰更迭之間的簡單兩兩相關性研究,這在很多程度上影響了結論的可靠性,張德二等對相關研究的批評也多集中于此。為此,可應用基于中國多區(qū)域的綜合氣溫及自然災害數(shù)據(jù),并使用列聯(lián)表分析、多元回歸、聯(lián)立方程以及時間序列分析方法等多元統(tǒng)計和相應的計量經(jīng)濟方法,在更有效地顯示各種氣候因素及其滯后變量在朝代興衰更迭中的作用的同時,增加結論的說服力。

        第三,將氣候與眾多社會經(jīng)濟變量等納入分析模型,以全面評估包括氣溫在內的各種因素在王朝興衰更迭中的作用。正如Ka-wai Fan所強調的那樣,“每個王朝的興衰都有特定的因素在起作用。有關朝代興盛的研究應對經(jīng)濟、制度、地理、社會及其多種關系同時進行研究”⑥Ka-wai Fan.Climatic change and dynastic cyclesin Chinese history:a review essay.Climatic Change,2010(101):565-573.。拓展歷史數(shù)據(jù)完備可靠的社會與經(jīng)濟代理變量并將其納入相關實證模型,可有效地控制社會經(jīng)濟因素對王朝更迭的影響,應成為氣候與朝代興衰研究的挑戰(zhàn)與未來發(fā)展方向。

        值得注意的是,盡管從中國歷史的實證結果看,氣溫上升對社會穩(wěn)定有利,氣溫下降則對社會穩(wěn)定不利,但并不能將這些結論直接應用于現(xiàn)代社會。除氣候變遷對農業(yè)社會和工業(yè)社會的影響可能存在巨大的差別外,在本領域相關研究中,在多篇論文中都曾提及氣候變遷對歷史發(fā)展的影響存在區(qū)域的差別⑦章典,詹志勇等:《氣候變化與中國的戰(zhàn)爭、社會動亂和朝代變遷》,《科學通報》,2004年第23期。⑧王俊荊:《歷史時期氣候變遷與中國戰(zhàn)爭關系研究》,碩士學位論文,浙江師范大學,2007年版。,而任美鍔院士在分析為什么黃土高原社會經(jīng)濟發(fā)展較長三角為早時,也提出了全新世大暖期的氣候變化對不同區(qū)域有著不同影響的結論⑨任美鍔:《氣候變化對全新世以來中國東部政治、經(jīng)濟和社會發(fā)展影響的初步研究》,《地球科學進展》,2004年第5期。。因此,對全球氣候變化及其影響的研究,歷史分析有利于從更全面的角度評估氣候的影響,但在具體研究中,也要考慮歷史和現(xiàn)實所面臨的約束的差異。

        猜你喜歡
        歷史研究
        FMS與YBT相關性的實證研究
        2020年國內翻譯研究述評
        遼代千人邑研究述論
        視錯覺在平面設計中的應用與研究
        科技傳播(2019年22期)2020-01-14 03:06:54
        EMA伺服控制系統(tǒng)研究
        新版C-NCAP側面碰撞假人損傷研究
        新歷史
        全體育(2016年4期)2016-11-02 18:57:28
        歷史上的6月
        歷史上的九月
        歷史上的八個月
        久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网麻豆| 国产福利姬喷水福利在线观看| 中文无码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一本一本久久久久a久久综合激情| 人人妻人人澡av| 亚洲第一页在线免费观看| 日本少妇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优优人体大尺大尺无毒不卡| 免费无码一区二区三区蜜桃| 女人夜夜春高潮爽a∨片| 狠狠躁天天躁无码中文字幕图| 国产日韩午夜视频在线观看| 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三区综合网| 国产三级久久精品三级91| 久久久久成人精品无码中文字幕| 国产乱妇乱子在线播视频播放网站| 日韩毛片在线| 欧美日本视频一区| 精品色老头老太国产精品| 国产色婷婷久久又粗又爽| 久久久久成人精品无码中文字幕| 全部孕妇毛片| 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在观看| 日本一区二区三区专区| 一区二区三区精品免费| 久久婷婷国产综合精品| 人妻无码一区二区视频| 国产亚洲精品aaaa片app| A阿V天堂免费无码专区| 美女狂喷白浆网站视频在线观看| 激情亚洲一区国产精品久久| 妇女bbbb插插插视频| 国精产品一品二品国在线| 久久一日本道色综合久久大香| 美女被搞在线观看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中文字幕久久精品一区| av鲁丝一区鲁丝二区鲁丝三区| 少妇spa推油被扣高潮| 亚洲日本在线va中文字幕| 国产毛片精品一区二区色| 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中出后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