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榮林 郭敘林
摘 要:農業(yè)類高職院校生源大多來自經濟相對落后的地區(qū),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占比較高。但是,由于利益的驅使,部分非家庭經濟困難學生摒棄誠信,也申請國家資助,影響了資助公平。國家資助政策能否落實到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身上,關鍵在于能否有效地開展認定工作。當前,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認定工作存在著認定依據不科學、量化體系缺失、認定程序不完善、認定后監(jiān)督工作缺乏等實踐難題,亟需構建一套科學合理、過程健全、可操作性強的認定量化體系。
關鍵詞:農業(yè)類高職 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認定 量化體系
中圖分類號:G7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5)11(a)-0244-02
近年來,隨著我國高等教育的大眾化,高職院校招收的學生人數常年保持在高位,舉例說明:2014、2015這2年,全國計劃招收高職(??疲┐髮W生分別為335萬和333萬[1]。由于學生生源來自全國,各地區(qū)經濟發(fā)展極不平衡,并且來自農村及偏遠地區(qū)的學生不斷地增多,導致高職院校貧困生的數量逐年上升。
根據教育部和財政部共同頒布的《關于認真做好高等學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認定工作的指導意見》(教財[2007]8號)(以下簡稱指導意見)文件精神,家庭經濟困難學生是指學生本人及其家庭所能籌集到的資金,難以支付其在校學習期間學習和生活基本費用的學生,認定標準照本行政區(qū)域內各地(市、州)的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標準。各高校所處地區(qū)的經濟水平不一,可供參考的只有低保補貼的金錢額度而已,而高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認定,沒有統(tǒng)一的量化體系,出現了一系列的問題,阻礙學生資助工作可持續(xù)發(fā)展。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認定是學生資助工作的重要基礎和前提,該文以蘇州農業(yè)職業(yè)技術學院為例,探討構建農業(yè)類高職院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認定的量化體系問題。
1 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認定存在的一些問題
1.1 認定依據的科學性有待完善
當前,我國高校認定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主要依據是學生提供的生源地民政部門、鄉(xiāng)鎮(zhèn)、街道等開具的《高等學校學生家庭經濟情況調查表》(以下簡稱貧困證明)。這份貧困證明對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認定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但貧困證明的可信度有待提高。經過在全校范圍內的問卷調查,發(fā)現有16.7%的同學認為貧困證明有失科學性,有23.4%的同學認為可信度缺失。由于我國經濟發(fā)展存在不平衡,各地最低生活保障的標準差異明顯,各地方基層組織對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認定沒有一個科學的、系統(tǒng)的標準,有失精準資助的初衷;其次,我國信息化程度還不能達到發(fā)達國家的水平,不能獲得學生家庭的經濟收支狀況的實際數據,全憑學生本人誠信填報;再者,部分地方工作人員對學生家庭經濟情況審查不嚴格,往往會出現人情證明,還有部分工作人員對學生抱有鄉(xiāng)土情節(jié),對學生的申請往往不加審查直接給予證明,這樣的情況在經濟欠發(fā)達地區(qū)尤為常見。
1.2 認定量化體系缺失
國內高?,F行的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認定標準主要有以下幾方面:(1)孤兒;(2)家庭無經濟來源或經濟收入少;(3)單親家庭;(4)低保;(5)烈士子女;(6)國家級貧困地區(qū)生源;(7)突發(fā)事件導致家庭經濟困難。目前,國內暫無一套規(guī)范的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認定量化體系,認定標準無數據支撐。在認定過程中,除了孤兒、低保、國家級貧困地區(qū)等幾項標準是由地方政府出具權威證明外,其余都是變量,更多地依靠當地政府工作人員主觀上的判斷。農業(yè)類高職院校的學生生源主要來自農村、偏遠地區(qū),家庭經濟情況普遍不樂觀,這也增加了學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認定工作的難度,更需要一套完善的認定量化體系。
1.3 認定程序不完善
根據《指導意見》文件的要求,各高校建立學校—二級學院(系)—班級三級認定工作機制,認定標準分為一般困難、困難和特殊困難三檔。在此過程中,各級評議的主要依據是學生本人的申報材料,而在班級評議這么重要的環(huán)節(jié)中,認定程序并非十分完善,人為影響因素較大[2]。班級評議過程中,有一項很重要的環(huán)節(jié)是學生本人向評議小組介紹家庭情況,部分非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為了申評助學金,刻意夸大困難,而一些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由于自卑心理或強烈的自尊心,羞于敘說家庭實際困難;部分學生善于言辭,而有些學生拙于表達,這都會造成認定結果產生偏差。二級學院(系)以及學校的評議更多的是參考班級評議的結果,難免會延續(xù)這種偏差。即使進入公示環(huán)節(jié),很多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原本就羞于向外界透漏自己的家庭信息,更不會去進一步曝光自己的隱私,基本上都是接受已經評定的結果。這種評議結果的不公平,也是導致后續(xù)很多資助工作難以開展的根本原因。
1.4 認定后的核查監(jiān)督工作缺乏。
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認定是一個長期的、動態(tài)的管理工作,在公示通過后,學生的信息會被建檔存庫,定期核查更新。大部分高校都會抽選一定比例的家庭經濟困難學生,以電話、信件、實地走訪等形式進行資格核查,同時加強校內監(jiān)督工作。這種監(jiān)督核查方式,實際上是一種成本控制的選擇,迫于人力、物力、財力的局限性,高校無法對所有家庭經濟困難學生進行核查,雖然全面核查能提高認定的準確性,但相對成本的大幅度超支會讓資助工作失去了本來的初衷。而相對節(jié)省經費的校內監(jiān)督機制,由于學生之間相互不得罪的心理以及團結教育主題的需要,不能大力推廣。目前,大部分高校對家庭經濟困難學生撤檔、換擋少之又少,入學后認定的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基本在讀期間不會改變,這就讓部分鉆政策空子的“偽貧困生”得到了生存空間,并有恃無恐,這進一步加大了資助的不公平。
2 構建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認定量化體系的對策
2.1 明晰各項認定指標,構建認定量化體系
2015年6月,該院在全校范圍內進行資助工作問卷調查,共計發(fā)出1 500份網絡問卷,合計收回1 190份,其中有效問卷1 162份。通過統(tǒng)計調查結果,發(fā)現學生家庭經濟困難的情況各異,主要情況歸納見表1所示。
從表1發(fā)現,家庭經濟困難學生中家庭無經濟來源或經濟收入少、低保、單親、生源地為國家級貧困地區(qū)這四項困難因素占絕大多數,而這幾種致困因素(孤兒、低保、烈士子女、國家級貧困地區(qū)生源)可以直接確認為家庭經濟困難學生,所以,學校認定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工作方向應該是主要針對家庭無經濟來源或經濟收入少以及單親家庭的學生群體。
目前,美國的佩爾助學金較完善,借鑒家庭預期貢獻(Expected Family Contribution,簡稱EFC)判斷學生的家庭經濟狀況,其計算公式為:家庭預期貢獻(EFC)=(家庭收入+財產)-(平均生活開支×人口)[3]。如果申請人的EFC低于某一標準,就有資格獲得佩爾助學金。但是EFC的計算比較復雜,加之國內信息化程度不能達到要求,因此,不能照搬佩爾助學金的模式,可以改為借鑒其優(yōu)點,結合我國實情,構建因地制宜的認定量化體系。可以將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分為以下幾大類,并根據調研結果初步賦值,可以得到表2中的數據。
在實際操作過程中,也可以根據需要完善二級指標,細化至學生家庭實際經濟情況,最終顯示得分多者困難等級越高,保證認定的精準。
2.2 以《指導意見》為準則,重新制定適宜的認定程序。
結合以往工作經驗可以發(fā)現之所以有很多 “偽貧困生”的存在,就是因為認定程序太過簡單,一紙文字即可成為認定依據,缺乏必要的數據支撐。建議采取以下認定程序:(1)所有申報家庭經濟困難的學生都必須參加實名制問卷調查,上報實際數據(附支撐圖片;(2)班級評議后,上報二級學院評審,進行公示;(3)學校采用電子管理系統(tǒng)統(tǒng)計,根據實情評定后將所有數據導入家庭經濟困難學生數據庫,實行動態(tài)管理,同時結合學生在食堂的消費記錄,測算學生的實際支付能力。以目前的技術手段,雖然還不能做到100%精準,但是項目化管理、系統(tǒng)化運作、數據化監(jiān)控可以很大程度上提高精準度,讓“偽貧困生”無法僅憑一紙貧困證明就獲得資助,使其“知難而退”。
2.3 加強認定后核查監(jiān)督工作
建議每一年度督促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在系統(tǒng)中上報認定輔證材料的電子稿,以便開展年度審核,不能完全提供家庭收入信息表、家庭擁有資產統(tǒng)計表、學生支出統(tǒng)計表等信息的同學,暫停獲得資助資格;對一些虛報輔證材料的同學,退回班級認定小組重新認定;對一些造假者,由學校專項經費派出資助專員赴生源地實地探訪,結合當地基層組織的意見,給予重新認定。此舉目的不是為了讓該項工作化簡為繁,而是實施此政策后,“偽貧困生”不再有僥幸心理,從而在源頭上控制“渾水摸魚者”數量。
綜上所述,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認定工作只有在構建完善的認定量化體系、強化認定過程中數據支撐、加強后期核查監(jiān)督這三方面入手,才可以從制度上杜絕投機取巧者的產生。
參考文獻
[1] 教發(fā)[2015]2號《教育部 國家發(fā)展改革委關于下達2015年全國普通高等教育招生計劃的通知》[R].2015.
[2] 褚禮鵬.高校貧困生認定的現實難題與對策研究[J].臺州學院學報,2015(2):74.
[3] 李延成.資助低收入學生就讀高等教育:美國的經驗[J].青島化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1(1):34-38.