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 松,何 敏
(昆山市第一人民醫(yī)院麻醉科,江蘇215300)
丙泊酚維持麻醉在老年手術患者中的安全性分析
龔 松,何 敏
(昆山市第一人民醫(yī)院麻醉科,江蘇215300)
目的探討丙泊酚在老年手術患者中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選擇該院2013年6月至2014年6月收治的老年手術患者100例,隨機分為丙泊酚組(P組)和七氟醚組(S組),各50例,P組給予丙泊酚維持麻醉,S組給予七氟醚維持麻醉。結果拔管后5min,P組的收縮壓、舒張壓及不良反應發(fā)生率均低于S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且S組拔管后5min的血壓與拔管前比較,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P組拔管后的吞咽恢復時間、自主呼吸恢復時間、蘇醒時間、拔管時間均短于S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但兩組患者認知功能障礙的發(fā)生率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丙泊酚在老年手術患者維持麻醉中應用較為有效和安全。
二異丙酚; 麻醉; 認知障礙; 老年人
良好的麻醉是保證手術順利進行的必要條件。老年手術患者大多合并基礎疾病,對麻醉的耐受性較差,不僅麻醉時對血壓平穩(wěn)的要求性較高,而且為預防術后麻醉并發(fā)癥的發(fā)生,對術后迅速蘇醒的要求也較高。認知功能障礙在老年人麻醉后也比較常見,這可能與殘留的麻醉藥影響了患者的中樞神經系統(tǒng)有關。不同的麻醉方式、麻醉藥物、麻醉深度均會不同程度的影響認知功能[1]。因此,合理地選擇麻醉方式和麻醉藥物,既能滿足患者的循環(huán)穩(wěn)定,達到無痛和肌肉松弛要求,使患者舒適,又能減少術后認知功能障礙,快速蘇醒[2]。為探討老年手術患者長時間麻醉的有效方法,本研究選取本院收治的100例老年手術患者為研究對象,對不同麻醉方法的血流動力學及術后恢復情況進行比較,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本院2013年6月至2014年6月收治老年手術患者100例,納入標準:無嚴重心、肺、腎等重要器官功能障礙,術前血壓控制在150/90mm Hg(1mm Hg=0.133 kPa)以下,無惡心、嘔吐,無肌肉疾病、中樞神經系統(tǒng)疾病及精神心理疾病病史,近半年無抗精神病藥物服用史。無麻醉禁忌證,無藥物過敏史,所有患者均簽署知情同意書。48 h內未使用過心血管類藥物和阿片類藥物。美國麻醉醫(yī)師協(xié)會(ASA)Ⅰ~Ⅱ級[3],術前簡明精神狀態(tài)量表(MMSE)評分大于25分,醫(yī)院抑郁量表(SDS)評分大于50分。無明顯的呼吸、循環(huán)系統(tǒng)疾病。排除標準:心、肝、腎合并有嚴重疾病者;精神病史、藥物濫用史者;呼吸道疾病處于急性期,支氣管哮喘、上呼吸道感染和困難氣道患者。將患者采用抽簽的方法隨機分為丙泊酚組(P組)和七氟醚組(S組),各50例。P組中男26例,女24例;年齡60~80歲,平均(67.3± 11.2)歲;體質量60~76 kg,平均(68.5±8.4)kg;手術時間120~160min,平均(145.2±23.4)min。S組中男27例,女23例;年齡60~78歲,平均(68.0±12.5)歲;體質量60~74 kg,平均(67.8±7.4)kg;手術時間115~158min,平均(147.7±25.2)min。兩組患者在年齡、性別、體質量、手術時間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麻醉方法 所有患者術前常規(guī)禁食8 h,禁飲4 h。兩組患者術前常規(guī)注射阿托品0.5mg和苯巴比妥鈉注射液0.1 g。均采用靜吸復合全身麻醉聯(lián)合硬膜外阻滯麻醉。入室后常規(guī)開放左上肢靜脈,檢測心電圖(ECG)、無創(chuàng)血壓(NBP)、血氧飽和度(SpO2)。硬膜外穿刺成功后,給予4mL濃度1%的利多卡因觀察阻滯平面[4]。之后依次給予咪達唑侖、順阿曲庫銨、芬太尼,劑量分別為0.05mg/kg、0.15mg/kg、2~3μg/kg,1.5 mg/kg丙泊酚誘導氣管插管。麻醉誘導后,按麻醉機行機械通氣,檢測麻醉氣體濃度,呼吸頻率每分鐘12次,潮氣量8mL/kg,吸呼比1∶2,呼吸CO2末分壓30~35 mm Hg。麻醉維持:S組:采用七氟烷(丸石制藥株式會所,批號:45121)繼續(xù)進行麻醉維持,呼出濃度為1.3MAC。P組采用丙泊酚(西安力邦制藥有限公司,批號:1406182)靜脈持續(xù)麻醉,濃度為4~6mg/kg。兩組均復合瑞芬太尼和維庫溴銨維持麻醉。術中根據患者的心率、血壓及手術進展情況調整泵入的丙泊酚的速度和七氟醚的濃度[5]。自主呼吸恢復并達到拔管指征后停全身麻醉藥。完全清醒后拔管,拔管后給予舒芬太尼5μg鎮(zhèn)痛。
1.2.2 評價指標 比較兩組拔管時的心血管變化、拔管時間(術畢到拔除氣管導管)、蘇醒時間、吞咽發(fā)射恢復的時間、自主呼吸恢復的時間、術后認知情況及不良反應。(1)心腦血管動力學變化:記錄兩組患者術前、拔管前、拔管時、拔管后5min的收縮壓、舒張壓和心率值,并進行比較。(2)拔管時間為手術結束至拔管的時間。(3)蘇醒時間為拔管后至氣管反射、睜眼的時間。(4)認知功能:所有患者由經過專門培訓的護理人員進行測試,采用簡明精神狀態(tài)量表(MMSE)進行評分,該量表包括地點定向、時間定向、即刻記憶、注意力及計算力、短時記憶、視空間能力、語言等30項內容,積分1~30分,積分越高認知能力越高。MMSE低于24分者則認為有認知功能障礙(POCD)。(5)不良反應:由專人記錄停藥至完全清醒的時間內發(fā)生不良反應,包括喉痙攣、支氣管痙攣、摒棄和咳嗽等。其中摒棄的定義為自主呼吸恢復以后呼吸暫停時間持續(xù)5 s以上。
1.3 統(tǒng)計學處理 應用SPSS15.0統(tǒng)計軟件進行數(shù)據分析,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率或構成比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的血流動力學比較 兩組患者拔管時的血壓和心率與拔管前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拔管后5min,P組的收縮壓和舒張壓均低于S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S組拔管后5min的血壓與拔管前比較,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但兩組患者的心率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的血流動力學比較(±s)
表1 兩組患者的血流動力學比較(±s)
注:與S組同時間比較,aP<0.05;與同組拔管前比較,bP<0.05。
組別P組(n=50)術前 拔管前 拔管時 拔管后5min S組(n=50)134.2±10.1a80.0±11.4a84.3±10.7 139.2±12.3b86.2±12.1b86.2±11.8指標收縮壓(mm Hg)舒張壓(mm Hg)心率(次/分)收縮壓(mm Hg)舒張壓(mm Hg)心率(次/分)135.4±13.7 84.3±12.8 73.2±10.1 138.2±13.2 84.3±13.4 73.4±9.2 125.6±8.9 76.8±7.5 74.2±8.8 126.5±8.8 78.5±9.5 75.1±9.9 128.3±9.3 76.3±8.4 76.1±8.5 128.4±9.7 77.1±9.4 76.2±8.7
2.2 兩組患者術后恢復情況比較 P組拔管后的吞咽恢復時間、自主呼吸恢復時間、蘇醒時間、拔管時間均短于S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術后恢復情況比較(±s,min)
表2 兩組患者術后恢復情況比較(±s,min)
注:與S組比較,aP<0.05。
組別P組S組n 吞咽恢復時間 自主恢復時間 拔管時間 蘇醒時間50 50 7.2±1.4a14.5±2.6 8.9±1.2a12.2±1.9 11.3±4.5a12.4±4.9 4.8±2.1a7.8±3.4
2.3 兩組患者術后認知功能障礙比較 兩組患者術前24 h均無認知功能障礙發(fā)生,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P組在術后24、48、72 h時的認知功能障礙率與S組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術后認知功能障礙比較[n(%)]
2.4 兩組患者術后不良反應比較 P組患者在停藥至完全清醒的蘇醒的時間內有5例患者出現(xiàn)屏氣,不良反應發(fā)生率為10.0%(5/50),無患者的脈搏SpO2在95%以下,需要控制通氣;無咳嗽發(fā)生和支氣管痙攣出現(xiàn);屏氣現(xiàn)象在面罩給氧氣自行緩解。S組中有12例患者咳嗽,7例患者出現(xiàn)屏氣,1例患者出現(xiàn)支氣管痙攣和咳嗽,不良反應的發(fā)生率為40.0%(20/50)。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發(fā)生率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近年來,隨著我國逐漸進入老齡化社會,接受手術的患者越來越多。對長時間手術的患者,手術創(chuàng)傷大,血流動力學改變明顯,加之老年患者全身情況差,藥物清除率低,對麻醉的要求較高。手術過程中所用的麻醉藥除了具有鎮(zhèn)靜和催眠的作用,還具有遺忘功能,這是認知功能障礙的重要原因之一[6]。而且麻醉藥物存在一定的不良反應。因此,在進行手術麻醉藥物的選擇時,應該結合患者的機體情況及手術情況綜合考量。合理的麻醉藥需要理化性質穩(wěn)定,對呼吸、循環(huán)的抑制輕微,維持血流動力學穩(wěn)定,誘導及蘇醒迅速、平穩(wěn)、舒適等。七氟醚和丙泊酚都是全身麻醉藥中比較有代表性的藥物,二者均起效較為迅速,鎮(zhèn)痛和肌肉松弛充分,恢復較快[7]。
七氟醚屬于鹵代烴基醚族吸入性麻醉藥,血氣分配系數(shù)低,誘導及蘇醒快,但該麻醉藥可直接引起與劑量相關的心肌抑制和對外周血管有擴張作用,對血壓的影響較大[8]。且七氟醚作為氣體,麻醉濃度的調節(jié)不甚精確[9]。丙泊酚屬于烷基酚類的短效麻醉藥,誘導后起效快,達峰值的時間僅2min,單次注藥后維持時間為5~8min,在體內消除快,作用時間短,蘇醒迅速而完全,持續(xù)輸注后無蓄積,能夠有效地減少手術帶來的各種負面影響[10]。有研究結果顯示,丙泊酚麻醉對認知功能的影響程度更小,術后恢復認知功能更早。同時丙泊酚輸注能夠精確到0.1μg/mL的血漿濃度[11]。而且丙泊酚在患者蘇醒期不良反應較少,有研究比較吸煙手術患者采用七氟醚和丙泊酚維持麻醉的氣道不良反應[12],結果發(fā)現(xiàn),丙泊酚組的氣道不良反應較少(P<0.05)。本研究結果顯示,丙泊酚組患者的血流動力學較為穩(wěn)定,且術后吞咽恢復時間、自主呼吸恢復時間、蘇醒時間、拔管時間短,與七氟醚組比較,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本研究結果還證實,丙泊酚組的認知功能障礙的發(fā)生率與七氟醚組患者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表明丙泊酚并不會顯著增加認知功能障礙的發(fā)生。
綜上所述,丙泊酚維持麻醉老年患者長時間手術的效果滿意,術后恢復更迅速,對患者認知功能障礙影響小,且不良反應少,值得推廣。
[1]余汝林,宋仕華.三種不同麻醉維持方式對老年患者術后認知功能障礙的影響[J].中國基層醫(yī)藥,2012,19(11):1702-1703.
[2]趙加,王建,高素潔,等.七氟烷和異氟烷對維庫溴銨協(xié)同作用及術后蘇醒的比較[J].吉林醫(yī)學,2012,33(7):1360-1362.
[3]劉俊杰,趙俊.現(xiàn)代麻醉學[M].2版.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1996:274.
[4]蔡兵,楊孟昌,牟玲,等.丙泊酚瑞芬太尼靜脈全麻與七氟烷瑞芬太尼靜吸復合全麻在老年患者骨關節(jié)置換術中的麻醉比較[J].四川醫(yī)學,2012,33(9):1547-1549.
[5]穆宇新,龔志毅,黃宇光,等.丙泊酚或七氟烷復合瑞芬太尼麻醉對婦科腹腔鏡手術病人麻醉蘇醒的影響[J].中國醫(yī)藥導刊,2011,13(11):1925-1926.
[6]陳紅梅.丙泊酚與七氟烷麻醉對老年胸外科患者手術后認知功能的影響[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1,31(19):3701-3702.
[7]朱紅.丙泊酚與七氟醚深麻醉下拔管在高血壓患者中對比探析[J].醫(yī)藥前沿,2012,2(15):312-313.
[8]作陽興,黃漫,王遠勝.七氟醚復合順式阿曲庫銨對全麻患者術后蘇醒質量的影響[J].當代醫(yī)學,2010,16(7):71-72.
[9]白玉瑋,張偉.丙泊酚與七氟醚深麻醉下拔管在高血壓患者的觀察比較[J].河北醫(yī)藥,2011,33(7):1023-1024.
[10]唐超君,徐世元.對比七氟烷和丙泊酚麻醉對老年肺癌根治術后認知功能的影響[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4,34(13):3566-3568.
[11]張學康,趙為祿,徐琳,等.七氟醚與丙泊酚用于小兒燒傷手術麻醉維持的比較[J].臨床麻醉學雜志,2011,27(7):647-649.
[12]姚林川,徐佳蓉,吳剛明.七氟醚和丙泊酚維持麻醉對吸煙患者蘇醒期氣道不良反應的影響[J].海南醫(yī)學,2010,21(22):93-94.
10.3969/j.issn.1009-5519.2015.07.035
:B
:1009-5519(2015)07-1055-02
2014-10-17
2014-11-27)
龔松(1985-),男,江蘇昆山人,主要從事臨床麻醉工作;E-mail:gongsongas@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